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正是陆军军官学校所代表的,未来军队指挥体系的影子吸引住了孙承宗等人,他们才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军官学校的教育中去。
而随着他们投入的精力越多,他们对于这种完全不同于武学的军校就越有兴趣。
和松散的武学不同,军校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前所未有的严格,这也使得从学校、学系、班级乃至宿舍,形成了从大到小的各个等级的集体。
这些军校的学员们,在教官和校规的高压下,开始被强制抹去曾经的社会属性,而被赋予集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
凡是不能融入军校集体的学员,很快就会被整个集体所排斥,而在校方的纵容下,这些学员不是被迫退学退役,就是被迫接受集体的帮助,重新尝试集体生活。
陆军军官学校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军校的学员展现出了某种趋同性。对于茅元仪来说,这是最好的条例实验对象。但是鹿善继和袁崇焕,却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在军中,除了文官转任的武职可以一开始就统帅一军,他们的升官也和军队内部没有多大关系外。
武进士和将门子弟在军队中的升职,主要还是依靠家族关系为主。
比如大明边军中的将门,有东麻西李之说。李就是指李成梁,当日李成梁坐镇辽东时,军中大将都是出身李家一族,李氏一门九虎,时常为人所称颂。
李成梁势力最为盛时,有文官就直言不讳的对万历劝谏道,说环神京几千里的军队里,都有李家的子弟,如果李家有异心的话,那么皇帝应该怎么办
虽然李成梁听说了朝中文官对自己的攻击,赶紧上疏求去。在万历的安排下,这件事也终于不了了之。
但是将门子弟在军中升职迅速的风气,并没有得到任何的遏制。一来上阵杀敌,统帅想要切实的掌握自己的军队,莫过于任命自己的族人或是姻亲。
否则一旦自己被敌军包围,指望旁人率领的军队来救援,那可真是天晓得了。而明军同建奴作战,吃这个亏也不止一、二回了。
当日白杆兵同浙江兵听命去救援沈阳,结果苦战之余,先是被明降军发射大炮攻击,后有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等三万人进至白塔铺后观望不前,坐视川兵和浙兵覆没。
可见军中讲究上阵父子兵,乃是经过鲜血考验的。特别是明军军纪不断崩坏的现在,军队统帅更是不敢把自己的性命交给没有关系的旁人了。
而对于这些军中的中下层武官来说,如果不依附于某个军中将领,不但立功得不到褒奖,而且每次都有可能被派到最危险的任务。
在这些武官面前,他们的直属上司或是军队的统帅,就是他们头顶的天。至于皇帝和朝廷,事实上并不存在于他们的世界之中,因为他们根本接触不到。这也是将门势力能够不断发展的现实条件。
但是随着这所军校的成立,被抽调而来的中层和基层武官们,他们原本所处的小天地被打破了,而重新被掰碎揉和进一个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集体之中。
而所谓的将门的影响,被军校挡在了门外。他们的升职将不会受制于某个将门的操纵,他们在军队中遇到的困境,可以通过另一条通道进行申诉。
简单的说,利用这所军校,皇帝可以通过私人关系对于军队的中下层武官施加影响,并通过他们去了解军队的现状。
而原本垄断了军队和朝廷之间沟通权力的将领们,将不得不接受手中权力被削弱的现实。
总参谋部和陆军军官学校,只要掌握了这两个部门,花上三-五年的功夫,把全大明的军队都整顿一番。那么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明的军队也将会牢牢掌握在文官们的手中。
刚刚理清了思路的鹿善继等人,又怎么会认同在这个时候,在成都再建立一所陆军军官学校,从而分散了他们掌握的军校对军队的影响力呢。
鹿善继、袁崇焕对于军校的教育,从刚开始的随意到现在的热切,朱由检显然都看在眼中。
事实上,就算是崇祯自己,也希望能够推迟一些时间,当北京陆军军官学校完全走上正轨,积累办学经验之后,再开设地方的军校。
不过随着他和各地商人代表的交谈,他已经发现大明各地的社会秩序已经慢慢开始崩解了。特别是云、贵、川这些西南边疆地区,官府的声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很低的程度。
特别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交界的地方,奢安之乱被叛兵肆虐过一次,而官府派来平叛的军队同样没比叛兵好多少,这些卫所军打仗不行,但是劫掠地方却比叛军有效率多了。
如果不是四川还有石柱土司兵撑着,朝廷又赶紧把延绥总兵杜文焕调入了四川,击败了奢崇明,收复了重庆,四川一地还真要大乱了。
但是云、贵、川聚兵10多万,其中一半是汉兵,一半是土兵。汉兵不耐战,而土兵不肯尽力。
击败了奢崇明并收复了永宁之后,四川、贵州的文武官员之间又为了争功而矛盾重重,这也给了水西土司安邦彦机会。
天启四年春安邦彦陷贵州,巡抚王三善军没。天启五年,总理鲁钦败于织金,贵州总督蔡复一军又败。
在奢安之乱中,明军的颓势已经显露无疑。贵州、四川的土司力量,在这场叛乱战争中同样受到了打击,还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被调来平叛的云南土司,从这场战争中窥见了朝廷的虚弱后,就开始变的骄横起来了。
朱由检可不希望这场战争打完之后,却喂养出了一群对大明虎视眈眈的狼出来。
&
第74章 算学宝鉴
直到王德进听到了某位徽商献出了一套算学书籍,而被燕京大学聘请为教授,而编辑这套书籍的徽商先人也得到了封赏。
这自然让王德进大为心动了起来,他虽然羡慕这位徽商所得到的封赏,但是更让他眼热的,却是皇帝对于这位徽商先人在算学上的认可。
王德进沉浸在曾祖编写的这套书籍中多年,自认为曾祖在算学上的学问并不弱于任何人,但是唯一遗憾的,是曾祖始终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
王德进抚摸着边角已经有些破损的书籍,终于下定了决心,要试着向朝廷再进献一次书籍,让曾祖的毕生心血不会就此埋没。
当日下午,当崇祯再次来到会同馆的时候,正好看见一名商人代表顶着一匣书籍跪在道路边上。
朱由检对着前来迎接的会同馆官员说道:“这人是谁他想要做什么”
“回陛下,这位是晋商代表王德进,他说有书籍想要献给陛下,所以在此等候。”
听完会同馆官员的解释之后,朱由检看了看跪在边上的王德进后,便无所谓的说道:“那就安排个房间,然后带他来见见朕,把云南、广西商人代表的会面推后吧。”
会同馆的官员赶紧走到了前方,为皇帝引路。在一间光线良好的房间内,王德进被带了进来。
王承恩从王德进手中接过了书籍放在了朱由检面前,然后默默的站到了崇祯的身后。
朱由检看了一眼抽出来的书籍,发觉居然不是印刷本,而是手写本,这让他顿时起了几分轻视之心。
虽然手写的字迹圆润工整,但是崇祯不认为连印刷本都出不了的书籍,会给他带来什么惊喜。
不过看在这本书的内容讲述的是数学,而不是什么神仙志怪的小说,本着塑造推崇数学的社会风气,他还是决定稍稍应付下这位献书的代表。
朱由检一边漫不经心的翻看着书籍,一边同王德进闲聊着,交谈着关于书籍的内容。
王承恩在边上听着皇帝和王德进的谈话,只觉得脑子里一片混沌,完全不明白两人在谈什么。
不过皇帝从刚开始的轻慢态度,慢慢变得严肃认真了起来。交谈了一会之后,皇帝似乎觉得光用嘴无法清楚的表达出来,又命会同馆的属吏拿来了黑板、粉笔。
那位原本远远跪在堂下的商人代表,被皇帝叫到了身边,要求其用黑板表达出书中的一些内容。
看到崇祯对于这位商人代表的态度变化,原本对于这位想用献书博取皇帝好感的商人代表不屑一顾的王承恩,也对着王德进展开了笑颜。
崇祯和王德进的交谈持续到了黄昏,原本今日同两省代表的会面,显然已经被皇帝抛之脑后了。
虽然户部的官员几次想要前来催促崇祯去接见商人代表,但是都被王承恩挡了回去。
登基以来,王承恩还是第一次看到,皇帝如此兴高采烈而投入的同人谈论一件事。
作为和皇帝关系最为亲密的太监,王承恩一直都希望能够帮助皇帝找到一条放松精神的方式。
一个没有什么喜好,一直精神紧绷的皇帝,对于他们这些宫内服侍皇帝的近侍来说,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这些宫内的大太监们都很清楚,虽然有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但是经过内阁筛选后的政务依然还是相当繁重的任务。
历史上能够在这堆公文中游刃有余的皇帝,只有太祖高皇帝一人。但是太祖高皇帝起于草莽,对世情可谓了如指掌,因此对于批阅这些公文不以为劳累。
但是没有什么爱好的太祖,对于身边太监们的管束可不是简单的严厉就能说的清的。
因此每一任皇帝身边的太监们,都希望能找到皇帝的喜好,一来可以松弛皇帝在紧张的国事中的神经,不至于把怒气带回后宫,在他们身上发泄出来。
二来,就算自己犯了错误,也能通过投皇帝所好,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然后崇祯登基之后,看起来对什么都很有兴趣,但是对什么都没有特殊的喜好,这就让这些宫内的太监们有些无所适从了。
今天王承恩既然见到了皇帝显露出来的这种认真,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了解皇帝爱好的机会。唯一遗憾的是,虽然在边上听了一个下午,他依然什么都没听明白。
当黑板上的字迹开始模糊不清的时候,朱由检才发觉日头已经西落了,不知不觉之中,他已经同面前的这位商人交谈了一个下午。
《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中记载的天元术、增乘开方法,比之前代数学家杨辉更前进了一步,且书中初步推导出了导数的概念。
这让一度以为想要推动微积分研究,必须依靠西方数学为基础的崇祯大开眼界。
不管是计算炮弹轨迹的二次抛物线,还是磨制透镜研究光学原理的曲线相切,都需要微积分的计算。
微积分的出现,将会把天文学、力学、光学、热学等学科变换成一个个数学问题,然后通过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来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简单的来说,微积分的出现,就是让人用数学去分析整个世界,而不再是仅仅用眼睛来认识这个世界。
第75章 回家
赵百顺等人所站的小山丘不过10多米高,但是四周都是一览无余的平原地带,因此站在山丘上的十多名骑兵对四周的情形都是一目了然。
而从北方来的车队,同他们所在的山丘也就半里地而已。当赵百顺等人发现车队的时候,车队中的人同样也看到了他们。
不过他们显然认出了赵百顺等人身上穿着的红色军服,因此并没有什么异动。
当万河骑着马冲下去的时候,护卫在车队边上的骑兵们,也有一人迎了上来。
赵百顺紧紧盯着下面的景象,注意着万河会发出什么样的暗号。虽然这名老军脾气古怪,但是在他们这个总旗之内,却是作战经验最为丰富的一人。
有传闻说,万河甚至参加过浑河血战,是这场大战中寥寥无几的生存者之一。
不过赵百顺却有些不大相信,因为年初时陛下派人到辽东,要求点验参加过几次大战的军士,说是要对这些军士进行授勋,并调任到后方去。
但是书记官前来他们总旗登记的时候,万河却消失了。如果万河真得参加过浑河血战,怎么会拒绝这种好处呢。
赵百顺看着远处交谈的两人,脑子里正想着这些有的没有的时候,却突然发现正在和人交谈的万河,突然激动的驱动坐骑向着车队冲去了。
赵百顺下意识的举起了手,但又顿住了。如果对面是假冒的后金骑兵,万河应当转身逃亡而不是继续向车队冲去。
赵百顺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应对眼前的局面时,他视野中的万河已经连滚带爬的下了马,向着马车跑了过去。原本缓缓前行的车队,顿时停了下来。
赵百顺看到万河掀开了马车上的遮盖,然后就不知道看到了什么突然跪在了地上,他身后的部下们都面面相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赵百顺看着马车边上的骑兵并没有做出什么意外的动作,他回头看了眼同样是一头雾水的部下,终于开口说道:“大根、小鬼陪我下去看看,其他人继续注意观察,要是有什么不妥,就赶紧回去向葛百户报告。”
赵百顺吩咐完毕之后,就带着两名部下向着车队缓缓跑去了。当他满怀戒心的接近车队的时候,才发现护卫车队的明军骑兵,是他所认识的熟人。
他终于放下了心,对着熟人打了个招呼,但是当他把目光转向马车边上跪着的万河时,却发现一向连他也畏惧三分的老军,现在却跪在地上痛哭流涕。
护送车队的,是驻守在三岔河附近堡寨的小旗李虎,驱着马走到了赵百顺身边,恭恭敬敬的向他行礼问好。
赵百顺低声的向着凑上来的李虎询问道:“这是怎么了马车里装的是什么”
李虎小声而严肃的回答道:“马车里装的是浑河边上收敛的,我军战死者的尸骸。”
赵百顺下意识的看了眼排成一队的马车,口中说道:“这些马车里都是”
李虎点了点头说道:“是的,这些马车里的全部都是,据说这里运来的尸骸还不到浑河边上找到的十分之一。”
两人正聊着的时候,陪着车队返回的一名锦衣校尉走了过来,对着两人客气的说道:“天色已经不早了,麻烦两位去劝劝贵属下,我们要赶在日落之前进入锦州,现在可不敢耽误啊。”
在赵百顺的劝说下,万河终于站了起来。和万河待在一个总旗近三年了,赵百顺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位老军露出这么软弱的神情。
当初他们跟随满桂将军去解救锦州城的兄弟,野战中万河左胳膊上被箭射穿了,都没有哼过一声。
马车很快继续上路了,赵百顺决定先把马车护送回城,他命令两名部下先行回去报告,自己带着人加入到了护卫车队的骑兵中去了。
万河骑着马紧紧的贴着马车,红肿的眼睛不时的向这些马车撇去,脸上的神情又是悲伤又是喜悦。
当车队抵达锦州城北门不足一里的时候,赵百顺远远瞥见城门外一片素白,数十面白旗下面,站着两列额头裹着白巾的军士,而这支队伍最前方站着的,是以祖大寿、吴安国为首的武官们。
随着车队越靠近锦州城,众人就越觉得压抑。数百名站在城门外迎接车队的军士,听不到窃窃私语的声音,只能听到隐约的啜泣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