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脚的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关耳文
……
此时的刑部大堂。
刑部尚书周阔正当堂而坐,左都御史杨博和大理寺卿郭怀正坐在他左右两边。
周阔见差不多了,就拿起桌上的惊堂木拍了一下,才开口说道:“来人,带人犯狄平!”
不一会儿后,狄平就被带上来了,只见他身着一身囚衣,一张俊脸,温文尔雅的,只是精神状态不是太好。
他自顾自的跪在地上。
周阔一见,当先就开口说道:“狄平啊,你作为户部右侍郎,是朝庭的大员啊,多的话本官也不说了,没有确实的证据,没有陛下的诏令,我们是不可能当堂逮捕你的,你说说你的事吧!”
狄平沉默了一下,才语气平静的开口说道:“不错,被逮捕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事情发了,罪臣也强求陛下能饶恕我的全家,只希望恳求陛下能给我狄家留一条根!”
顿了一下,又才开口说道:“想我狄平也是十几年寒窗苦读,才中得进士,步入官场。那时的我是意气风发,少年得意,心中也是一腔热血,一心要报效国家,报效朝庭,以为这官场是非黑即白,虽然也有些贪官污吏,但总体上还是正义的。”
坐着的三位堂官听了,心中也是感慨不已,他们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
“但罪臣万万没想到,在我被授予钱塘县令之后,我高兴的去赴任,心中发誓要为民做主,以报效朝庭的知遇之恩。可是到任之后,我才知道,在江南为官之难呢!”
“那时,我不收贿赂,不喝酒,不纳妾,只有老妻一人,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老妻织的布。说出来你们都可能不信,那时候的我清正廉明得我现在都不敢相信。”狄平说得是热泪盈眶。
堂上的三人听了,是嘘嘘不已,这简直是他们少年时的翻版呢!
“那时,我清贫,心中仍有为国为民的理想,可诸位大人,你们是不知道江南那地方,是多么可怕!”
“我刚任钱塘令的时候,就遭到了当地世家大族的排挤,政令几乎出不了县城,但这些我都可以默默忍受。但各位大人知道吗”
“江南的世家大族拉人下水的方法多种多样,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罪臣在江南为官的时候,就遭遇过送银、送房、送地、送女人……”
“让我是措手不及,我也曾多次向朝庭、向陛下上过奏折禀报过此事,但都是杳无音信,石沉大海,但是我又受到了江南本土势力更大排挤……”【¥ #…免费阅读】
“后来,我渐渐承受不住了,开始受贿,开始接受上司下属的宴请,江南本土世家大族逐渐把我当自己人,他们送的礼我来者不惧,在江南我的风评渐好,三年后我直接就出任了郡守,而后我先后多次在江南出任郡守,慢慢的成为江南本土势力的代言人,之后我一举出任朝庭的户部右侍郎,为官到现在。”
“我的确是个贪官,但要说罪大恶极却是有些勉强了,我贪污过,我受贿过,我打压过同僚,这些我承认。”
“但要说挪用边关军费,贪污赈灾款,逼得人家破身亡,本官从未做过,也不屑去做!”说道最后,狄平声音有些激烈的说道。
三人听了,感慨万千,这就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轻官员,在禁受不住官场寂寞而走上贪污受贿的为官之路。但是从中也听出了,江南本土势力的日益作大,朝庭对江南的统治日益松散。
刘健听了,又问道:“你为官十几年,贪污受贿有多少”
狄平跪在地上,想了想才又说道:“罪臣也不知道,记不清了。我记得有一次,枢密副使夏永一次就给了我二十万两银票。还有一次金陵谢氏一次就送给了我良田一万顷,江南园林一座。这些我都记不清了!”
“记下来,记下来……”周阔是一脸激动的说道,显然他刚才忘了审案是有记录的。
接下来,三人依依对狄平进行了讯问,不知怎么的,狄平很平静的一一进行了回答,对很多事情都供认不讳!
还牵连出了许多朝臣,涉及宗室,牵扯出许多江南大世家……
让三人看了是触目惊心,脸色是越来越沉重,这怕是大乾立国三百余年来最大的贪污受贿集团了!
三人看了,连其他人都不审了,急忙揣着这些材料去面见郑文!
……
而在另一边的礼部大堂中,仍旧是昨天那些人。
但还加了个周王郑桐,这是郑文吩咐的。
既然局势已经如此混乱了,那不如再混乱些,把周王郑桐也牵扯进来,反正郑文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待诸位坐定。
刘健坐在主位上,一脸平静,率先开口道:“这帝陵一案,本官也直说了,到现在为止还没找到新的线索,而所有的证据都是指向唐王爷的。今日传询诸位过来,也只是想……”
他还没说完,就被脸还肿着的唐王郑郊打断:“宰相大人,宰相大人,本王今天有新的证据,来证明这件事不是孤干的,而是另有其人!”
“哦,那就请唐王爷把新的证据拿出来吧,也让我们看看。”刘健听了,有些好奇的说道。
“好啊,来人,带上来!”郑郊脸上有些笑意的说道。
不一会儿,只见两个武士带着一个一身黑衣的人走进来,只见他身材魁梧,面色黝黑,还有些憨厚。
郑郊面带微笑的说:“昨天晚上,就是这个人摸黑来求见本王,说是他知道帝陵一案的幕后主使者。他叫薛安,于是孤就接见了他,当然具体的孤就不说了。”
“他告诉了孤一个天大的秘密,这就是,帝陵一案的主使者,就是孤的好二哥周王郑桐!”
坐在椅
34.汇报
堂中的刘健呆呆的看着这一切。
而郑桐却是有些气急败坏的说:“孤的好七弟啊,你真是孤的好七弟,为了把孤拖下水,你这是连死士都用上了。”
“从今天开始,孤跟你势不两立!”
郑郊也急忙站起来说道:“不是孤做的,这怎么可能是孤……”
但显然,他是怎么也解释不清楚的,人是他带来的,又自杀在众人而前。
于是,刘健只好开口道:“好了,不要再吵了,今天就先到这吧!都各自回去吧。”
但今天这一幕,却是又加重了众人的心思。
原本在众人心中,这帝陵一案多怕是唐王郑郊所为,因为大多证据都指向他。
而今天这事发生之后,众人心中怀疑的目标又多了一个周王郑桐。
因为这是那个所谓的证人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众人的深深怀疑。
唐王郑郊是确确实实把周王郑桐拉下水了。
但这真的是唐王郑郊的收获吗
但帝陵一案的幕后黑手又真的是周王郑桐吗
帝陵一案的局势变得是更加复杂了,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隐秘呢
……
大明宫,御书房。
郑文正在听着周阔三人的汇报,看着整理完的狄平所说的材料。
周阔率先说道:“陛下,我们现在只是审理了狄平一人,但他所说的情况已经让我们触目惊心了,牵扯到朝庭各部的官吏,闲散的宗室,许多的世家大族,甚至是周王府、唐王府都有提及,涉及的人太多了。”
杨博接口道:“陛下,特别是地方官吏,犹其是江南地区更是严重,江南地方官吏还是小事,但狄平的话中,涉及的江南世家大族,肆意阻碍朝庭的统治,插手江南官吏任免,上下勾结,欺压良善百姓,侵吞良田,长此以往,朝庭在江南的统治将名存实亡!”
大理寺卿郭怀又接着说道:“臣统计了一下,单单是狄平口中所涉及到的官员就达到了五百一十八人,户部更是重灾区,单是户部官员就达二百人之巨,真是触目惊心,蛀虫啊蛀虫,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啊!”
……
郑文看着桌上的材料,听着他们的话,长长的叹了口气,揉了揉脑袋。
才开口说道:“唉,国事艰难啊!朕也没想到,一个马元居然惹出了这么多事,朕看,他是会名垂青史了!”
三人听了,一阵腹诽,这也叫名垂青史,这是大大的恶名好吗!
“朕听了,看了,这一切都让朕触目惊心。朕心中是一阵害怕,但又有一股庆幸,庆幸发现的早,早发现,早解决嘛!”郑文笑着又开口道。
“只是,这户部嘛!竟然如此之严重,工部与之比之,简直是小疾嘛。”
“诏令刑部,放出两位尚书,各领其部,进快恢复两部的工作,毕竟一下子瘫痪六部中的三部,我大乾的朝堂还要运转嘛!”
三人一听,顿时一阵奇怪,不是两部嘛,怎么变成三部,但顿时马上就反应过来。
“诏令羽林军封锁户部,无诏令许进不许出。”
“唉,郭成这个人,是个有能力的大臣,只是私心太重,不是个能臣,可惜了!”
三人一听,心中顿时明白,陛下只怕是会放弃户部尚书郭成这个人!
但三人却不会产生什么兔死狐悲的想法。
三人心中明白,确实如郑文所说,郭成能做到户部尚书的职位,确实是有能力的。
但他私心很重这话也没错,狄平的事难道他不知道吗他知道。
就因为同是世家的代言人,就对狄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给他大行方便,使得户部有近二百人被拖下水。
这难道不是他的错吗
这也是郑文说他不是能臣的原因。
郑文又开口说道:“杨老大人,你也是我大乾的老臣了,这几天你就辛苦一下,进驻户部处理一下户部的事吧!这样朕也放心!”
“诺!臣谢陛下的信任。”杨博听了,满脸笑容的说道。
郑文的话他懂,这是让他准备接任户部尚书一职。
“至于周爱卿和郭爱卿,你们就接着查吧!一查到底,朕决不姑息!”
“你们两位爱卿只能多辛苦了,朝庭的重臣们都有事啊!”
“诺,臣等不辛苦。”两人连忙向郑文行了一礼,开口说道。
“你们去吧!朕等着你们的好消息,勿失朕望!”郑文又有些疲倦的说道。
三人齐齐向郑文行了一礼,才退下去。
退出御书房后,周阔才对杨博说:“杨大人,这次恭喜了!”
杨博笑着说道:“还早着呢!”
郭怀也打趣的说道:“早晚如此啊!”
杨博听了,点了点头,才开口道:“陛下也不容易啊,年少登基,又遇到那么多事。在我看来,陛下虽年少,却是个明君啊!我们这些老家伙,多帮帮他吧。”
周阔听了,点了点头,才说道:“确实如此啊!是个明君,但也是大乾之幸!”
郭怀也点了点头,才开口道:“我的去办事吧!”
三人一同出了大明宫。
……
户部,李同带着上千羽林军封锁了整个户部。
杨博也带着人进驻了户部。
……
而户部尚书郭成一个人跪在大明宫前,开口求见郑文。
而黄安此时正对郭成说:“郭大人,陛下说了,不想见你,让你回府闭门思过。”
“不,黄公公,你就再次向陛下回禀,就说罪臣郭成求见。”
“我说了,陛下不想见你,你就回去吧!”
“不,黄公公,你再次帮我禀报。陛下不见我,我郭成就跪死在这里。”
“好吧,我怕了你了。”说完黄安就再次去见郑文了。
当黄安进入御书房的时候,郑文正在批阅奏章。
郑文抬起头,看到黄安,就开口说道:“大伴,回去了吗”
&nbs
35.变化
而郑文此时却是出了御书房,站在殿檐下,望着外面被大雨事掠过的天空。
心里在想的,却是这帝陵一案,到底查与不查呢
查不查,站在郑文的立场其实都是无所谓的。
一方面,朝中已然有更大的事情发生了,这案子在朝中的影响力已然降至最低,最多也只是些腐儒、宗室等会有意见,但这些显然已不能伤郑夕分毫。
另一方面,郑文天然处于不败之地,这件事到目前为止,最后无论是谁做的,他都可以顺势打击这些势力。
此时,这案子停下来,不查了,那么这锅无疑会摔在唐王郑郊身上,顺带也扯上周王郑桐,那么这二人无疑会成为此次这件事中最大的输家,郑文也能顺势打击这二人的势力。
查吧,又不知道会扯出什么牛鬼蛇神,郑文的心里也没底。
但想了想朝庭的局势,郑文还是决定查到底。
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因为马元一案后续扯出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这案子影响力太大了,朝中的阻力必然也会很大,郑文希望查帝陵一案帮其分散些注意力。
另一方面,帝陵一案,现在已经三位亲王亲自下场了,这案子一查,必然会分散他们大部分精力,也省得他们在朝中给郑文捣乱。
对比查与不查,郑文所受益的大小,显然查更符合郑文的利益。
而且还要大张其鼓的查,至于些许名声受损,郑文完全不在乎。
而跪在雨中的郭成,则被送回了郭府,郑文到底还是没有见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