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明朝之前用经济手段,搞垮了金国的经济,让关中百业凋敝,粮食产量锐减,现在又用战争手段,击败了金国的军队,搞垮了金国的政权,让关中的行政体系随之崩溃。

    这样一来,关中的乱摊子谁来收拾,自然是打进关中的明朝。之前造的孽,现在咬着牙也必须要还上。

    去岁关中就缺粮,今年又没收成,饥民已然揭竿而起,处理不好,让饥民演变成流寇,冲出关中,那明朝可就玩砸了。

    现在金国垮了,镇压叛乱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强行入主关中的明军身上,而要平定叛乱,最关键的一个字,就是“粮”!

    从四月初开始,明朝运往关中的粮食,不减反增,原本以为可以回乡的民夫,还要继续服役,再加上明朝大量征调民夫,已经影响春耕,民间虽未爆发动乱,但也十分的不满,满腹牢骚。

    洛阳城东的官道上,押运粮草的民夫绵绵不绝,各种车辆慢慢的向西前行。

    道路上,几名绯袍大员,骑马驻立在道路边上,观察周围的麦田。

    远处几个裹着头巾戴着斗笠的女人和老人,正弯着腰在麦田中除草,不时有人老人直起有些佝偻的身子,用手自己捶了捶老腰,擦了下汗,又弯下腰去继续劳作。

    远处小河边,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正用瘦弱的身体一奋力的踩着水车,不时还要注意旁边玩耍的小童,呼唤着让他们不要靠近河边,注意安全。

    因为大量青壮被征往关中运粮,民间劳力不足,老人、孩子、女人便只能齐齐上阵,可是即便如此,田间的麦子也不如往年长的好。

    眼下的情况,虽说不至于绝收,但是收成减少,却不可避免。

    堵胤锡与几员官员,观察了一路,神情有些严肃,一旁的官员抬头看了看天色,不禁催马靠近他,然后小声说道:“阁部,天色不早了。此地距离洛阳尚有十余里,还是赶路,早些回洛阳吧!”

    洛阳城,内阁并没有随着王彦入关,而是留在洛阳,协调关中战事与后方物资的供应。

    这时陈子龙坐在书房内处理公事,案台上堆满了南京和关中送来的卷书。他展开一卷,手中执笔,仔细的观看,不觉间皱起了眉头。

    从前线传回的消息来看,就在近些天之内,明金两军的主力,应该已经开战。虽说大明谋划已久,整个战略布置上一环接着一环,并没有什么纰漏,但是战阵之事,从来没有绝对,历史上以弱胜强,因为一点小的失误,导致大败的事例,并不是没有。

    对于战争的胜负,陈子龙比较担心,怕出现什么意外,可是战争打赢了,他同样也担心,关中几百万百姓是嗷嗷待哺,真要是打下了关中,内阁也发愁。

    眼下他手上就有份一宗卷,不过并非关中和南京传来,而是山西送到洛阳,说的是陕北的事情,但却与粮食有关。

    山西总督李建泰上报,榆林府的流民演变成流寇,跨过黄河袭击了山西偏关,啸聚数万,占据河曲、保德州两县。从这个消息来看,关中的粮慌,或许比内阁预料的还要严重一些,这不禁让他发愁起来。

    “陈阁部!”这时一个声音,忽然从书房外传来。

    陈子龙抬头一看,却是堵胤锡站在了门口,身后还跟着苏观生。陈子龙见了,不禁放下毛笔,站了起来,拱手迎道:“两位阁部外出巡视,这么快就回来了。”

    堵胤锡挥手道:“看了一圈,同各县上报的情况差不多,收成都会有减产。”

    陈子龙伸




第1401章 自己挖坑
    屋内几人闻语,见他手里紧攥着一份军报,堵胤锡、陈子龙不禁同时起身,但却是苏观生转过身来,先问道:“什么结果”

    陈邦彦脸上漏出笑容,看着几人表情,故意顿了顿,才说道:“自然是大捷。”

    他的话一出口,几人一颗心便落地了,陈子龙从新缓缓的落座,堵胤锡和苏观生则几步上前,走到陈邦彦面前,接过军报,迫不及待的展开来看。

    两人迅速扫视一遍,脸上都出现了兴奋之色,神情振奋。

    看完之后,堵胤锡回座,苏观生则将军报递给陈子龙,然后说道:“监国在临潼大破二十万金贼,俘虏无数,豪格仅以数十人北逃。眼下大军分为三路,一路追击吴三桂,一路追击孟乔芳,监国则集结人马,直取长安去了。”

    陈子龙接过军报,看了一遍,有些激动道:“金贼主力溃败,监国拿下长安应该没有阻碍,如此关中可定。好,实在是太好了!”

    说完,陈子龙把那军报又来回看了几遍,还是有些激动得难以自持,“真是太好了,这一战后,金国应该无法再组织什么反击,关中的战事估计快结束了。”

    语至此处,陈子龙停了停,看向几人又开口道,“如果关中战事结束,百姓便可暂时不受劳役之苦,民夫归乡后,今岁的秋收应该不会受到影响,这样朝廷的赋税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堵胤锡和苏观生巡视一圈后,担心战事拖延下去,会影响生产,现在拿下长安,便表示大的战事已经结束,之后就算继续用兵,规模必然也会小很多,不会这么大的规模了。

    一时间,几人都不禁长长舒一口气,整个人放松下来,苏观生叹道:“从甲申至今,天下从分崩离析,到再次一统,回想起来真是不容易!”

    他这话让几人都一阵唏嘘,一个大帝国从崩溃,到涅槃重生,重新走向大一统,其中经历了多少苦难,又有多少人为之牺牲,怎不叫人感慨。

    想当初从南京退到杭州,从杭州又退到福建,最后一直退到广州才站稳脚跟,想着一路上,死了多少人,回想起来真是一路艰辛。

    一旁的苏观生和堵胤锡,方才对于战事还有些忧心,现在得到奏报,态度却立刻转变。

    不过几人高兴感叹之余,堵胤锡却忽然开口道:“诸位,既然监国已经向长安进发,想必长安很快就会拿下,到时候就该我们出手了。”

    陈子龙等人闻语,脸上笑容一收,方才听见击败金军,将要收复关中,光顾着高兴,却忘记了关中其实是个烂摊子。

    陈子龙脸色一变,点头道:“堵公说的对。现在怕还不是高兴的时候!我刚收到奏报,陕北饥民的叛乱已经席卷到山西北部,关中的情况恐怕也不会好,我们面对的情况,可能是拿下长安容易治理难!”

    陕北民变扩展到了山西,众人神情一下严肃起来。对于饥民暴乱,经历过崇祯年间大规模流寇作乱的明朝官员,对于饥民暴乱,可以说都十分敏感。

    当下众人不禁在座位上正了正身子,收起放松的姿态,纷纷都严肃起来。

    破坏容易,建设难,明朝之前玩阴招,把关中搞得一团糟,几人一想到要重新收拾,便觉得一头乱麻,必须要打起精神来才行。

    苏观生正了正身子,颔首道:“治理确实比打下难。关中之前曾短暂繁华,我们要想三秦归心,做的至少不能比金国差。”

    一个地方要发展起来,得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才行,关中经历了汉唐宋之后,土地已经相对贫瘠,比种地,自然是比不过其它省份,也似乎并没有什么特产,要怎么恢复,却真的是个问题。

    其实金国为关中找到了一条路,就是重起路上丝路,但这件事金国能做好,明朝要做起来,却比较难。

    关中

    是金国的核心,是重点关注之地,政治地位高,但到了明朝,关中只是一个普通的省份,政治地位下降,明朝也不可能给予太多优惠和特别的关注,再加上关中在朝中没有发声的官员,不像南方几省,基本把持了朝中的话语权,明朝的政策和资源,肯定会向南方倾斜。

    这样一来,关中想要恢复,其实很难。

    陈子龙到是还未想这些以后恢复的事情,他摇摇头道:“苏公,现在恢复到金国时期的水平,



第1402章长安献降
    临潼之战,明军击败近二十万金军主力,再加几十万屯军,只在战场便杀敌四万,俘虏数十万,金国仅仅有六万余人,跟随吴三桂和孟乔芳从南北两个方向逃脱。

    孟乔芳渡过渭水,于高陵收拢了三万残兵,未来得急休整,便得知李来亨并未攻打延安,而是舍了延安直接轻兵南下,已经杀至高陵北面的富平。

    陕北的明军得知孟乔芳南下,明白对面的敌人变成屯军之后,李来亨等将大惊失色,未与坚守营寨和城池的屯军纠缠,便选择冒险南下,救援护主。

    这使得在高陵收拢兵马的孟乔芳极度的震惊,而这时逃过来的豪格,又带来了另一个消息,明将刘芳亮以从渭水北渡,即将兵至高陵。

    这一下,又成了两面夹击的姿态,陕北是待不下去,豪格与孟乔芳顾不得许多,没等更多的溃兵过来,便领着一众残兵败将仓皇逃往平凉,并准备,一路西逃,投雍凉或者银州而去。

    南面吴三桂率领残部,退入蓝田,知道明军不会放过他,必然会发兵追杀,又担心汉中的明军包抄过来,断他西去之路,所以压根也没停留,便沿着秦岭北麓,直奔凤翔府而去。

    明军各路人马一路追杀,寻着金军的踪迹狂追,对于金军穷追猛打,也一路向西而去。

    长安城,战败的消息传来,城内哀鸿遍野。城内街道上挤满了背着大包小包,赶着车辆准备逃难的人群。

    现在各种关于明朝大军一路烧杀抢掠的消息,传入长安城中,有的人说明军已经到了城外,给城内百姓造成更大的恐慌。

    一时间,城中抢劫成风,地痞流氓乘势作乱,沿着街道到处可见被撞开的铺子和屋宅,街道旁四处倒地的尸体,也无人理会,数以万计的人拖家带口离开城池,向西奔逃。

    当然一些普通的百姓到是没什么好逃的,可是城中的富户和权贵,却不敢留在城内。

    以往但凡是灭国,国都必然经历一藩腥风血雨,敌兵站领都城后,不敲诈勒索,不烧杀抢掠,进行清算,几乎是不存在的。

    金国皇宫,大金太子齐正额两眼通红的走在宫殿内,豪格出征时,留他在长安监国。前线传回来的消息,有说皇帝已经被明军杀掉,有说皇帝向北逃脱,虽说消息很混乱,但是有一点却可以确定,那就是大金国败了。

    清晨,兵部送来一份明军正向西扑来,前锋距离长安不到三十里的消息后,整个长安城便陷入大乱。

    齐正额急忙让内侍,去招重臣来宫中商议,现在却还没有人来。

    此时他站在宫殿中,皇宫内的内侍和宫女,包括一些禁军都开始争抢着东西,宫中一片混乱,各皇子和后宫嫔妃们躲在宫殿内瑟瑟发抖。

    齐正额是豪格长子,做太子已有近十年,未想到还未登上帝位,大金的江山便已经完了。他这个处境,连秦二世都不如,齐正额听着外面的喧哗,在大殿中呆呆站立,看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十年恍若一梦。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传来,齐正额扭头看去,只见身形狼狈的勒度急匆匆的走了进来。

    “太子,整个长安都乱了,城里的官员和富人都在往西逃,我们也快走吧!”勒度走进来,喘息的行礼道:“臣已经备好了快马,请太子赶快准备,迟了就来不及了。”

    “孔相还为来,城池是否可以坚守真的到了放弃长安的时候么”齐正额环顾宫殿,有些不舍,“这可是我大金十余年的基业啊”

    勒度听了心急,忙道:“太子,汉臣差不多都跑完了,孔相现在闭门不出,也不知道是什么盘算,太子不能指望他们。现在陛下生死不知,臣得护着太子您杀出去,要是万一陛下有什么不幸,太子就是大金的皇帝,万不能有失啊!”

    齐正额听了这话,身子不禁一颤

    这时长安城内的街道上,已然到处都是疾走的人群,满城喧哗,人们惊惶失措的纷纷往西门逃去。

    城门处一队衣甲不整的骑兵,却护着一名文官,疾驰着冲入城池。

    “都让开,挡道者死!”前面的骑兵挥舞马鞭,大声疾吼,为文官开道,引得街道上一阵鸡飞狗跳。

    骑兵一路横冲直撞,不多时,便从城外奔驰到了宫门,清瘦的文官与骑兵纷纷翻身下马,然后直接闯入宫殿。

    进入宫殿,四处都是慌乱奔跑的身影,文官揪住一名宦官,发出与他身形不对称的怒吼,“泾阳王在哪儿



第1403章 收拾人心
    临潼一战的影响十分巨大,因为金国主力的溃散,致使长安无兵可守,金国太子齐正额在济尔哈朗第三子勒度,以及一些满蒙贵族的簇拥下西逃至乾州,准备竖起大旗抗明。

    如果豪格有个三长两短,这些人便打算效法故唐,拥太子登基,然后找西域借兵,对抗明军。

    受命留守长安的大学士孔闻褾,未能肩负起在长安组织防御的责任,而是选择了自杀来逃避亡国现实。

    在这次危机之下,金国有点能力的大臣,基本都被派了出去,留下的孔闻褾,反而最缺能力,主管的也是礼部这样的嘴炮部门,他面对明军扑向长安,心灰意冷,只想博个好名声,选择一死了之。

    长安城内的金国官员逃走大半,剩下的一部分感到金国已然没有前途,直接向王彦投降,使得时隔十五年后,长安城得以兵不刃血的光复。

    不过虽然拿下长安,但是明军依然面临许多问题,除了要向西追击金军之外,关中各地流民与金国溃军结合在一起,也将成为明朝的巨大隐患。

    崇祯年间流寇能够做大,除了天灾**等原因外,明朝的边军加入流寇,也是一个重大的原因。

    五月初三,金国工部尚书,领着百官在长安东城外举印投降。

    王彦先派大军入城,控制街道、官衙和宫殿后,黄昏时分,骑马进入城内。

    城门两侧,是摘了官帽,跪在地上的金国官员,王彦打马慢行,享受着进入长安城的荣耀。

    不过进城之后,没有欢迎王师的欢呼,也没有张灯结彩的欢迎,更没有箪食壶浆,场面却比较冷清,入目的只有两个字“萧条”。

    这一次明金大战,对长安影响巨大,城内户口锐减,街市空了一半,可以说是百业萧条。

    王彦穿着金甲,在众多将领的簇拥下,打马在街道上慢行,街道两侧每隔五尺,就有一名士卒持矛背对着街道站立,街道旁屋宅上也有明军士卒监视着,保卫王彦的安全。

    整个街道上,除了明军十卒和倒在地上的车辆,散落的枯枝落叶外,没有一个人影。

    这固然是为了安全考虑,禁止人员上街,也是因为确实没有什么人,而且即便有人,也多半不会跑来欢迎。

    明朝丧失关中已经有十五年,年轻一点的人对于明朝完全没有映像,不认为自己是明人,而老一点对于明朝都是不好的记忆,这种情况下,明军进入长安,百姓对明军不会有什么鱼水情,有的只有憎恨和恐惧。

    明军进入长安后,对于长安城内的百姓,也不信任,采取严加防范的态度,双方的隔阂便更深。

    看到这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王彦不禁紧皱眉头,他骑在马上左右看了看,发现沿街的屋宅和店铺,都门窗紧闭,偶有打开一丝缝隙观察的,一看见他靠近,便也立刻“啪”的一声,猛然合上。
1...352353354355356...35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