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挽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富春山居
    从4月开始,陕西、甘肃、河南、安徽、广东和福建交界地区都发生了程度不一的农民暴动。到了7月份的时候,各地的民变军一度占据了33个州县,人数突破了10万之众。

    8月14日,有乱民混入到开封附近,想要煽动起开封城外数十万难民起事…9月16日,王琦调动河南、安徽、江苏三地军队击破了开封城外的乱民大军,从而将该地近20万乱民军击溃为13支部队,开封城外的乱民才开始向四方散去。

    随着开封府这只最大的民变军被击散之后,各地的民变军也开始由盛而衰,他们吃光了自己盘踞地区的存粮后,因为无法打通官军把守的各个交通节点,不得不撤向山区或是塞外地区。

    各省官兵按照总参谋部的命令,调用精兵进行追击,将这些民变军打散之后再聚歼其首领,最终收复了大部分州县。而那些民变军除了逃亡深山老林和塞外去的之外,大部分都为我官军所捕获…

    赈灾应急委员会一共筹集了六千万的资金,其中337万来自民间捐款,220万来自盐业和海关捐献,户部先后调出了157万,内务府调拨了钱




第792章 京华烟云二
    自从医院体系及防疫组织组建以来,城市卫生的重要性和灾后疫病的传播机制已经渐渐成为了常识。明代的公共卫生防疫虽然还没能形成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统筹管理组织,但是相比起前代而言,地方上的卫生自我管理体系已经相当接近于现代的乡社体制了。

    而明代的医学研究之发达,也是自宋代之后的一个爆发期。大明的许多官员治理地方政绩一般,但是在医学上却很是有独到的见地。这一方面在于,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民间传统;另一方面则在于,市井内良医太少而庸医太多,作为四处奔波上任的官员,懂得一点医学知识,无疑是给自己多准备了一条性命,自然就有不少官员乐于去学习一点医学。

    正因为承袭了前代遗留下来的乡社自我管理制度,再加上懂得医学知识的官员,所以此时的明代城市要远比欧亚其他国家的城市要干净卫生的多,也很少发生类似于欧洲黑死病这样遍及全大陆的瘟疫传播。

    也正因为这一点,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的防疫组织和管理,大明反而不及欧州各国。毕竟大明没有全国性黑死病的记忆,只有地方区域内的瘟疫传播。虽然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种认识已经为不少精英所接受,但是一旦遇到了类似于今年和去年这样的大规模灾荒,地方上的乡社自我管理体制就首先被灾害所摧毁,自然也就难以应对之后的瘟疫传播了。

    而此前崇祯重建了国初的惠民医疗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医院及防疫应对组织。在几年前应对了西北地区鼠疫传播之后,依托于国家卫生防疫组织,加上军队及地方上的配合,总算是成功的把地区性瘟疫传播限制在了一定区域内,也因此获得了朝野上下的认可。

    拯灾应急救援委员会自然也就把灾区的卫生防疫这块工作纳入了管理,在地方上历练过的夏允彝自然不会忽略这一块的工作。事实上在崇祯向他询问之前,他已经同吴有性等医学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对于皇帝的提问自然是面面俱到,并无什么遗漏之处。

    这场谈话让崇祯稍稍放心了不少,至少从夏允彝的回答中,他能够了解即便京城的各系官员斗争不断,起码拯灾委员会的工作还是井井有条的。

    两人的谈话告一段落之后,朱由检看了一眼墙角的自摆钟,便对着吕琦吩咐道:“居然已经过了午时,去传膳吧,再加一副餐具。”

    已经习惯了和崇祯一起用工作餐然后继续谈事的夏允彝也不推辞,不过在等待传膳的空隙中,在这以往的闲聊时间中,今日的夏允彝却一脸严肃神情的向皇帝提到:“陛下,臣能否和您谈谈王琦王大人的事”

    刚刚喝了口茶的朱由检,慢慢放下茶碗看着他说道:“瑗公啊,有些事情,现在的你还不适合插手。王琦的事情,这是内阁阁臣和六部尚书们该商议的事,不是现在的你有资格出声的。

    你现在虽然站在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但是在外面的官员看来,你的一言一行代表的并不是自己,而是朕的意志。王琦的事情,现在已经同内阁首辅的替换纠缠在了一起,你现在对这件事不管发表什么看法,都会被他们认为是朕的表态,一旦日后事件变化不能如他们的意,那么你就会成为众矢之的,无端端结下太多的仇怨。

    而一个无法获得朝野上下信任的人,是无法入阁成为文官们的领袖的。所以,朕以为你现在还是只关心拯灾委员会的事务就好,对于朝中的政争,勿需理会。”

    虽说经过了这么多事务的历练,夏允彝早已不是当年仅凭几句热血沸腾的话语就能被忽悠加入几社的青年,但是在崇祯对其未来莫大期许的暗示下,夏允彝也还是感觉自己心跳加速了。

    不过他只是微微沉默了片刻,便恢复了平常,对着崇祯不肯放弃的说道:“可是陛下,臣和王大人虽然并不熟悉,但是臣毕竟在河南待了这么久,对于河南的事务,臣以为自己还是有些发言的权力的。臣并不是想要干涉陛下的决断,而是希望陛下在决断之前,能够对河南再多几分了解…”

    朱由检竖起了自己的左手再次打断了夏允彝的话语,随即对着房间内伺候的吕琦等人说道:“你们先出去,让朕和瑗公单独聊上一会。”

    在皇帝的注视下,吕琦虽然心中有些惊讶,但还是面色如常的带着其他内侍离开了房间。随着房门的关上,房间内除了壁炉内木材燃烧的轻微爆裂声,就再无其他声音了。

    靠在椅背上的朱由检沉默的注视了夏允彝好一会,方才再次开口说道:“瑗公,你从政是为了什么”

    夏允彝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有些措手不及,茫然了好一会才明白从政是什么意思,方才回道:“臣从政,自然是为了报效君父,报效国家,追随圣人的理想。”

    朱由检思索了片刻,这才继续说道:“不管是报效君父也好,报效国家也好,或是为了实现圣人的理想也好,首先你都要掌握住施政的权力,这样你才能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贤如



第793章 京华烟云三
    在夏允彝冒着风雪走出宫门的时候,京城城东朝阳大街西头锦带胡同内的一处酒楼内,却正是渐渐热闹起来的时候。

    这处李氏酒楼是一座极大的四合院,院子的中心是一幢三层木楼,木楼南北两侧是数个可供住宿的别院,木楼东侧是停放马车和牲口的前院,木楼西侧则是分隔开的三个较大的园子。

    中心的木楼分为内外两层,恰似一个回字。木楼的最中间是一个青石搭建的平台,也是楼内白天采光的天井。过去在这样寒冷的冬天,为了保暖便只能牺牲采光,使用天棚和棉布帘子将天井封闭起来,这样一楼的大厅就显得极为黑暗,并不适宜待客,冬天也就成为了酒楼的淡季。

    不过随着京城玻璃产业的发展,今日大块的半透明的毛玻璃价格已经极为低廉,平常人家的门窗都已经可以使用玻璃取代旧时所用的窗纸了,这间酒楼的少东家显然是一个喜欢新鲜玩意的,于是便将楼内的门窗、天棚都换上了玻璃,使得即便是这样的雪天,楼内的光线也并不是那么的黑暗。

    再加上楼内各处木柱上悬挂着的煤油灯,这一楼的大厅内的光线反而比外面亮堂的多了。大厅各处还有数个取暖用的大煤炉,炉上不仅烧着大壶的茶水,上方还有一个用铁皮打造通向楼顶的烟囱,用于排出烟气。这使得大厅内即暖和又干净,也让这间名为春水楼的酒楼成为了附近居民、士人在冬日最喜欢用于消磨时间的地方。

    和其他地方的酒楼、茶楼有所不同的是,李氏酒楼的大厅内并没有安排招揽顾客的说书人,但这里却也并不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在一楼大厅的北面,虽然布置了一个高约三阶的木台,可是站在这木台上的却不是什么说书人,而是一个个来自大江南北的士人。

    这些士人站在木台上可不是为了讲什么故事,而是就朝堂上的现状及国家颁发的政策,发表自己的看法。靠近这木台就坐的,也大多是未入仕的士人和一些低阶的京城官员。台上的士人若是说的颇有见地,下面这些听众必然会为之鼓掌叫好,当演说完毕的士人下台时,就会有人上前结交。可若是说的都是毫无新意的陈腔滥调,那么底下的听众也就自顾同朋友聊天,懒得理会台上人员的演说了。

    这种士人之间新的社交方式,不仅给这间酒楼带来了极大的人气,也令的这间酒楼脱离了一般性的饮食娱乐行业,成为了京城极为出名的一家政见言论交流发表场所,也是外地士人入京后必来报道的几处地方之一。

    这样的政见交流方式自然不是这家酒楼东家创造出来的产物,而是这间酒楼少东家仿效燕京大学辩论堂的操作方式,加以模仿建立的。

    这位少东家之所以会想到这样一个点子,除了他本人就是燕京大学辩论堂的爱好者,每周必要前往燕京大学二、三次倾听学生们的辩论,以广博自己的见闻之外,他同样也看到蕴藏于其中的机会。

    燕京大学所创立的辩论堂,虽然给于了学生和外地士子们一个辩驳明理的场所,但是辩论堂内所使用的课题,大多以自然科学为主,并禁止对国家政策及朝廷官员进行质疑,这也就使得外地的士子很难在辩论中出彩,也很难把自己的学问和政治见解联系起来,毕竟这终究还是燕京大学为本校学生准备的场所。

    于是,这些外地入京赴考的士人,迫切的需要一个由他们主导发挥的这么一个演讲交流场所,以方便将自己的名声在京城传播出去。如果说科举是入仕的独木桥,那么名声就决定着这些士人今后在仕途上能够走多远的关键。

    甚至于,即便科举连续不中,但自家的名声能够为天下人所闻的话,下一次考官也要顾虑风评而读一读他的文章,也就增加了这些名士的录取概率了。

    当然,京城之中类似于这样提供给士人发声、交流的场所,并不仅仅只有李氏酒楼一家,但是在外地士子中名声最大的,却只有这里。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是因为能够租住于酒楼附近的外地士人,基本都算是在家乡颇有财力和声望的世家之子。毕竟能够在京城内城租借一套或是一间房间住下的,一定不会是什么贫寒士人,而东城更是权贵之家云集之地,除了少数地段之外都不是普通人能够安家立户的。所以想要在东城借住,不仅要有钱还必须身家清白,甚至在地方上颇有名望才行。

    也就是说,能够居住在东城的士人,都可以算是缙绅子弟,也即是地方上拥有话语权的家族。因此能够在李氏酒楼这里结交到意气相投的友人,对于这些外地士人来说,不仅可以扩展自己的名气,未来入仕之后也是有所帮助的。于是外地入京的士人,自然是不会错过这处地方了。

    其二则是,李氏



第794章 京华烟云四
    随着天色渐渐昏暗下来,酒楼内各处的灯火也纷纷点亮了起来,而大厅内也有七、八成座位都坐上了客人。在这一席席客人杯酒密语之间,李氏酒楼迎来了一日中最为热闹的晚宴时间。

    当楼外的自然光线完全消失,只余下一片黑暗的时候,整座李氏酒楼在楼内灯火的衬托下,就好似一座金碧辉煌的天上宫殿降落在凡间一般,让人望而生叹。而到了这个时候,大厅内的士子也喝的有些微醉了,有人不免放开了怀抱,登上了大厅北面的台子,对着众人演说了起来。

    此时上台的士子,仗着几分酒意壮胆,一改白天谨小慎微的作风,说着说着就不免直接指名道姓的对朝中或是地方上的官吏批评了起来。当然根据现在京城的政治形势,十个人上台,倒有七、八人都是在控诉河南巡抚王琦的。

    这些士人咬牙切齿的斥责这位河南巡抚,批评的内容其实都是大同小异,去掉那些不能证明的琐事,这位王大人最大的罪状就是盘剥地方大户、掠夺民财和冒犯宗室这几条。

    虽说也有一二士人为王琦辩解,认为其身为河南巡抚,在当时的状况下为了保住地方上的社会稳定,采取这样的措施乃是从权,并不算是什么大的过错。而且对方也没把这些粮食和物资收入自己的口袋,而是拿出来赈济灾民了。因此这些上台批评王琦的士子,恐怕有些过于求全责备了。

    不过这种理智的声音,很快就被倒王派士子的声音给淹没了。这些酒意上头满腹怨气的倒王派士子,大多数人所在的家族都是今年朝廷赈灾政策中的受害者。不管是粮食配给制度还是粮食征购政策,加上向南方推行的土地改革政策,对于地方上的缙绅之家来说,都是奸邪小人制定出来打压他们这些君子的恶毒之计。

    也就是朝廷中小人当道,皇帝才会被蒙蔽而颁下这种恶政。而这些小人又掌握着军队和官员任免的权力,使得他们这些君子完全无法把自己的声音传递到皇帝面前,因为天灾也无法依靠乡里的力量去对抗朝廷的命令,这才使得大家不得不咬着牙齿让朝廷在他们身上割肉。

    可这并不代表,他们内心已经向朝廷的强权屈服了。粮食配给制和粮食征购政策等赈灾措施,虽然让士绅们极为反感,但是今年能够平安无事的渡过这样大规模的天灾,不能不说和这些措施无关。

    因此这些士人们知道,在这个时刻攻击这些赈灾政策,不仅得不到皇帝的认同,即便是士绅内部和底层平民也未必会支持他们。但是河南巡抚王琦在开封赈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却给了这些士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王琦因为上半年反对朝廷制定的一系列赈灾措施,导致开封周边聚集起来的灾民人数超过了本地粮食的供应能力。这使得他在发现问题之后完全转向,转而实施了比朝廷赈灾措施更为严厉的临时政策,一边把开封地区的官民物资完全控制了起来,一边则对城外的灾民进行甄别。

    这样的举措虽然勉强让开封地区支撑了下来,没有造成社会秩序的完全崩溃。但是对他个人来说,却等于是得罪了过去的支持者,毕竟他原本算是靠近清流及旧东林党人的一员。

    对于那些清流和某些旧东林党人看来,背叛了他们投向朝廷当权者的王琦,那可比那些政敌更为可恶。现在如果能够借助王琦一案向朝廷发泄自己的不满,他们才不在乎王琦在开封实施的那些政策到底是不是必要。

    他们只看到了一件事,朝廷若是处置了王琦,那便有可能对赈灾政策进行检讨,从而给他们机会纠正走上了歪门邪道的国策。而朝廷若是不肯处置王琦,经过他们这样一番宣扬之后,倒是能够把今年的天灾变为**,让受灾百姓把怒火转移到执政者身上,从而争取朝堂上执政力量的更替,为君子们上台创造机会。

    在这样的局势下,屁股重要过脑袋,于是抱着理智为王琦辩解的少数士人,很快就被同仇敌忾的倒王派士人们骂的无言以对,不得不匆匆结账走人了。看着这些支持王琦的士人灰头土脸的离开,大厅内的士子们顿时兴高采烈了起来,似乎自己打了一个了不得的胜仗一般。

    在大厅内这些士人开始喧嚣起来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注意到,二楼雅座的一间包厢轻轻的关上了面向大厅的窗户。

    穿着便服的郑鄤关上窗户之后,还顺便将窗帘布也放了下来,于是大厅内的喧嚣声被阻断在了窗外,房间内便一时安静了下来。

    郑鄤回头返回座位,口中不由感慨的说道:“如今就连这些入京待考的士人,对于王韩如一案都如此群情汹汹,两位年兄都是党内俊杰,难道对于此事还要继续沉



第795章 京华烟云五
    对于郑鄤的想法,黄道周是不以为然的。虽然在崇祯刚刚登基的时候,他也曾经和郑鄤现在所想的差不多,认为应该趁着新皇登基的时节,借助皇帝和阉党之间尚未形成互信的关系,引导舆论攻击阉党,让新皇猜忌权力过大的阉党,从而出手刷新朝政,最终达到驱逐阉党出朝堂的目的。

    可是他和其他士大夫们的梦想很快就破产了,崇祯登基之后虽然把魏忠贤和崔呈秀等阉党领袖驱逐出了京城,但却很快同黄立极结成了政治同盟,从而把阉党的大部分势力接收了下来。于是皇位更迭之际,朝堂上基本还是保持了稳定。

    而之后崇祯虽然赦免了大部分因为党争而革职回乡的官员,但是却并不肯替东林党人翻案,甚至还再次打压了以文震孟为首的一批强烈鼓吹翻案的官员。从那个时候开始,如黄道周这样的年青官员便意识到,这位年轻的新皇帝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在政治手腕上却比天启皇帝老练而成熟的多了。

    当崇祯一边推动着政治改革,讲着朝廷内部的团结时;另一边却开始鼓吹太祖高皇帝的丰功伟绩和天启皇帝对兄弟的友爱之情。这无疑就将想要翻案的东林党人和他们的支持者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处境,如果他们想要翻案就是在破坏朝廷内部的团结,这就等于是要直接打皇帝的脸。

    更麻烦的是,想要替东林诸君子翻案,就不得不牵涉到对天启皇帝的评价问题。可在崇祯和那些阉党余孽的大肆鼓吹下,天启皇帝已经成为了一个表现兄友弟恭的模范人物,就连那些最为同情东林诸君子的江南市民,都发自内心的认为天启皇帝是个好哥哥,自然也是一个好人。

    至于曾经在市井中流传的,那位喜好木工而不理朝政,纵容客氏宫廷,对于九千岁魏忠贤偏听偏信的糊涂皇帝形象,慢慢的反而无人愿意相信了。甚至于因为天启皇帝在民间形象的好转,加上崇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追忆同兄长在一起的各种琐事,倒是令民众常常拿这对兄弟之间的友爱故事用来教育自家的子侄,从而挽回了不少天启党争之后民众对于皇室的信任。
1...603604605606607...6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