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孙承宗本来有些混浊的眼睛,此刻倒是突然清明了起来,显然听到皇帝想要出击辽河以东,这让他莫名的兴奋了起来。当日他在辽西
第649章 崇祯的理想
和皇帝谈完几件重要的公务之后,孙承宗在临走之时终于忍不住将心中思考了很久的一个疑问向崇祯提了出来,“陛下,老臣其实还有一件事想要请陛下解惑,不知陛下允不允许我发问”
看着孙承宗一脸严肃的神情,朱由检思索了一阵,觉得手上棘手的政务似乎刚刚都已经同他讨论过了,剩下的政务也没有什么当不当问的价值,于是便从善如流的说道:“先生有什么事便说,朕难道还会在先生面前隐瞒什么么”
孙承宗的脸色顿时轻松了不少,他于是继续说道:“大皇子今年已经12岁,二皇子也已经9岁了,陛下应当有所决断,为我大明培养继承人了。再继续拖延下去,对于两位皇子也好,对于大明也好,都不会是什么好事。”
看着孙承宗忧心忡忡的神情,朱由检把快到嘴边的申斥又咽回了肚子。登基执政这么多年,他对于人心算是看的更为透彻了。有些人提起皇位继承人的事,是为了好提前下注;有些人则是想要投他的心头之好;更有些人不过是借这事来博取名望,想要让天下人瞩目自己罢了。
至于孙承宗今日这一问,显然只是单纯的为国家的未来担忧。想到这位重臣如今的年纪,朱由检终于还是难以板起脸,拒绝对方的问题。
他沉默许久,终于长叹了一声,方才反问了一句:“不知先生以为,这大同世界还会有君王的存在吗”
听到这个反问,孙承宗脸上的神情也是有些错愕,但是不待他开口,崇祯已经自问自答的说道:“朕以为,大同世界即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既无人上之人,也无人下之人,这样的社会是不需要一个权力无限的君王的。
那么在大同世界里,皇帝究竟是什么朕以为这终究会变成一种职业,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职业。只要国家还没有消亡,社会就需要对国家进行管理。
既然皇帝终将会变为一种类似于官员的职业,那么自然是人人皆可为尧舜…”
听到这里,孙承宗脸上的神情终于变得惊骇了起来,他急急打断了皇帝的话语, “陛下请慎言。”接着又起身对着周边伺候的几位太监扫视了一眼,方才对着皇帝身边的吕琦疾言厉色的说道:“吕琦,把在场人员的名单记录下来,今日我同陛下的谈话若是有一语外泄,我必要了你们的性命。现在你们都出去外边伺候,让我和陛下单独谈谈。”
孙承宗心情激荡之下,顿时显露出了身为朝廷重臣的威势,几名太监心中一惊,立刻低头退后道:“臣等不敢…”
只有吕琦下意识的把目光转向崇祯,看到皇帝对着他轻轻颔首之后,方才点头称是,招呼着身边太监退到了昆明池外,把孙承宗和皇帝单独留在了昆明池中。
孙承宗这才看着崇祯缓缓的坐了下来,经过了燕京大学十年来的不断探讨和研究、宣传,自由、平等这两个词语已经开始深入京城大学生的人心,就算是研读四书五经的旧士人,现在也正慢慢转变态度,不再把这种新学提出的口号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传统的伦理纲常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道德规范。
而自从黄立极内阁提出,大明国家建设的最高目标是大同世界之后,这个新颖的提法虽然让不少士人认为其是在哗众取宠,以洗脱自身阉党骨干的身份。但是这个口号同样也得到了更多士人的支持,认为不管黄立极是个什么人,这大同世界到底是至圣先师提出的理想社会,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因为黄立极这个人而去抵制建设大同世界。
也正因为建设大同世界的这个意识形态压倒了东林党人的君子小人之说,这才使得黄立极内阁推动的改革政策,能够得到大部分开明士人的支持,从而超越了党派门户之争,成为了朝廷推动改革的思想动力。
既然要建设大同世界,光凭2千多年前孔子只言片语的描述,显然是不足以用来作为实际目标的。因此在皇帝的支持下,燕京大学的新学学者们首先开始了对于大同世界的全面解构,试图从思想、文化、制度上先建立起人们心目中的大同世界。
对于苏长青来说,后世所谓的意识形态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是人类对于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的总和。意识形态不是一出生就存在于人的脑海中的,它源于社会存在,是真实世界在人脑中的虚拟复制。
一般来说,只要是正常人就只能拥有一种意识形态,人可以因为外在的影响力而改变自己的意识形态特征,但是不能同时拥有两种意识形态,否则他也就失去了对于事物价值的判断标准。
孔子对于大同世界这个理想社会的描述尽在《礼运大同篇》,全文不到三百字,文章中对于这个理想社会的描述,也重在描述结果而不是讨论如何建立。
因此当新学学者在崇祯授意下,以改革目标为蓝图对大同世界进行了重新解释之后,如何建设大同世界,也就成为了改革派手中最为强大的思想工具。反对改革就是反对建设大同世界,就是背弃至圣先师的理想,就是伪君子。新学学者们给人扣帽子的水平,同样不亚于曾经的东林党人。
当然想要把持对于大同世界的解释话语权,光凭朝廷的支持是不够,还需要真正吸引人的内涵思想。自由、平等这两个词,正是新学学者用以解释大同世界的思想核心。
在明末这样一个商品经济已经
第650章 各有烦恼
吕琦送孙承宗离开西苑时,发觉这位大明重臣和皇帝单独谈完话之后,精神似乎有些恍惚,于是一路上他也不敢作声,唯恐惊扰了孙承宗的思索。所谓重臣,就是能够成为朝廷主心骨的人物。
当日辽东明军接连战败,剩下的辽东军民都逃回了关内,京城人心惶惶之余,正是孙承宗站出来接手了辽东督师一职,逆流而行,带着人马出关收拾残破局面,方才给大明留下了辽西之地。
虽说之后因为柳河之败,使得孙承宗名声大损。但是当日广宁之败后,辽东官员一路退到山海关时,京城人心惶惶之下朝廷可是动过要迁都的念头的。也正是孙承宗接手辽东督师之后,京中人心才算是安定了下来,迁都之议也就作罢了。
崇祯二年蓟州之战,朝廷能够将后金兵赶出关外,虽说有皇帝亲临战场激励士气的功劳,但是若没有孙承宗居中调配,坚决支持皇帝出征的举动,这场战争也未必会打的如此顺利。
有些人平时看起来不显山不显水,和常人没什么区别。但是一到了危急关头,众人却都一致认同,非此人主持难以度过难关,这就是主心骨的作用。
可以说,只要孙承宗在总参谋部存在一日,自然就能镇压住武臣的桀骜和文官插手军务的那点小心思。而像孙承宗这样的重臣,大明现在还没有第二个。是以就算是现在位高权重的吕琦,在孙承宗面前也是老老实实的。
而孙承宗虽然跟在吕琦身后,可心思却完全放在了刚刚同皇帝的谈话上,并没有注意脚下的道路,差点数次踩空,多亏了身边两名年轻太监替他搀扶着。
今日和皇帝交谈中,最令他生起感触的,并不是崇祯对于军政要务的看法,而是最后同他谈的那些关于改革方向及继承人的话题。从今天的这场谈话中,孙承宗意识到,不管是他自己还是自己的同僚,都错误的估计了皇帝推动改革的决心。
如果有人继续看不清形势,认为改革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刹车,那么他们必然是要为自己的错误而付出惨痛代价的。
而对于皇位继承人的培养问题上,孙承宗也不得不承认,皇帝今日说出的观点还是极有道理的。在他们看来几位皇子中必然有一位是未来的大明皇帝,但是对于皇帝来说,这些皇子首先都是他的儿子,在他心目中并没有谁更适合接任皇位的区别。
不过作为大明皇帝,他不能选择一位无法承担责任的人来担任下一任大明皇帝。孙承宗对于崇祯说的那句:权力应当和责任进行匹配,无限的权力就应当承受无限的责任。如果让一个心智不够成熟的人登上帝位,对于皇帝本人和他的臣民来说,都将是一个灾难。
所以,崇祯以为,当前最为重要的不是决定皇位继承者的人选,并对继承者进行执政教育。而是应当先确认皇位继承人的顺序,和制定取消继承人皇位继承资格的制度,从而把皇位的传承变成一项制度化的选择,以确保国家在皇位更迭时的安定。
孙承宗在路上不断的反思这段话,在他离开西苑的时候,他终于想明白了。崇祯这么做的目的,依然是在否定皇帝本身的天命色彩,从而让大明皇帝逐渐走下神坛,成为和内阁首辅类似的执政官员职位。
孙承宗霍的停下了脚步,他现在倒是有些懂了,为什么崇祯会如此反感,官员们关心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这原本应当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要按照出生次序安排下去就好啦,大家真正应当关注的是,应当如何限制皇帝的权力,从而使得皇位的更迭不能影响到国家的正常运行才是。
但是他随即苦笑了起来,在他看来,崇祯的想法的确很好,但是对方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多么强势的君主。从大明开国以来的皇帝算起,崇祯此时手中握有的权力已经超过了大多数祖先,约位于太祖、成祖之后,同世宗皇帝差相仿佛。
面对如此强势的皇帝,本就缺乏名臣的崇祯朝的大臣们,哪里敢直面皇帝谈及限制皇权的问题。世间也只有一个海刚峰而已,即便是海刚峰也未尝想过制定限制皇权的制度,只是希望能够用道德促使皇帝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而已。
就在孙承宗站在原地默然不动时,他身边的家仆不由小声的向他问道:“老爷是不是不舒服,不如我们先回府休息,这武英殿就不去了吧”
孙承宗被惊醒了过来,他摇了摇头说道:“不,还是照旧前行,先去武英殿,然后再回府。”
孙承宗知道,自己是难以劝说皇帝改变心意了,事实上他也不愿意去改变。毕竟这件事对于大明来说,还是好处多余坏处的。
但是他也不愿意去推动这件事,毕竟他现在时日无多,而皇帝却才30不到。如果崇祯和他祖父一样长寿,那么在经历了漫长的时日之后,他未必不会后悔年轻时的决定。那么到了那个时候,劝说皇帝制定限制皇权的官员,就会变成皇帝的眼中钉了。
所以,孙承宗决定把一切托付给时间,由崇祯自己去反思这一想法。如果到老也不变的话,自然是国家的幸事。如果他最终还是改变了想法,也不会有人会因此而受到牵连。不过他倒是清楚一件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总参谋部绝不可以再插手,否则必然会引起皇帝的恼火。
他自己在时,尚可以让皇帝有所顾忌。一旦
第651章 谋逆案
黄台吉对于莽古济格格的不满源自莽古尔泰自杀后,这位姐姐曾经多次私下祭奠罪人莽古尔泰,并埋怨黄台吉太不尽人情,生生逼死了自己的兄长。
莽古济格格的埋怨之言并不是自言自语,她不仅对自己的两个女儿讲,连丈夫的亲戚也不避讳。因此这些言论传到外面之后,给黄台吉一向以宽仁待人的名声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在莽古济格格看来,她只是不满于两个兄弟之间的自相残杀而已。但是在黄台吉看来,这位姐姐却是在动摇他统治满人和蒙人的执政基础。
毕竟为了笼络蒙古诸部和满洲八旗的人心,他可是一直不遗余力的展现自己的宽容一面。但是他自继承汗位以来苦心经营的宽仁形象,正随着他强硬对待三大贝勒的行为而遭到质疑。
在这个时候莽古济格格散布这些言论,无疑更是坐实了他心胸狭窄的传闻,这是黄台吉难以忍受的。
莽古济格格让黄台吉恼火的还不止这一件,作为莽古尔泰、德格类的同母姐姐,在两人去世之后,她便顺利成章的获得了正蓝旗残部的效忠。
自从莽古尔泰反叛兵败,德格类带着正蓝旗主力在义州投降明朝之后,原本实力强横的正蓝旗,一下子势力大衰,和镶黄旗成为了难兄难弟。
不过即便是如此,正蓝旗内部也还是十分团结,毕竟投降明朝的正蓝旗可没被明军屠杀,反而成为了忠义八旗的中坚力量。而在莽古尔泰、德格类先后过世之后,正蓝旗上下对于黄台吉这个大汗和其余各旗的态度就有些微妙了起来。
黄台吉一直都在试图拆散正蓝旗,从而彻底消化这只力量。但是因为有莽古济格格这个主心骨在,他的政治分化手段效果并不理想。
而因为正蓝旗主力投降了明朝,黄台吉还不敢用过于激烈的手段清洗正蓝旗的残部,生怕因此而造成投降明朝的正蓝旗将士真心归附大明。
莽古济格格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黄台吉的长子豪格,一个嫁给了岳托。当初黄台吉竭力促成这两桩婚事,是想通过这个姐姐去影响正蓝旗,从而令莽古尔泰不至于和自己过于敌对。
但是随着他废除了四大贝勒议政的制度,莽古尔泰、德格类先后死去,这两件婚事反倒是成为了他的一桩心病。莽古济格格通过两个女儿,正渐渐把正蓝旗、镶红旗、镶黄旗结成一个团体,变成为豪格的后盾。
再加上那个看似半退隐的大贝勒,在背后不遗余力的为豪格张势。不知不觉之间,长子豪格已经获得了四旗的拥戴,势力已经隐隐超出了黄台吉的控制。
自小在后金政治斗争中长大的黄台吉,父子、兄弟之间的残杀事件都经历过,自然不会把自己的安危寄托在他和豪格的父子之情上。
在黄台吉看来,重要的不是豪格有没有不敬之心,而在于豪格有没有反叛自己的力量。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他认为豪格还是有着这样的力量的。
这么一来,削弱豪格对于四旗的控制权力,就成了黄台吉的优先考量,这甚至都超过了他对于两白旗的忌惮。
而想要打破八旗现在逐渐形成的政治局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除掉联结正蓝旗、镶红旗、镶黄旗三旗的关键人物-莽古济格格。
只不过之前黄台吉还想利用莽古济格格对正蓝旗将士的影响力,去策反现在驻扎在乌兰巴托的正蓝旗,所以迟迟没有动作而已。
不过随着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黄台吉不得不提前动手,给莽古济格格安上一个谋反之罪。除了借此没收莽古济格格积攒下的财富填补国库,以震慑宗室子弟和满蒙亲贵不要乱伸手外。黄台吉也借机拆散了正蓝旗、镶红旗、镶黄旗三旗联合的政治联盟。
额驸琐诺木杜凌很快就屈从了现实,承认了合伙谋逆的事实,声称当初莽古济格格和莽古尔泰、德格类三姐弟在密室商议,要趁着黄台吉来府上做客时加以谋害。
满人亲贵们都知道,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黄台吉去莽古济格格府上的次数并不多,且从未事先通知过。而且仅有的几次拜访,也没有在格格府上用过饮食,这种谋害策划不是太过荒谬了吗更何况,既然是密室商议,额驸琐诺木杜凌知道也算说的过去,但是区区一个家奴冷僧机又是怎么知晓的。
不过众人虽然心中质疑这些疑点,却并无人敢为莽古济格格求情,他们有些惊骇于黄台吉收买家奴陷害莽古济格格的狠毒手段,而生怕自己也被牵涉进这个案子了。
事发之后,不少满人亲贵就开始悄悄清理起府邸来了。比如多尔衮就把自己和弟弟多铎府中的家奴都清理了一遍,将一些他所认为不可靠的人员遣散到了城外的田庄去。
也因为这场谋逆大案的爆发,使得满蒙亲贵疯狂套购物资的行为收敛了不少,而莽古济格格费尽心机积攒下来的财富,终究还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
这起案件在冷僧机自首告发的第十五天就结案了,冷僧机自首免罪,解除了家奴身份,赐予满洲正黄旗身份,并授予世职三等梅勒章京。
甲喇额真屯布禄、巴克什爱巴礼死不悔改,事情败露之后还不肯交代莽古济格格谋逆的计划。因此两人皆被处死,两人家产赏给冷僧机。
额驸琐诺木杜凌及时悔过,故免于一死,贬为平民。至于莽古济格格,众人都没想过黄台吉的处置会如此
第652章 父子相疑
黄台吉原本以为岳托这边也许较为麻烦,但是豪格这边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他对自己这个长子的性格还是了解的,虽然在人前总是展现出勇武刚强的一面,但其实内心却并不是那么的坚强。
自己亲手养大的猎犬,难道还能变成野狼不成。不过令他感到诧异的是,第一个出声反抗自己的,居然不是岳托而是自己的长子豪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