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归榕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锦未央
孟世坤离开了正厅。
元珍的目光淡淡落在孟夫人身上。
孟夫人和她对视上,只是微微一笑。
元珍无可奈何,只能心里一叹罢了。孟世坤在这里本就尴尬,孟夫人特地给了他一个台阶下,孟世坤可以顺势离开这个古怪的气氛。
孟夫人转首对孟伏龄道:“你带他们过去吧,我先去厨房了。”
孟伏龄点头答应。
孟夫人也离开正厅,去厨房继续准备菜式。
元珍被燕明珠扶着,跟在孟伏龄的身边,一同走去花园。
燕明珠来过孟府几次,对路线也算是驾轻就熟。
他们步子缓慢,为了照顾元珍,所以以一种极其缓慢的速度到达花园的亭子。
而他们到时,孟世坤和孟甫衡还有三位孟家小姐也刚刚到。
他们身后,还有孟家的两位姨娘。
元珍被扶着落座在亭子里。
孟世坤让仆人多安排了几把椅子,此处四面通风,空气清新,甚是闲适。
孟世坤看了身后面的一众人,然后自顾自走到一边去。
蓝姨娘和施姨娘并肩上来,“妾身拜见镇国夫人,镇国公主。”二人施施然行了礼。
元珍含笑,“免礼。”
两位姨娘起身,燕明珠道:“请坐吧。”
随后便是三女与孟甫衡一同行礼。
元珍倒是多留意了孟甫衡几眼,也算是不错的孩子。转眼再看孟世坤……
俗话都说“龙生龙,凤生凤”。这孟世坤没什么大才大能,两个儿子都这么出类拔萃,三个女儿也如此端庄。
转念一想,孟夫人是孟家主母,这几个孩子如何出众,都是母亲的功劳在。
孟拂晓满眼笑意,“拂晓对夫人早有耳闻,今日却是头一次见。夫人果然是风华无双。”
元珍的眸光淡淡地落在孟拂晓身上,“何谈风华无双,有年轻人在,我也老了。”再转眼看向燕明
第四百四十六章 借四书(一)
孟世坤的两个妾室,元珍都从孟夫人口中了解了个大概。
蓝姨娘出身不高,心地窄,眼界也不宽,为人势利一些。
施姨娘出身施家,虽然不是嫡系宗族,旁支教导出来,也算是富家小姐。她清楚自己什么身份,也甘于平稳现状。
元珍也看得出来,孟拂晓是蓝姨娘的女儿,多半是蓝姨娘这个亲娘教导的不怎么好。
施姨娘将两个女儿都交给孟夫人,全然没有任何芥蒂,早就表态。两个女儿里,孟抚月年长,识大体,知进退,是个不错的孩子。
孟扶音年纪小,在家里备受宠爱,却不任性倨傲,还是天真无暇的模样。
也难怪燕明珠对孟扶音多喜欢些,确实如此。
元珍身边很久没有真的多孩子围绕了,像孟扶音这个年纪的小孩子更是没见过几个。对孟扶音也颇为亲昵。
一旁的孟拂晓见此,垂下眼帘,两只手攥着腰间的衣带,用了力气。
孟抚月淡淡含笑,眉目温软,甚是惹人喜欢。
有孟扶音在,不愁气氛热闹,欢快的很。元珍也跟着露出笑脸,发自内心的。
花园的凉亭里,时不时传出欢声笑语来。
过了大半个时辰,孟夫人派人来唤,已经备好了饭菜,邀一众人到正厅去。
孟夫人今日亲自下厨,做了十六个菜,各个都是她用心做做的。
八荤七素加一汤。
荤素都做了口味甜的,是准备给燕明珠的。
可见孟夫人今日的准备有多用心。
众人落座,孟夫人一边挨着孟世坤,另一边挨着元珍。
“珍姐,我做了许多你爱吃的。”孟夫人记得小时候在初家元珍喜欢的那些菜式,也不知道元珍的口味变没变……她其实有一些惴惴不安,怕菜式不合元珍心意。
元珍早上才吐过,胃里空空如也。说来也怪,镇国公府的食
第四百四十七章 借四书(二)
“你这里都是些正史经传啊。”燕明珠穿梭在书架间,浏览着书架上的书目。
孟伏龄抱臂靠在门框边,看他们二人在这几个书架间来回走动,“历代史书,这里齐全着。为科举应试的书籍更是齐全。”
所以孟伏龄上次才会惊讶于燕明珠藏书之多。
燕明珠抽出一本前朝的史书,翻了两页看一看,“这也太过于正经了吧。你平时都看这些枯燥无味的”她扬了扬眉。
孟伏龄颔首,“自然是如此。”
“我家里的藏书涉猎颇多,奇门遁甲之书、坊间杂文、诗书之集、江湖逸事、医药典籍、佛门经书……样样都有。”燕明珠道。
孟伏龄挑唇笑:“我依然是不如你涉猎多。”
“你若是喜欢,我让人搬过来。”燕明珠将那本书塞回书架里。
容华在某一处站定,也拿出一本史书翻阅。
孟伏龄走近容华,瞧了一眼他手中的书册,“墨吟著的《大殷详录》我看完了,觉得其中有一些,不太符合实际。这书,真假掺半,说不定墨吟大师自己都不清楚来龙去脉。”
“如何说”燕明珠也走过来。
“这本书前半段为大殷正史,有迹可循,后半段也颇为实际,无可置疑。偏偏中间有一些记载,让人觉着不可思议,不像是一向严谨的墨吟大师能写出来的。”孟伏龄回答道。
容华按孟伏龄所说,直接将书翻到中间的部分。
孟伏龄继续道:“书中记载,殷历三百七十九年,大殷荒丘现一术士,不知来历为何,不知去向为何。在荒丘停留一年之久,让荒丘遍地长草开花,荒丘不再荒,百姓就此耕种,缓解了大殷的粮食紧张。”
孟伏龄看着燕明珠笑道:“你不觉着,这像奇闻异事,不像是真实故事吗”
燕明珠慢慢点头,“的确是,太匪夷所思了一些。就事实而论,不怎么可能。”她话锋一转,问道:“书中可写了那术士姓甚名谁了”
&nb
第四百四十八章 借四书(三)
燕明珠从容华手中拿了两本过来,“这《山文》、《河注》总不会也是史书吧”
“也不全是。”孟伏龄答,“《山闻》是大殷奇人客俨写的,客俨游历天下,那时大殷国土尚不及而今的大岳,客俨已经将天下奇山登遍,绝巘观遍,奇峰异石均有留著。”
燕明珠闻:“那《河注》呢”
“是大殷的一位工部侍郎实地考察的详细记录,侍郎叫郎益泉,《河注》记录了而今大岳中部的三十三条河流,干流流经何处,分支又流往何方。”
大殷是大岳的前身,大岳初代皇帝诞生于大殷末代,而后,两朝交替,大岳取而代之,经历这么多年,也扩大了疆土,人口也增多。
记载大殷河流的《河注》,而今囊括的不过是大岳中部地区的那一块而已。现如今倒是未有能人能详著大岳的河流。
燕明珠听孟伏龄介绍完,点点头,“那就这四本书了,多谢表哥慷慨,他日全都细阅完毕,我再完璧归赵。”
“客气客气。”孟伏龄抬手摸了摸燕明珠的肩头。
容华看见孟伏龄的动作,一瞬间表情就不好看了。好在他戴着面具,但是也能看见他唇下抿。
燕明珠对这史书和地理记载没那么多兴趣,本来让容华挑就是因为她兴趣不大,可是听完孟伏龄的讲解,她也有了些许兴趣,这些书的确值得看一看。
三个人在书房待了一阵子,直到孟夫人的婢女来唤,三个人才从书房出来。
元珍已经与孟夫人说了好久的话,而今元珍要告辞离开了。所以才让人叫上燕明珠和容华一同离开。
燕明珠看见元珍和孟夫人并肩立在一起时,察觉出些许的不对劲。可是细看二人,也没什么不对劲啊。是她多疑了吧……
元珍见两个孩子都回来了,侧眸道:“等你得空到镇国公府去吧。我这身体不怎么爽利,今日出来一遭,下次就不知道什么
第四百四十九章 借四书(四)
回去的路上,元珍的目光一直在燕明珠的身上,温柔而宠爱,看起来……又让人觉得有什么想说,却又忍着没说。
欲言又止的样子。
容华瞧出元珍藏着的别绪,他敛下眸子,暗自思量。
燕明珠那么聪慧的孩子,又怎么可能瞧不出
再者说……元珍也许是心里压的东西太多,情绪已经藏匿不住,隐约露出端倪。
燕明珠发觉了,却没问。
他们都心知肚明,有些话,不能问出口,会打破而今的安稳现状。好不容易的安稳日子,所有人都在身侧。
有个一万或者万一……那结果……
元珍忍着不说,燕明珠忍着不问,而容华……忍着不语。
——
“山有千山,河有百川,人有万种,道有无数可观可悟……”
毛笔的笔尖沾了沾墨,与纸上落下墨痕,勾勒成字,笔锋潇洒,观字娟秀却又不失大气。
容华的嗓子已经好了很多了,带着些许的暗哑。他念着《山闻》上的第一章,语速缓慢,吐字清晰。
燕明珠则是在案前,提笔落字。
阅《山闻》第一章,她只记下了这段话。写好后,燕明珠撂下毛笔,仔细瞧着纸上的这段话。忍不住感慨道:“客俨游遍天下山川,观山阅人无数,方能写下这样的字句来。”
单是品这书,就能在脑海里勾勒出客俨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气、潇洒、如风不拘、如云不缚,心境开阔,观山有感,观人有悟。
容华合上书,笑道:“的确。”
燕明珠的眼里,有光,“其实……我也想尝试着,走遍天下山川,寻个好去处。像鸟儿一样无拘无束的自由……”
她从未与其他人说过她内心的渴望。今日突然有感而发,想与容华分享自己心底的渴望……
&n
第四百五十章 借四书(五)
容华的目光温暖而专注,就这么看着她。
燕明珠扯了扯唇,微微一笑:“看我做什么,还是看书吧,你念给我听。”
她重新抓起毛笔,又拿了一张纸,认真地写字。
容华微敛眼眸,翻开了书,接着读:
“凡尘三千世,人间百丈峰,奇绝之巘纵横,奇树诡木相依在侧……”
——
皇宫太极殿
王皇后端着药碗,仔细喂瑞帝喝药。
瑞帝的病越来越重,他已经完全不能离开床了。整个人消瘦的不成样子,你已经无法再找到半点他太后寿宴时他的英气了。
瑞帝年近五十,现在面容枯槁,说他六十也有人信。
王皇后仍然伺候在病榻身前,不辞辛劳。“圣上,喝药吧。”
瑞帝的病已经是无法挽回之势了,早就不是喝药能够解决的问题。现在这些药,无非是给他们心里一点安慰罢了。那些药喝了,也缓解不了什么症状。
王皇后看着瑞帝如今的样子,心里还是有一些难过的。毕竟是自己的丈夫,一路陪伴了这二十几年,那份感情,磨灭不掉的。
也许他们之间早就没了初婚时彼此的悸动与爱意,也许他们之间早就没了宽容彼此的气度……哪怕他们貌合神离,哪怕他们已经淡了爱情……
但是这二十几年,相互扶持着,这份亲情,无论如何都在。
瑞帝待王皇后不算好,也不算太坏。
后宫的女人那么多,王皇后仍然是至高无上的皇后,她的地位没人可以撼动,她永远都是瑞帝的发妻,为他生养了儿女。
瑞帝伸出手,手已经抖的不成样子了。他抓住王皇后的手腕,看着她:“你累了。”
王皇后脸上的疲色,已经藏不住了。她眼下的青影那么重,整个人都憔悴了不少。
“我不累
第四百五十一章 子相争(一)
瑞帝问:“怎么回事”
王皇后轻抿了一下唇,“外面局势动荡不安,朝中也不太平,几个孩子都忙的很。漠儿更是疲累,我上次见他时,气色也不好。”
瑞帝看向李吉,“你来说!”
因为瑞帝身体不好的原因,外面的事都瞒的密不透风,没人透露给他分毫。现在提起,也难怪瑞帝内心不安。在他不知不觉的期间里,阮思礼保不准会干出什么事来!
李吉垂首道:“西南的事态已经不稳,经众臣商议,已经集资,准备随时应战。另,朝上各自争锋,而今大皇子与二皇子各据一边,相争颇为激烈。四皇子站在二皇子一侧,三皇子不曾参与朝中事。七皇子也没说过什么。”
瑞帝皱眉,看向王皇后,“漠儿与温儿相争,这是何故”
王皇后似是有一些为难,最后还是叹一声回答:“备战阶段各部都极为困难,毕竟近两年收成不算丰厚,各部各司,各城各县,都有一定的困难。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清楚。但是,我觉得漠儿和温儿,哪怕是相争,也定然是为了大岳的百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