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土坡后面,骑兵师的战士们执行了堵截鞑子先锋南下的任务后,正在修整,给战马喂食草料和饮水,等待着后续作战命令的下达。

    此外,隶属于各步营的侦骑们,则继续在战场之外的地方,与鞑子的斥候捉对厮杀,这方圆三十余里的宽阔原野,就是他们的战场。

    根据目前侦查的情况,多尔衮派遣了两千五人前往西北边的大福堡,其中有一千正白旗的兵马,其余的都是外藩蒙古的骑兵。

    不过他们并未展开对大福堡的进攻,更像是监视大福堡的动向,护卫自己侧翼的安全,毕竟大福堡就在女儿河南岸,也在鞑子主力的西北侧,而策军主力在南侧。

    之前的侦骑对战中,策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这就导致多尔衮对策军的具体兵力分布,了解的并不详细,甚至有些情报还互相冲突。

    大福堡只有五百驻军的情况,他并不知情,他非常担心这里面埋伏着策军数千兵马,所以为了预防这种可能,就派出了两千多兵马。

    通过望远镜,孔有德虽然无法看到前方交战的细节,但根据双方开火的频率和声音整齐度来判断,很明显沈炼占据的优势更大,策军的齐射仍旧是气势如虹,整齐划一,而汉军的齐射效果就差多了,声音已经参差不齐了。

    孔有德可以很自信的,论排队枪毙,在整个东半球,策军的水平绝对是第一。

    对于排队枪毙这个战术而言,相比于武器方面的优势,士兵战斗意志和军纪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军纪,再好的武器也白搭。

    后世诸多战争都是如此,比如四次中东战争,绿教联盟从老毛子那购买了大量先进武器,跟以色列手里的美帝武器水平差不多,而且还拥有兵力和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结果打一次败一次,白了就是人不校

    &




第825章 掷弹兵,前进
    后金骑兵付出了至少三百人的伤亡之后,终于是来到了小凌河边,开始架设浮桥,五条通往对岸的浮桥,开始缓慢架设起来。

    而梁丘也下令将云飞炮使用的实心炮弹,换成开花弹,此时后金军正密集的聚集在河边,开花弹的效果比实心炮弹更为显著。

    持续的炮击,也让后金军的浮桥架设工作极为缓慢,尤其是梁丘手里,还有三十门红衣大炮,这都是攻打鞍子山的后金军队溃散时没能带走的,还有三四十门佛郎机火炮。

    红衣大炮运载不便,用于主力决战效果并不怎么好,索性就拿来当做固定炮台使用,专门对付敌人的进攻兵马。

    虽然这次没怎么携带红衣大炮所使用的开花弹,但即使是十斤重的实心炮弹,其威力也相当可观,一发炮弹砸进骑兵群中,便会造成数人伤亡,哪怕只是打断马腿,也能将上面的骑兵给摔下来。

    不过,济尔哈朗手里的兵力很充足,长岭山一战,正蓝旗在与天策军骑兵对决中损失了一千多人,但后续又从各牛录的余丁中补充了近三千人,每个牛录都增加了不少兵马,蒙蓝旗收到的损失不算大,所以现在的的兵力也不少。

    此外还有四千多人的朝鲜仆从军,这些都是原本平安道,咸镜道,黄海道的朝鲜驻军,因为其将领是亲金派的,在李珲被天策军重新扶持上位后,李珲对这些赶他下台的亲金派打死清晰,这些将领也就带着军队逃亡后金,归顺皇太极。

    现在后金国内的朝鲜军队差不多有一万三四千人,而济尔哈朗手里的四千多朝鲜人,由原本朝鲜的刑曹书判沈命世带领。

    有这么多的兵力,济尔哈朗自然也是放开了敢,五条浮桥一起架设不行,那就再增加五条,直接十条浮桥一同架设,就算被天策军的炮击毁掉一半,也还能剩下五条不是,到时候只要大军能顺利过河,战斗就好打多了。

    他也有些恼火,耿仲明那个南蛮子鞍子山一战丢了三十门红衣大炮,可大汗还是让他继续携带四十门红衣大炮与天策军作战,他这却只给了区区两门,佛郎机也只有十来门,要是他也有那么多红衣大炮,根本没必要过河,直接隔着小凌河跟天策军打炮战,打得差不多大军一波冲过去就完事儿了,到时候天策军腹背受敌,必败无疑。

    不过他不爽归不爽,打肯定是要打的,虽然不知道主战场打的怎么样了,但如果他能突破天策军在小凌河西岸的防线,必然会让主战场上打的更加轻松。

    在那几门聊胜于无的火炮掩护下,架桥行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不断地有炮弹落下,有些在冰面上砸出一个大窟窿,有的则直接将架设浮桥用的木材轰碎,周围的后进军士兵被木屑所伤,倒下一片。

    又付出了数百人伤亡的代价之后,后金军总算是攻城搭建起来了六座浮桥,然后三个牛录的骑兵,约一千二百人,兵分六路,迅速从浮桥上渡河,意图在小凌河西岸占据一个落脚点,等待后续步兵与辎重过河。

    但同样负责防守任务的楚中天,可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刚刚渡河的骑兵队形松散,需要重新整队,而且数量并不是特别多,完全可以趁机将其歼灭。

    于是,邱文先指挥炮兵对着刚刚过河的鞑子骑兵来了一轮猛烈的齐射,直接让他们试图重整队形的计划泡汤了。

    旋即,在楚中天的指挥下,隶属于步兵营的四百骑兵,从炮兵阵地侧翼杀出,以齐整的队形,直接杀入一盘散沙的鞑子骑兵之中。

    鞑子骑兵经过炮击,已经损失了两百多,但还是天策军骑兵的两倍多,但面对犹如一个整体冲锋而来的天策军骑兵,毫无招架之力,直接被切割成一个个小小的队伍,而且很多小队伍连指挥官都没有。

    然后,就像长岭山之战的那场骑兵战斗一般,天策军骑兵对被分割的敌军骑兵,展开了大肆屠杀,失去了指挥的鞑子骑兵完全发挥不出任何实力,就算个人武力再高,也无法同时招架来自身前和备后乃至侧面的多方夹击。

    鞑子骑兵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而天策军这边虽然也有伤亡,但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主场作战,而且在局部都是以多打少,完全压着鞑子骑兵打。

    伤亡了两三百人后,一些鞑子骑兵试图撤退,但浮桥上就这么几条,争抢之下,不少战马都落水了。

    有些甚至直接试图从冰面上逃回去,但湿滑的冰面,直接让不少骑兵摔下来,甚至直接摔碎冰层,掉入冰冷的河水当中,没被淹死的也被冻死了。

    剩余的鞑子骑兵还在抵挡,但仍旧是无济于事,他们不断地被天策军的骑兵冲散,战场上已经看不到超过三十人的鞑子骑兵集团了。

    于是,那些零散的骑兵,把目光投降了北方,纷纷朝着北边的石门山,乳峰山一带逃跑。

    但天策军也分出部分骑兵追击,沿途不断绞杀这些零散的鞑子骑兵,这些鞑子骑兵都是分散逃跑的,而天策军骑兵则是有组织的追击,分成十人二十人的小队伍,从不从方向展开追击,不断有鞑子骑兵被追上,然后被斩杀或者俘虏。

    当这些溃散的鞑子骑兵冲出七八里的时候,却绝望的停了下来,在他们面前的是一条宽两丈,深度差不多一丈的壕沟,完全没办法过去,而且这个地方也守卫着一部分天策军步兵,看着鞑子溃兵来了,铳炮齐鸣,不断有鞑子落马。

    没一会,追击的天策军骑兵也抵达了,残存的一百多号鞑子溃兵大多放弃抵抗,扔掉武器,下马投降,跪求天策军饶他们一命,随后这些鞑子骑兵便被步兵们控制起来。

    这条壕沟,其实并不是专门为了防这些骑兵的,而是为了防范来自石门山和乳峰山的敌人,毕竟皇太极的汗帐还在乳峰山上,两黄旗的主力也在两山北侧与女儿河之间,他们随时可以向天策军在小凌河西岸的防线发动进攻。

    这条壕沟,从长岭山东侧开始,一支延伸到小凌河边,为了挖掘这条壕沟,长岭山之战抓获的那些俘虏都累死了一千多人。

    而西岸边,那些负隅顽抗的鞑子,被斩杀了一部分,剩下的也失去战斗意志,向天策军投降了。

    小凌河东岸,济尔哈朗看着己方过河兵马损失惨重,脸色铁青。

    这让他响起长岭山一战,己方骑兵在天策军炮火下的惨状,尤其是多铎镶白旗骑兵遭受了那种被称之为火箭弹的武器攻击时,那惨烈的景象。

    后来多择的骑兵也是被这样分割包围,最终被消灭殆尽,连多铎被人也被斩杀了。

    但无论如何,他必须要冲过河去,继续留在东岸,只能白白挨打,徒增伤亡。

    那三个牛录的骑兵,基本上都是死路一条了,现在再派出骑兵增援,也于事无补,到时候也会陷入同样的局面,只会白白折损兵马。

    想要成功攻入河对岸,还需要再想其他办法才行。

    ……

    另一边的主战场之上,沈炼所部前锋与汉军三旗的交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汉军旗的伤亡非常大,天策军这边也不小,鸟铳性能是不如燧发枪,但其杀伤力还是很客观的,哪怕命中率不忍直视,但数量和射



第826章 耿仲明死了
    | | |

    -> ->

    早在掷弹兵出列的同时,后方的阵型也开始变换,两排长矛兵上前,火铳手退后,然后从腰间拿出刺刀,装备到枪管上,重新列阵。

    掷弹兵出击便是步兵冲锋前的最后一个动作,当掷弹兵将携带的两枚手榴弹投掷出去后,接下来便是全军冲锋的时刻。

    随着沈炼一声令下,代表着全军冲锋的激昂号角响起,以两排长矛兵为先导,浩浩荡荡的压向汉军阵列。

    而两翼掩护的一个骑兵营,外加步营下属的部分骑兵,继续保持戒备状态,毕竟汉军的骑兵还有不少,差不多五六千人,他们的目的便是在汉军骑兵出击之时,将其缠住,等待步兵击溃对方步兵。

    看到天策军的长矛兵以齐整的阵型压了上来,耿仲明连忙组织己方兵马迎击,调遣长矛手与刀盾兵上前,重新列阵,抵挡天策军的冲锋。

    但这些汉军之前在排队枪毙过程中遭受了重大伤亡,刚刚掷弹兵的两轮攻击打蒙了,阵型早已凌乱不堪,一时间难以组织起来,而十多丈的距离,天策军长矛兵不过数息的功夫便跨过了,然后跟汉军展开激烈搏杀。

    此时,只有少量汉军长矛兵上前列阵,但与天策军交手之后,恐惧之心油然而生。

    这些天策军实在是太强了,几乎每一次出击,都是朝着喉咙和胸口招呼的,而且力道非常足,不少人都以为依靠盔甲可以抵挡,但依旧被长矛船头,直插心窝。

    汉军中军位置,有一部分是耿仲明从山东带来过的家丁,这些天策军的长矛兵在他们看来还有些稚嫩,但一旦打起来,却发现以自己精湛的搏杀技巧,占不到一丁点的上风。

    更让他们恐惧的是,天策军不但个人拼杀的水平极高,而且互相之间的配合也极为默契,往往三五人一组,一起出击,根本无法抵挡,直接就被捅出几个血窟窿。

    而后,这些长矛兵又一同拔出长矛,再次共同出击,捅向下一个敌兵,瞬间又干掉一人,杀伤效率非常之高,远不是各自为战的汉军可以自当的。

    就这样,包括耿仲明的家丁在内,一个接着一个的汉军士兵被刺穿身体,不甘心的倒下,耿仲明的汉红旗被打的节节败退。

    不过两翼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他们抵达战场的时间较晚,伤亡比汉红旗低一些,而且马光远和石廷柱出于私心,将精锐后安排在后面,准备到时候抢功劳,所以遭受的伤亡不算大。

    此时,汉黄和汉白旗前方兵马尽撤,由两旗的精锐士兵顶上,依靠人数优势,勉强抵挡住了天策军的强攻。

    但整个战场是一个整体,尤其是这种宽大正面的决战,只要有一处防线被撕裂,就很容易影响到全局。

    很不幸的是,耿仲明的中军,也就是汉红旗成为了这个突破口。

    自开战到现在,中军位置遭受的攻击就比两翼要多,这倒不是沈炼有意针对,而是这样的阵型,大家都能攻击到中央位置,而且他们来的最早,承受了天策军最开始两轮的全部火力。

    在不断擂动的战鼓声中,天策军的长矛手在前,将本就不算厚实的汉红旗防线撕开了好几个缺口,而后枪管装上刺刀的火铳兵跟进,合力绞杀着参与的敌兵。

    很快,一个个缺口位置的汉军士兵,要么被绞杀一空,要么扔掉手中的武器,大喊大叫着朝后方逃跑了,哪怕面对手上沾满鲜血的督战队,他们也毫不在乎的逃跑。

    此外,也有一些逃兵害怕督战队手中那还在滴血的大刀,转而冲向侧翼的友军阵列中,试图获得友军的庇护,但这种行为,直接让侧翼还能支撑的阵线出现破绽。

    耿仲明声嘶力竭的阻止部下逃跑,但根本无济于事,中军防线上到处都是缺口,单靠他们自己完全没法抵挡住了,他只能寄希望于侧翼的骑兵,希望他们能够从侧面冲击天策军的阵列,挽救己方岌岌可危的局面。

    他的想法很好,但现实却完全不想他想的那样。

    此时的汉军骑兵们,也同样陷入了苦战之中,天策军步兵全军冲锋的同时,他们便已经出动了,准备入耿仲明所想的一样侧击天策军步兵,但天策军这边等待多时的骑兵,可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也毫不犹豫的杀了上去。

    在骑兵冲锋之前,两翼的炮兵还朝着密集的汉军骑兵来了一轮齐射,让他们阵型产生了一阵混乱,他们还没来得及将阵型恢复如初的时候,天策军的骑兵就如同两支利箭,直入汉军骑兵阵中。

    哪怕兵力只有汉军骑兵的一半不到,但依旧是悍不畏死的朝着对方冲击,双方的骑兵不断被撞翻或者砍落马下,但没有谁擅自退出,哪怕受伤了,只要还能挥动武器,依旧朝着对方骑兵头上砍去。

    这些天策军的骑兵战士们知道,他们的作战任务并不是击溃敌军骑兵,而是拖住他们,自始至终,他们的任务便是掩护步兵和炮兵,防止敌方骑兵直接冲阵。

    现在,他们只需要等着步兵击溃敌军即可,对于步兵们能否击溃汉军阵列,他们有着充分的自信,所以也在这场战斗的胜利,攻陷自己的一份力量。

    而此时,汉军的中军位置,几乎完全被天策军的步兵给打穿了,数个缺口完全被连通到了一起,缺口之间的汉军死的死,逃的逃,残存的几百人还在苦苦支撑,但终究是螳臂挡车罢了。

    “杀!”

    “杀!”

    “杀!”

    伴随着一阵阵的喊杀声,汉红旗的士兵不断向两翼撤退,或者直接向后方里两里开外的主力大阵撤退。

    而两翼的汉白旗和汉黄旗,也渐渐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原本靠着兵力优势还能和正面的天策军杀个五五开,但中军位置汉红旗的溃败,直接动摇了两翼士兵的信心,士气大跌。

    而且击溃中军的天策军战士并没有停下脚步,直接从侧翼,甚至绕后包抄两翼的敌兵。

    从天策军全军冲锋到汉军全军溃败,整个过程只经历了不足一炷香的时间。

    到处都是惊慌逃窜的汉军士兵,而天策军战士们穷追不舍,三五人一个小组,不断从背后将逃跑的敌军溃兵捅死。

    一个溃兵因为内心的嫉妒惊恐,不小心摔倒在地上了,但并没有人来扶起他,他慌忙的试图爬起来,但随即便感觉一个重重的东西踩到了自己背上,他差点一口气没接上。

    那个踩住他的溃兵,一个重心不稳,也摔倒了在他的前面,但他却没时间去找这个溃兵算账,忍受着疼痛,想要继续爬起来逃命,但还没支撑起身体,便又是一双大脚踩在他的腿上。
1...270271272273274...2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