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阴雄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多极世界

    虽然有地利优势,但他们面对的毕竟是久经战阵的正蓝旗,如果扩大编制,勤加训练,未来与天策军抗衡不是不可能。

    “济尔哈朗率军作乱,同室操戈,理应当斩,正蓝旗旗丁跟随作乱,死有余辜,旗剥夺旗丁,发配到两白旗与汉红旗为披甲奴!”

    汗宫的大政殿上,多尔衮宣布了对正蓝旗,以及济尔哈朗这次行动的定性,直接废掉了整个正蓝旗,包括代善在内,所有的人都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昨天晚上,多尔衮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城封锁,正蓝旗几乎被歼,现在任何一旗都没有与之抗衡的实力,哪怕团结在代善麾下,也根本打不过多尔衮,毕竟正蓝旗是各旗中建制最为完整的,也被多尔衮一个晚上解决掉了。

    随后,阿济格提议,推选多尔衮为新的大汗,众人都没有什么异议,毕竟多尔衮的实力和手段在这,其他就算是想暗队,也得有这个实力才行啊。

    两天之后,多尔衮正式继位,成为后金新的大汗。

    这一次为期三个月的汗位争夺,以多尔衮的胜出而告终。

    而代善则很自觉地提出,身为大贝勒,没有起到监察的责任,济尔哈朗作乱而未察觉,愿意辞去正红旗旗主,交给自己的三子萨哈璘掌管。

    对于老代善主动交出权柄,多尔衮也看在亲兄弟的份上,饶了他一马,让他当个闲散的富家翁,至于萨哈璘,多尔衮有的是办法对付。

    随后,多尔衮便开始大刀阔斧的收权行动,首先便是正蓝旗的各牛录,被发配到两白旗和正蓝旗为奴,而后又从两白旗抽调部分牛录,成立新的正蓝旗,由多尔衮四哥汤古代担任,他是支持多尔衮一派的。

    (iishu)是,,,,!




第852章 逼近赫图阿拉
    【】(iishu),

    此外,由郑蕴,沈器远,金尚宪,朴恺等人率领的朝鲜仆从军,也配合东江军团,不断向后金发动进攻。

    李珲是靠着天策军才重新上位的,对于天策军就像是对待亲爹一样,这可是个向亲爹表忠心的好机会,他怎么可能放过。

    这一次,李珲足足调动了6万朝鲜兵马,配合天策军夹击后金,而且还自备粮草,此外还很孝顺的为天策军提供了三万大军半年所需粮草。

    说起来,在十五年前,他也配合大明夹击过后金,也就是萨尔浒之战,只不过明军败得一塌糊涂,朝鲜的一万多军队也军覆没,导致他后来在大明和后金之间摇摆不定,得罪了朝鲜国内的铁杆亲明派,最后被推翻下台。

    但这一次,他却没有任何迟疑的站在天策军一方,当初天策军把他从江华岛上放出来,然后助他迅速登上王位,到后来扫平金鎏等叛贼,远征日本,到几个月前大破后金,斩杀皇太极,天策军灭掉鞑子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他看的很清楚。

    而且根据对天策军崛起过程的了解,他早早就断定了,天策军将会取代大明,他也做好了准备,真到了那一天,朝鲜一定要第一时间俯首称臣,向新朝效忠,当狗,也要当叫的最快,最响亮的那一条。

    而负责领兵的郑蕴,沈器远,金尚宪等朝鲜官员,原本就对后金极为仇视,现在能跟着天朝上国征讨不臣,他们打心底支持。

    在加入了对后金的战事之后,朝鲜仆从军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虽然单独对上后金军队还是被打的节节败退,但只要有天策军在,他们就能在父亲的庇护下,向鞑子发动最为猛烈的进攻。

    天策军在各条战线上不断发动进攻,重创乃至消灭鞑子兵马的时候,镇守赫图阿拉的阿济格现在是坐卧不安。

    说起来,阿济格虽然也是个暴脾气,但不代表他有勇无谋,只不过是年幼的时候被努尔哈赤宠坏了,没有遭受太多的磨难,容易发怒罢了。

    当初被天策军俘虏,后来他和一批同样被俘的高层军官逃出来,多尔衮说他是被天策军故意放跑的他还有些不信,但事后冷静下来,一回味,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孔有德放了他增强多尔衮一系的势力,又在追击战中针对代善一系的兵马,削弱代善一系实力,为的就是挑起两派的内斗,效果也确实达到了。

    多尔衮成为新的大汗,两白旗吞并正蓝旗后实力大增,但还没等他们一站宏图,大展拳脚,让大金国重新崛起,天策军便展开了面进攻,从各条战线不断出击,让他们疲于应付。

    而阿济格,则被多尔衮委派到赫图阿拉,也就是他们起家的地方,负责东南方向的部防务,阻挡来自东江军团的进攻。

    原本阿济格认为,利用东南部蜿蜒曲折的山脉,还有险峻的关隘,阻挡天策军的推进应该不算太难,但真的打起来后,他发现天策军相比锦州之战的时候,实力又增长了不少。

    甚至就连那些朝鲜人,现在也都跟疯狗一样,跟在天策军后面,跟大金军拼死作战,局面更是雪上加霜。

    眼下,许尔显率领的东江军团第一第三师,外加两万朝鲜仆从军,正在猛攻石灰窑堡,这是保卫赫图阿拉的最后几处要塞之一了。

    若是石灰窑堡也丢了,后方三十里的阿里布达岗也丢了,赫图阿拉就完暴露在天策军面前了,到时候天策军便可以直接对赫图阿拉发动进攻,所以阿济格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不让这些据点被天策军攻克。

    说起来,阿济格对天策军的这条进攻路线很是愤怒,这摆明了是瞧不起大金国啊。

    仔细看去,这条路线完就是萨尔浒之战时,明军东路大军刘挺所部的行军路线,从宽甸出发,沿着唯一一条还算通畅的道路前进,直扑赫图阿拉,不光走的路线是一模一样的,甚至还带了不少朝鲜军队,完就是萨尔浒之战的翻版。

    这就仿佛是在说,当初明军这么走,被你们给击败了,现在我们天策军也这么走,机会给你们,快来再击败我们一次啊。

    这是**裸的嘲讽啊,这阿济格能忍?

    而阿济格的回答是,能。

    他现在除了忍,当缩头乌龟之外,别无他法,如果调集兵力跟天策军硬碰硬,天策军还求之不得呢。

    现在他能做的,也就是利用沿途的关隘和地形地势,节节抵抗,拖到天策军后勤补给跟不上了,伤亡大了自己撤退,或者希望在其他几路战场出现转机,能够调集兵力来对付这些直扑赫图阿拉的天策军,就像萨尔浒之战一样。

    石灰窑堡的战斗,已经开始两天了,守军的伤亡非常大,但也成功的迟了天策军的推进,这让阿济格很满意,但没多久他就意识到情况不对了。

    因为他发现,天策军似乎并不急于推进,反倒是稳扎稳打,不急不躁,从不做任何冒险的举动,一旦情况不对,直接炮火轰炸,放佛炮弹不要钱一般。

    事实正如阿济格猜想的那样,许尔显一点都不着急,孔有德的命令是在三个月内攻下赫图阿拉,这才过了不到一个月,完可以慢慢来。

    以往明军主动出击,贸然进攻招致惨败,很多时候是信息不畅,缺乏沟通,或者是将领贪功冒进,导致惨败。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往往是后勤压力过大,逼迫得主将和指挥官不得不迅速出击,速战速决,否则粮草不济,最后还是失败。

    就像注定不会再发生的松锦之战,当时还一心效忠大明朝廷的洪承畴,也是想稳步推进,从宁远一步步推进到锦州,救下祖大寿,但因为粮草方面压力大,朝廷不断催促让其迅速出兵,洪承畴才无奈的选择出击,然后被击败,锦州城内原本还能固守至少半年的祖大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只能选择投降,导致明军再无与鞑子正面抗衡的能力。

    天策军却截然不同,新的施政策略和暴力土改,以及在军事手段保护下迅猛发展的商业,这一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使得天策军的可支配资源不亚于大明朝廷,又能通过海军的运输船,源源不断的运送到鸭绿江边的九连城,宽甸六堡,然后经由雇佣而来的朝鲜和汉人民夫,运送到前线。

    许尔显不急着打下石灰窑堡,就是想让阿济格不断增兵,然后消灭鞑子更多的有生力量,等到鞑子都死的差不多了,这些城池唾手可得,反正现在有的是炮弹和火药,慢慢炸就是。

    阿济格虽然不清楚许尔显这么恶毒的想法,但他也知道,长久的耗下去不是个办法,但石灰窑堡又不得不守,拱手让给天策军的话,无疑是对士气的巨大打击。

    这两天来,镶白旗的兵马已经折损了四百多人,重建的汉军旗也损失了差不多三百多人,继续这么打下去的话,石灰窑堡的兵力撑不过十天。

    但是,阿济格并没有任何办法,现在只能在石灰窑堡固守,同时增加阿里布达岗和赫图阿拉城的防御,尽可能的拖延时间,他手头的兵力也只有不足一万三千人,能拖一时是一时。

    阿济格烦闷,多尔衮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

    当上大汗的喜悦心情,很快就伴随着天策军的面进攻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无止的忧虑,听到的消息都是哪哪又被攻破了,那个牛录或者甲喇又在哪个地方被歼了,整天考虑怎么应对天策军的进攻。

    现在他才明白,去年皇太极力排众议,不顾一众大臣的反对,强行调集大金国近乎部兵马,大举进攻锦州的决定,是多么的英明了。

    天策军的实力,远比锦州之战时候展现的更为强大,说起来,当初那一战,是大金国战胜天策军最好的机会,可惜最后还是棋差一招,没打赢天策军。

    天策军的进攻才开始一个月,但大金国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了很多,南边的东江军团逼近赫图阿拉,北边的叶赫军团,也夺取了叶赫东城,朝着清阳堡,威远堡推进,距离沈阳,已经不足四百里了。

    叶赫军团虽然是天策军中火炮火铳装备率最低的一支,但其占据着绝对的人和和地利,比起其他几个军团,更加不好对付。

    叶赫军团组建初期,因为为了保持控制,其中有三分一的士兵,还有绝大部分的中基层军官都是汉人,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还有李泰这个叶赫贝勒的名声,迅速招揽叶赫旧部,规模迅速扩大。

    此外,海军还不断的同北方的部落展开贸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货物,让这些土著大开眼界,但自己又穷的很,辛辛苦苦狩猎而来的熊掌,貂皮,虎骨,虎皮等,又换不了太多的货物,只能羡慕。

    同时商队由海军突击队保护,他们抢都抢不了,于是李泰顺势便开始招兵工作。

    向他们宣布,只要加入天策军,不但有军饷,未来能进入南方生活,获得战功之后还有巨大的奖励,那些他们很想要的货物,都可以通过战功来获得,只要加入天策军,成为高富帅,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根本不是梦。

    于是,大量的野人女真部落青壮,加入天策军,他们虽然正面作战能力不行,但在这山高林密的大山区,对付鞑子兵简直是易如反掌,同时海军也不断的输送武器弹药补给,武装他们。

    尤其是那些火炮,更是让不少部落惊为天人,以为是天神下凡,更加坚定了他们投靠天策军的信心。

    除了这些野人女真,苦夷岛和虾夷地的阿伊努人,也被大量收用,成为叶赫军团的有生力量,在鞑子的北方大地上纵横驰骋。

    不过,李泰的开拓之旅并非是一帆风顺,刚开始的时候顺风顺水,毕竟麾下一支经过多番大战的老兵,又有数量众多的火器,对付这些依附于鞑子的海西女真部落易如反掌。

    但随着不断深入,兵力被分散,皇太极又意识到了来自北方的时候威胁,虽然没办法集中兵力对付,但还是抽调了不少兵马北上增援,而那些海西女真部落,虽然有不少仇视后金的,但毕竟在后金的统治下生活了十几年,也没多大胆量反抗后金的通知,所以奔着两边都不得罪的想法,两面逢源,让李泰颇为恼火。

    进入冬季之后,攻势不得不暂缓下去而叶赫军团开始迅速发展的时候,恰恰就是开春之后。

    锦州之战,天策军大胜,鞑子大败,皇太极战死,天策军威望大增,那些原本在叶赫军团与鞑子之间摇摆的部落,直接倒向了天策军,李泰的势力迅速推进到了原本叶赫部的地盘,叶赫贝勒的大旗一拉,原本叶赫旧部分分来投。

    而多尔衮和代善开始忙着善后,后来又开始争夺权位,让李泰的推进畅行无阻,对叶赫东城展开三个月的围攻之后,这个原本叶赫部的都城,李泰的老家,重新回到李泰手中,海西女真四大部,外加其他数不清的大小部落,纷纷前来归顺,后金的北方领土,部落入叶赫军团之手。

    休整一个月后,李泰率领叶赫军团四个师,近五万大军,从叶赫东城启程,向南进攻,准备沿着三万卫,辽海卫,开原卫,铁岭卫,一路扫荡沿途城池,堡垒,最后抵达沈阳城下。

    对于李泰是这支叶赫军团,多尔衮也难以应付,若是在去年这个时候,最多调集三旗兵马,就可完将其挡住,现在已经是不可能了。

    多尔衮很清楚,现在的天策军,即使是盛时期的大金国都难以正面抗衡,更何况是遭受重创,又经过内乱,孱弱不堪的大金国,最终被天策军消灭,不过是个时间问题罢了。

    想要依靠自己自救,已经完不可能了,多尔衮现在的希望,就在大明朝廷身上。

    (iishu)是,,,,!



第853章 中原大战
    【】(iishu),

    多尔衮寄希望于大明朝廷,并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事情,正面对抗天策军肯定是不行的,那么久只能从背后下手。

    天策军的基本盘在山东,而大金军无法渡海,更不可能从北直隶入口奔袭数千里去攻打山东,但大明朝廷干这些就轻松多了。

    而且,天策军对大明朝廷的威胁也很大,他们对天策军下手是吃早的事情,所以多尔衮就希望重新崇祯皇帝能够进攻山东,断了天策军的根基,让其主力不得不回援,大金国也好获得一丝喘息的机会。

    早在登上汗位之时,多尔衮就开始了同大明朝廷的秘密谈判,而且一开始姿态就放的很低,不要求同大明平起平坐,只要求和朝鲜一样,成为大明的藩属国,多尔衮愿意向大明称臣。

    对于这样的条件,大明朝廷自然是不屑一顾,如果是锦州之战以前,他们倒是有可能答应,但一战下来,皇太极都死了,这种条件自然不可能答应。

    随着天策军战线的不断推进,多尔衮跟大明朝廷的谈判也越来越紧迫,并且不断的放低姿态,不断的让步,甚至还把阿济格的三个儿子和度,勒赫,伯尔逊三人,都秘密送到了北京城,充当人质,多尔衮自己没有儿女,否则他会毫不犹豫的也送到京城。

    此外,还有诸多后金高层的子嗣,被当做人质送到京城,这些高层本来不愿意,但天策军的攻势太凶猛了,他们难以抵挡,只能寄希望于大明朝廷,也不得不屈从了。

    多尔衮还表示,如果大明皇帝不嫌弃,海兰珠,大玉儿,哲哲这三个皇太极的宠妃,也都可以送到京城,送到皇宫里面,任由大明皇帝处置。

    可以说,多尔衮的诚意很足了,又是称臣纳贡,又是送儿送女,看样子是打定主意要做大明的狗了。

    从本心来讲,崇祯皇帝是很想收下这条狗的,哪怕这条狗曾经咬过他,让他丢了很大面子,但毕竟是条战斗力很强的狗,倘若用的好,中兴大明并不算什么难事儿。

    而且孔有德现在的所作所为,摆明了就是要谋朝篡位,现在孔有德的主力都调去打多尔衮了,如果趁此机会进攻山东,端了天策军的老巢,配合重新归顺大明的多尔衮,未必不能消灭天策军。

    想法是很好,现实却困难重重,天策军的主力在辽东,可明军主力现在也被牵制在中原地区,根本没办法离开。

    高迎祥从大洪山出山后,势如破竹,先败左良玉,取襄阳,南阳,后败卢象升,秦良玉,取均州,宜城,就在六月二十八,又传来奏报,屯兵商南的贺人龙,猛如虎等三总兵共计四万兵马,在商南,武关,龙朐寨三处,被高迎祥连续击败三次,折损兵马近两万,撤退到了商州才稳住阵脚。
1...285286287288289...29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