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毕竟他不能眼看着,科学进步党最终变成了一个被朝廷主流官员所边缘化的小团体。因此他不顾徐光启的阻拦,任命了温体仁的新职位。

    从一个清水衙门调到六部第一的吏部担任左侍郎,温体仁自然是想要做些工作来显示自己的。而徐光启的事务之繁忙,也使得吏部的日常事务都落在了吏部两个侍郎的身上。

    温体仁只是略微观察了几日,便了解了吏部内部的运作。徐光启对于吏部的具体事务很少干涉,只是抓了一个主要方向。

    而担任吏部右侍郎的成基命不过比他先进了吏部3个月而已,这位东林党中颇有声望的大臣,原本是被推举为吏部左侍郎的,但是在皇帝的压制下,东林党人还是没有如愿。

    现在反而被他跳出来摘走了吏部左侍郎的位置,温体仁以己及人,认为成基命总不可能是乐于见到自己接任这个位置的。

    而以徐光启的年纪加上他所负责的众多事务,温体仁认为这位崇祯所依重的新学领袖,恐怕也未必能在这个位置上呆上很久了。

    这样一来的话,他倒是很有机会争一争这个六部排名第一的尚书职位了。而想要接任徐光启的位置,自然就要先获得崇祯的认可。

    因此他倒是把新上任吏部左侍郎第一次拜见崇祯的会面看到异常慎重,希望能够给崇祯留下一个,可靠又能够任事的印象。

    朱由检倒是没有多加琢磨温体仁的心思,待到温体仁坐下之后,他便开门见山的对温体仁说道:“温侍郎刚刚上任,原本是应该给你几日时间熟悉下新部门的环境。但是,如今大明官场需要整治的地方太多,所以只能让你一边工作一边熟悉环境了,想来你应当不会有什么




第465章 公制度量衡的推广
    当温体仁带着兴奋又有些不安的清晰离开了崇祯的办公房时,朱由检抬头看到身边的王承恩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不由轻松的说道:“有什么想说的,就说。干嘛装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王承恩犹豫不决的说道:“臣并不是想要干涉朝政,不过这温侍郎才进吏部不久,陛下就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做,会不会有些过于轻率了

    陛下对他似乎也不怎么了解,是不是应该让他多同向徐先生汇报一二,免得他把这份名单弄成了替自己拉帮结派的机会”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这样的名单哪里是他一个人能定的下来的,我大明官员虽然比之前朝要少上一些,但也有2万余人。这样一份名单最起码也要达到1千余人,这温长卿短时间内那找得出这么多亲朋好友出来。

    在说了,名单拟定之后还需要上内阁进行讨论审核,那就更不是他一个吏部侍郎能决定的场合了。要是他拟定的名单大家都不满意,朕最多换一个吏部侍郎就是了。

    当然,拟定这种名单,被列入名单中的官员未必会感激他。那些被剔除出名单之外的官员,必然是要对他愤恨不已的。所以这种招人怨恨的事情,还是别让徐先生参与了,免得连他也受了无妄之灾。”

    随着工部尚书吴淳夫的到来,王承恩顿时明智的闭上了嘴,不再同皇帝谈论关于温体仁的事情了。

    吴淳夫并不是空手而来的,他还带来了一整套公制度量衡的原器。十多名内侍搬运了两趟,把办公房的前厅地面都占满了,才算是把这套公制度量衡小心的运送了进来。

    朱由检饶有兴致的起身上前一一观察了起来,而吴淳夫则小心的在边上为皇帝解释每一项原器的标准。

    过了小半个钟头,朱由检才回到了座位上,让吴淳夫在自己面前坐了下来。他坐下之后,先是回头对着王承恩说道:“你让人小心的把这套公制原器送到乾清宫的地库去,好好保存起来,以后每年拿出来同工部储存的那一套公制原器进行一次对比校验,看看会不会出现误差。”

    待到王承恩接受了皇帝的命令下去之后,吴淳夫才恭敬的对着崇祯说道:“臣已经亲自核查过了,49套公制原器测出的结果完全一致,没有误差,请陛下放心。”

    朱由检微笑着回道:“现在自然是没有误差,但是时间长久了,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金属就会产生微细的变形,累积下去自然就会产生误差了。好了,我们就不谈这个问题了。现在还是说说,工部打算怎么推行这套公制度量衡吧。”

    听到崇祯的询问,原本表情有些轻松吴淳夫,顿时变成了公事状态,他认真的回道:“臣打算按照以往的惯例,由工部制作5千套公制度量衡,然后发往各省、各府、各县及税关、海关,废除原有的旧度量衡。

    臣请陛下下达御令,正式公告天下,新度量衡发往各地之后,今后朝廷纳科征税、商人市场交易都将采用新制,而旧度量衡将禁止使用。则数月之后,天下的度量衡就能全部更改过来,一年之后百姓也就能习惯新度量衡的标准了。”

    对于吴淳夫这种官僚主义做法,朱由检只能摇着头说道:“重新制定公制度量衡原本就是为了方便百姓,如果朝廷不问缘由,强制规定一夜之间全部废除旧标准,地方官员无所适从不说,便是百姓也要疑惑不已,倒时反而会把朝廷颁发公制度量衡当成了剥夺民财的恶政,这实在是有违朕的本意。”

    吴淳夫顿时有些迟疑的说道:“但是如果不强制推行公制度量衡,新旧度量衡共同使用,到时候天下各省的度量衡岂不是更为混乱了这恐怕还是有碍于民生吧”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颁布公制度量衡,无非就是给天下设立一个标准而已,只不过这个标准要让百姓接受,就需要考虑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习惯。

    这旧制度量衡实行了上千年,百姓早就习惯了这套计量标准,朝廷说改就改,未必能够扭转他们过往的习惯。

    所以,即便是朝廷颁布了新度量衡的标准,在民间交易的过程中,百姓依然还是会习惯于使用旧制。所以我们要给百姓时间,慢慢习惯公制的单位。

    因此所有的公制单位在朝廷内部必然是要进行强行统一的,但是在百姓之间发生的交易,则可以采取并行制。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以公制单位为标准,重新厘定旧度量衡的标准,可以把旧度量衡称为市制,即市场上使用的度量衡。

    在厘定旧度量衡的标准时,工部应当做到两点,除了金银保持旧制以外,其他货物都要采用整数单位。

    比如旧制一斤等于598克,每两等于37.375克,为了避免引起货币市场的扰动,金一两、银一两的标准单位即为37.375克。

    而除了金银以外的货物,每斤的重量则统一调整到500克,斤和两之间采用10进制度,每两为50克。这样两斤刚好合为一公斤,公制和市制的换算就比较简便了。

    &nbs



第466章 真理和正义
    许心素、叶雨轩、赵承东等27名前往济州府的文武官吏,这日下午在武英殿接受了崇祯的召见。五日后他们就将同徐心素等人启程前往济州府,开设东海巡阅府和济州府。

    朱由检同这些人员一一交谈之后,才叫过了许心素、叶雨轩、赵承东三人上前单独说道:“你们这次前往济州岛开府,一是要把济州岛完全纳入我大明的治下;二便是以济州岛为基地监视朝鲜、日本两国的动向。

    虽然有王化贞担任东江巡抚,负责一部分对朝鲜的交涉事项,但是他毕竟是个文臣,又要分心东江事务,因此不久朕还会派遣一名全权特使,专门负责同朝鲜王国的交涉事务。

    朝鲜王国虽然对我大明一向恭顺,但是这个藩国武备松懈,再加上国王的骨头又比较软。要是被女真人兵临城下,保不住就要再次投降。

    朝鲜王国同我大明的体制有所不同,他们的两班都是世袭的贵族大地主,而百姓都是依附于各地的两班地主。一旦朝鲜国王带着朝鲜两班贵族投降了,后金就能毫无障碍的获得朝鲜的人力和物力。

    所以我要你们监视朝鲜王国的动向,一旦朝鲜国内发生了变化,你们就要负责接应我驻朝鲜特使,把朝鲜王弄出京城,或是接应到济州岛,或是接回大明,绝不可使朝鲜王落在后金手中。”

    对于崇祯的特别叮嘱,三人都没有感到有什么不适,毕竟他们都不是什么正经读书人出身,劫持朝鲜王虽然看起来有些不道德,但是三人都没有什么心理负担。

    叶雨轩倒是多嘴问了一句,“陛下,请问臣等到时候应当怎么同那位特使联系呢”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你们在江华岛设立一个据点,安排一只常驻船在岛上。今后就通过江华岛上的据点进行联络,如果后金真的攻入了朝鲜,驻朝鲜特使会先劝说朝鲜王撤退到江华岛,然后看情况是否转移朝鲜王离开江华岛。

    至于对日本的动向进行监视,主要还是关注日本国内的贸易和政治状况,及时传回国内,也好让我们做出及时的反应,避免因为日本的内政而遭受损失。”

    三人大致理解了皇帝的意思,在召见快要结束的时候,朱由检又仿佛记起了什么,最后吩咐道:“另外你们此去开拓海参崴、黑龙江下游滨海地区、库页岛及扶桑岛等地,朕想要最后嘱咐你们一句,从大明本土运送一名士兵到以上地区待上一年,最少也要花费150元。

    因此朕希望你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人力,你们每在当地招募一名协助大明的土兵,不但增强了一分大明在当地的力量,还同时减少了当地一名大明潜在的敌人。

    所以朕希望你们抵达以上地区的时候,如果不是迫不得已,尽量不要使用武力对付当地的居民。除非对方一心同我大明为敌。

    去年我们去过当地的探索船只不是说过,当地缺乏铁器、棉布和食盐吗。这些东西朕都会给你们准备充足的,只要能够用这些物资解决的问题,总比消耗我们的战士强。朕想各位应当听明白了吧”

    许心素第一个出声说道:“臣等一定遵照陛下的命令,不会在当地毁坏我大明的声誉的。”

    叶雨轩同赵承东也跟在他后面应声附和着。在三人就要退下时,朱由检突然叫住了赵承东说道:“光海君的新生子今天刚好满月,今晚会在府上办理满月酒。你替朕做一回贺使,把朕准备好的礼物送过去吧。王承恩你带着他去拿礼物去吧。”

    赵承东恍惚了一下,才按捺住有些激动的心情对着崇祯抱拳行礼说道:“臣遵旨。”

    当这些人离去之后,武英殿的会议室内终于冷清了下来。王承恩离去之后,跟在崇祯身边的便只有吕琦一人了。

    朱由检沉默了一阵之后,突然向角落里的吕琦问道:“各省的士绅都到齐了么”

    吕琦立刻从角落中上前了一步,对着崇祯回道:“除了云南和贵州两地的士绅,其他各省的士绅已经抵达京城了,臣已经把他们全部安顿在了会同馆。至于剩下的两省士绅,大约3日后也能抵达京城了。”

    “这些士绅都是按照朕的要求挑选的吗他们抵达京城之后,都在讨论些什么”手头上的事务告一段落之后,朱由检终于想起了这个被他召集起来的各省士绅会议了。

    对于崇祯关心的问题,吕琦倒是老老实实的汇报了起来。虽说各省都有士绅上京,但是大明士绅的力量从来不是均衡的。

    江南六府、福建、江西、山东、河南、山西,以上这六处地方因为科甲进士不断,因此士绅的力量最为雄厚,其他各省的士绅科名则比较散乱,基本不成什么气候,只能仰以上几地士绅的鼻息。

    不过因为有施鳯来等亲近于崇祯的福建籍官员在京,加上此前招安郑芝龙过程中,福建沿海港口也被朝廷派员直接进行了管辖,因此上京的福建士绅基本上还是属于支持崇祯的开海派居多。

    河南、陕西、山西都处于朝廷的彻底管制之下,这挑选出来的士绅,自然不会是喜欢同朝廷政策作对的人选。

    山东和北直隶都算是广义上的京畿地区,一向受朝廷政治风向的影响较大。也就是典型的,朝中谁当权,他们就支持谁。

    因此真正让崇祯有些担心的,不过是江南、江西、湖广几个地方的士绅,会借着这次会议跳出来搞事而已。

    不过有鉴于担心这种最坏局面的出现,崇祯对于士绅挑选的资格上做了点手脚。



第467章 李昌时
    穿着一件杂花青袍公服的李昌时随着郭允厚进入文华殿的院子时,他便感受到了路上相遇官员的注视。

    显然像他这样品阶且又不是言官的官员,以往很少会被皇帝所召见,因此这些官员看到他跟在郭允厚身后,向着文华殿一路直行,都不觉有些意外。

    低着头看着郭允厚脚后跟平静的行走的李昌时,对于这些官员的目光仿佛毫无感知,但是他行走间有些僵硬的步伐,却泄露了他现在的内心显然并不是看起来那么平静。

    李昌时是通州人,祖上是永乐年间从江西迁移到北京的,不久之后李家一位先祖便入了公门,李家也成为了世袭吏员的家族。

    大明朝的吏员,是朝廷同百姓之间最为直接的联系,朝廷颁发的各种政策都需要他们去一一执行,因此在普通百姓眼中,这些同他们经常接触的吏员便代表着朝廷,而哪些高高在上难以接触的官员,他们平日里只同士绅阶层打交道,反而很少被百姓所关注。

    正因为吏员所处的微妙地位,和百姓的普遍认知,使得这些吏员们可以随意歪曲朝廷的政策,从而从百姓身上榨取利益。而他们自己则借着对于朝廷政策的熟悉,替自家或是亲友免去各种应尽的义务。

    不过大明朝的吏员虽然有着这些好处,但是在明初时,只要稍有资产的人家都不愿意让家人担任吏员,因为吏员的地位实在是太低。在洪武帝的规定下,吏员的地位同娼优相等,担任吏员的人,连参与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也就是说一旦某人入了吏途,除非有人帮助,否则基本就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脱身。是以吏又被称之为吏役。

    明初的吏员来源,主要是官府佥充、罚充,由官府挑选五丁以上的人家,腿脚强健又会读书写字,且为务农之家的人员充任,或是举人、生员因为犯错而被罚。前者大约就要干上一辈子,而后者则还有机会脱离吏途。

    到了现在,则吏员大多出自告纳和官员点选,且大多数只有一个吏员的名分,并没有实际职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特的状况,完全是在于,吏员虽然地位低下,但是他可以免去其他劳役。

    乡间有产之家,如果出不了一名读书人,便会退而求其次,花钱买上一个吏员的身份,以保住家产。当然吏员之间也是要区分高下的,驿站的吏员最下,其次则为州县,至于李昌时曾经担任的六部吏员,则属于高级吏员,隐形的权力比之偏远之地的州县县令并不差上多少。

    但是这种隐形的权力并不是可以拿出来炫耀的东西,而他们的身份也决定了,现在的职位差不多便已经算是到头了,他们干的好未必有奖赏,但是干坏了一件事到有可能失去现在的职位。

    这种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奖懒罚勤规则,自然是培养不出什么好人出来的。李昌时能够在担任吏员的期间,只收些陋规而没有大肆贪污库房内的物资,便已经从一干坏事的通州库房官吏中脱颖而出了。

    当然对于李昌时这种出身公门世家的吏员来说,库房其他同僚那种明目张胆的贪污侵占库房物资手段,他实在是看不上眼。对于家学渊博的他来说,这种捞钱的手段不仅风险太大,技术含量太低,而且所得大部分都要贡献给上司,要是遇到户部查库,又要被抛出来顶罪,实在是太不划算。

    李家历代担任户部管库的一名吏员,在如何利用库房物资获取利益的手段上,早就形成了一整套隐秘而有效的手段。因此李昌时才能坦然的应对户部的查账,而库房内也没有短缺数目。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他居然因此获得了皇帝点名嘉奖,从一名吏员提拔成了一位户部六品主事。李昌时的家族多年担任吏员,就连户部库吏也担任了快有4代人了。可以说家资极为丰厚,如果不是顾及到自家的身份,他家能够买下的田产绝不会逊色于通州寥寥几名最大的地主。

    现年38岁的李昌时,正处于人生最为精力旺盛的时节。他平日里并无其他爱好,只是喜欢研究些数学问题。这也是因为,李家祖上制定了严苛的家规,不许自家子弟沾染赌、嫖之类的恶习,但是可以把学习数学作为个人爱好。
1...246247248249250...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