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戒念
“我们可以等待!”皇帝赵顼笑着说道。
“等待!”王静辉简直不敢相信这个词是从皇帝赵顼的嘴里面说出来的,“圣上,我们是有很多时间,但大宋却没有这么多时间!党项人经过大顺城和定边军两次重大挫折之后,主力消耗殆尽,只余李清之泼喜军一部对大宋还有些威胁,但在党项人内乱之时,李清亦无可作为,况且臣还有一后着对付李清,李清实不足为患。我大宋正是要趁这几年难得的太平机会大力发展,争取在三五年之内趁着党项人元气大伤之际彻底解决西北问题,这才是上策!要加快我大宋国力发展,除了要靠王相变法图强之外,还要我大宋的伎术官员大力拓展新式武器和新式商品来为大宋谋取国利!”
“李清不为患!”这样的话皇帝赵顼还是头一次听到,往日询问的时候,不仅郭逵这样正面和党项人作战过的将领也直摇头,就连王静辉也承认李清是个劲敌,怎么这个时候变成“不为患”了
皇帝赵顼知道王静辉从来口不出虚言,好奇的问道:“李清治军严谨,是为夏主谅祚亲自
第二百五十三章 三策之辩
第二百五十三章三策之辩
“啪啪!”一个掌声响起,众人望去却看到王安石在那里鼓掌:“精辟!王改之此策不愧是奇思妙想!某以为自己精于为国理财,但今日才知这不过是个笑话,驸马才是国士!”
皇帝赵顼笑着点点头,不过司马光却说道:“难道改之就没有想过粮食吗百姓都进入作坊做工,那还有谁来种田如此下去粮价必然飞涨,百姓进入作坊所挣得的金钱还不够买粮度日,那又该如何一旦发生天灾,那将不堪设想!”
王静辉笑着说道:“下官和君实相公一样担心粮食问题,对于粮食问题下官另有三策来解决,只要朝廷日常重视对常平仓,尤其是广惠仓的管理,不使其过度亏空便可。至于君实相公所担心引起粮食减产的问题,在下却不敢苟同——君实相公以治史严谨素为大宋士林所推崇,自然可知自有史以来粮食的亩产产量一直是向上的,秦汉亩产不过一两石,唐时达到了三四石,反观我大宋亩产普遍都能够达到四五石,现在楚州所推广的双季稻却能够使亩产普遍达到了七八石之多,在在下的试验田中,由专人精心护理的稻田甚至可以达到亩产十石的水平!”
王静辉停了一下说道:“可见粮食亩产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完全在于农业耕种水平的提高、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良,再加上高产作物的广泛推广才导致如此趋势的出现。君实相公可知前日《大宋农书》一百三十余卷终于在三千多人全力参与下编制完成!下官相信,今后大宋的伎术官员完全可以靠着前人的经验和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并且广泛推广《大宋农书》也会将大宋的农业水平带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些都需要伎术官员的努力,所以在下力主朝廷应该提高伎术官员的地位,而不是把伎术官员和胥吏甚至是娼妓相同!”
“一百三十余卷的《大宋农书》!”在场的所有政事堂官员心中都直犯嘀咕,这才想到这是三年前驸马上书朝廷所编写的,没有想到这部农书居然集中了这么多人来编写,更没有想到的是长达一百三十余卷的农书居然这么快便已经完成了。
与其他人不同,王安石和司马光是所有人中对《农书》编写进度最为关心的人,他们心中自然清楚这部农书的意义决非简单的邀功工具,更何况这部农书是由驸马所提倡编写的,在这上面花费的精力、财力更是巨大,依照驸马的为人是绝对不可能看着这部农书编写完成后就等着飞尘堆积其上,一定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部农书推广出去。
不过在王安石和司马光的眼中,显然刚才王静辉所说的解决粮食问题还有三策最为显眼,这不仅仅是他们两个人所关心的,更是皇帝赵顼所关心的问题,只要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那很多社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现在大宋各地大大小小的旱灾水灾已经弄得大宋统治高层有些焦头烂额,若不是驸马早先预定下的广惠仓再起作用,并且驸马本人及其与之有关联的大宋富豪商家如同散财童子一般的四处调拨粮食前往灾区赈济灾民,恐怕各地的小型起义已经烽烟四起了。
“爱卿所说的三策是做何指怎未听爱卿说过”皇帝赵顼笑着问道,在这件事当中,恐怕也唯有他心态最为轻松,对于伎术官员的地位问题他本就不是十分关心,若不是驸马在这个问题上反复说服,他也未必会下这个诏书,双方无论谁占了上风对他来说都是无所谓的。而政事堂今天参加会议的人可就远没有他这么轻松了,以前对待王安石变法的问题上,几乎就是阵营分明,但现在若是在司马光和王静辉之间做出选择,则是一件让人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王静辉,一方面在王安石眼中驸马确实是一个人才;而另外一方面则是王静辉是个取之不尽的钱袋子。
“千百年来,中华都是以农立国,就算强如汉唐,若是没有粮食,那王朝的崩塌也不过是在弹指之间的事情,臣对此不敢大意,所想的三策还并不成熟,但若是细细思量也是行之有效。”
皇帝赵顼嘴角一翘,笑着说道:“若是爱卿的三策真的能够解决大宋的粮食问题,那朕就作主通过爱卿这提高伎术官员的奏章,就算门下后省的慎政大臣驳回,朕亦不改如何!”
“圣上不可!礼不可废,若是开此先例,则如蚁穴溃堤!”司马光说道。
“圣上,臣认为倒是可行!正如驸马所说,粮食问题关乎朝廷社稷安危,若是能够得到解决,那将会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情,至于礼不可废,臣觉得君实相公有些过了!”王安石在一边淡淡的说道。
司马光还要想说些什么,但皇帝赵顼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此事就这样定下,诚如驸马所言,若是没有粮食,即便强如汉唐也是无用!”
王静辉说道:“一策是臣根据王相的农田水利法所想出的,便是在修建水利设施的同时进行大量的淤田工程,这是见效最快的方式,结合朝廷裁汰厢军政策,可实现大规模裁汰厢军节省朝廷财力的效果。臣多次来往楚州与汴都之间,曾对汴都到泗州淮河岸共计八百四十余里的河段进行过观察,仅仅是在这一河段上进行修缮,便可以一次性得淤田一万七千余顷,这些将会都是一等上田,一名厢军分配三十亩,便可以解决一万厢军的裁汰问题,每年增加粮食一百三十万石!这仅仅是汴河一路而已,只要悉心规划,在实施水利法的同时结合淤田工程,不仅能够实现王相变法的初衷,还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裁汰厢军,又可增加粮食种植土地,增加产量,此策是为第一策。”
皇帝赵顼笑着说道:“这水利法也是王相所出,不过这一策爱卿在楚州就曾用过,算是爱卿赢!”
“介甫相公农田水利法虽好,但如驸马所说要修整汴河这八百里河道,恐怕需要的人手也是不少!”
王静辉笑了笑不可置否,接着说道:“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是需要很多人,隋朝虽然强大,但也是因为一条运河便断送了江山,但下官自有解决之法——君实相公难道忘记两次宋夏冲突下官买下的党项战俘吗下官手里可是有近十万的党项战俘,他们在西北烧杀抢掠,现在成为战俘难道也要下官好酒好菜的招呼他们吗!大宋有千条河流、万里长路,下官是绝对不会闲人少的!就算战俘不够用,还有厢军,据下官在杭州时所见,江南富庶之地百姓情愿交钱让人代役也不愿意去修整水利设施,正好可以在这些地方组建厢军工程兵,专门收钱来修正水利设施,杭州军州事李慎已经开始这么做了,颇受杭州百姓欢迎,同样也是一举两得,朝廷何不顺势而为!”
“爱卿的第二策如何”皇帝赵顼笑着说道,他看到司马光的脸色不是很好看,两人之间的火药味道也是越来越浓,只能抢先催促王静辉接着往下说。
“臣的第二策便是在南洋!”王静辉肃容说道:“大宋皇家海运船队南方航线虽然仅仅开始了一年有余,但已经发现南洋人少,岛屿却是众多,很多岛屿都是适合耕种的,楚州便可以种植双季稻,据臣所知在南洋一年两收实数平常,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况且南洋物产丰富,有众多大宋所需之物,可以着厢军前往开垦无主之地,既可不用轻启战端便可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沈括改行
第二百五十四章沈括改行
大宋只有很少人知道这次政事堂特殊的会议细节,但随后中书省、门下后省一路通过的诏书颁布天下的时候,这份最初的诏书已经被修改的很厉害了——修改是因为王静辉在政事堂上与司马光辩论引出的粮食三策所致,皇帝赵顼和王安石等重要官员都认为伎术官员在今后会有更大的作用,既然已经可以允许配鱼,就顺理成章的在其他服饰上进行松绑。
宋代官员公服的颜色,北宋前期因循唐朝旧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最高一级伎术官为从六品,才勉强可以服绯。何况朝廷还明确规定:伎术若公人之人入品者,并听服绿。
这份诏书中将伎术官员的最高一级调整为三品,勉强可以服紫,算是跟上了“时代潮流”。以前身穿绿袍的伎术官,在“朱、紫纷纷”的官场中,不免有地位低下、狼狈不堪之感。不过这份诏书在官服上所动的改动十分巨大,就连王安石本人也觉得有些太过了,但在皇帝赵顼的坚持下依然通过了。
这样一份诏书的公布对天下的影响可想而知,尽管新的体制才刚刚执行,伎术官员的官服还没有做改动,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配鱼”资格,但底下伎术官员已经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准备立功获得“配鱼”的资格了。
有意思的是在昭文馆做编修的沈括在看到这份诏书后,竟然有意去转行做伎术官员——做馆阁文官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累了,沈括虽有名利之心,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显然是疲于奔命,这使得他生出了退却之心。在大宋士林中的普遍观点看来,一入馆阁便是进入康庄大道——能够经常见到皇帝,升迁的机会是很大的,身为馆阁成员,腰间一枚金鱼袋,要是放在外地,就是一大郡地方长官见了也多少要给面子的。
不过现在的沈括却不这么想,他现在跟着王静辉来做事,参与的项目都是大宋顶级机密之事。虽然不清楚自己做出来的东西最终威力如何,但却从驸马的嘴中感觉到他做的东西几乎已经超越了以前他所见过的所有火器的威力,并且能够参与进这个项目的人都是大宋顶级的伎术官员,这些人大都和他一样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有着共同的语言。以前进馆阁就是为了接近皇帝以求得快速提升,但现在沈括在这个小型机构中,只要能够取得一点点进展,都会被驸马拿去变成实际产品,由此而获得的功劳也记在他自己的头上,受到皇帝召见简直如同在家吃饭一样简单。现在朝廷统治高层对伎术官员的身份进行了松绑,作为一个伎术官员同样有能力穿紫当上高品级官员,实在是没有必要留在昭文馆那样的地方。
沈括把想要离开昭文馆的想法告诉了王静辉,王静辉沉思了片刻说道:“存中兄,这个问题你可要想清楚,毕竟身在馆阁,他日前途无可限量,而转职去当伎术官员专门从事火炮的研究试制,则是前途未卜,就连在下也很难肯定何日这火炮才能试制出来。”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王静辉知道沈括虽然身为名利中人,但向往科学的心却是明摆着的,要不然人家也不会在历史上成为赫赫有名的大科学家,不过事关沈括自身的前途命运,这个选择他不能帮沈括来做决定,据他所知正如历史的发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渐渐的把目光投向了沈括,有意让他出任大宋的计相——三司使,这可是一个高位,尽管后来的结局王静辉心中也十分清楚,但他不想太过干涉沈括的发展。
沈括听后毫不犹豫的说道:“待在馆阁又有何好处,还不如摆弄些实际的东西为大宋中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括身无长处,但却拜读过驸马所有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心中对改之的言论深以为然,这个自是不必多提!”
王静辉犹豫的说道:“据在下所知王相有意提拔存中兄为大宋三司使,存中兄不可自弃!”
“括无意迎来送往,还是踏实点做些实事吧,若是他日火炮研究成功,我大宋能凭此物西灭党项,北平契丹,这远比出将入相要强的多!”
“现在最高的伎术官员品级只有四品,还是绿袍,存中兄这次损失可就大了!”王静辉沉默了一会儿说道:“不如这样,火炮的事情也不急于一时,现在做的更多的是钢铁冶炼方面的事情,在下手头上有一个工程马上就要开始,正好要借助存中兄的智慧来解决其中的难题,若是一切顺利受到圣上的嘉奖,存中兄便可以由四品升至三品也未必是难事,这也可多少弥补存中兄的损失!”
“这个……好吧,改之,括听你的,这个工程是什么”
“存中兄当知两次宋夏战争中,大宋所俘虏的近十万党项人被在下所购买,他们在在下的手中就是修路疏通河道,现在正在京东东西两路修建从胶县到汴都开封的驿道,现在已经接近完工,下一步就要把这些人调往京畿路和淮南东路,准备进行疏浚汴河的水利工程……”
“改之,这个工程虽然很大,但好象能够用到在下的地方比较少吧!”
“存中兄先听在下把话说完。在下听说存中兄青年时期任沭阳县主簿的时候,就主持了治理沭水的工程,组织几万民工,修筑渠堰不仅解除了当地人民的水灾威胁,而且还开垦出良田七千顷,改变了沭阳的面貌,那时存中兄只有二十四岁。在任宁国县令的时候,存中兄积极倡导并且主持在今安徽芜湖地区修筑规模宏大的坚固的万春圩,开辟出能排能灌、旱涝保收的良田一千二百七十顷,同时还写了《圩田五说》、《万春圩图书》等关于圩田方面的著作。”
“这些都是不足外人道也,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惜朝廷当时并不重视,若是放在现在,或有成事的可能,就连那两本书也没有多大作为,改之谬赞了!”沈括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存中兄不可自弃,在下有幸拜读了两本大作,认为这两本书对大宋水利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应当加以大力推广,尤其是王相主持变法,现在已经颁布农田水利法的当口,这淤田与水利和农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怎可束之高阁!所以在下想要将这两本书推荐给圣上,由商务印书馆刊印发放到大宋所有的县府中,作为必读之书,存中兄以为如何”
著书立说是每个识字的人所梦想的,但是在这个时代能够刊印发行的都是文人书籍,像沈括所著的这两本书很难推广出去,沈括虽然写了这两本书,但自己也没有指望能够以此流芳百世。不过要说能够真的有本事办到此事的人,王静辉必然是唯一的选择,他有这个财力、也有推广的渠道,若是王静辉真的一道奏章捅到皇帝那里,这两本书很可能就会成为每个大宋地方官所必读的书籍之一,他沈括想不出名都很难。
“这能行吗!”乍一听到这样的消息,沈括都不敢相信自己会走如此好运。
王静辉肯定的点点头说道:“若是存中兄不反对,在下这就写奏章入宫面圣!”王静辉早就打算把沈括写出来的书全部出版发行,不过正好碰在这个当口自然是最佳时机。其实在这个时代任何知识的推广都是极为缓慢的,就是天下大儒,诸如后世所推崇的“朱程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程颐、程颢等人的学说在大宋目前来说也是非主流的,更不要说有关技术方面的了,
第二百五十五章 发现
第二百五十五章发现
热闹非凡的春节终于快要过去了,大宋迎来了熙宁二年(公元1070年),作为大宋的“明星”夫妇,王静辉夫妇在春节中“疲于奔命”的忙活了一个月,作为重要的宗室成员,各种宴席是少不了的,更何况王静辉是当今天子眼前的红人。今天是正月十五,春节一系列庆典中的最后一个节日,虽说中国人有不出正月年就不算过完的传统,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最后的,待到其后春节的气氛便渐渐淡薄了。
傍晚汴都开封繁楼的大街拥挤的人群中,王静辉和女扮男装的妻子赵浅予在人流中慢慢的前行,也许是自己的妻子实在太过亮丽,就算是一身臃肿的冬衣男装也难掩其高贵的本色,弄得大街上的回头率颇高,这让王静辉心中直犯嘀咕,今后是不是要四处寻末传说中的“人皮面具”了。不过好在这个时候在大街上应该看不到自己的熟人,尽管小王驸马的名气如日中天,但在汴都开封中能够得见真颜的人还是很少的,不过他不相信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个老家伙会陪着老婆和他们夫妇一样逛大街,如果真的有一天会发生这样的事,王静辉一定以为是彗星撞地球了。
蜀国长公主虽然在宫中长大,温柔贤淑堪称公主典范,但却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尽管宫中也很热闹,但那却不属于她,在皇宫中除了亲情的眷恋之外,大宋那金碧辉煌的宫殿让她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相比之下她更喜欢站在丈夫身后看着丈夫为大宋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尽管丈夫日常忙于政事,但看着那年轻又有些执著的身影,她的心中就感到一股暖流在流淌。
尽管街上的人摩肩接踵,丈夫在一旁尽量为她挡开人群,但赵浅予非常享受被丈夫照顾的感觉,汴都的春天很冷,但在这里她却感到了温暖。轻轻的拽着王静辉的衣角跟着丈夫向前走动,一路上品尝着各种小吃,看着街头艺人在耍着高难度的动作,尽管这样的机会一年到头并没有几次,但赵浅予已然满足。
不过有的时候被别人所惦记并非都是一件让人感到幸福的事情,今天是元宵节,百官都集中在垂拱殿当中庆贺。在宴会开席的时候,皇帝赵顼就觉得这垂拱殿中好像还缺了什么人,但一时间又想不起,不光是皇帝赵顼,王安石、司马光、曾公亮等人都有这种感觉,不过当一些官员乘兴吟诗作词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这个让他们感觉不对的地方在哪里——驸马王静辉跑到哪里去了!
殿中大臣们虽然碍于皇帝在场不敢畅饮,但随着宴会的深入,气氛也就越来越热烈,这使得皇帝赵顼有机会把太监总管叫到身边低声询问到:“驸马没有到宫中参加宴会吗他现在在哪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