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而在朝廷上的那些官员看来,这倒是成了北方农民太过于懒惰的证据了。事实上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没有了南方的水利设施,北方农民缩小耕种面积,首先就会饿死家人。

    而对于整个华北地区大规模的兴办水利,改善北方农业的困境,没有国家层面的主持和巨额的投入,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朱由检听的七七八八之后,对着围绕着身边的魏良卿和几位庄头说道。

    “臣不敢当陛下如此夸奖。”魏良卿赶紧躬身向皇帝行礼推辞道。

    朱由检回头看了看他们,微笑着说道:“不必如此,都起来说话吧。不过北方水利不行,难道不能多种玉米吗朕记得玉米喜旱,耐碱也不错啊。”

    魏良卿赶紧回道:“陛下上次命臣研究玉米的种植方式,臣也召来了山西、河间府几位种植过玉米的农夫,还有上林苑监的几位农官,仔细探讨过关于这玉米在北直隶一带能否推广种植的问题。

    臣等经过仔细讨论之后认为,北直隶大部分地区依然还是无法种植玉米,只能种植高粱。

    北直隶地区虽然看起来是平坦的一片平原,但是实则上却是洼地处处,京城四周就到处是这些洼地。

    比如京城西北的海甸,就是一大片低洼的积水。虽然有不少勋臣贵戚都在此地治了园子,但是大片的洼地土地有水却无法种植粮食。

    因为这些洼地积水并不是来自于河流注入的活水,而是下雨之后,从高处汇集到一处的死水,也就是所谓的斥卤。

    如果天气干旱水分蒸




第85章 南下和会试
    崇祯在庄子里消磨了一个下午,除了花费一个多时辰和魏良卿等人讨论农业问题外,主要是观看了越冬储藏番薯出地窖的工作,顺便还去看了看月初播种下的土豆。

    土豆喜欢干燥的气候,但是却喜欢湿润的土壤。幼苗时喜欢强光照,但是生长期却喜欢较低的温度,惧怕高温。

    正因为有这些限制条件,因此虽然土豆(也就是朱由检眼中的马铃薯)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入了东南沿海,但是因为南方气候不适宜于土豆的大规模种植,只有一些山区适合这些种植条件,因此一直推广不开。

    而上林苑监也早就有土豆栽培的历史,万历年间蒋一葵撰著的《长安客话》卷二《黄都杂记》就记载过土豆的种植。

    不过上林苑监种植的土豆是作为蔬菜而不是主食,因此种植的规模一向不大。

    而上林苑监的农官们经过这些年的种植获得了不少经验,他们发现土豆虽然适合在北方的碱性土地上种植,但是对于盐碱化的土地同样不适宜种植。

    朱由检听完了农官们的介绍之后,思考了一会便说道:“那么农科院带上一部分土豆,前往山西、陕南山区、甘肃、宁夏四地找合适的地方进行种植。

    试验出合适的土豆种植区域之后,明年就开始大面积推广。同时要在各地培养种植土豆的技术人员,明年再向西南几省推广。”

    魏良卿和几位农官立刻恭顺的答应了皇帝的命令,视察完庄子之后,崇祯并没有带着随从马上回京城。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觉得时间还很早,于是就带着赤风到了庄子西面的小河边,在河边的草滩上尽情的奔跑了一会。

    河岸上的柳树都已经绿意一片了,在这种环境下就着微微的清风和花香奔跑,不仅让赤风感觉很满意,就连崇祯自己都觉得,心情开朗了许多。

    当赤风的身上微微有了汗迹的时候,朱由检才拉住了赤风的缰绳返回了庄子。在庄内喝了杯茶,稍事休息之后,吴怀就来催促崇祯启程了。

    在离开庄子之前,朱由检特意叫过了魏良卿,单独和他说道:“你这几天把农科院的事情交代一下,然后准备南下,朕有两件事要交代你去办。

    一件事是南下后去凤阳见见你叔叔,让他整顿下凤阳的守陵官兵,然后让他查查当年伪楚王案涉及的宗室,可还有在凤阳的,了解下楚宗之争的内情。”

    魏良卿对于皇帝所说的伪楚王案毫不知情,也没有意识到崇祯所说的案子,会掀起多大的风波,他只是点着头拼命的记住崇祯吩咐的事情。

    朱由检随后继续说道:“第二件事便是,农科院光在北方成立可不行。北方的麦子和南方的水稻,都是主粮。但是气候条件不同,所以产量也不同。

    北方只能种单季稻,但是长江以南就能种双季稻,而到了广东、海南就可以种植三季稻。

    既然要研究杂交水稻,自然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都要进行培育,以防止培育出来的稻种换个地方就无法增产了。

    所以朕希望你南下在太湖边上、海南岛两地,再开设两个稻种培育基地。需要的土地和人手,可以让当地的官府配合。江浙一带水稻种植经验丰富的老农很多,你也可以招募一些…”

    崇祯元年3月15日,在京师内城东南的礼部贡院,会试的最后一场考试终于开始了。

    会试又被称为春闱,每三年举行一次,都安排在三月份。会试分三场考试举行,三日为一场。

    第一场在初九日,第二场在十二日,第三场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三场所试项目,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

    今天的策论题目是: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宋应星拿着手中的试题,一时大有感触。

    这些日子他都在燕京大学厮混,这所原本守卫森严的国子监,现在却变成了可以任何人都能自由进出的知识殿堂。

    只要不在大学内打架斗殴,毁坏公共财物,或是辱骂别人,守卫学校的警卫就不会来理会。

    不管是外地来的士子,或是本地的一些普通百姓,都可以在大学里散散步,甚至于偷偷的溜到某个教室内,旁听某个西洋传教士讲述奇妙的自然科学。

    宋应星从不习惯这种教学的方式,到喜欢上这种自由的治学氛围,不过是花了极短的时间。

    他那两位新近结识的友人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而是选择上燕京大学求学。甚至还邀请他一起去上大学。

    宋应星犹豫了许久,终究还是不甘心就此放弃科考,他决定先下场考试,然后再决定是否要同两位好友一起上燕京大学。

    他28岁考中举人,3次入京赴考都告失败,现在都已经41岁了。可以说,他把自己人生最宝贵的时间都花费在了科举上。

    看到了今天的策题,他便不由想起了自己年迈的父母,他和兄长两人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在科举上,但是依旧不能出仕,这实在是让他有些灰心了。

    他花了许久,才平复了自己心中感伤的情绪。接着他拿过了草稿纸,开始工工整整的用小楷打起了草稿。

    在另一间考房内,面容丑陋的江苏武进人管绍宁,看着策论的题目不过思考了片刻,就开始胸有成竹的打起了草稿来了。

    &nbs



第86章 一石二鸟
    朱由检并没有被吴养性的解释所说服,他还是坚定的对着两人说道:“朕明白你们的确有困难,但是朕今天不是来听你们解释,为什么短时间内培育不出医生的原因的。

    朕想知道的是,要怎么做,医学院才能扩大招生,并源源不断的给朕提供可用的人手。

    朕相信两位应当知道,推广牛痘种植需要医生,要建立起一个广泛的医疗防疫体系,及时发现各地的疫病并阻断这些疫病向周边地区扩散,同样需要大量的医生。”

    吴养性思考了一会便回答道:“陛下对于大明医疗体系的设想,臣已经仔细研究过了。陛下想要在大明两京一十三省分别成立一个疾病控制中心,一旦发生了瘟疫就尽量隔离在疫源地区内,最不济也要隔离在省内,避免向大明其他地区扩散。

    臣以为如果只是想要达成疾病控制的话,不必要求所有的疾病控制人员都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只需要一部分合格的医生,搭配以具备普通医学知识的学徒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对于合格医生的需求。

    此外,臣以为对于医生的培养最好进行区分,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解剖学这门课程。如果能够区分内科和外科两类医学课程,那么愿意进入医学院学习的人员就会大大增加。

    臣还希望能够加入这次南下的防治血吸虫小组,趁着这次去南方,臣可以替陛下招揽一些,有实际行医经验的大夫作为医学院的老师。

    且南方文风鼎盛,不但读书人众多,就算是普通百姓也鲜有不认识字的。如果能够在南方招募一批学员,想必应该可以缓解陛下急需医生的要求。”

    朱由检只是稍稍考虑了下,并点头说道:“行,朕同意你参加南下的小组,另外除了在南方招募人员之外,你也可以在南方办一个医学院分校,地址可以设在松江地区。

    另外,既然暂时满足不了合格医生的缺口,朕希望医学院能够组织人员,编写一本常见疾病和常见中草药的医疗手册。

    朕希望从下半年开始,抽调一部分识字的农人到医学院进行培训,完成培训后让他们在村子担任不脱产的医学工作者。”

    吴养性顿时吃了一惊,“陛下,这样培训出来的人员,大多数是庸医,他们很有可能会造成误诊,而导致病人的病情加重…”

    朱由检打断了他说道:“就算是你,在治疗病人时,十个人里面能治愈几人呢”

    吴养性老实的回答道:“回陛下,也就5、6人罢了。”

    朱由检有些无奈的说道:“是啊,十个人里面能够活上7、8人,那已经是国手的水准了。

    但是我大明真正能称得上是国手的医生又有几人就算是太医院内,滥竽充数的也大有人在。

    而大明看得起病的百姓,大多都是居住在城市之内。那些居于乡下的农人,有多少人生病之后会去看医生呢

    得了小病他们就是硬抗着,真到了生死关头,又岂是一两剂药能够解决的。

    我大明的农人所担忧的问题,不是误不误诊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治疗的问题。即便是有一两个病人误诊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值得的。

    此外,这些农村医学工作者的水准,取决于医学院编辑的这本医疗手册的普遍性和可靠性上,只要你们把这本手册编辑的简单易懂。朕相信,他们还是可以减轻一些百姓的苦痛的。”

    吴养性沉默了一会,便站起来端正的对着崇祯躬身行礼说道:“臣一定会完成陛下的要求,编辑出一本简单易懂的医疗手册出来…”

    从象房走出来时,朱由检感觉大大的松了口气,他对于明末的灾害虽然记得不太清楚,但是明亡时北方鼠疫的大爆发,他还是有所印象的。

    消灭鼠疫什么的他就不敢想了,但是能够及时发现瘟疫,并把疫情限制在一个区域之内,他觉得还是有点指望的。

    回到了乾清宫后,朱由检开始翻阅王承恩、吕琦送上来的奏章,王承恩特意把一封奏章单独拿出来,放在了皇帝面前。

    朱由检一边拿起奏章,一边随口问道:“这是谁的奏章,值得你这么看重”

    王承恩躬着身子,满面笑容的对着皇帝说道:“恭喜陛下,福王已经全部答应了陛下的条件,这就是福王今日派人送上来的奏章。”

    朱由检顿时起了兴趣,他立刻打开了奏章翻阅着,跳过了之前一大段讲述孝道的文章,在最后一段文字里,福王交出了一半土地、还有大批的银两和粮食,以换取入京侍奉母亲的请求。

    看着皇帝脸上露出的笑容,王承恩顿时大着胆子说道:“陛下,福王既然愿意缴纳出这些田地财物,是不是让宫内派人去洛阳接收,并顺便接福王回京城呢”

    朱由检放下了奏章,伸了个懒腰后说道:“还不急,现在京城舆论关心的还是科考成绩。现在把这篇奏章登出去,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反倒是有可能打草惊蛇,让那些东林党人联络人手上疏阻止这件事。

    再说了,如果轻易就办成了这件事,福王叔和郑皇祖贵妃不但不会感激朕,反而会心疼他们交给朕的钱财。

    再说了



第87章 陕西镇守太监
    朱由检一目十行的看完了手中的奏章后,就丢下换了另一份奏章。他听着王承恩汇报完之后,头也不抬的问道:“吕副管事,你就没什么想要对朕汇报的吗”

    原本还有些犹豫,要不要想皇帝汇报的吕琦,顿时清醒了过来,他赶紧说道:“回陛下,小臣倒是发现了一些小事,不知道当不当对陛下说。”

    朱由检从手上的奏章上移开了视线,抬头看了吕琦一眼,又低下头去,语气轻松的说道:“说给朕听听,就算是逗个乐子也好。”

    吕琦马上回答道:“御马监的首领太监庞天寿,最近同那些耶稣会的传教士走的很近,还不时的同身边的小太监宣扬,天主、火狱和天堂的故事。臣觉得,庞公公的举止似乎有些不妥。”

    朱由检放下了手上的奏章,直起了身体,面无表情的注视着他问道:“哦,庞公公的举止究竟那里不妥了”

    吕琦在朱由检的目光下,硬着头皮说道:“陛下亲近耶稣会传教士,是欣赏这些传教士的丰富学识,和他们带来的关于海外的情报。

    陛下虽然允许这些传教士恢复在京城的教堂,但并没有准许他们公开向民众传教。庞天寿身为宫内近侍,没有得到陛下的准许,就擅自去接触耶稣会的教义,实在是过于孟浪了。”

    吕琦说完之后,颇有些惶恐,不知道他的话会不会引起皇帝的反感。不过朱由检的脸色却慢慢的缓和了下来,他的语气变得温和了起来。

    “你的想法倒是很合朕的脾胃,朕不喜欢宫里人信这个教信那个派。现在在民间,不少神棍就靠宣扬邪教聚敛财物,比如那个闻香教就是。

    要是读一读佛经和道藏,修养下自己的性情,朕倒是不反对。但要是追捧着什么佛母,或是指望修成神仙或是死后上天堂的教派,朕觉得都不过是一派胡言。

    圣人曾经说过,未知生,焉知死。我们连活人都没搞明白,还惦记着死后做什么在说了,就朕看了,人死如灯灭,那里有什么死后的世界,好好活在当下才是正经。”

    王承恩、吕琦虽然吃惊于皇帝的想法,但还是连连点头附和着崇祯。

    朱由检思索了一会,向王承恩问道:“陕西镇守太监已经出镇几年了”

    王承恩低头想了想说道:“约莫有四、五年了。”

    朱由检随即说道:“这御马监裁撤了内操、皇庄之后,平日也没有多少事务可办理了,正好让他去陕西出镇一段时间。吕琦你让人去把他叫过来,朕想同他交代几句。

    顺便让司礼监下令,给各省的镇守太监制定些规则。一、每一任镇守太监任期规定为5年,非特殊情况不得在当地连任两届;

    二、镇守太监离任时,要进行离任交接,账目不清或是经办事务有所疏漏的,要加以处置。当然这一条推迟一段时间,从下半年再开始实施。

    三、从今年开始,每个月都要向宫内写一份工作汇报,向朕汇报他们上个月他们做了些什么,当地又发生了些什么事。
1...121122123124125...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