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只要不是纪家人自己找死,这种情况下,没有人敢去主动找纪家的麻烦。

    越长越大,朱瞻基也变的越来越忙。

    暂且不说他现在操心的海军,工业区,研究院这些正事。光是宫中与勋贵们之间的应酬,就多不胜数。

    朱棣的后宫人数不多,人情往来还少一点。但是应天府这么多的权贵,几乎每天都有红白喜事,这个时候,哪一家受宠,哪一家又失宠了,基本上从宫中的安排就能看的出来。

    不管朱瞻基情愿不情愿,该去的应酬就必须要去,否则就会给其他人错误的讯号。

    作为一个帝国的继承人,真正说起来,这种应酬才是他真正的工作。相比之下,他所重视的工业区,研究院,只是“私人”兴趣。

    如今的朝廷诸臣,甚至还都认为朱瞻基搞工业区,搞研究院,是不务正业。

    不过现在他的上面有朱棣和朱高炽挡着,他才不会去在意这些风言风语。笼络人心虽然重要,但是当你拥有了庞大的,无可抵挡的权势之后,一切敌人都是纸老虎。

    朱棣从北平打到应天府,当时的整个朝堂,几乎全部都是他的敌人,但是这十几年来,结果是什么样的呢

    所有人还不是臣服在他的淫威之下!

    朱瞻基目前还占据了大义,是根正苗红的继承人,只要他不是自己作死,任何诋毁也不过是拂面清风。

    因为他现在是民心所向。

    即便他现在手中没有任何权力,也没有一个人敢说废立他,因为这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稳定的根基。

    八月初六是解缙的生日,因他在督饷化州期间,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归,故只好觐谒太子朱高炽。

    就因为此事,他得罪了权力欲极强的朱棣,被下狱。

    后来虽然因为朱瞻基的求情,他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被关押几年,然后被纪纲灌醉,塞进雪堆里面冻死。

    但是因为得罪了朱棣,这几年也一直赋闲,朱瞻基怜其才,给他安排了一个宫廷经籍库库管的职位,相当于大明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

    这个职位其实是非常符合他的,宫廷经籍库虽然不像文渊阁一样藏书丰富,但是这个经籍库里面全都是一些珍本,孤本,唐宋时期的珍贵书籍多不胜数。

    原本这里都是內监的太监们在负责,疏于管理。就连耗费重金重新编撰的《永乐大典》都在仓库里面吃灰,更别说其他书了。

    得到这个职位以后,解缙果然非常开心,每天日出进宫,日落出宫,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能自拔。

    他的文学才华几乎算得上无人能及,要不然也不能位列明朝三大才子之一,要不是情商实在有些低了,他的人生绝不至于如此悲催。

    他是教导朱瞻基时间最长时间的老师,自然也就成为朱瞻基树立起来的标杆,这个标杆是他朱瞻基对儒家的态度最好的掩饰。

    对于儒家,朱瞻基其实并无偏见。只是如今的儒家的地位太高,让其他学术都变成了歪门邪道,这就不利于一个庞大帝国的发展了。

    因为儒家不是万能的,他们自身的局限性很大,儒家膨胀的太厉害,对整个大明百害无一利。

    再说了,现在已经有一个完全被儒家拉拢的太子朱高炽了,他朱瞻基就根本不去凑这个热闹。

    但是别人会说,会议论啊。你这个太孙如果对儒家根本不亲近,又怎么让儒家来支持你呢

    不管怎么说,如今的儒家还是名门正宗,而且如今朝廷内外的文官们大都还是一些在水准之上的优秀人才。

    现在可不是朝纪败坏,人心向背的明末,现在的文人们都还是有气节,有底线的。

    像如今二杨(杨士奇还未正式崛起),蹇义,夏原吉,黄福这些人可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官,在历史上都是大有名气。

    就连朱瞻基原本没有听说过名字的宋礼,吴中等人,无一不是心怀万民,具有抢了奉献注意精神的好官。

    朱瞻基绝对不是反对儒家,他只是反对儒家的势力太膨胀,导致失去平衡,所以才想一开始就加以限制。

    当然,这不能直接表露出来,所以朱瞻基现在只是扶持其他的利益团体。

    他想用工业区,研究院,打造一批新的利益团体。把务实的儒家和务虚的儒家分开,分裂儒家的那些务虚的嘴炮,这样一来,他们就容易对付的多了。

    进入了八月,




第一三四章 宁波
    当九丈长的沙船驶离了阅江楼码头,坐在船舱中的纪纲忍不住长呼出了一口气,觉得浑身轻松了许多。

    自永乐六年,他发觉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走入了一条死胡同之后,这七年来,他从来没有如同今日这般轻松过。

    人固有一死,他这一辈子生于末流,击楫中流,成为人上之人。享尽荣华富贵,睡遍天下美女,可谓此生无憾。

    他不怕死,他只怕自己死后,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痕迹全部消失。

    也就是他的后代会随之断绝。

    三十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想通了。人的一生不过是过客,只要活的尽兴,就不负此生。

    但是同时,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的痕迹,是每一个过客都挣脱不了的枷锁。

    凡人碌碌一生,他们重视血脉的传承,因为之后他们的血脉留在这个世界上,才能证明他们曾经来过。

    大儒兢兢一生,他们奋发的动力源自他们对名利的追求,里的,立功,立言,其实不过就是想要把自己的一生融入历史中,使世人记得他。

    他纪纲没有那般才华,不过一届俗人。现在所求,也不过就是让自己一生更精彩一些,然后留下自己的血脉。

    自投靠太孙,他人生的死胡同就被打开了一道生门。不管这道门的后面是什么,总要比现在的形势更好。

    而据他这一年多的暗中观察,太孙此人行事有理有据,进退有法,不以己悲,不以物喜。

    这样的人天生就是人上人,胸怀天下。不因一人,不为一事就轻易改变自己的抱负。

    在达到人生巅峰的这条路上,只要他纪纲不掉队,不与太孙的目标相悖,那他纪纲就是安全的。

    所以,他能毫不犹豫地抛弃了汉王,追随在太孙麾下,现在又能殚心竭虑为太孙的东瀛计划出力。

    石见银山已经被锦衣卫的探子发现,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储量是否有太孙说的那么大。

    但是,只要是一座大型银山,他纪纲有掌握了银山的出产。这这条利益输送线上占据一个主要的位置,那么纪氏一族,就不虞有灭顶之灾,反而会荣华富贵,享之不尽。

    这五条沙船是內监的船队,负责运送一些铁器到宁波,另有一条福船护航。

    虽然是货船,但是內监诸宦都以豪奢出名,船上的客舱奢华,不下于秦淮河的花船。

    这艘船上只住了纪纲和十余个贴身下属,其他人在其他几艘船上。

    而这次追随他前往东瀛的一共三百余人,加上事先已经安排到东瀛的足有一千多人。这一千多身强力壮,接受过训练的精兵强将,就是遇到东瀛的一些小诸侯,也能稳占上风。

    船自应天府出发,顺江而下,不过一日夜间,就已出了长江口。

    转向宁波,因为逆风,所以船速慢了一些,虽然路途近了一半,但又行了两日,才抵达了镇海。

    作为纪纲最忠心的下属之一,庞瑛已经在宁波待了两月有余,专门处理纪纲前往东瀛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码头接了纪纲,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分散进入了各个安置点,只有纪纲与贴身侍卫,住进了市舶司。

    如今的宁波是一年中最为热闹的时候,大明一年有两次赴东瀛的贸易季,因为随季风而行,所以两次贸易的时间被安排在了夏初和夏秋之交。

    去的时候顺风而行,回来的时候,刚好又转为北风,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来自东瀛的倭寇,大多都是秋冬季节从东瀛出发,虽然秋冬之际沿海农户富足,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因为要借风而行。

    也因为如今的贸易季,宁波现在就变成了一个大型商市。从镇海一直到海曙,云集了大明各地,甚至是海外的客商。

    也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整个宁波的市面繁华,并不弱于应天府。

    宁波市舶司内,年纪刚三十出头就已经成为镇守使,并且权倾一方的余先如今可谓是意气风发。

    在皇宫内,他还时刻受到朱瞻基敲打,但是这里天高皇帝远,就连去年上任的宁波知府刘涛也不敢慢待他这个太孙面前的红人。

    特别是朱瞻基接手水师之后,原本对余先并不搭理的各水师,水寨,卫所,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对他奉承了起来。

    余先此人虽然喜欢搞一些虚凤假凰的勾当,但是并不贪财,而且只要是朱瞻基的吩咐,他绝对是用心完成,从不失职。

    也是因为这一点,朱瞻基对他还算满意,要不然,早就把他拿回宫中了。

    余先跟纪纲也是老熟人了,知道纪纲在朱瞻基心中的份量恐怕要远甚于他。加上纪纲恶名在外,所以他不敢在纪纲跟前拿大。

    为了避人眼线,他没有在府衙外迎接,却也亲自迎在了二门口,进屋之后,请了纪纲上坐。

    对这个因朱瞻基宠信而崛起的近臣,纪纲虽然不会无故招惹,却也不会怕。因为身处这个职位,谁的身下都是撇不干净的一堆屎。

    见余先还算懂事,没有因为现在当了镇守使就目中无人,纪纲的心里还是很熨帖的。

    自塞哈智接手锦衣卫院事,纪纲身上的指挥使一职虽然并未去除,但是诸臣却也都认为这是纪纲失势了。

    身为孤臣,在朱棣面前“失宠”,纪纲



第一字四零章 数字和符号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朱瞻基带着自己的护卫奔驰而去,城门口的百姓依旧在津津有味地评价着刚才发生的一切。

    在秦淮河的一艘平底沙船上,两个中年文士相对而坐,隔窗看着桥上发生的一切。

    待得朱瞻基的身影消失不见,城门口的秩序已经恢复正常,其中一位青衣文士才说道:“长青初抵京师,就见到这一幕,可有所思”

    另一人身着白衣,虽作文士打扮,却身材魁梧,留有武将的短髭。“人心所向,王不及也。”

    这是明着说汉王不如太孙啊!虽然觉得对方说话有些不中听,但是青衣文士并没有表现出来。

    在他的心里,其实对对面的男子也鄙夷不已,但是为了汉王的大计,他现在只能捧着对方。

    “长青应该很久没有来过京师了吧,如今这京师变化甚多,你也可以多看看,了解了情况再去寻贵族故旧,不可仓促行事。”

    短髭男子笑道:“王典薄无需顾虑,我丘家在京师还是有一些凭仗的,绝不至于误了汉王大计。”

    话不投机半句多,王典薄很是有些鄙夷对方的傲骨。丘家,你丘家早在永乐七年就衰败了,要不是汉王斡旋,你还在海南吃沙子呢!

    不过汉王已经吩咐了要配合对方行事,所以王典薄还是顺着对方的意思,又提醒了一遍。“长青方才也看到了,太孙年纪虽幼,却深得民心。想要对付他,比对付太子还要难。”

    丘长青笑道:“虽然我这些年不在京城,却也知道,太孙一心想要为大明开疆拓土,筹划着攻略海外。只有他离开京城,那才是我们行动的好时机。”

    王典薄心中一凛,虽然他没有明说要做什么事,但是显然这件事比他想象的还要更震撼。

    他指了指自己上船时候带来的一个箱子说道:“在下遵从殿下的安排,送来了一千两纹银,另有钱钞三千贯,虽然现在钱钞价低,却也能当用一些时日。”

    丘长青暗地撇了撇嘴,却也没有说什么,点了点头说道:“吾今日进城,也不便与你联络,此人名叫丘贵,还算可靠,今后你我之间便由他联络。”

    解缙早些年进京,受到胡广的影响,当初就在集庆门内置办了一处宅院。

    两家不仅住的近,更是通家之好,胡广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解缙的儿子解桢亮。

    解氏一门,家学渊源。解缙一代,洪武二十一年,中戊辰科进士三甲第十名,廷试与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一门三进士。

    到了他的下一代,两个儿子解桢亮,解桢应,还有他大兄解伦的儿子解桢期,也都是名扬京城。

    特别是解桢期,其父解伦乃著名才子,其母欧阳晚来头更大,乃是欧阳修的后人。

    而他不失门风,其书画千金难买,策论疏隽自喜,在年轻一代无人能及。

    朱瞻基来到解家所住的街坊,可是看到数十个锦衣卫已经将这一片街区都给封锁了起来。

    纪纲如今不在,虽然不算新官上任,但是塞哈智才算彻底掌管锦衣卫大权。

    他没有纪纲的狠劲,按理说作为一个养老的官员,他是不适合这个锦衣卫指挥使职位的。

    但是朱棣也嫌锦衣卫这些年杀戮太甚,如今民治久安,他也控制了朝廷内外的大局,所以让锦衣卫也消停一段时间,所以塞哈智才能与纪纲同时掌管锦衣卫。

    塞哈智为人平和,做事周祥,锦衣卫指挥使虽然是他的养老职位。但是正因为如此,做事越发细致,不敢出一点差错。

    “臣解缙携家眷恭迎太孙殿下……”

    解家不是朱瞻基第一次过来,解缙他们虽然没有以跪礼相迎,但是也是恭迎到了大门外。

    朱瞻基上前一步,扶着解缙的双臂笑道:“解师不必多礼,瞻基自幼得解师教导,解师生辰,瞻基便也来凑个热闹。李少监,将礼物送上。”

    而在解家人之外,翰林侍读胡广也在其中。他与解缙不仅是同乡、同学,现在还是同事。

    朱棣也知道他们关系很密切,曾经在经筵时提出胡广把女儿,嫁给解缙之子解祯亮。两家随即定亲,在朝廷诸大臣中,是难得不已结党而论的亲近文臣。

    相比解缙的高智商,低情商,胡广却是一个智商也高,情商也高的老狐狸。

    在朱瞻基的印象中,他跟杨士奇都是文臣中的万金油,跟谁的关系都相处的不错。

    胡广见礼之后,朱瞻基这才又与解家年青一代的三杰打了招呼。解缙其实算不上帅哥,只是中人之冒,但是他的两个儿子和一个侄儿,都是玉树临风。
1...5152535455...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