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汉武挥鞭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汉武挥鞭
    大长秋卓文君瞧着就不对劲,值夜可是个苦差事,内宰们往日都是轮值,怎的近来倒纷纷自发的要求值夜

    用陛下的话来说,真是愈发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了

    她询问过女御们,这才晓得其中蹊跷,出于好奇看了数份女御撰写的故事,亦是入了迷。

    &n




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众
    大汉历法没有一周七日的概念,却有隔五日休沐一日的惯例,故而长秋府发行的长安周报乃是每逢沐日刊印发售,大汉民间也就渐渐有了一周六日的说法,这是后话,且先不提。

    长安周报亦是通过新华书局贩售,一份四开八版的报纸,蝇头小隶四千字,排版比书籍要密集得多,却仅售十个大钱,虽多费油墨,纸张却是用得少,成本算起来与刊印书籍其实是差不多。

    刘彻阅看首份长安周报时,略带自嘲的想着,六天才连载四千字,这在后世貌似只有《萌芽》之类的文青刊物才能做得出来。若是汉武挥鞭的作者敢这样做,怕是读者要纷纷弃书了。

    然而长安周报发行后,却迅速广受追捧,有钱有闲的贵妇和贵女们且不提,便是寻常百姓也多在各处坊市的新华书局购买。

    大汉百姓虽淳朴却又不乏精明,瞧着这甚么报纸只花十钱就有四千字,而每本百页书籍不过两万余字却售价百钱,两相比较自是买报纸划算。

    首版长安周报只是试水之作,仅刊印两万份在京畿三辅贩售,尽数售罄。

    皇后阿娇乐得眉开眼笑,她虽在联合制衣入了份子,又创设长秋基金,但长安周报却是她捣鼓的首个能挣钱的产业,自是成就感爆棚。

    她扒拉着账册向刘彻好生炫耀,复又说下版长安周报要刊印十万份,在关中各郡县的新华书局出售。

    刘彻忙是出言制止道:“你且莫先得意,不妨继续在京畿三辅再发行五万份试试,若还能售罄,再谈向关中各地发行不迟。”

    阿娇撅着嘴,不情愿道:“莫不成陛下还忧心长安周报卖不了十万份张骞可说了,朝廷的邸报每月要刊印二十余万份呢。”

    “……”

    刘彻哑然无语,长安周报和朝廷邸报压根不能比,邸报是朝廷免费下发到大汉各级官府的,相当于后世的机关报乃至内参,官员要通过邸报领会上级精神。

    长安周报是需要老百姓自行花钱购买的,光凭故事连载能卖多少

    “行吧,你爱怎的便怎的,日后蚀了血本莫来找朕哭鼻子便是。”

    刘彻晓得自家婆娘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脾性,若是不依着她,接下来的数日且得闹腾,索性就摆摆手,随她去了。

    阿娇瞧他说话颇不中听,颇是不服气的哼哼两声,便是自顾自的寻大长秋卓文君吩咐下版报纸加印之事,却没向卓文君提及刘彻出言阻止之事。

    卓文君即便再聪慧,毕竟不似刘彻这穿越众看得通透,又是首次办报,经验不足,也就依着阿娇的意思,遣人去安排下版加印到十万份,且交办少府邮政司届时将报纸分送到关中各郡县的新华书局。

    第二版长安周报发行三日后,阿娇得知销量大大不如预期,倒还真没向刘彻哭诉,却整日闷闷不乐,窝在棉质沙发上嘎嘣嘎嘣的咬着菊花饴糖。

    批阅完奏章的刘彻回了寝殿,见得这情形,不用多想也能猜到是为何事。

    刘彻行至近前,拿起几案上被揉成一团的长安周报,笑着打趣道:“怎的被朕说着了”

    阿娇抬眸瞪他,翁声道:“都怨陛下!”

    刘彻满脸讶然:“你这般迁怒可真真不讲理,朕可是出言拦了你的。”

    阿娇皱着鼻子:“陛下可是金口玉言,既说这报纸卖不掉,自然是卖不掉的。”

    “……你索性直说是被朕的乌鸦嘴咒的好了。”

    刘彻见得她这强词夺理的甩锅模样,端是又好气又好笑,怪不得史上的汉武帝要将这憨货打入冷宫,恁的气人啊!

    “臣妾不敢!”

    阿娇鼓着腮帮子,哪有半分不敢的意思

    刘彻虽是正太身,却有大叔心,也不跟小萝莉计较,摇头笑道:“朕本是想帮你出出主意,既然你嫌朕说话不中听,那便不说也罢了。”

    “陛下真有好法子”

    阿娇腾地从沙发上窜了起来,急声问道。

    刘彻斜觑她一眼,没吱声,自顾自的转过身去,作势欲走。

    阿娇忙是飞身而上,扒拉到刘彻的背上,手脚并用如树袋熊般箍着刘彻,嘴里不住道:“陛下,是臣妾错了,陛下大人有大量,莫与臣妾计较……”

    “下来!”

    刘彻反手一巴掌甩在她的翘臀上,无奈道。

    阿娇不为所动:“不下!”

    刘彻真真苦笑得不:“你不下来,朕怎的好生说话,给你出主意”

    阿娇得了满意的答复,这才松开手脚,重新坐回沙发上,忽闪着大眼睛看着刘彻,满脸期待。

    刘彻挨着她坐下,出言问道:“朕且问你,这四千字的长安周报,你看完需多少时辰”

    阿娇挠了挠头:“若是没听陛下亲口讲过上头的故事,需细细阅看的话,约莫得需两刻时辰。”

    刘彻微微颌首:“即便看得更慢些,常人小半个时辰也能看完这长安周报,依着这般算,一册百页的白话文小说,得看两三个时辰,若换了没太多空闲的寻常百姓,怕是要分作数日,才能仔细看完。”

    阿娇臻首轻点:“不错,臣妾亦难一日便看完一册小说。”

    刘彻揉着她的小脑袋,缓声道:“一册小说百余钱,看着又慢,百姓们自不会轻易借阅给他人,这报纸却是不同,每份不过十钱,算不得甚么,百姓精明得紧,街坊邻里数人买上一份,相互传阅即可,何必多买”

    &nb



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
    阳春三月,柳絮飞白。

    去年因天灾暂且停工,灾后又重新复工的两条西北大道终是全面竣工,虽远比不上后世的沥青公路,却也足以使长安到武威和西宁两城货流通畅,大大降低了往来时间。

    从兴建武威城算起,已过去足足四年,大汉共计动用近百万奴隶,每岁征发十余万青壮服监役,并数度追加投入,耗费百亿巨资,方才将西部边陲打造得稳如磐石。

    关中通往中原各郡的直道也早分包给各地世家大族,主要干道皆经过平整拓宽,并铺设了沥青,只是从各郡治通往下辖县城的道路有不少尚待整葺。

    刘彻倒也没奢望大汉会如后世华夏般来个村村通路,甚至连县县通路怕都难以在短期内做到,好大喜功的结果只会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皇室实业再度接到了朝廷的大生意,依旧是修路,从上郡往北,修筑通往朔方和云中两大北方边军的沥青大道,沿途会经过西河郡和五原郡,再分东西两路岔道,分别通往朔方和云中的郡治。

    这条北方大道倒是不算长,拢共加起来将将千里,只是中途要渡过大河,大汉自然没足够的工程能力做甚么跨河大桥,只得在五原郡治九原县(内蒙古包头)附近的大河沿岸设立水陆码头,作为货物转运之用。

    皇室实业还需往河套东北铺设简易土路,在大河小拐角处的古思旺浅水渡口架设大型浮桥,以加快大河两岸的物资运送速度。

    刘彻也晓得古思旺浮桥用不久,却也没甚么办法,跨河大桥是项系统工程,钢筋水泥结构不是说弄就能弄的,悬吊式桥梁更是想都别想,上哪找足够坚韧的钢索

    他索性在帝国科学院又增设了工程研究所,让掌营建的少府司空抽调出诸多经验丰富的匠师,与遗孤内院挑选出的学子共同研习刘彻撰写的工程建筑学,慢慢琢磨,对如何造桥铺路从头学起。

    其实刘彻自个也对工程建筑一窍不通,只能从脑海书库中照搬,让大汉匠师们好生钻研个十年八载的,能学多少学多少,边学边练手,总比摸着石头过河要轻松些吧

    对于此类工程书籍,刘彻是不保密的,刊印了不少,除了放到遗孤内院的藏书阁供学员阅看学习,更分发给皇室实业乃至田氏商团,人多力量大,备不住会从哪冒出个工程奇才,出个大汉詹天佑甚么的,那就是天大的好事。

    黏浆土的配方,刘彻也彻底公之于众,向民间大肆推广,好歹能让百姓们建造屋舍时少砍伐些木材。每每看着大汉近乎纯木质结构的大型建筑,刘彻就肉痛不已,这特么都是参天大树啊。

    近年朝廷不断对大河上游的诸多山林颁布禁伐禁垦令,今岁更是对关中各郡县新建的亭台楼阁课征新税,名为林木税,营建时用的木材愈多,赋税愈重。

    此举自然引发诸多世家大族的不满,刘彻却是极力弹压朝臣,不想缴林木税也可以,那就课征奴隶税,依照各世家拥有的奴隶数量,按人头缴税。

    朝臣们霎时便老实了,朝廷近年不断调降丁口税,各世家大族的仆役和奴隶众多,自也因此举省下大笔赋税,与那甚么林木税比起来,无疑要多得多。

    见得朝臣们再无异议,刘彻复又命大农府增设林业司,将林木税用于在大河沿岸的植被贫瘠处进行植树造林。

    大汉朝臣们眼界浅,他却是清楚得紧,随着大河上游的水土流失加速,大河中游的河道淤积会愈发严重。

    依照史籍记载,汉武帝在位时大河中游河堤数度大决口,左堵右疏将近十年,撤换了好几批治水官员,直到汉武帝亲自坐镇,领数十万军民治水,方才彻底平息水患,却已有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浮殍盈野。

    大汉之所以由盛转衰,固然有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原因,大河水患带来的巨大损失却也不容忽视。

    河提大决口,既是天灾,更是**!

    待修筑好北方大道,就要迅速开始展开治河工程,每年枯水期都要对河道清淤,并不断加固河堤,还要逐步迁移史籍记载的河道决口处生活着的百姓。

    然而这般做也只能治标,想要治本,还得从大河上游的水土保持着手,植树造林虽是耗费不菲,但与洪灾造成的重大损失比起来,反是不值一提的。

    他可不希望自个苦心经营的基业被洪水冲垮,日后还得重头再来。

    刘彻向来鲜少在大汉朝堂强硬的贯彻其意志,然而对治河相关事宜却是懒得与群臣讨论,他们只需完全服从并切实执行即可。

    治河向来是肥差,刘彻信不过权贵世家,还是得交由皇室实业来办,江都王刘非是个懂分寸的,倒不至偷工减料,敷衍了事。

    贪财没甚么,拿钱不办事才是可恶至极,刘彻不介意让皇室实业挣得钵满盆满,只要把河道治理好,尽量减少水患即可。

    刘彻召了诸位皇兄入宫,先将此事向他们交了底。

    六大亲王皆是面色潮红,依着陛下的意思,待得北方大道竣工后,朝廷预计要花费十年功夫,每岁皆会拨出五十万金治河,近乎国库一半的岁入啊!

    皇室实业若能接下这桩大买卖,十年内即便旁的甚么事都不做,就能获取惊天暴利。

    江都王刘非更



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
    汉人的虚岁是按着年首和生辰计算的,每岁年首过后,虚岁则比周岁多二,待过得当岁生辰,虚岁则比周岁多一。

    广川王刘越与胶东王刘寄周岁虽差着将近一年,待因二人生辰分别在正月和腊月,故而过得年节,两者虚年皆为十五。

    因两人为同母所生,太上皇刘启索性就在三月为他们同时办了束发礼,省得麻烦。

    依过往惯例,诸侯王束发后既可之国,前往封国居住,然现下朝廷削藩都来不及,自然不会再准允诸侯王之国了。

    皇亲苑早已建好两座王府,刘越和刘寄只需带着近侍和宫婢入住,就算出宫建府了,其实跟阳信和南宫公主没甚么差别,日后其封国也就仅相当于公主的汤沐邑,享受租赋即可,不可能再设官治民了。

    清河王刘乘虽比刘寄还小一岁,但因早已出任帝国科学院的院监,早早便出宫建府,亦入住了皇亲苑。现下尚住在太寿宫,承欢太上皇膝下的就唯剩常山王刘舜和泰安公主这对幼子幼女。

    朝臣们皆瞧得明白,皇帝刘彻的削藩手法虽没有太上皇刘启昔年躁进,但也是坚定不移的缓步推进,打算彻底将大汉的分封制改回秦朝的郡县制了。

    中原各地的刘氏诸王自有些惴惴不安,如今朝廷势大,皇帝在民间威望甚重,正是如日中天之时。

    自古挟大势者,凡事皆可一言而决,无人可阻。

    岂料皇帝尚未出手,多年不问国事的太上皇却是颁下旨意,命老宗正刘通以刘氏宗族耄老的身份,反布族令,刘氏王侯日后可将封国食邑分封给膝下所有嫡子,而非如过往般仅有嗣子继承家业,避免其余嫡子衣食无着,无力供奉孝敬宗亲长辈,有违仁孝之道。

    太上皇这道推恩令一经颁布,自是朝野哗然。

    群臣和刘氏王侯又不是傻子,岂会瞧不出太上皇的盘算

    刘氏王侯若将封地分由所有嫡子继承,封国势必会被层层削减。

    依着汉律,诸侯王所辖的郡国可设官治民,虽在吴楚之乱后已被朝廷大幅削减封国属官,但还是有不少自治之权。

    然列候的封国是为县国,则归郡守乃至县令辖制,是不可设官治民的,譬如前面章节提到的平皋候国,其所在的平皋县是由朝廷设的县令辖制。

    按着这推恩令,刘氏王侯将不断将封国土地分封给家中所有嫡子,不出三代,所有郡国都会自然而然被削减成县国,若再往下推恩,怕是后世子孙的食邑就只剩属民百余户的乡里了。

    太上皇也忒阴险了!

    刘氏王侯们皆是暗暗腹诽太上皇的险恶用心,却又不敢上奏反对,毕竟太上皇在旨意中言明,刘氏王侯“可”分封,而非“须”分封,意即是不含半分强迫,不想将食邑分封给自家子弟的,不分便是,又没逼着你分封。

    这才是最阴损的,原本能全部继承封国的诸侯王嗣子虽会反对这推恩令,但本应分不到任何封地的其余诸侯子弟却会对太上皇心怀感念,毕竟这推恩令对他们大有益处。

    刘氏王侯若执意不分封,其膝下的嫡子们自然要闹腾,日后兄弟阋墙都非不可能。

    何况太上皇旨意中还提及,颁布推恩令是为避免刘氏子弟日后衣食无着,无力奉养宗亲长辈,有违仁孝之道。

    大汉以孝治天下,出言冒犯长辈者依律当重惩,甚至当家中父母犯罪时,其子女出于孝道对其包庇,是不会受律法惩处连坐的。因而汉人若不奉养或遗弃宗亲长辈乃是大罪,轻者抄家,重者枭首。

    (ps:此为史实,有兴趣的朋友可度娘,我华夏今多有不肖子孙,笔者多有见识,甚感不耻。)
1...6061626364...28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