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等待了一个上午,都没有什么动静。这让他安心了一些。也给他心里增添了一些侥幸,以为皇帝压根就没看到他的上疏。
当姚士恒喜忧参半的随着人流向着宫外走去之时,一艘荷兰夹板船正向着天津航行而来。按照欧洲的称呼方式,这是一艘150吨排水量的小型盖伦船。
在这艘船的船长室内,彼得.纳茨正忧心忡忡的看着眼前桌子上固定的东亚海图。
作为第三任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殖民的台湾长官,为了弥补台湾商馆的赤字,和提升台湾商馆在巴达维亚总督心中的地位。
他上任之后,就颁发了对日本商人增收一成的货物输出税收。但是他没预料到,日本商人随之而来的激烈反抗。
而和荒芜的台湾相比,巴达维亚的荷兰殖民当局,显然更为看重,为东印度公司带来了大量贸易利润的荷日贸易航线。
滨田弥兵卫和他爆发矛盾之后,回到日本试图煽动幕府断绝日荷贸易的行动,顿时让彼得.纳茨惊慌不已。
彼得.纳茨很清楚,如果因为他的行为破坏了日荷贸易,而导致公司遭受巨大损失的话,董事会一定会命令巴达维亚总督对他进行处罚。
为此,他不得不在7月份赶往日本,希望能同幕府解开这个误会。但是在滨田弥兵卫作梗下,他和幕府的和谈失败了。
彼得.纳茨在日本待了近4个多月,依然无法同幕府恢复关系,他虽然深恨滨田弥兵卫,但也对其无可奈何,只能登船返回了台湾。
但是在台湾附近的海域,他从一艘前往日本贸易的荷兰商船那里,得到了关于明国派出使者拜访大员的消息,并且他的副手比尔居然瞒下了消息,自己前去明国的首都商谈贸易条约去了,这让他又是欢喜,又是愤怒。
让他感到欢喜的是,如果他能够代表荷兰东印度公司和明国签订一份贸易协议。
那么因为他处理不善而惹起的滨田弥兵卫事件,带给巴达维亚总督及公司董事会对他的恶劣印象,将在这份贸易协议面前烟消云散。
对比起富饶而拥有辽阔土地的明国,日荷贸易带来的利润显然只是一个小头。
更何况,日本所需要的货物,多数是明国所出产。而因为丰臣秀吉征
第192章 新教和天主教
比起精美的饮食、器具和建筑,京城内繁华的市场更让比尔感到头晕目眩。
根据通译的介绍,京城有灯市、城隍庙市、内市三大市场。此外在正阳门里的棋盘街,崇文门附近还有自发形成的民市。
比尔在通译的陪同下,去了他所居住宅邸附近的隆福寺广场,想要见识下明国所谓的市场是个什么情况。
比尔去的时候,刚好是庙会召开的日子,广场之上人群拥挤,星罗密布的摊位密布,可谓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
来逛庙会的大明百姓,对于长着一头金发的比尔并不好奇。一些穿着儒服的书生,更是看到比尔几人就训斥着让他们避开,不得冲撞了随行的女眷。
比尔身边陪同的军士,并没有如他想象的教训这些书生,而是对着这些柔弱的书生唯唯诺诺的,拉着比尔避到了一边。
比尔对眼前发生的一切感到惊奇,不过很快他便被市场上的商品晃花了眼。他先是花了一两银子,买了两匹平机白布,又花了4分银子买了一斤胶枣。
随着比尔在广场内越来越深入,他所见到商品越是琳琅满目,让他流连忘返。
特别是在广场中间瓷器摊位上,那些制作精美的大型瓷瓶,让他看的更是目不转睛。如果面前这样一对半人高的瓷瓶运回阿姆斯特丹,恐怕立刻就能轰动整个荷兰了,但是在这里一对瓷瓶也不过才24两银子,差不多也就20个弗罗林。
这个价格相当于他一个月的薪水,但是如果能够完整的把这对磁瓶带回荷兰,起码价值数千个弗罗林。
要是瓷瓶上描绘的图案是圣经的人物,或是某个欧洲王侯家族的家徽,那么这对瓷瓶将会有一个令人咋舌的价格。
看着比尔对着一对绘有百子图案的青花瓷瓶流出口水的样子,为他担任通译的郑彩不由笑着说道:“比尔先生,如果你这么喜爱这对瓷瓶,不如就把他买下来好了,不必如此站在这里发呆吧。”
“别说笑了,这么大的瓷瓶哪里运的回去。海上只要遇到大一点的风浪就震碎了,不过是浪费金钱而已。”比尔遗憾的说道。
“那就去看看别的吧,找些不容易碎裂的物品。”郑彩满不在乎的说道。
比尔也只能点着头,跟着郑彩离开了瓷器的摊位。比尔来的京城的时候,身上带了120弗罗林,当他逛完隆福寺庙会返回时,随行的军士们替他抱满了物品,而比尔身上只剩下不到10个弗罗林了。
即便是如此,比尔也大为赞叹北京物价之便宜,起码是欧洲三到五分之一的价格。
当比尔等人返回居住的府邸时,正好看到了正在和郑芝龙等人聊天的卢九德。
比尔立刻进入了前院的客厅,对着卢九德弯腰行礼之后,有些兴奋的说道:“卢大人,我们可是有几日没见了,怎么样贵国的皇帝陛下,什么时候愿意召见我呢”
卢九德看了看左右,大厅上坐满了十八芝的首领们,他们也在关心着崇祯什么时候能够接见自己。
卢九德笑了笑说道:“大约还要三、五天时间,嘉乐殿那里正在改造会场,相信很快就能让大家开会讨论问题了。
这次我不过是来看看各位有什么需要,顺便来接比尔去见见他的欧洲同乡。你们要是有什么想法,我也可以替你们转呈陛下定夺的。”
郑芝龙给了弟弟使了眼色,郑芝虎顿时站起来说道:“这些日子闷在城内,实在是烦闷死了,我明日想要出城散散心,不知卢公公可允许吗”
卢九德装作错愕的表情说道:“这么冷的天气,你要出城这城外现下可没什么好玩的啊”
郑芝虎硬着头皮说道:“我们海上男儿,风里来,浪中去,区区一点风寒有什么可畏惧的。”
卢九德立刻回答道:“既然芝虎兄弟觉得实在太闷,那就出城去转转吧,其他人要是觉得气闷了,也可出城逛逛。不过诸位可要记得城门落闸之前返回,否则就只能在城外过夜了。”
郑芝虎的试探,再度让兄弟两人安心了不少,郑芝龙笑着说道:“芝虎就是贪玩的性子,倒是让卢公公为难了…”
其他海盗首领到没想过朝廷会否有其他想法,自从崇祯赐宴之后,这些粗鲁的海盗首领们,就对朝廷释去了怀疑之心。这几日不是在左近走动,就是躲在府内赌钱。
不过刘香之弟刘鹏,这几日在府内赌钱也有些发闷了。静极思动之下,便顺着卢九德的口气,迫不及待的打断了郑芝龙的客套话。
“卢公公,听说京城的东院、本司胡同、勾栏胡同的风光,和南京十里秦淮的风月不相伯仲,不知…”
刘鹏话没说完,便被同伴捂住嘴拖了下去。向一名太监打听青楼的消息,这不是想要和卢公公结仇么。
郑芝龙等人急忙引开了话题,卢九德也只是微微一笑,并未深究。
若是以往,命人带这些海盗去见识下京城教坊司的风情,到也没什么。
不过崇
第193章 工业革命的动力
学过工业革命历史的苏长青很清楚,工业革命的本质首先是能源上的变革,而推动能源变革前进的动力,来源于棉纺织业的发展。
衣食住行是人类在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而为什么是棉纺织业而不是其他产业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这自然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
相比起其他三样基本需求,在农业时代的人类,大约唯有对于衣物的需求才是永无止境的。
而在这个小冰河时代,作为御寒的衣物更是大大增加了需求。朱由检想要推动的第一个工业化产业,自然就是棉纺织业。
对于大明纺织业的现状,朱由检唯一有所了解的就是,北方山东、河南两地棉花种植较为出名,而苏松地区则以纺织业而闻名天下。
而出生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的徐光启,对于松江一带的丝纺织和棉纺织了解的就比较深刻了。
在徐光启的解释下,朱由检总算是了解了一个大概。苏松一带的地区,虽然已经出现了脱离农业专门纺织的织户,但是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工厂主,不过轧棉、纺纱、纺织三个专业已经分离了。
专门纺织的织户最多,大概分为三个等级,最高一等的叫做领织,有一定的本钱或是本身就有大块的棉花田,家里也有一、二十张织机。除了自家纺织之外,还兼做织户和商人之间的中人。
二等的织户只有小块的棉花田,他们一般织完了自家产出的棉花之后,再从市场上购买棉花纺织。
最底层的纺织户已经和后世的工人差不多了,靠出卖劳力为生。他们不是到领织户那里上工,就是从领织户那里领取棉花带回家纺织,进行来料加工的工作。
和后世工人有所不同的是,这些出卖劳力的底层织户,不仅没有任何的保障,而且也没有固定的雇佣时间。徐光启如此描述道:“…这等织户最为可怜,家中向无积蓄,手停即口停,若是三、二日不得上工,则全家就要挨饿。”
而松江布又分为粗布和细布,粗布也就是所谓的阔白棉布即标布,以布匹的宽幅大小作为衡量价格的标准,朝廷征税时每匹标布折银三钱。
细布为阔白三梭布,以制作工艺精细程度为衡量价格的标准。朝廷征税时每匹折银六钱一分。
苏松两府因为纺织业发达,也因此每年要向京库解运一定数量的官布,其中苏州府一年就要上缴布匹19万匹。也因此苏松两府出现了,不亚于白粮之役的布解之役。
苏松两府的布解之役原本都是民解民运,但是苏州府因为士绅势力较大,最终改成了官运。而松江府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改变,依然还是保持着民运。
从解户领取库银到购买布匹上京,其中的布匹包装搬运的费用大约每匹要花费一钱。而运输过程中,要接受沿途的小吏盘剥,加上入库时中官的索贿,这些费用称之为常例,都要解户自己负担,每匹花费不止2、3钱。
如果布匹被退,重复解进,数年不能完役,那么每匹布解户要赔5、6钱之多。因此布解之役是徭役之中最重者,一旦被摊派上,就是家破人亡的下场。
和白粮之役一样,布解之役同样被松江百姓视为上上之役。只不过布解之役的范围因为只限于松江一府,所以影响没有白粮之役这么大而已。
徐光启之所以要给崇祯说的这么详细,就是希望能够借此劝说崇祯,把松江府的布解之役也从民运改成官运,为家乡父老减轻负担。
朱由检听完了徐光启对棉纺织业的介绍之后,思索了一会之后说道:“我怎么觉得,不管是民运还是官运,都各有弊端呢这个布解之役,民运的弊端是,虽然能保证布匹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污染,但是百姓承担的负担太重。
而官运的弊端是,布匹常常因为运输途中被污染而损耗,且吏胥常常会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向商户强购布匹,破坏了市场的正常运行。”
徐光启沉默了一会之后,对着崇祯回复道:“可是陛下,就算是如此,这官解也要比民解,对小民的盘剥为轻啊。”
朱由检突然提起了另一个问题,“这京库一年收19万匹布,主要是用于什么地方”
徐光启不假思索的回答道:“每年京营及边军的衣服,宫中的用度,还有京城官吏的赏赐是为大宗。”
朱由检随即试探着问道:“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改成商解呢而且如果直接给军士发布匹,军士还要再去裁剪衣服。就经济上来说,其实并不划算。
一来发给每个军士的布料未必正好合适,不是不足,便是有余。二来布匹难以监管,容易被经手人从中苛扣。
而且除了京营之外,边军所在之地人烟稀少,制作衣服的人工费用不但高,也难以及时完成。
苏松一带人口繁盛,且裁缝技艺上佳者众,朝廷为什么不直接向当地定做服装,以节省布匹和运输费用,这不是公私两便吗”
徐光启很快就提出了疑问,“可是陛下,臣家乡有句俗语:量体裁衣,看菜吃饭。这人和人之间,高矮胖瘦各不相同,在江南定制服装,运到边塞、京城,若是到时大小不合,军士无法穿
第194章 欧洲的宗教战争
比尔被两名卫兵搜了一遍身体,取走了他身上携带的一把匕首之后,才和郑彩被卢九德带进了一个幽静的小院子。
这所府邸是住在礼拜堂附近的,一名锦衣百户的家宅。在崇祯的要求之下,卢九德找到了附近的这所住宅,给崇祯用来秘密接见这名荷兰番人。
比尔走进这所庭院之前,心里还有些七上八下。来北京之前,他可不知道明国的皇帝居然和耶稣会的教士关系这么好。
虽然他是一名新教徒,但他可不希望因为宗教的问题失去了和明国贸易的机会。
这是典型的一座二进三合院,前院的东厢房是这位百户的书房。比尔走进来的时候,朱由检正翻看着架上的书籍。
这位百户显然不是什么正经人,书架上除了几本兵书之外,就是一些话本小说,甚至还有几本包着话本书皮的春宫画,当然这种拙劣的春宫画对崇祯来说毫无吸引力,只能让他莞尔一笑罢了。
看着一名身材单薄的少年,穿着在比尔眼中相当精致的服饰,站在书架前翻看书籍的样子,比尔的心顿时安定了下来。
明国的皇帝居然是一位文弱的少年,这让见惯了欧洲粗鲁的贵族和王侯的比尔,顿时感到减少了不少压力。
看到比尔等人进来之后,崇祯就回到了书桌后坐了下来。卢九德和王承恩顿时站到了崇祯的身后,而郑彩和比尔则被崇祯赐了座。
朱由检仔细的观察了一会,这个像是油画里走出来的荷兰人,金尼阁、邓玉涵等传教士为了传教,在他面前穿的都是明国服饰,比尔的欧洲装束他还是第一次见。
他身上的料子看起来很不错,但是袖子边缘却被磨损的失去了光泽。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曾经阔过,而又落魄下去的人。
朱由检注视着比尔说道:“刚刚你和卢九德说了,欧洲发生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间的战争,你给朕详细说说这场战争吧。”
原本并不想和明国人透露太多欧洲事务的比尔,在耶稣会教士竞争的压力之下,终于还是迫于无奈的说道。
“尊敬的皇帝陛下,我到东方已经有3年了,远东和欧洲之间的遥远距离,让欧洲的消息传到这里时,都起码也超过一年了。所以我所知道的最新消息也相当的有限,希望陛下能够谅解。”
朱由检调整了一个舒服一点坐姿后,温和的说道:“你知道些什么,就说什么好了,朕今天就当听你说个故事好了。”
比尔随即为崇祯述说着,在他眼中的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起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信仰新教居多的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波西米亚国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