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我的大明新帝国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摇摇-欲坠

    大明舰队一方,出动了各式舰艇六百余艘,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战舰因为海面没有位置,只能作为预备队。

    而东瀛的倭寇总船只也只有不到一百艘,人数刚过一万。

    即便是如此,大明一方拥有的吨位也超过了对方十倍,人数也是对方的十倍。

    更何况,这可不是陆地上的刀棒比拼,而是热兵器对冷兵器的屠杀。

    一方拥有一千五百支火枪,另一方拥有的火铳只有十余支。大明的火炮可以发射一千米远,而东瀛倭寇的小炮超过三百米就没有了准头。

    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加上大明舰队形成的包围圈,让倭寇根本就没有反抗的余地。

    当大明舰队的包围圈形成了最终的攻击阵型以后,超过一半的倭寇船只,被当做训练的靶子,不由分说地轰炸沉没。

    木制的战舰根本没有铁皮舰的防护能力,一处的木板碎裂,就有可能导致整艘船的碎裂。

    而在海水里面挣扎的倭寇,更是让剩下的倭寇为之胆寒,拼命向岸上冲击。

    他们最开始如果不想着逃跑,在岸上占据几个优势地点,或许还能给大明军队造成一些威胁。

    但是他们选择了逃跑。

    当逃跑无望,他们又失去了岸上的据点的时候,他们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在草原上,勇猛无敌的骑兵也抵挡不了火枪的威力,成为了靶子的倭寇再勇猛,也不能对远在数十米外,占据了地利的大明军队形成威胁。

    这几十米的浅水海滩,成为了倭寇们天然的坟墓。大部分倭寇甚至没有等游到海边,就已经被冻僵沉入了海底。

    他们百般求饶,咒骂,可是没有任何大明的士兵敢有丝毫怜悯。

    因为缓缓行驶而来的旗舰上,悬挂着的那面鲜红的旗帜并没有降下。

    所有人都知道,太孙殿下在观察着战场,他手里的千里镜能够看到战场上每一处位置。

    在战争开始之前,朱瞻基的心里还踌躇满志,激荡不已。

    但是一面倒的战争让期待变成了无趣,这些敌人太弱了。

    他忽然意识到,如今的世界上,能够成为大明对手的,只有大明自己。

    如果后勤能够跟得上,大明如今拥有的四十艘大型宝船,四百艘中型宝船,两千艘千石以上的战舰,数千艘数百石的传令船,可以平推整个世界。

    大明的对手,只有自己。

    他终于放下了眼前的望远镜,回身向站在高台上的杨章德下压了一下手臂。

    站在他身后的郑和,那一直紧绷着的神色终于放松了下来。

    现场实在太惨烈了,哪怕倭寇们罪该万死,也不该让他们这些无谓地死去啊!

    可是他虽然是主帅,真正做主的人却不是他。

    年仅十八岁的太孙仿佛一个铁石心肠之人,完全不在乎现在杀死的都是自己的同类,每一刻都有人死去。

    他连续劝了两次,不仅没有让太孙宣布停止炮击,反而让他的脸色越发冷峻了起来。

    “郑总兵,我始终记得一句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如果今天的倭寇活下来,他们杀死大明的哪怕一个人,都是你的罪过!”

    郑和不敢再劝,只能任由这些倭寇在死亡线上挣扎。

    朱瞻基其实对郑和并没有恼怒,对于一个没有民族之别的历史英雄人物,他的宽容更大。

    虽然接触到了这些历史人物,接触到了他们活生生的人。他也知道,他们其实也就是个人,而不是神。

    像郑和,他就是出现在了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又比其他人稍微出色一点的人。

    所以他做的事,却能影响了历史。

    在四次下西洋的过程中,他其实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变,从一个拼命的大将,变成了一个具有政治目的的元帅级别的人物。

    或者说,他现在更像一个外交官,而不是原本的太监,将军。

    因为对他的定位不同,朱瞻基也想发挥他的外交作用,所以他不会责怪郑和的仁慈之心。

    但是同样,他也不会因为他就改变自己的初衷。

    必须要把这些倭寇的胆子打破,让他们再也不敢有反抗之心。然后把这些幸存者送到草原上去修路,那里才会是他们的最终归宿。

    杨章德和韩成他们四人共同努力,用绞索放下了那面巨型的红色旗帜。

    随着旗帜的缓缓降下,四周的炮火声终于平息

    了下来。四周弥漫着的白色烟雾,这才随着海风的吹拂,慢慢散去。

    被包围在长度不到五里,宽度只有五百米的海域里的残余倭寇们,这才欣喜地跪拜在了甲板上,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他们不理解大明的舰队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也不明白为什么挂了白旗也不能让大明的军队停手。

    但是他们现在知道,他们暂时不用死了。

    包围圈里的烟雾散去,战场在明亮的阳光下面展现出了一种残破的凄美。

    除了伤员的惨嚎,海浪拍打船只和海岸的声音,战场陷入了一片安静之中。

    朱瞻基这才又跟郑和说道:“郑总兵,传令清理战场,将所有倭寇船只驱赶到岸边,如遇抵抗,格杀勿论。”

    事实上,这句话是白说了。




第一五六章 警告(摇摇摇头兄弟盟主加更6)
    庄敬虽然不大看得起杨章德这个幸进者,因为两人的行事风格太像了。

    但是杨章德跟的是太孙,以后前途不可限量,所以他还是很和气地说道:“杨千户,同为殿下效力,不敢言功。不知殿下何时有时间接见我”

    杨章德笑道:“跟我来吧,殿下安顿下来,应该就会见你。”

    两人一扭头,脸上的笑容都淡了下来。

    济州岛的郡守府当然不叫这个名字,从唐朝开始耽罗国王就被称为星主,这一称呼一直延续到十一年前。

    在朱元璋将济州岛交给朝鲜之后,朝鲜太宗为强化对济州的行政权力,而将星主改为左部知管,王子改为右部知管。此后,他们不再享有以往的权力。

    永乐四年,朝鲜延续了元朝时期将济州岛作为牧场的传统,设置了济州牧使,更是将世袭星主的权力剥夺了大半。

    星主府大堂,一身戎装的朱瞻基会见了惊魂未定的当代星主高乙德。

    倭寇来袭之时,牧使仓皇逃入岛内,高乙德想逃,却还没有来得及逃走,就被抓了起来。

    不过倭寇并没有难为他,只是给他戴了无数顶绿帽子。

    唐敬他们攻击之时,倭寇毫无防备,逃跑之时也没有来得及对他动手,倒是让他逃过一劫。

    高乙德与岛上居民身材差不多,不到一米六,身材短小,髡头(剃发),如鲜卑族差不多。

    原本资料上记载他们的衣服有上无下,类似**,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如今岛上的民众倒也习惯了穿衣服。

    当得知眼前这个身材高大的年轻人就是大明帝国的皇太孙,高乙德激动地嚎啕大哭,匍匐在地。

    “大明皇太孙殿下,请为小王做主啊……”

    他的大明话虽然有些异调,却也能让人听得懂。

    朱瞻基笑道:“你耽罗国先是臣服前元,后又臣于朝鲜,我大明此次只是适逢其会,拯救尔等。至于做主一说,不必再提。”

    他痛哭流涕道:“殿下,小王乃遗民寡君,一直心向中华,却也不得不被纳入朝鲜。除了上供,朝鲜上国对我等不闻不问,就连倭寇来袭,他们也是从不来救。如此上国,岂可指望”

    朱瞻基心中一动,不嫌他被关押了几日,全身恶臭。亲手将他扶了起来,请进了下座,自己毫不客气地坐在了大殿中间的王位上。

    “高星主慎言,耽罗此时已变成了朝鲜济州郡。我大明师出无名,自然不便提携。”

    他一听,又扑通一声跪了下来,长揖伏地道:“殿下,小王愿向大明帝国递交国书,从此以大明为尊,只望殿下能拯救小王臣民于水火。”

    朱瞻基跟下手的郑和相视一笑,示意李亮将他扶了起来说道:“此乃国家大事,孤尚未亲政,倒是不便自专。不过,待大军休整几日,清剿了剩余倭寇。孤可携你同赴大明,自有皇帝陛下为你做主。”

    说实话,朱瞻基真的还有些不习惯。

    在现代社会,他对祖国后来的国际局势十分不满意。来到这个时代以后,他心里总想着开疆拓土,征略四方。

    但是现在却发现,这些海外小国简直比狗腿子还跪舔,一见面就想抱大腿。

    这还用出动大军打吗根本不需要啊!只需要派一个使者前往,这些小国就主动内附了啊!

    突然之间,他感觉自己有点无事可做了啊!

    当然,这只是错觉。

    这位高星主如果不是在倭寇的手里饱受折磨,又被戴了一头的绿帽子,恐怕他倒宁愿在这里当他的土皇帝。

    朱瞻基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朱棣是什么想法,自然不能给他什么承诺。想了想,也没心思应付他了。

    这个济州岛现在既然已经落到了自己的手里,自然不会在轻易归还朝鲜。

    但是明面上,大明却不能做的太过分,不能因小失大。

    朱元璋之所以把济州岛还给朝鲜,一方面是朝鲜的抢了要求,想利用朝鲜牵制东瀛,所以放弃了这块只能养马的岛屿。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做一个表率,想要让大明周边的蕞尔小国都臣服大明,彰显大明的大国气度。

    如果因为一个济州岛让朝鲜离心,让其他小国觉得大明吃相太难看,那就得不偿失了。

    但是朱瞻基这个人是个纯粹的利益主义者,控制了济州岛就等于控制了朝鲜和东瀛的咽喉,他怎么会轻易放弃呢

    即使要明面上还给朝鲜,他也要把这里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不仅仅是这里,从济州岛,到对马岛,到佐度岛,北海道,他都要牢牢控制起来,组成大明东部沿海的屏藩,同时也保证了大明前往北方的航线的安全。

    郑和与通政司,兵部的官员就统计济州岛损失,计算现有人口和资源,很快就与高乙德达成了协议。

    这样一来,大明舰队离开的时间,又要滞后了。

    不过,现在距离过年还有一个月,时间还充足着呢!

    朱瞻基并没有占用星主府原有的卧室,那里也被一帮倭寇折腾的乌烟瘴气。

    他的卧室是原本花园的一栋六角亭式的两层小楼,原本是星主府的藏书阁。

    为



第一五七章 搅屎棍
    庄敬他跟朱瞻基打交道的次数不多,只是在北征期间,跟朱瞻基接触过几次。

    在京城,他就是想要往朱瞻基的身边凑,上面也还有个纪纲挡着。

    他对朱瞻基的了解,就来自于这不多的几次接触。

    虽然外界将这个太孙传扬的如同一个好圣孙,但是圣之一字,不过是民间夸大其词之说而已。

    他不认为,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就能真的跟他们这些在红尘中打滚摸爬的老江湖相比。

    汉武帝一代明主,还被几个方士忽悠的想要长生不老。杨广更惨,一位励志图兴之君,却因变革太猛,被一帮下属连江山都夺去了。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君主高高在上,体验不到民间疾苦,也根本不会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

    他以为自己能够依靠丰富的经验来诱导太孙,可是刚一开始就似乎被这位太孙看穿了心思。

    这个时候,他有些后悔不已,只是因此让太孙恶了自己还不算什么。要是因此坏了大人的大计,那自己就百死难赎了。

    打仗的时候,黄渊可以轻松一些,但是等到战争结束了以后,他又忙的不可开交了。

    虽然他不是后勤官,但是他是海军总部联络官,负责各军卫之间的的沟通协调。

    这次是三大舰队联合出征,每一个舰队的驻地安排,后勤安排,甚至包括俘虏的甄别,他都要一一过问,不得半点闲暇。

    不过,他对这种工作还是很有兴趣的,这是他以往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工作,从这种经历中,他能学到许多在书上面学不到的东西。

    当太孙身边的姜万利将庄敬带到他的面前,他这才知道,为什么大军能够知道倭寇的行踪。

    对于庄敬敢孤身涉险,隐匿于倭寇之中,他还是很敬佩的,但是对于这个人,他实在喜欢不起来。

    永乐三年,左副都御史陈瑛弹劾黄福不体恤工匠,于是被改为北京行部尚书。次年因事连坐,逮捕入锦衣狱,后被贬为事官。

    在锦衣卫大狱里面,黄福没有少受折磨。虽然当时的主事人是庞瑛,但是天下人谁都知道,纪纲,庞瑛,庄敬三人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庄敬知道了对方的身份,也是很有些尴尬,任他老奸巨猾,这个时候也不好意思跟黄渊来攀关系。

    他这个时候更清楚了,太孙就是在用这种方式来警告自己,不要再跟他耍心眼。

    他再不敢再大意,跟黄渊寒暄了几句,就主动请缨道:“黄守备,殿下着我仔细甄别倭寇首领,将各首领单独关押。职责在身,请恕我失陪。待某回返京城,再当面向老大人请罪。”

    黄渊不咸不淡地笑道:“佥事大人何罪之有,不过都是为陛下效力,不必记挂在心。张把总,拿我令牌,带佥事大人去甄别倭寇。”

    分开之后,庄敬感到了一阵心寒。自己当初跟纪大人充当陛下的看门狗,将朝廷内外大臣几乎得罪了遍。幸亏现在有了退路,要不然,怎么看都不会有好下场。

    这个时候,他更后悔自己刚才不假思索就想蛊惑太孙了。太孙已经是他们最后的救命稻草,自己却又不慎让他心里有了疙瘩。
1...5859606162...27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