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秋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话凄凉
如果金国失败了,那金国就是一搜破船。要是明军撵着豪格、吴三桂、孟乔芳进入他的地盘,那他该怎么办总不能拱手让权,所以他同样要加强安西都护府的独立性,甚至与金国决裂,来保证他的权利不被夺走。
出于这两种情况,他迫不得已,必须对自己的队伍进行一次清理,以确定手下部将,首先忠于他,然后由他来决定是否继续效忠金国。
说实话,李企晨等将近些年跟随孙可望在西域所向披靡,颇有一股汉唐时代的豪情,他们都十分佩服孙可望,也愿意跟随这位王爷,不过他们这些年都是打金国的旗号行事,所以他们对于金国同样有着归属感。
现在孙可望让他们二选一,李企晨等人却难以抉择,他额头冒着汗,不禁上前拱手道:“王爷,明军实力强大,我们不支持朝廷,保存实力,这点末将没有疑问。可是如果这个时候去抢夺人口,是否会让朝廷腹背受敌,让朝廷迅速奔溃末将以为,唇亡齿寒,有朝廷在,我们就安全,如果朝廷没了,那明军是否会西进呢”
眼下的情况,安西众将也是人心惶惶,对于前途感到渺茫。
金国本就处于弱势,如果金国完了,他们就该独自面对明朝,这让人感到恐惧。
孙可望微微沉默,一般情况下,这个时候他应该支援金国才对,现在他却在做与金国决裂的准备,那他必须要说明,按他的来,会比眼下情况好,安西都护府会更有希望才能说服众将。
能带兵打仗的人,能指挥几千人马的将领,没有几个人是傻的。一般人十个人都带不动,他们却能脱颖而出,指挥一营人马,自然都是有脑子的,会想会看,会权衡利弊的精英。
这些人光逼是没用的,得让他们真心愿意效忠,认可他的想法,觉得他能给他们带来未来才行。
孙可望注视李企晨,开口道:“唇亡齿寒是没错,可是也要分情况来谈。如果朝廷战败,那我们就算全力以赴,也改变不了现状,那样便只能算是飞蛾扑火。”
现在的明朝已经够恐怖,占据关中后,那便可以说天下无敌了。历史上,除了宋这个不算一统的中原王朝之外,只要大一统,用不了多久,必定想打谁打谁,任性的很。
第1408章驰援凉州
十多名骑兵,疾驰着从嘉峪关一路奔至金军营盘,卷起尘土直接进入大营。
站在山腰的孙可望等一行人,看见黄尘滚滚的骑兵,从远处奔来,脸上露出肃然之色,然后挥手道:“走,下去看看,本王等的消息来了。”
眼下情势虽然比较危急,但是将士们臣服,还是让孙可望十分高兴,意气风发的带头下去。
等一行人下了青头山,孙可望也不进入大营,而是站在营帐外等候,不多时方才入营的骑兵,已经被人带到,为首一员校尉上前行礼,“启禀王爷,凉州虞相公有急信送到!”
孙可望在西域能够形成自己的势力,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身边没有多少金国的文臣,武将们没有受到儒家的熏陶,还是更重利益一些,更看重自己的前途和富贵。只要他故事说的好,给他们描绘一个可行的愿景,就像陈涉吴广呼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样,给众将描绘一个好的未来,又有执行的能力,武将们便多半会跟着他一起建立功业,打一个江山出来。
文臣就麻烦许多,可他们却是秩序的代表,想要他们效忠,要求便多了,可以说相对较难,但是邦国的治理,却又离不开文臣。
金国在西域的文官少,使得孙可望的掣肘较少,但是他想要自立,却得弄走一批读书人才行。毕竟他在西域光靠武力震慑,只能安定一时,还是需要文臣来帮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行政体系,来将整个封国维持下去,避免人一死,国家历史瓦解的局面出现。
在西域或者说是草原,这种情况可以说十分普遍,强大如帖木儿,也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崩塌了。
不过孙可望想着背金自立,却不附和文人心中的道义,他想要招到读书人效忠,却比较难。虞胤是孙可望比较看重的一人,很想让他帮着自己,可是虞胤如果知道他要自立,或许会吐他一脸,大骂奸贼。
如果是王彦这种好颜面的人,或许就放弃了,躲着这种不给面子的文人,但孙可望不一样,他流贼出身,行事却没那么多顾忌,现在不效忠没关系,先掳到西域养着,一年两年好吃好喝供着,石头也给你无热乎了。
听说是虞胤来信,孙可望知道他等的消息应该到了,于是连忙说道:“速带信使来见孤王!”
校尉微微一愣,反应过来后,忙行礼告退,不一会儿,一名消瘦的文官被带上来,向孙可望行一礼,“下官凉州知府韩国梁,参见安西王。”
孙可望脸上流露出关切,忙扶住他的手臂,问道:“虞相派韩知州过来,可是关中有什么情况”
韩国梁是韩朝宣第二子,他一路疾驰过来,见金军营地外,大片的草坪都被战马和牛羊吃了大半,就晓得孙可望在嘉峪关外已经驻扎了一段时间。
眼下金国正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他却迟迟不发兵支援,显然心存异志。
韩国梁看见安西军的营盘外的情况,心中虽然愤怒,知道孙可望假关心,但还是隐忍下来,不去揭穿他,反而急声行礼道:“王爷,明将王得仁偷袭雍凉,已下西宁府,现攻打凉州正急,虞相在城中组织防守,还请王爷立刻发兵增援!”
孙可望听了眼珠一转,并未答应,反而问道:“韩知州从凉州来,可知关中战事如何陛下可发兵救援凉州”
听到此语,韩国梁心里一急,忽然用力,就要下拜,但孙可望却托住了不放手,他只能痛声道:“王爷乃国朝石柱,况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王爷之运以大金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眼下关中已然大败,全靠王爷力挽狂澜,王爷切莫迟疑啊。”
孙可望听了之后,心里一惊,果然还是败了,他不禁回头与众将对视一眼。
韩国梁既然急着来嘉峪关外来救援,关中失败的消息,估计隐瞒也没有作用,他急着搬兵至少说明情况不乐观,所以他直接说明厉害,但说完怕还是不能打动孙可望,于是又补充道:“眼下能救虞相,救大金者,只王爷一人。如果王爷帮助朝廷稳定局面,那功劳如同补天,进封一字王,也不是不可能啊!”
孙可望闻语才回头过来,忙道:“韩知州何出此言,国朝有难,本王自然责无旁贷,岂会贪念什么爵位。”
“那下官请王爷尽快发兵,助朝廷渡过危机。”只要孙可望愿意出兵,他怎么想怎么表演都成,韩国梁急忙行
第1409章 凉州围解
凉州城下,随着战事的持续,明军开始登上城墙,火铳手已经开始自由瞄准射杀城头的金军。
一架攻城梯搭上城墙,十多名明军聚集在梯下,一名小旗嘴里咬着战刀,一手举着藤牌,向上攀爬,他刚顺着登城梯爬到半腰,城头一名金军狰狞着在墙垛间漏出半个身子,双手取起一块巨石,正要砸下去,忽然身子一颤,胸口被一铳击中,身体和石头一起跌下城头,从梯子旁边坠下。
城墙下三十步外,一辆盾车后面,明军士卒收回冒烟的火铳,交给同袍,然后接过装填好的火铳,拿过来继续射击。
之所以才用这样的方式,因为自由射杀过程中,始终由一名士卒观察城头,然后连续射击,比士卒各自装填后抬枪射击,无疑更加知道该打哪里,哪里更加需要火力支援。
尸体和石块从小旗身边落下,小旗顶着盾牌,又往上窜了几步,这时城头又出现一名手持长矛的士卒,顶替了刚才那名金兵的空缺,他将长矛刺下,捅在小旗举在头顶的藤牌上,押得小旗无法继续上爬。
“快!火铳!”方才那名火铳手,一铳打空,弹丸射到了墙垛上,扭过头来急呼一声,将打完的火铳交给同袍,然后又接过一杆装填好的火铳。
士卒将铳抬起,对准了那拿矛连连下捅的金军,然后深吸一口气,呼出时扳机扣动,火铳微微一震,腾起一团白烟,一枚铳丸在铳管内跳动着随处铳焰喷发而出,弹丸呼啸着直射城头。
那持矛的金军士卒一僵,长矛脱手掉下城头,身体则倒在了墙垛后面。
小旗感觉到没人捅他的盾牌,立时乘机上窜,一下站上了城头,而就在这一瞬间,又是一根长矛向他刺来,小旗身子一侧,一下用手抓住长矛,然后往身前一撤,将一名十六七岁的金军撤到身前,提手一刀,将他杀死,然后便跳上了城头。
城上的金军大多是屯军,小旗一上来,就连杀两人,但就在这时几杆长矛同时刺来,捅中他的腹部,金军士卒怒吼着将他的身体,顶下城头。
然而金军士卒未来的急高兴,紧随着小旗之后又连续跳上来两名明军。青海过来的明军,受地形限制,补给不便,并没有太精良的装备,但是精锐程度,却不是金军士卒可以比拟,金军士卒面对上城的明军,只能进行残酷的换命搏杀。
王得仁驻立在大纛旗下,注视着攻城明军不断的登上城墙,心中不禁松了口气。
他从青海杀出,一定程度上,也是孤军深入,大军扎营于野,让他有些不安,只有尽快拿下凉州,然后进入城内,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安心等主力西来。
“攻城锤上!”王得仁冷声吩咐道。
七八十名披着双甲的明军士卒,推着巨大的攻城锤,在数百面盾牌的密集防护下,慢慢靠近城门。
虞胤在南城亲自督战,怒声指挥道:“放箭,砸火罐!不要让明军靠近城门。”
城头的金军士卒,连连放箭射铳,火罐砸下去燃起大火,但都不能阻止这只百足的铁甲虫。
“轰!”的一声巨响,城门在晃动,凉州在颤抖,门洞处的砖石和泥土扑簌簌落下,攻城锤再次向后荡起,然后在士卒的号子声中,带着万斤之力回荡过来,再一次向凉州城门疯狂地冲去。
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闷响,城墙在剧烈晃动,城门已经摇摇欲坠,虞胤身子不稳,险些跌到,他被士卒扶着,脸色惨白,不禁痛苦的逼上双眼,不愿意承认凉州就快完了。
城门后面,手持长矛的金军士卒,挤满了门洞,他们看着被撞得一震一震,尘土哗啦啦啦直落的城门,一个个脸色发白,喉咙发干,惊惶的左右张望,想从身边的同袍身上获得勇气,但却看见一张张同样惊惶四望的面庞。
注视着士卒攻城的王得仁,已经嗅到了胜利的气息,他脸上漏出兴奋之色,手将腰间战刀慢慢拔出,目光紧盯着凉州城门,只等城
门一破,他便战刀一挥,指挥大军杀入城中。
就这时,在他的西面,几名骑兵却疾驰而来,其中不少人身上还插着箭杆,满身是血的直奔中军大纛旗,引得列阵的明军一阵骚动。
王得仁注视着战场,骑兵奔驰到他身旁不远处,他才听见动静,扭头一看,却心里一惊。
骑兵奔驰过来,马未停稳,便飞身跳下,后面被箭射中的直接滚落下马,几名亲卫忙上前检查。
“
第1410章向明求和
面对孙可望的六万人马,王得仁的一万三千人,加之又再攻城中受到突袭,大败是必然之事。
王得仁果断的下令撤退,可是却并没挽回多少兵马,明军从凉州一路败退至西宁府,被安西军狂追百余里,溃退至西宁府城,损失了近万人,辎重全部丢弃。
此时安西军在西宁城外,将王得仁围的水泄不通,而看着明军被围,退到雍凉的金军和官员,不禁都精神一振,将孙可望看城了金国的救星。
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刻,金国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人心,从西域来的六万人马,无疑给了金国一剂强心针,让不少官员以为还有机会在雍凉站住脚跟。
一时间,孙可望这个在金国并不怎么被重视的安西王,被雍凉的金国官员所拥戴,但孙可望本人却十分清楚,知道心中不能存有幻想,必须趁着金国还没完蛋,赶紧找机会下船,然后重新上岸。
西宁城上,王得仁一脸懊恼的注视着城外的安西军大营,没有料到孙可望居然有这么多兵马,这么多骑兵。
“军门。金贼围了我们几日,战又不战,退又不退,不知是为何啊”旁边的部将金沅诞,不禁疑惑道。
要说他们虽然被杀败,退入西宁城内,但毕竟还有万人,算得上是金军后方的一枚钉子,孙可望因该急着灭了他们,然后去关中助战才对,为何围而不攻呢
难道是关中战事,金国取得了优势,还是他想等我们粮尽而降
王得仁有些不明白,他注视着金营,出声叹道:“我们现在以不变应万变,不管金贼玩什么花样,只需坚守西宁待援即可。现在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看关中的战况如何了。”
正说话间,一名士卒跑上城来,禀报道:“军门,孙可望的使者求见。”
“莫不是说降”金沅诞疑惑一声,眼珠一转,“军门,他若真是招降,末将以为可以诈降,然后寻机会倒戈,必然能立一番奇功。”
王得仁皱了皱眉头,扭头对士卒道:“带过来见我。”
不多时,一名金将被带上城来,不卑不亢的拱手道:“在下安西都护府镇东将军刘炳然,王军门,幸会。”
据说孙可望的安西都护府设有安西四镇,王得仁没想到孙可望居然派了个大将过来,心中有些惊讶,他微微一愣,反应过来抱拳回礼道:“刘将军冒险前来,不知道有什么事情,要是劝降,就不必说了。本镇尚有万余人马,还可一战。”
刘炳然却笑了笑,摇头行礼道:“王军门误会了,我奉安西王之命过来,是想让王将军休书一封,为安西王牵线,让安西王有机会能与楚王监国谈一谈,我西域都护府愿意称藩,为大明西屏。”
城外金军大营连成一片,白色的帐篷一望无际,明朝知道金国在西域动作不小,却并不知道孙可望居然整出了这么大一份家当。
这时在金军中军大帐内,孙可望叫来心腹刘炳然,将一封信交给他,然后低声吩咐道:“明军占据隆德县后,雍凉门户已然大开,王彦随时会发兵西进,留给孤的时间不多了。现在你立刻前往隆德,见到明军之后,找关系去见王彦,将本王的信和王得仁的信交给王彦。”
刘炳然点了点头,将信收入贴身的衣物中藏好,然后行礼道:“大王放心,臣明白了。”
孙可望微微颔首,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吧!路上小心,得了答复再回来。”
两人正在帐中说话之时,一队骑兵护卫着虞胤,进入安西军的营盘。
虞胤一路冷着脸,直接闯到孙可望的大帐外,孙可望正吩咐着,便听见外面亲卫的阻拦声传进来。“相公,没有大王的命令,谁也不许擅闯王帐。”
孙可望闻声,微微皱眉,挥手示意刘炳然去办,然后对帐外喊道:“让虞相公进来。”
虞胤掀起帐帘冷脸入帐,刘炳然行了一礼,便侧身离开,孙可望则笑着迎接上来,笑着道:“虞相怎么到本王这里来呢”
“不来,本相被安西王卖了,怕还不知道。”虞胤没好气的说道。
孙可望不禁尬笑道:“相公何出此言啊”
&
第1411章 歼灭北路
隆德县以东,六盘山脚下,从平凉府通往宁夏的官道上,一支两千人的明军,组成了一个简单的方阵,在两座小山之间,挡住了金军北去的道路。
先一步到此的明军,在阵线前挖了一条深沟,人马站在沟的北面,藤牌组成一道盾墙,长矛手将矛架在藤牌上,后面火铳手持铳站立,整个军阵十分简单,却杀气腾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