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从他的书上了解了大部分情况,现在又听陈诚详细将一些难以著述和难以确定的定论用语言解释一遍,朱瞻基也是收获众多。
不过今日使团人数来的不少,并不是提出添加私货的好时机,所以朱瞻基又跟陈诚说道:“明日午后我会让人去接你,给你看一样东西,届时我还有话与你说。今日为尔等接风,自当把酒言欢。”
众人纷纷艳羡不已,能够被太孙私下邀约,那就等于是入了太孙的眼。眼见陈诚都五十岁了,这一次,终于算是熬出头了。
陈诚却煞风景地说道:“殿下有命,臣自当遵从。只是今日恕臣不能与众共饮,金师仙逝,尸骨未寒……”
朱瞻基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我明白,不以为怪。诸卿,共饮……”
虽然陈诚这样说,朱瞻基却更欣赏他了,这样一
第一三一章 刘青田后人
虽然朱瞻基想要让大明境内严禁栽种棉花,但是这件事并不是今年就可以实施的,因为现在已经八月,今年的棉花已经种了下去。
而且,在西北地区还没有大规模的种植棉花,成为大明的替代地之前,大明也不能就直接终止棉花的种植。
陈诚虽然出使归来,却没有直接回吏部验封司复命。使团在接受了吏部的考核,对这次出使进行了工作评估之后,朱棣按照惯例,对使团人员进行了封赏。
陈诚此时获得的奖赏与其他人并无特别,甚至因为他写出了两本介绍西域的书,封赏相对还有些轻了。
但是随后,陈诚就被朱棣的一纸诏书,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调到了工部都水清吏司任郎中。
从六部之首的吏部,调到了六部之尾的工部,虽然晋升了一级,但是也不能说这就是晋升。毕竟,吏部清贵,掌管百官升迁,而工部却是要埋着头干活的。
但是陈诚这个郎中,只是到工部点了一个卯,就被工部安排到朱瞻基的下马桥农庄,都管农庄一应事物。
除了幼军营之外,下马桥农庄的一应大权,俱掌于他一人之手。
都水清吏司,是工部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的部门。陈诚的这个调动让一般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在六部上层,却引起一阵艳羡之声。
谁都知道,如今太孙的下马桥农庄乃是工部除了夹江工业区之外,最有潜力的发展部门。
虽然大部分人还搞不清太孙一下子就成立了十家研究院,到底研究什么东西。但是光凭成为了太孙最亲近的近臣,就足以让所有人羡慕的了。
如今的朝廷内,就连太子也没有太孙这么大的影响力。除了掌管海军,统管天下水师,这日进斗金的夹江工业区,包括下马桥研究院,都是太孙搞起来的。
何况如今的太孙还相当于接手了宁波市舶司,掌管大明与朝鲜和东瀛的贸易,手里有钱,有权,有人,有势。
要不是太孙一直游离于朝廷的管理系统之外,现在不知道有多少大臣想要抱住太孙这条粗大腿。
许多人都不理解,朱棣为什么宁愿给自己的孙子这么大的权力,却吝啬于给自己的儿子一部分权力。
但是只要想想,不管是夹江工业区,还是下马桥研究院,包括年入百万两的宁波市舶司都是在太孙手底下发展起来的,众人也能有些理解了。
前几年,众大臣发放俸禄,还需要派着家丁,赶着大车去领俸禄,大部分俸禄都是布匹和粮食,还要操心变卖。
但是从今年以来,除了皇上的赏赐,官员的俸禄已经开始用现银和铜钱支付,节省了官员大部分精力。
光凭这一点,就能知道,朱瞻基的贡献有多大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官员屡屡上奏,认为內监势力太大,获利过甚,这是与民争利,不利发展。
如今皇上的内库财货丰盈,国库却不见起色,实乃本末倒置。
不过这些奏章并没有什么作用。
朱棣可不是人云亦云的君主,他现在尝到了独家经营的甜头,手头宽裕,內监光是收关税就能让他不虞资金压力,想要让他放开管制,那是不可能的。
陈诚虽然被调到了下马桥农庄,但是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
下马桥农庄这里,地理研究院,矿产研究院,钢铁铸造研究院,格物基础研究院,机械研究院,化学研究院,医学研究院,纺织技术研究院,造船技术研究院,建筑水利研究院。
这十家研究院目前也只是搭建起了框架,工部被调过来的工匠和管理人员,大部分也都是在夹江工业区坐班,研究。
而且,他只是在下马桥待了一天,情况还没有了解清楚,就被朱棣又派到了鸿胪寺,专门接待跟随使团一起来应天府的十七国使臣。
陈诚不是一个愚鲁之人,如果真的愚鲁,他也不可能从一个寒门学子,成为从五品的员外郎,并且出使安南,西域,都能取得不错的成效。
他将自己从回到京城,经历的一切只是简单地回想了一遍,串联在了一起,就有些明白皇上和太孙的对他的定位了。
他能被赏识,是因为自己对西域的情况比较了解,两本著作都颇受皇上和太孙重视。
而太孙将他带到世界地图前面,要在他的书里面加上西域适合种植棉花的述论,从他的角度来说,是为了让西域各国重视棉花的种植,引导他们发展棉花种植。
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因为出使过西域,他很清楚,棉花最早本来就是从现在帖木儿国的西南部开始种植的。那里在汉代,就已经开始种植棉花,而华夏却是从宋代才开始逐渐种植棉花的。
只要大明能够承诺收购他们出产的棉花,然后将他们需要的各种物资卖给他们,这件事就很容易操作。
但是从皇上和太孙的角度,当然不仅仅只是这个目的。虽然现在陈诚还没有完全琢磨透他们的想法,却已经明白,自己要做的事情将会是一个庞大计划中的一个环节。
所以他拿出了万分热情,与这十七国的使臣进行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想要说服他们主动来种植棉花。
跟陈诚很快就明白了上层的意图相比,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员外郎刘杰至今却都一直是忙并迷糊着。
&n
第一三二章 炼钢之难
来到这个时代,朱瞻基才知道,刘伯温实际上并不像演义中说的那么神,他在大明的整个架构中,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是特别大。
要不然,他会只被封个伯爵,一个胡惟庸就能把他儿子害死,还把他赶回家。甚至还有传言,就连他的死,也跟胡惟庸脱不了干系。
大儿子被害死,二儿子又因为反对朱棣上吊自杀,刘氏还没有到第三代,就已经玩完了。
但刘伯温此人的才华和能力肯定是有的,毕竟家学渊源,官宦世家。要不然,整个刘家能从宋代发迹,经过整个元代,一直到明初还很牛。
刘杰今天的举动在官场上属于越界,是很不好的行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身为官场中人,自己不遵守规则,难道还指望小民们来遵守规则吗
但是知道了他是刘伯温的后人之后,朱瞻基能够理解他了。
因为他二爷爷的关系,朱棣对刘家是没有好感的。皇帝的反感,也会让刘杰处境艰难。
作为刘家仅存的官场独苗,为了守护家族,不得不接受冷眼留在京城,而他想要出头,就要付出比其他人更多的付出。
在会客室里,朱瞻基看了一眼面容有些憔悴的刘杰,心里满怀同情。
他今年也不过三十出头,相貌英俊,不过一点也不显得意气风发,反而有些老相。
因为留着不像文官的长髯,而是武将一样的短髭,要是在后世的娱乐圈,能当得上一个帅大叔的称号。
朱瞻基率先坐在椅子上,一指对面的椅子。“坐吧,有何事需要孤帮忙,你尽管说。”
刘杰从袖子里掏出了一本奏章,跪拜在地,双手举过头顶说道:“臣有幸位居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掌专利司一应事务,却始终不得专利司需关注要领,战战兢兢。今日拜见殿下,只为向殿下求一方略,解臣之忧。”
听到这里,朱瞻基明白了过来。
专利法是自己提出来的,朱棣对这个建议兴趣也很浓,因为他也想要知道,到底有多少技术是可以发扬光大,造福百姓的。
如今工匠也好,商人也罢,包括那些治病的郎中,甚至的教书的先生,都喜欢留一手。
而专利的出现,虽然会在短期之内造成垄断,但是十年后呢
当第一批专利到期的时候,大明就可以将这些新技术推广开,造福百姓。
不过这件事被交给了工部,朱瞻基虽然跟工部天天打交道,却也不能掺和他们内部事务,所以这件事他后来就没有再管。
现在刘杰上门求教,虽然不合规矩,但是朱瞻基心里还是挺高兴的,因为他肯想,肯钻研,想进步。
朱瞻基不怕他做错事,只怕他不做事,得过且过,耽搁了大明的发展。
所以朱瞻基的态度和蔼了起来,亲手接过了奏章,扶着他的手臂说道:“员外郎请起。令曾祖学究天人,瞻基虽不得一见,却也敬佩不已。快快请起,待我看完奏章,再与你说话。”
刘杰不敢真让朱瞻基来扶,连忙从地上起来,半边屁股搭在了椅子的边缘。
朱瞻基打开了奏章,仔细地看了起来。
刘杰这份奏章属于是工作汇报,与谏议奏章完全不同,没有那么多的格式讲究,华丽词语,也无需骈四俪六。
但是刘杰的这份工作报告却也写的文采斐然,将他遇到的问题用一种很古雅的方式阐述了出来。
不过,这让朱瞻基看的有些头疼,许多地方都要连蒙带猜。
他还不能问别人,一问就暴露了自己的短处。
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也没有后悔自己没有学好古文,等他登基,除了文学方面,他一定要推行白话文,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老百姓也都能听得懂,看得懂官府的官文。
还有就是标点符号,如今大明也有一些外国传进来的书籍,有了标点符号,不过,想要推广,却是不可能的。
首先这些标点符号还不成熟,其次,儒家就是靠垄断学术掌握话语权,他们是最不愿意老百姓都能懂文化的。
刘杰的奏章主要说了三个问题,一个是豪门,富商,大量申请专利,唯恐专利以后成为他们垄断学术,甚至是技术的武器,不利民生发展。
其次是大量的重复申请,让许多专利有交叉,导致了不知该将专利授予哪一家。
最后一点是专利司人员不足,各州府之间缺少沟通,导致了专利的重复申请。有些地域限制性的专利,根本不能得到对照,出现了不少重复批复的情况。
对这些朱瞻基也早就有了考虑,将奏章收了起来说道:“任何人申请专利都不需限制,在前只需要调查清楚专利的来源,有无强抢专利之事。在后要注意杜绝这些豪商利用继续申请相关专利的手段,继续垄断技术。”
刘杰很是聪明,直接把握住了朱瞻基话里面的意思。“殿下是说,给所有人十年折腾的时间,大明真正的发展,是在十年之后”
朱瞻基笑着点了点头说道:“代代相隐是儒家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已经深入了所有人的骨子里。专利固然是对技术的垄断,却也是改变这种观念的重要手段。
只要过了这十年,內监一定会大量利用这些专利技术,并且会将这些技术传
第一三三章 闲聊(摇摇摇头盟主加更第三更)
自玄武门出了宫城,右侧原本是羽林左卫驻地,左侧是羽林右卫驻地。不过在两支羽林卫都拨给朱瞻基以后,这里就变成了右神机营,左三千营。
再穿过皇城的城门北安门,分别又是府军左卫,金吾后卫的驻地。
然后才是太平坊东翼的一小片达官贵人的住宅,而纪纲的家就在距离皇城不远处的琵琶湖边。
这些年纪纲权倾朝野,他的家自然也不小。他贪财好色,家中豢养了不少不少美婢。
此时夜色渐沉,华灯初上,虽然他的豪宅看起来与往常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街口巷内,隐隐约约能发现不少隐藏的暗哨。
朱瞻基跨身下马,自有锦衣卫小旗来牵走他们的马匹,朱瞻基率先走进了明显超越规制的大门。
纪纲率领百余人候在大院中,见到朱瞻基进来,整齐地跪拜了下来。“临邑纲偕纪氏满门一百另二人拜见太孙陛下……”
今日大礼参拜,不仅是因为朱瞻基第一次登门,更是抱着托付的心思。纪纲此去东瀛,快则一年,慢则两年,才能在东瀛打下一片天地。那个时候,才是纪家其他人跟着去东瀛的时候。
在这段时间,朱瞻基自然也要帮他守好后院。
其实这也只是个形式,只要纪纲不倒,其余人也没有敢针对他纪家的行动。
不过他长期不在,他的一些仇人,难免对其他人不会再那么客气。
比如现在已经升骠骑将军,右都督的阳武侯的薛禄,他要是回到京城,而纪纲又不在,那肯定会对纪家的人动手。
永乐六年,还是都督同知的薛禄跟纪纲争夺一名美色观京城的绝色女道士,惹怒了纪纲,他被纪纲用铁瓜打破脑袋,差点死掉。
此后这几年,两人势同水火,幸亏薛禄如今在北平驻守,要不然两个人只要见面,就要打上一架。
就连朱棣也不忍就此处罚挑事的薛禄,毕竟薛禄身为武将,却被纪纲一锤打的在床上躺了几个月,他找不回面子,一辈子都是个污点。
朱棣可没有打压武将的习惯,他是恨不得所有的武将都有吃人的血性。
所以这件事朱棣根本不管,只要他们不动用卫兵上阵,就随便他们两个人打。
锦衣卫再牛,也只是对普通人牛,三品以上的官员,他们也管不了。所以,在朱棣的有心偏帮下,纪纲也拿薛禄无可奈何。
朱瞻基扶起了纪纲,然后面对他的一帮娇妻美妾,还有老家的族人说道:“指挥使为国效力,家中妇孺孤自当照应。都起身吧……杨千户!”
杨章德跨前一步,大声应道:“臣在。”
“今后纪家的事就交由你监管,任何人敢趁指挥使不在,有所图谋,一定要及时告知孤。”
既然纪家做这个姿态,朱瞻基当然也要做好这个姿态。
实际上,根本不需要杨章德守在纪家,只要过些时日,在京城有人发现纪纲不在的时候,把朱瞻基今天的话透露出去,自然也就没人敢对纪家不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