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围观的众人也懵了,原本还在笑着看热闹,这个时候也都不敢再笑了。
后面跟着的侍卫也将其他几个孩子抱下了马,几个孩子跑到了自己的娘亲面前,就叽叽喳喳地开始说着今日发生的事。
二狗子娘听的迷迷糊糊,只顾得跟大嫂说道:“大嫂,你跟娘先招待几位大人,我去把当家的给叫回来。”
这个大嫂一听几个孩子一起出门,没道理就看上了二狗子一个啊,自己家的孩子忠厚老实,不比二狗子可靠她扭头问道:“大人,我家子恭忠厚老实,你老发发善心,也收下吧。”
杨章德收这一个徒弟都心不甘情不愿的,哪愿意再多一个负累。为了打消她的主意,脸一板说道:“本大人只跟二狗子有缘,你家孩儿还是送去学堂吧!”
&
第一一七章 擢升(继续求票票)
热闹的赛龙舟,还有那让人目瞪口呆的滑翔翼表演。不仅让二狗子他们入迷,就连应天府的老少爷们,达官贵族们,一个个也都觉得不虚此行。
因为准备的时间够长,马迪不仅一下子训练出来了五个机师,还趁着这段时间,又制作了一个滑翔翼出来。
这个东西的技术含量其实不高,只要掌握了导风的风力承重角度,关键就是材料问题了。
现在幼军不缺材料了,那再复制一个出来,也就简单了。
所以今天的表演,不只有一个人飞上天,而是有两个人。还没有到结束,这两个幸运儿的名字就已经传遍了应天府的大街小巷。
知道这两个军士还没有成婚,应天府已经有不少达官贵人心中,就已经心动了。
有这样一身能力,又是太孙的幼军营出身,得到太孙的重视,这肯定是个潜力股啊!
时间已经过午,但是自家的几个孩子都还没有回来,这让二狗子一家人的心里就急了起来。
一开始他们还以为是孩子们贪玩,今日他们身上都又有钱,所以并没有在意。
可是他们一个街坊说,二狗子他们都没有出了城门,当时这个街坊被挤着出来城,还看见几个孩子在城墙边哭。
这一下几家人的心里才有些急了,李老婆子和两个媳妇,还有徽州的小贩,富贵他爹娘一合计,不行,要去找找。
明朝初期,有非常严格的户籍制度,没有路引,任何人不能离乡,平日去集镇,去县城还好说,想去别的地方,都是不可能的。
加上这个时代各地都比较封闭,无数女人从出生到死,都不曾离家百里。
因为这样严格的户籍制度,所以也很少有拍花子的人贩,因为任何人贩都不可能随意流窜。
他们不怕孩子被拍花子,就怕孩子贪玩,掉到湖里去了。
刚出家门,却迎面进来了一队骑马的官兵。他们心中狐疑,却连忙退到了墙边。
这巷子窄,连收夜香的马车都进不来,虽然官兵只是单排,但是都骑着马,位置也就不宽了。
李老婆子还在疑惑,却听见自己的二孙子二狗子的声音叫道:“祖母,祖母,你看我骑大马了。”
听到他叫,妞妞也不甘人后,喊道:“娘,娘,你看我跟巧姐也骑大马了。”
李老婆子他们一看,当先一位将军的怀里,可不就是二狗子。第二匹马上没有大人,两个女孩子被用丝带系在了马鞍上,这个时候也激动无比。
妞妞不足六岁,还不算少女,但是巧姐已经十一岁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男女授受不亲的年纪了,所以不能坐在男人的怀里,只能用丝带把他们系住。
李家乃是商户,一辈子没有见过骑马的将军来拜访他们家,家里男人又不在,三个女人腿都软了,也不敢上前。
这个时候,从徽州过来的安笨蛋哆哆嗦嗦地凑上前长揖问道:“不知将军有何贵干可是我家孩子冲撞了大人”
他来京师不久,一口徽州话杨章德听不懂,问道:“你是何人”
安笨蛋更显惊恐了。“小人安笨蛋,徽州人士,在京师以烙饼为业。”
杨章德差点要笑了起来,竟然真还有以笨蛋为名的人。不过听他不是二狗子的老爹,也没有兴趣搭理他。
他扭头对几个女人说道:“二狗子这小子与我有缘,今日就收了二狗子为徒,你们当家的何在”
李老婆子一听不是祸事,心也放了下来,她经历过了元末战乱,年龄也大了,不怕死,胆子自然也比两个儿媳妇大一些。
“将军请屋内稍坐,小儿在牙行当差,我这就去叫他回来。”
杨章德从马上跳了下来,又掐着二狗子的腋窝把他抱下了马。才回头说道:“不急,今日太孙殿下受了令孙女的一桃之恩,所以让人买了鲜桃一筐,并一些点心零嘴,先让人搬进去。”
“太孙殿下”围观的人一听,立刻哗然了起来。今日谁人不知那可以带人在天上飞的大风筝,就是太孙做出来的啊,这样一个尊贵的人物,不曾想还受一个五岁孩子一桃之恩,这是多大的福分啊!
李老婆子一听都懵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都不晓得。喃喃道:“这如何说起,这如何说起,太孙殿下竟然也知道我等小民。”
不等杨章德去扶她,她又一骨碌就爬了起来,跌跌撞撞地向院子内跑去,一边跑,一边喊:“当家的,是你在地下保佑我们李家啊,还是李家的祖坟冒青烟了,太孙殿下给我们赏赐了啊!”
围观的众人也懵了,原本还在笑着看热闹,这个时候也都不敢再笑了。
后面跟着的侍卫也将其他几个孩子抱下了马,几个孩子跑到了自己的娘亲面前,就叽叽喳喳地开始说着今日发生的事。
二狗子娘听的迷迷糊糊,只顾得跟大嫂说道:“大嫂,你跟娘先招待几位大人,我去把当家的给叫回来。”
这个大嫂一听几个孩子一起出门,没道理就看上了二狗子一个啊,自己家的孩子忠厚老实,不比二狗子可靠她扭头问道:“大人,我家子恭忠厚老实,你老发发善心,也收下吧。”
杨章德收这一个徒弟都心不甘情不愿的,哪愿意再多一个负累。为了打消她的主意,脸一板说道:“本大人只跟二狗子有缘,你家孩儿还是送去学堂吧!”
&
第一一八章 纳吉(还有吗……)
五月初八,宜祭祀。
在五月初七这一天,朱瞻基就被一帮太监赶进了浴室,里里外外好好清洗了一遍。
以往的温香软玉小美人,变成了穷凶极恶死太监。
不仅如此,他除了早上吃了两个馒头,然后就再也不被允许进食。除了清水,什么也没有,被好好饿了一天。
这一次也没有人心疼他了,以至于第二天早上被叫起床的时候,他的腿都有些发软。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可是他这个大饭桶,这次是饿了一整天啊。
天色刚明,宗人府,礼部,包括內监各部的礼官们就准备好了各种仪仗和器具,然后也没有肩辇和轿子,更没有马,就这样像押解犯人一样,把朱瞻基押上。
所有人都穿着新衣,一个个头发都梳的站不住苍蝇,一本正经地先到皇宫东南的太庙祭祀,再到西南的社稷坛祭祀。
每到一处,祭祀官都要念一大堆祭文,朱瞻基先要三拜九叩,然后就跪在那里,等结束以后,再三拜九叩。
这还不算完,才刚刚开始。李亮怕他撑不住,还特意切了一片三百年的人参给他含在嘴里。
三百年的野山参,刚入嘴有点苦,不过含的时间长了,就有点萝卜味了。
朱瞻基干脆嚼碎了,直接咽了下去。除了丝粗了一些,然后药效似乎有点大,比较烧心,还不难下咽。
从社稷坛出来,才开始了最艰难的行程,因为要从这里步行前往光华门外的天坛祭祀。
为了这次祭祀,应天府相应的道路都被封了,但是不允许走人,却挡不住爱看热闹的应天府民众,他们都聚集在路边,想要近距离观看太孙与众大臣祭祀的样子。
今天的朱瞻基打扮的非常超前,因为他穿的是代表皇袍的明黄色九龙袍,这样的款式,就连他的父亲朱高炽也没有穿过几回。
当然,这不是朱棣要传位给他,而是他要举行自己大婚前的祭祀,所以可以例外一次。
每到一处,围观的民众都忍不住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皇权的认同,还是非常由衷的。
要是像后世那个没有皇帝的时代,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一路步行,走了一个多时辰,才来到了位于正阳门东南,也就是他的下马桥农庄西南方的天坛。
这个天坛外围墙“九里三十步”,换算到现在为5200多米,整个天坛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跟皇宫比起来还要大一点。
天坛圜丘是一座圆形建筑,共有两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台面和台脚都用琉璃砖砌成,四周为琉璃栏杆。圜丘外还有两重围墙环绕,内圆外方,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围墙四面均设有棂星门。
圜丘内还建有望祀殿,其西面还建有斋宫、钟楼、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但是平日,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一路上,朱瞻基又忍不住问李亮要了一块人参。这东西的作用还真的好,虽然肚子越发饿了,但是的确精神百倍。
这个时候,他也要感谢朱元璋这个曾祖了。因为在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天地合祀,也就是将对天地的祭拜活动合在一起,都在圜丘举行,太平门外的地坛方丘从此废弃。
同时在天坛这里进行了改建,把天坛和地坛合二为一。
要不然,在这里祭祀完毕,还要再去城北的太平门外边的地坛祭祀的话,这场祭祀一天根本进行不完。
那他可要受老鼻子罪了。
在太庙和社稷坛祭祀以宗人府为首,不过因为大宗正空缺,所以众人也进行的比较寡淡。
但是到了天地坛,就是以礼部为首。
礼部尚书吕震可不是一个简单角色,此人记性很好,上朝奏事从不备份,张口既来。
但是他心胸狭窄,小气多仇,死在他手下的大臣可不少,没有一个人敢在他主事的时候出纰漏。
朱瞻基反正就是当一个木偶,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虽然今日天气有些炎热,不过也还能承受,他就跪在圜丘的台阶之上,旁边除了礼官和吕震,其他人都跪在台阶之下。
当吕震朗读祭文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站着,其他人跪着一动也不能动。
不过等到长达一千多字的祭文念完,还属他最累,念到最后他的嗓子都差点哑了,连灌了几杯水。
这个时候已经是午后了,众人都不能说话,一个个按照事先的安排,退出了天地坛,这次的祭祀才算是结束。
出了天地坛,其他人都能吃东西了,只有朱瞻基还不行。他要一直步行回到城内,进了正阳门,这次的祭祀才算是结束。
而这样的祭祀还要进行一次,他还在礼部官员的陪伴下,去中都凤阳祭拜先祖和祭拜天地坛。
进了正阳门,这个时候看热闹的民众更多了,一个个看到朱瞻基就欢呼不已。朱瞻基也像后世的国家领导人们一样,对着人群挥挥手,立刻就引起更大的欢呼声。
二狗子和自己的父亲也在人群里,他还不懂朱瞻基这个太孙的身份意味着什么。但是他却知道,自己现在能儒学,能拜师,都是因为这个人才得到的。
“二狗子,
第一一九章 官司(第五更)
天气越来越热,就连狗都躲在阴凉的地方,有气无力地吐着舌头,只有知了在不知疲倦地叫着。
太平坊蓝宅,后院。
自选妃之后,宫中就派了两个管事宫女和四个小宫女来教蓝烟宫中礼仪。
明朝才经历了三任皇帝,其中还包括一个四年而绝的建文时期。朱元璋当初也就是是个泥腿子,虽然英武不凡,重启汉人国祚,但是因为当初的出身低,所以根本没有太多的讲究。
如今的大明皇宫,主要是以朱元璋当初根据前朝规例确定的一套管理方案,重严厉轻自由。
蓝烟自幼在西川长大,父亲得蜀王妃照拂,虽然从事商业,却也无人敢欺。父亲经商多不在家,母亲柔弱多病,难以管教,她是完全的靠自己在书上学到的东西成长起来。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她对人情世故略有不足,一直将书里面的东西当做天经地义。
一个自由散漫惯的人,现在被几个宫女处处约束,叫苦不已。
这些她都还能承受,唯一受不了的就是,自己完全失去了自由。
蓝父嗜好经商,在西川也攒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因蓝烟选妃,大部分家业都被蜀王妃变卖,着人将这些家资换成金银,给姐弟三人傍身,还派了王府一位典薄代为管家。
但是,蓝家其他产业易变卖,唯独养蚕织锦这份产业,难以变现。
蜀锦天下闻名,一直是皇家进贡之物。但是西川多山,养蚕种桑相比苏杭一带更分散。
蓝家与数千农户分别签下契约,供应蚕茧,这产业就是其他人想要接手,也不是易事。
加上价钱方面难谈,虽然与西川一富商谈好了交接,却也要等今年春蚕交易过后,双方才交接。
蓝烟自小代父记账,对家里的产业了解甚多,虽然并未实际操作过,但是自认在书上学到甚多,又得父亲传授,所以就有些蜜汁自信。
如今那位王修王典薄在西川帮他处理交接,也将今年产出的蜀锦用船运到了京师。却不曾想,船刚到京师,就被京师这边的绸缎行给联合抵制了。
京师绸缎行业关系错综复杂,各家绸缎行的背后,都有达官贵人,更有苏杭一代的商业联盟。
如今两船蜀锦还被耽搁在石头城码头,既上不了岸,船又走不了。
蜀王妃已经回来西川,留下来帮她处理婚事的右长史张槎是个典型的书呆子。让他谈古论今,主持礼仪还行,生意上的事根本指望不上他。
所以这几日天气热,但是蓝烟的心中更燥,嘴角都起了几个痘痘,又惹得大宫女一顿数落。
教习是一旬休息一日,到了这一日,终于得了空闲,她就有心想要亲自到石头城码头处,处理这两船蜀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