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但是随后朝堂上的争斗发展,却出乎了张维贤的预料,朝中看似气势如虹的东林党人,居然没能奈何了魏忠贤去位之后,松散一团的阉党余孽们。

    原本在他眼中年少而不历世事的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居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平衡朝政的方式。这也令的张维贤更为谨慎了起来,让英国公门下行事更为低调。

    昨日崇祯巡视五军都督府,因为五军都督府内属官脱离岗位,兼军士被克扣军饷冬衣一事大发雷霆。虽然事后崇祯轻轻发落了此事,但是五军都督府的警卫和军饷发放事宜却落入了崇祯的手中。

    当这个消息传入英国公耳中时,张维贤顿时大吃一惊,他立刻询问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

    当知道之前朝会上阳武侯等人纠集朝官弹劾了,皇帝亲自推动的营州卫所改制事宜的主持者之后。张维贤立刻明白了,这是崇祯对于勋贵们的警告。

    所以张维贤才拖着未愈的病体,不顾世子张之极的劝阻,强撑着病体参加了朝会。

    他来的目的就是要在朝会上压制勋贵们,不要继续参合这件事。

    虽然戎政府统管京城三大营,但是这些军士的粮饷却依旧是五军都督府各自发放。

    崇祯监管五军都督府发放军饷的行动,无疑就是卡住了京城三大营的命脉,戎政府本就被文官夺取的所剩无几的权力,现在就更剩不下什么了。

    对于这些勋贵,张维贤很清楚的知道,除了丰城侯李承祚还有几分能力之外,不是酒色之徒就是蝇营狗苟一心聚敛财富的守财奴,而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却是一只乳虎。

    张维贤并不想京城勋贵成为这只乳虎展现獠牙的第一个对象,自土木堡事变之后,勋贵集团已经被文官集团打压的不敢过问政事了。

    而现在这群勋贵居然为了区区田地,就敢涉入到朝堂的政治斗争之中去,想要置身事外的张维贤,不得不再次站上了朝会。

    听到崇祯的问题后,张维贤思量了几次,终于对着皇帝回复道:“老臣体弱多病,老而昏聩,实在是想不出什么方法,




第186章 裁撤京营之议
    朝臣争论了许久,迟迟不能得出统一的意见之后,左副都御使李夔龙提议这个人选应当交由圣断。

    朱由检看这些互不相让的朝臣们,也颇感头疼,他倒不是不想决断,而是这些人提出来的人选没有一个是合他心意的。且这些人也未必敢对盘根错节的京营进行大刀阔斧的裁减,到最后不过又是一次换汤不换药的把戏。

    他咳嗽了几声,清了清喉咙之后,才含糊的说道:“决定人选之前,朕觉得总督京营戎政也好,协理京营戎政也好,设置一名已经足够了。同时设置总督和协理,只会政出多门让下面的军队无法适从而已。

    其次,决定这个主持京营戎政的人选之前,应该先决定主持京营戎政人选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朱由检话音未落,李夔龙立刻跟上吹捧道:“陛下圣心如炬,令臣等茅塞顿开,这先确定条件再决定人选,果然是妙策…”

    虽然不齿于李夔龙的卑劣表现,但是大多数朝臣也认为崇祯说的还是有道理的。

    首辅黄立极不由小心翼翼的询问道:“陛下所谓的条件是”朱由检看了眼首辅,才开口说道。

    “首先这个人选,和京营诸将的关系不能牵涉太深,否则这裁撤京营的事项他也进行不下去。诸卿以为如何”

    崇祯所说的第一个条件,就直接把所有勋贵都拒之门外,对此文官们自然兴奋莫名,他们纷纷出声附和了崇祯的建议。

    面对这个局势,勋贵们也只能哑口默认了,但是也有些武臣沉默不语的肃立着,看着御道对面的文官们的表现,心中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看着朝臣们算是接受了自己提出的第一个建议之后,朱由检看着站在下方眼睛熠熠生光的袁崇焕,绞尽脑汁的想着要怎么把他也排除出人选之外去。

    沉默了一小会之后,朱由检继续说道:“第二个吗,执掌京营戎政者,其人任职一久,未免在京营之中势力大炽。为免君臣相疑,京城不安,因此朕以为应当设置两个限制条件。

    一、执掌京营戎政者连任不得超过两个任期,每个任期为5年。二、凡是担任过此职位者,今后不得入阁,也不能担任六部及科道主官。”

    崇祯这一条一说出来,几个有希望争一争这位置的文官,顿时退缩了。

    袁崇焕也把头低了下去,不再理会恩师韩爌的眼色了。他虽然只是万历四十七年三甲第四十名进士,也没有考中庶吉士。

    但是袁崇焕一直都认为,自己会成为力挽狂澜,留名青史的人物。也许对别人来说,非翰林不得入阁是个不可逾越的门槛,但是袁崇焕却觉得自己应该就是那个例外。

    当初广宁失守,王化贞与熊廷弼逃归,画山海关为守。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缩朒不敢任。

    唯有袁崇焕认为这是自己的机会来了,他连汇报都没有一声,就单骑出阅关内外。

    当时袁崇焕是兵部职方司主事,他这一无故失踪,兵部同僚都不知他的去向,一时为之惊讶。

    兵部派人询问其家人,家人也感到莫名其妙。几天之后袁崇焕还朝,大家才知道他去了关外查看形势去了。

    回来之后,袁崇焕就上本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不过是失踪了几天,然后说了一句大话,然后被后金兵锋吓坏的廷臣们就又是提拔,又是发钱的。

    从这件事上,袁崇焕顿时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想要打破规则其实并不难,只要你在合适的时间说对了话就成。

    对于威胁到京城安全的战争上,那些朝堂上的当权者们,想要听的不是关于失败的消息,也不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详细方案,而是给他们一颗定心丸。

    然后袁崇焕的运气也很好,当他轻车简从出关时,后金军已经劫掠完物资返回沈阳去了。

    当然朝廷给袁崇焕的银子,他都拿去安家了,当然是他自己家和廷臣们的家。20万金这么大的数目,他要随身携带,是不可能连夜赶路跑到前线去的。

    冒了一次险就获得了数万金和升了次官,尝到甜头的袁崇焕怎么会不故伎重演。

    天启五年高第替换孙承宗担任辽东经略后,要尽撤宁锦之兵于山海关。

    靠着倒卖军粮发家致富的督屯通判金启倧,立刻上书给袁崇焕要求他力拒。同样在倒卖军粮生意中有一腿的袁崇焕,这时候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上书朝廷,说出了“兵法有进无退”这种荒诞不经的词语。

    当然这位敢于威胁袁崇焕的通判大人,很快就在后面的战争中壮烈殉国了。

    然后袁崇焕还花钱在京中煽动舆论,说高第上任后尽撤锦州、右屯、松山、杏山、大、小凌河等处兵马,弃粮粟尽十万余石。袁崇焕这时候似乎忘记了主动撤退,和有敌军在后方追赶的撤退是两回事。

    高第下令撤退是天启五年10月底,天启六年正月十四日,后金兵才渡辽河。

    也就是说这些饥肠辘辘的辽东兵,把军粮封好留给了后金军,然后自己饿着肚子撤回了广宁一线。

    袁崇焕上书说:“我为宁前道也,官此当死此。必不去!”这等豪言壮语,再次给



第187章 袁崇焕的心思
    其实袁崇焕伪造了这么大一个谎言,心里也是相当惶恐不安的。朝廷的封赏下来之后,袁崇焕三疏辞之,但是上不许。

    辽东巡抚,加兵部右侍郎,荫千户,这个赏赐不可不谓不丰厚,但是相对于宁远大捷来说,却依然有些微薄了。

    和功劳不匹配的赏赐,号称宁远大捷的主持者袁崇焕,却三次推辞,而辽东诸将却出乎意料之外的沉默,这其中的缘由就不得不深思了。

    当然在袁崇焕自己看来,这个伪造军功的把戏,他也是迫不得已。后金攻宁远,缴获了早已不存在的各处粮仓,虽然可以借此冲抵他和辽西将门盗卖军粮的账目。

    但是觉华岛1万4千军民被建奴屠杀,前线数十万石军粮,因为他违背了高第的撤军命令,而沦陷于敌军之手,没有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就算朝廷诸公不追究他违抗命令的责任,他的仕途也算走到头了。

    袁崇焕之所以敢报一万七千人的斩获,一方面是因为要抵消觉华岛1万4千军民被屠,他袖手旁观的罪责。

    另一方面,袁崇焕认为这个数字足以掩盖掉,因为他坚持不撤军,而损失掉的军粮及人员伤亡的败绩。

    而且有了这场大胜,辽东军这数年来花费掉的上千万两银子,也算对朝廷有了个交代。袁崇焕摸准了这些辽西将门的心思,在孙承宗辽人守辽土的口号下,这些辽东军的军官们,已经发展成为了辽西地方的大地主了。

    只要大明还是延续这个防守关外的政策,这些军官们就能奴役从建奴地盘上逃回来的辽人,为自己种田服役,顺便还能从每年数百万两的辽东军饷中分润一二。

    而如果听从了高第、王在晋的命令,放弃关外土地防守山海关,他们这些军头不但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而且也从半独立地位的军阀,重新变成了受到文官约束的大明军队了。

    宁远大捷的获胜,不只是袁崇焕等辽东文职官员的要求,也是辽东武装集团的需求。

    袁崇焕很清楚的了解,这些辽西将门将会站在他这边,帮助他圆上这个谎言。就算朝廷对他的捷报产生怀疑,最多也就是打打嘴皮上的官司,削去一些功绩罢了。

    袁崇焕的计谋果然成功了,他炮制的宁远大捷成为了朝野称颂的大胜仗。朝廷中枢不但没有追究他抗令,而丢失前线全部军粮,及觉华岛军民被屠的罪责,还给他加官进爵了。

    但是袁崇焕自己,却并不想把这场伪造的大捷弄的如此声势浩大,他伪造功绩的目的是为自己脱罪,而不是依靠伪造的大捷把自己弄成抗击后金的英雄。

    如果朝廷怀疑大捷的真实性,无非就是中央和辽东军队之间打嘴皮官司而已,但是当朝廷居然毫不怀疑的把这场大捷当做了扭转辽东大局的关键战役之后,有关于宁远大捷的一切,都会成为天下人关心的对象。

    袁崇焕知道,他可以欺瞒高高在上的朝堂诸公,但是肯定欺骗不了,参加过这场战争的辽东军民们。

    一旦宁远大捷的真相被流传出去,而朝廷中枢恼羞成怒之下,他的这场冒险,就会成为一个笑话。

    但是随后,袁崇焕便发现了,即便是朝廷中枢隐约查到了宁远大捷的真相,却依然替他隐瞒了下来,似乎任何质疑宁远大捷的真实性,都成为了朝廷的禁忌。

    袁崇焕这才领悟了一个事实,在大明的官场,想要被重用,不是看你在做些什么,而在于你究竟说了些什么。

    之后的宁锦大战,虽然袁崇焕被魏忠贤秋后算账,以暮气被革去了职位,但是袁崇焕却一点都不担心,他认为自己已经摸到了大明官场的无上法则,暂时的低落不会给他带去任何影响。

    而且从他伪造了宁远大捷之后,他便和辽西将门深刻的绑在了一起,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罪。

    袁崇焕在东林党内有座师,在阉党这边他送去的大笔银两,也为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只要朝中风向稍稍转变,那些朝中友人自然会让他再度复出。而背后有着辽西将门支持的他,自然把辽东之地视为了个人的自留地。

    天启陛下去世,新帝登基之后,袁崇焕就认为自己的机会到来了。

    他精明的判断出,魏忠贤等阉党必然会失去新帝的信任而下台,而被阉党大压的东林党人将会重新控制朝局。

    于是袁崇焕开始积极联络在东林党内的座师、友朋,企图重新为自己复起造势。

    袁崇焕从一个正六品的兵部职方司主事,数年之内升至正三品的兵部右侍郎,靠的就是熟悉边事。

    因此他谋求复起的官职,也就是辽东巡抚的位置。但是随后崇祯召回王在晋担任兵部尚书的命令,顿时打破了他的幻想。

    袁崇焕很清楚,他当初抗拒高第的命令,死守宁远防线,无疑就成了守辽派的代表人物。而同高第持同一立场的,弃辽派支持者王在晋,是绝不会允许让他得到辽东巡抚的职务的。

    而刚一登基就下令召回王在晋的崇祯皇帝,从立场上看也是偏向于放弃辽东的一派官员的。

    而在万历二



第188章 毕自严
    袁崇焕自以为十拿九稳的计划,在朝会上却没有获得让他满意的结果。而崇祯随后借着工部尚书吴淳夫调拨军士服工役的奏议,直接把朝会引向了京营整顿的事上去了。

    在皇帝的逼迫下,英国公以退为进,借口自己老病干脆让出了京营的管理权力。对东林党和非东林党人来说,虽然都想让自己人坐上这个位置,但是最重要的却是,阻止对方获得这个位置,以防止对方玩政治斗争以外的把戏。

    不过崇祯设立的第一个条件,拦住了京城中的勋贵和武将。而他提出的第二个条件,则让文官们自己就先退缩了。

    在朝堂上的这些文官之中,有资格担任协理戎政的,同样是有担任六部尚书,甚至是入阁的希望。

    为了一个协理戎政的位置终结自己的仕途,大部分文官都是不愿意的。

    在韩爌看来,这个位置无疑是最适合袁崇焕的,虽然他被革职之前已经是兵部右侍郎,但是起复之后也只是一个兵部主事而已。

    现在能够担任协理戎政,已经可以算是高升了。而且从某些方面来说,韩爌也隐隐有些畏惧这个胆大妄为的学生,如果能够用这个位置拴住这个学生,对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韩爌被迫从首辅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在老家也痛定思痛的仔细思考过,东林党人为什么会斗不过阉党。

    最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一是东林党人内部不团结,二是东林党人高谈阔论的人有很多,而肯做点实事的人太少。

    袁崇焕虽然常常口出狂言,但是在东林党内,还算是肯做点实事的人。

    而且袁崇焕不仅和辽西将门交好,身家也相当的豪富,送给他这个老师的礼金也是千金起步,因此韩爌对于这个学生还是相当看重的。

    然而袁崇焕做事之胆大妄为,也常常让韩爌有些胆颤心惊。有时候他常常在想,自己今后会不会被这个学生牵连。

    不过今天崇祯提出的担任协理戎政的条件,却让韩爌觉得这不是正好是为他这个学生而设置的吗只要能够束缚住这个学生的野心,那么他就可以毫无顾忌的使用袁崇焕的才能,而又不用担忧今后会有什么后遗症了。

    然而袁崇焕显然并不愿意牺牲自己的仕途,帮助东林党人换取一个掌握京营兵权的机会。

    看着袁崇焕躲避着自己的眼神,韩爌也知道,他是强迫不了这位学生主动去请求担任协理戎政的了。

    看着朝堂之上突然安静了下来,朱由检不由继续说道:“朕想出的,也就这两条,诸卿还有什么补充的吗”

    崇祯说的两个条件,已经把这个位置变成了一个官员仕途的尽头,这让大部分觉得自己还有上升余地的文官们,顿时失去了兴趣。
1...5152535455...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