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跛脚的皇帝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关耳文

    况且自古以来,文武对立,君王才能放心,刘健只能狠狠的指责军方。

    而且刘健马上要去江南,去做的事,是为国为民不假,但也远离了皇帝,自古君王们心思是最难猜测的,自己在前方冲锋陷阵,后面有人诋毁自己,导致自己功亏一篑,这才是得不偿失,刘健必须让郑文放心,故此才会来这么一出。

    而秦飞呢,也差不多,他空担着一个京营节度使的名,现在却是难于指挥动一兵一卒。

    但他心中并不生气,因为在不久之前,那就发现陛下故意不让他接触军队,只让他往政治上发展。

    他就知道,他要完全获取陛下的信任,他必须与军队作一个切割,做一个纯粹的文臣。

    他以前作为京营节度使,手上有不少兵权的,要怎样做到完全与军队切割的那就是狠狠的得罪军方,把军方往泥里踩,揭他们的伤疤,故此秦飞才来了这么一出戏。

    想必这样一来,自己与军队算是完全切割了,陛下怕是放心了,至于被打的那一巴掌,呵呵,“打得好!”秦飞心中会心一笑!

    而吴勇呢,作为辽国公,军方的第一大佬,他发现此时的他有些功高震主的嫌疑,他在军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

    &




75.钱
    此时的郑文坐在皇椅之上,细细的思索他接下来该怎么办

    因为马上宰相刘健就要下江南了,而且不是一个人,而是差不多一整套的朝庭班子都会随刘健奔赴江南。

    这样一来,朝堂上的官员就会少了不少,这样虽不利于大乾朝庭的运转,但对郑文自己却是最有利的。

    因为刚刚登基的郑文,虽大体上掌控了朝局,但是在朝堂上郑文绝对的亲信并不多。

    宰相刘健一离去,朝堂上对郑文的掣肘就少了许多,郑文在燕京城就拥有了绝对的权力,差不多可以随心所欲了!

    所以郑文要做些事还是很容易的,当然并不是盲目的去做,而是要有目的的有计划去做,去做那些有利于维护自己统治的事。

    维护自己的统治,在郑文看来,不外乎钱、军、人。

    钱嘛,就是银子,作为皇帝,要紧紧的搂住钱袋子,积集更多的钱为自己所用,才是正确的做法,至于文官们说的那种“陛下万万不可与小民争利”的话,是万万不可信的。谁信了谁才是个傻子。

    像明朝的中后期就是为钱所累,很多皇帝过多还不如许多的有钱的商人,最无语的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了,这位被后世人称为“最勤政最悲情的皇帝”,登基十七年,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最后还是李自成的农民大军逼死在煤山上!

    在郑文看来,这大明朝的灭亡跟无钱有很大的关系,要是明朝财政充足,哪还有李自成什么事啊所谓的建奴还敢立什么大金国,趁早捡着那点家当趁机远遁方是正事。

    至于朱由检,在郑文看来,则有些傻,自废厂卫断了自己的耳目,砍了自己的手脚,只知道用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号大傻子。

    作为皇帝的,谁没有私心,谁又没有一些私密事啊!即使那些明君,暗地里也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事。当一个皇帝,心中有了想当正人君子这种想法,这人就不是一合格的皇帝。而朱由检呢,在郑文看来,这人心中肯定有这种想法,并且还付出了行动。

    这就是作死呢!

    而且最让郑文看了唏嘘不已的是,明朝的商税极低,低到让人有些不敢相信。这是作大死的行为!因为商人的节操跟官僚差不多。

    而明朝的众多皇帝,也显然不是搂钱的能手。当了皇帝,郑文才明白,想弄些钱是太容易了!

    只要郑文愿意,稍微那么动一下口,有的是人大把的钱财送上,当然这种不要脸的行为,郑文是万万不敢干的,要是干了,保管第二天上书的奏折能把御书房填满了。

    郑文对于自己搂钱已经有了东厂,倒不是很急。但是他还是想让朝庭也搂钱,总不能朝庭缺钱了,就向他这个皇帝伸手吧,把他个人腰包里的钱放进国库。

    这会让他很不爽的,凭本事搂的钱就是朕的,凭什么你们这些大臣张张嘴就想拿去。

    况且郑文也想让大乾朝庭的财政呈良性发展,故此郑文想趁着刘健不在的这段时间,改良一下大乾的户部,对大乾的税收体系作一下彻底的改革!

    此时的大乾的税收体系分为三种,一种是人头税,一种是农税,一种是商税。

    人头税嘛,顾名思义,就是接人头交税,一人每年三百钱,大乾在籍的人口就有近亿,不在籍的肯定也有,想想就知道,大乾的人头税收得的税收之多,故此是大乾三大税之一。

    而郑文呢,就想改革这种人头税,郑文认为这种税收不合理,倒不是他有什么悲天悯人的想法,只是大乾这么大,人这么多,而朝庭的地方机构也不是那么的高效率,这就造成了,许多人死了,他仍在交税,许多活人为逃税就卖身为奴。

    郑文认为这种税收不利于人口的增长。郑文想的呢,就是后世的摊丁入亩政策,把人头税摊入田税,这样一来,土地多的就多交税,土地少的就少交税,这也能有效抑制一下土地兼并!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问题,想要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就能取得什么效果,那是不可能的,这其中的难度是太大了。想想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推行的“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纳税”的政策,在民间留下了不知多大的骂名,况且他一死,这政策立即就被废除了,由此可见,其中的阻力之大!

    但当前的大乾,却只需要实行“摊丁入亩”即可,因为大乾的士绅是要交税。至于什么当差之类则就没有了。况且郑文准备逐渐实施有偿当差的计划,至于士绅是否要当差的问题显然是无关紧要的。

    至于农税,就是对田税及桑帛税的统称,在大乾,对田税征的是粮食,对桑帛征的是银钱。故此大乾才会设有那么多粮仓,郑文曾经看



76.军和人
    至于大乾的税收体系,郑文觉得总体上做得还是很好的,只是征税的力度还不够,只需组建庞大征税团队就够了。

    郑文倒是想组建一个像后世美利坚那样的庞大强力税务局,拥有着收税武力,只要你拥有美利坚国籍,就得交税,甭管你在哪里,听听美国那句名言“美国人一生也逃脱不了的两件事,交税与死亡”,多牛,多霸气!郑文觉得,自己是皇帝,就该有这么霸气的收税团队!

    至于其中的难度,肯定是很大的,但再大又如何,为了钱,郑文可以拼尽一切!

    郑文越想越觉得这个想法可行!你想想,当收税的拥有武力,那就非常可怕了,为了收税,他们能干出的事,能超乎你的想像了!

    而这时,锦衣卫指挥使郑一就从外面走进来,单膝跪倒在地,方才开口说道:“陛下,臣在查抄宋王府的时候,发现叛逆宋壬郑昭最小的儿子消失了,经过臣再三的追查,发现这是他在行事之前送出京城的,这件事请陛下示下!”

    郑文见了郑一,方才开口说道:“起来吧!”说完郑文才起身,在宽敞的御书房中踱了一下步,沉思了一下。

    又方才开口说道:“朕知道了,找到他,监视他,有反心,杀!无反心,就让他做一普通人吧,毕竟是皇室的血脉。”郑文有些感慨的说道。

    “诺!”郑一是坚定的回答道。

    这时,郑文又说道:“朝中的大臣们有什么东西”郑文似乎是不经意的问道。

    郑一听了,组织了一下方才开口道:“宰相刘大人今天在武德殿一小房间中傻笑了一下,秦飞秦大人被吴大人打了一巴掌之后,就回了府,一个人默默的喝了一会酒,一言不发,最后醉到了!”

    “至于辽国公吴勇吴大人,今天这件事后就回府了,就很兴奋,也偷偷的独自喝了一次醉,直至醉得不醒人事!”

    郑文听了,呵呵一笑,才又说道:“这武人有时候就这么难琢磨,其他人呢”

    郑一听了,仿佛并没有听到郑文的话,不紧不慢的开口说道:“吏部尚书王永这些天一直在吏部,忙着整顿吏部的工作。”

    “户部尚书杨博这些天在忙着户部的工作,而且他提拔了不少小吏暂时充任户部官员。”说道这理郑一就停顿了下。

    “继续啊!朕听着呢!”郑文是开口说道。

    于是,郑一又继续开口说道:“工部尚书孙化这些天也一直在工部,这些天他一直和工部的相关官员在讨论大乾的工匠等级制度!”

    “不错!继续!”郑文又说道。

    “兵部尚书赵山一直在忙着兵部的事情,正在大力整顿兵部的风气!”

    “刑部尚书周阔正带着三法司审理相关的案子,没说出什么出格的话!”

    “至于礼部尚书钱昌……”郑一停顿了一下,方才开口说道:“钱昌钱大人和新任的礼部右侍郎蔡伟关系很好,他当着蔡伟的面说出,希望在他告老之后蔡伟能接替礼部尚书的职位。”

    “呵呵!”郑文一听,就露出讽刺的笑容,又才开口说道:“希望如钱大人如愿!”

    “就先这样吧!”

    郑一听了,是一言不发,只直直的立在地上,等着陛下的吩咐。

    郑文见状,又想了想,又才开口说道:“去仔细查查户部左侍郎王成这个人,你去吧!”

    “诺!”郑一回应了一声,又对郑文行了一礼,方才退出了御书房。

    郑文感觉有些累了,又坐回到了椅子上。

    接着被打断的思路,又细细的思索接下来郑文所能想到的,军和人。

    至于军队,则不必多说,大乾一百多万军队,庞大的数量基数,要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郑文现在能做的,只能尽量维系这个庞大的体系,为他们保障好这个后勤体系就足够了。

    而说到人嘛,就是官员,就是整个官僚体系!

    大乾的官僚体系,分为官和吏两种,和其他封建王朝差不多,官是有品级的,十八品级,正从之分。

    太师、太博、太保都是属于正一品,但在大乾均属虚职,当一个大臣或武将要退休的时候,且立下了重大功劳的时候,就会被皇帝加给这三种职衔,让他风光返乡,这是文武大臣最高的荣耀了,不可轻授,立国三百余年的大乾到现在为止也就不足百人获得过这种职衔。

    而少师、少傅、少保也都是属于正一品的官职,亦是虚衔,在大乾就相对比较泛滥了,每当朝庭重臣退休之后,就会被授予这种职衔,一般是六部尚书这种重臣退休之后会被授予这种职衔,或是一些清廉典型的地方郡守这种级别官员退休之后死了,就会被追授这种职衔。

    在大乾,只有三位官员



77.法与刘府
    适应的就继续扎根官场,发光发热,不适应的,则被淘汰出局!

    上千年的封建官场,莫不如此。在政治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有合不合适。

    像唐朝开国之初的魏征,作为太子李建成的谋臣,进言太子杀李世民,这样的人,李世民登基之后,理应处死!

    难道李世民不恨魏征吗怎么可能,绝对的恨!恨不得他马上死,想想后来魏征的结局,死后的坟墓还被李世民亲自下令推到,就知道李世民的恨了!

    只是因为不合适,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从而夺得皇位,但不管再怎么粉饰,再怎么雄才大略,再怎么被称为明君,但他得位不正的事实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他得努力的淡化这事实,要怎样淡化呢那就是做出最大的功绩!来做到最大程度的遮掩,让所有人都真的认为或违心的认为这皇位的确应该有他来做。

    他得让人知道他是个明君,而什么是明君呢在郑文看来,就是所谓的文人口中,有雄才大略及宽广的胸怀的君主。

    而雄才大略,显然李世民是不缺的,所以他必须还要有开阔的胸怀!

    而怎么样才能体现他开阔的胸怀呢当然是饶恕他的敌人并重用于他。

    于是在这个合适时候,曾多次在李建成成面前进言杀死李世民的魏征就成了最为合适的人选,魏征的确是人才,而且也是一位文人,于是李世民就免了魏征的罪,还重用于他。

    而魏征呢,显然是政治上的老油条,一眼就看穿了李世民的心思,于是在今后就多次犯颜直谏,君臣二人就来了这么一出心照不宣的戏码!

    于是文人口中的李世民就成了绝对的明君!

    郑文觉得李世民雄才大略,心胸宽广,但过得还是有些憋屈的。

    对大乾的吏治,郑文也想不出什么尽善尽美的方法,还不是老一套,加大反腐的力度,设立专门的反腐机构,督促大乾的各级官吏,让他们少贪污,至于什么杜绝贪污的话,郑文觉得不可能做到。古今中外,官场的贪腐的手段,花样百出,数不胜数,想杜绝贪污,太难了!

    郑文认为,制定专门的反腐法律,设立更加专门的反腐机构,在大乾势在必行了。

    而在大乾,判刑依据的主要法律就是《乾律》,这是一部在《唐律》的基础上,加于修订改编而形成的,郑文觉得,在大乾有些不适用了。

    而在大乾最为正规的反腐机构,则是督察院,而实际上反腐也不是他们的主职工作,也只是顺带的,他们的主职工作是监察地方,震慑地方官员,让地方官员不敢胡作非为,让地方势力不至于做大,但这些年江南地区的现状,则是**裸的在告诉郑文,督察院有些形同虚设了,已经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了!

    而大乾,刑部的主职工作,则是管理全国刑讼法律相关工作,既负责管理全国的监狱犯人,又负责督察全国各地的刑事案件……而此时的大乾,地方案件的审理权,则是在各地的主官手里,一般案件的审理权是到不了刑部手里的,他们只负责最后的核查而已,但显然天高皇帝远,刑部也不能时时了解具体的情况,也只能按惯例做出最后的批复而已。

    而大乾的大理寺就比较尴尬了,一般只负责大案的侦查,而最后的审案权则在刑部手中,当然也负责冤假错案的重新侦查,因此大理寺空有地位上的高规格,在实权上却有些名不副实,也因此大理寺的势力只能在燕京打打转。

    因此,郑文呢,就想加强大理寺的实权,做到名副其实!

    把专门官场的反腐工作交给这个部门,让他的直属机构遍布全国各地,形成对官员的威慑!

    当然也因为这大理寺的一把手杨波,算得上是郑文的绝对亲信了。

    而督察院呢,郑文则决定细化他们的工作,使他们能真正做到监察地方,监察官场!

    而刑部呢,郑文则决定逐步的剥离地方的审案权,交由刑部负责,把刑部的直属机构派往全国各地,这些一来,地方主官只负责治政,司法权则交由中央,这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更好的统治大乾!

    这样一来,大乾的三法司,刑部负责案件的审理工作,督察院负责监察,大理寺负责反腐。

    大乾的司法权尽皆归属这三个部门,这样一来郑文也能放心!

    而且,郑文决定重新修订《乾律》,以三法司提供的依据来制定新的大乾法律,而且这部法律要成为大乾的法律总纲,相当于现在的宪法,其他法律必须根据这部法律来制定,不可以有任何相关的法律法规与这部总法形成冲突。
1...2526272829...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