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古典家具部件与部件之间以榫卯结构结合起来,在不同角度的力量下相互抗衡以产生咬合力,从而塑造了家具坚固结实的承重力,而从外观看来整齐匀称,力量含而不露,相生相克,以制为衡;以木材本身力量作为制衡力量,而非使用铜皮、铁钉等金属物保持其坚固性,又饱含着顺应木材本质而制作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观。
明清家具研究专家王世襄先生曾在总结:“传统家具以立木为支柱,横木作连接材,吸取了大木构架和壸门台座的式样和手法。
“跟房屋、壸座一样,家具的平面、纵和横的断面,除个别变体外,都作四方形。四方形的结构是可变的、不稳定的,但是由于传统家具使用了‘攒边装板’,各种各样的枨子、牙条、牙头、角牙、短柱及拖泥等,加强了结点的刚度,迫使角度不变,将支架固定起来,消除了结构不稳定的缺憾,同时还能将重量负荷,均匀又合理地传递到腿足上。”
传说春秋时代,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是否聪明,用6根木条制作了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叫儿子拆开。儿子忙碌了一夜,终于拆开了。这种玩具后人就称作鲁班锁,亦称孔明锁、别闷棍、六子联方、莫奈何、难人木等。
在中国古代,只要使用木头,无论是一栋房屋、一扇门窗或是一件家具,完全不用金属钉子,全凭榫卯就可以做到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
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堪称天衣无缝。
它广泛运用于传统建筑中的柱、梁、斗拱等,也应用于家具的各个关节。
古代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结构便能清楚的反映。所以,榫卯结构是木匠的灵魂。
可以去看看榫卯这部文艺片,影片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古建筑专家陈文远,对传统文化心怀敬畏,有时候生活的节奏容易让我们忽视了最根本的情感,毕竟科技换代得眼花缭乱,感受传承、感受榫卯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榫卯结构是榫和卯的结合,是木件之间多与少、高与低、与短之间的巧妙组合,这种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间向各个方向的扭动,而铁钉连接就做不到。
榫卯结构,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
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这种构件连接方式,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成为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刚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允许产生一定的变形,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
我们现在家庭装修时会发现,没有木工师傅采用榫卯结构了,很多人都感觉是现在的木工师傅“笨”了,不愿意也不会使用传统的卯榫结构施工了,很多人开始怀念传统的榫卯结构,甚至质疑现在木工的技术水平。
卯榫结构的家具是我国传统家具上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上千年来我们装修工匠的制造出来的奇迹,特别到了明末时期更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在世界上我们如果说我们的榫卯技术水平第二,估计谁也不敢说第一,就是这么牛。然而,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见了踪影,为什么现在的木工师傅不沿用卯榫结构装修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卯榫结构相较现在装修中的优缺点。
第一点.卯榫结构是古代特定时期下的产物。那个时期金属件不多,而且贵的要死,老百姓是用不起的。都是贵族和统治者们的专利,老百姓仅有的铁器也是用于农耕用具,统治者则热衷用稀有的铁器去制造斧钺钩叉,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地盘。
在这种情况下,木匠们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来了适合做家具的卯榫结构,后来不断完善和丰富卯榫结构的形式。
第二点.古代卯榫结构用的木料不是高密度的木材,就是高油脂的木材,这些木材生长周期长,密度高当然木纹结构强,不容易开裂。原来用的黄花梨,檀木、乌木、铁力木、红酸枝、甚至贵族专享的金丝楠木,你现在去买买试试,打造一件家具造价不说顶一套房子,起码一辆高档车是没问题。光买材料都破产了,别说装修了。
现在用的什么木材便宜点的松木,杉木、桐木、杨木、橡胶木等等,稍微好点的用胡桃木、榉木、橡木、冷杉、铁杉、山毛榉、桦木等等木材。这些木材生长周期较快,密度低不适合卯榫结构。
第三点.装修造价的问题,说白了就是钱多少的问题。卯榫结构复杂,对尺寸的精准度要求极其苛刻,而且用机械化生产难度很高,全部要靠木工师傅一双手来完成,这就会严重影响装修周期,最后导致装修成本直线上升,这是我们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无法接受的。
第四点.卯榫结构是艺术,我们大众需要的是生活。卯榫结构现在属于艺术范畴,很难融入到我们的平时生活中去,用卯榫做的一把黄花梨太师椅,造价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请问你是供着呢还是坐着呢谁家有反正我不敢做,我怕坐坏了赔不起。
第五点.现在五金连接件更符合装修技术要求。试想一下,
第六十三章 榫卯(3)
解放榫卯,通常是用热水泡,然后才能打开。以前的家具部件坏了可以单独重新做一个装上,所以有以前有把家具送到木匠家里修的。鱼鳔胶另外,用木楔卡位的,如果是通孔,用工具顶出来就可以拆了。如果不是通孔,用车转在木楔的位置,直接破坏掉木楔。
但因为装配复杂,精度高、需要一定技术台阶,所以不可能实现平板包装。至于为什么会发展到榫卯现在完全不能逆向拆卸,在后面会慢慢展开。
榫卯是传承,但不是唯一或最佳的结构方式,在不同定位不同结构的前提下,要向成本、时间、易用性等方面妥协。但不会消失,至少我认识多位家具设计师都在传承。
中国的榫卯精致、并很有成就,但是,榫卯并不是中国特匹有的,谈榫卯就有民族主义的自豪感,这其实有些过,木材作为最原始的建筑和家具材料是全球性的。
所以榫卯是在全球性的发生,而不是中国的传统特色,埃及也同样很早很早出现了榫卯结构,另外座椅其实是途径西亚传入中国的,大概在东汉末年,,这就是最开始的垂足而坐,以前中华大地上都是席地而坐,其实是跪着或侧躺着。所以以前的案几只有30-40厘米高。参考资料:世界家具史-从中世纪到当代
为什么要以榫卯连接木质特性只在纵向上具备强度和韧性,横向容易折断,必须保证受力在木质纤维的方向上。比如下图的直角:
所以说,只要是木质材料的连接,榫卯结构的出现是必然的,任何地域和种族的人都会去思考如何连接他们,榫卯就这样几乎同步在这个星球的各个角落里诞生,这甚至和人类创造语言一样时必然性的。
新连接材料的出现和更迭。
其实这带出另一个问题,为什么木头与木头之间的连接只能用榫卯呢
答案是否定的,可以用金属,最早就铜钉,铜皮包裹,但是古时候铜是贵金属,一般百姓用不起,而且如果是大部件的连接耗材量也就会非常大。
后来又有了铁,但是铁是很容易生锈的,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铁钉,和现在不一样的是,那时候的铁钉都是靠铁匠一颗颗锤打出来的,因此大多数的铁钉柱体都是方的。
主要是还是做榫卯连接之后的固定作用,之前一直木楔或者竹楔,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木楔和木材的材料特性一样可以和家具的热胀冷缩一起变化。但这个历史阶段辅助材料依旧非常有限,依然是榫卯为主。
建筑材料中出现了水泥,金属材料中出现了钢筋,预制时代的来临,几乎终结了木材在大型建筑中的支架作用的统治力。并且更加坚固,更具备抗压力和承重力,施工流程也更加简单。
而对于家具来说,更多混合金属以及其他材料的出现也逐渐替代榫卯的功能。比如以前是铁的连接件,逐渐被合金如镀铜、镀铬,锌铁合金等钢性更强而且不生锈的金属替代。机床加工更加能够保证连接件的精度能够精确的微米的误差。
更不用说更多的材料被应用到家具中,注塑、玻璃纤维、铝材等等,这些材料的出现,甚至能让家具一次成型,根本不需要榫卯连接,在这些材料中它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而对于另外一些家具材料来说,从材质上本身就不适合于榫卯。比如密度板材,抗扭力非常弱,所以都用金属连接件来替代。
另外高强度的木质胶水的出现替代了很多榫卯结构的功能,比如拼板。我们知道桌子桌面大多数都是几块木方拼接的,这本身有俩个原因:
一、大直径的木料相对稀少而且贵
二、大直径的木料大面积使用时在防止变形开裂上需要耗费非常大的精力,尤其对于一般桌面厚度都在30毫米左右,很容易变形。
所以一般都是拼接,以前拼接用木楔或开槽互相咬合用动物胶连接闭合缝隙。现在的高强度胶水直接拼接的强度甚至能超过木质材料本身的强度。但是,不可逆。也就是不能拆卸。
我们再回到现代实木家具的榫卯结构,甚至有些商家以榫卯结构为营销噱头。为什么榫卯结构很金贵很难吗
显然不难,但是问题在于俩方面:
一、无论人工还是机械非常耗费工时,人工来说对于工人的技术要求非常非常高。
二、机械加工的榫卯精度肯定比以前高很多,能精确到0.5毫米的误差。但是复杂的榫卯都机器要求高,除非是c数控加工机床,一般的单轴加工机床要加工复杂的榫卯需要很多工序。而对于国内大多数的家具厂家来说c太贵了几十上百万一台,成本太高。
其实并不是榫卯对于木材的选择有限,非常多的木材基本能适应榫卯的强度要求的,并不一定得红木那么硬度的,高密度的红木选择范围有限其实是从清朝开始,而且主要是因为许多装饰性的雕刻,必须木质细密,木质纤维松散雕刻出来不会精致和细滑。明代很多就是一般的材料,比如说楠木的密度也不是很高,当时我国的西南大量存在,到现在已经被砍伐殆尽了。
榫卯无论对于建筑还是家具它并不是必须唯一存在的,是选择。对于实现其功能来说,现代有更多、甚至更优的选择,比如说建筑,水泥钢筋预制的出现出现了摩天大厦,而木质的榫卯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于家具来说,更多材料的出现不单是降低了加工成本,更多的是实现了家具使用环境和造型的多样性,各种曲线、曲面家具的出现。这些让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范围。
如何利用木工边角料,做出实用的家具或者好玩的物件
大多木匠认为或建议,红木是最不利于做家具的木材之一,为何得到商业层面的追捧
一个充满探索好奇的星球,在这里揭秘四种标签人生观
建筑不说了,我觉得传统榫卯除了艺术成分,已经不适合在现代建筑上了,当然也有更多的改造和革新性的建筑榫卯出现。但这里只说家具方面。
榫卯,这里专指木头与木头的连接方式。现在也有多种多样的技术能解决结构问题,
粽角榫多用于框形的连接,从外看,三个面都是45度的斜线,非常漂亮,三角齐尖,但是内部结构复杂。此类榫卯几乎无法通过现代机械一两次出型,需要经验丰富的木工花费一定时间才能做好。
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实木家具做法,最好也无非是侧面使用燕尾榫,再与背板拼接的。而燕尾榫就恰恰是能够通过机械一次出型的。
顺便分享几个目前机械化比较完善的榫卯制作:
用在桌椅横撑或转角等结构居多,十分简单的榫卯。机械化程度很高,制作好模具,跟烤串一样翻一翻动一动就好了。也有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进料不用动就出来了。
这类的模具稍微复杂些,但是基本原理类似,做好模具,半自动或纯自动的方式就能出来。
大部分的榫卯几乎是最佳的实木家具的连接处理方法了,那也是为什么机械化程度这么高后,榫卯还是经久不衰的原因了。
结构合理而美观的粽角榫的时间成本与人工成本是目前大部分工厂不愿去承担的。
 
第六十三章 榫卯(4)
根据力学的原理,添加了各种各样的枨子、压条等,嘉庆了节点的刚度,迫使角度不变,将支架固定起来。
古建筑专家陈文远,对传统文化心怀敬畏,亲历越来越多的古建背井离乡,深感文脉撕裂之痛。他决定辞职,并带上儿子返回家乡农村,寻找文化的根源和生命的意义。
他的妻子苏拉是房地产建筑设计师,坚决反对他的返乡计划。就在此时,他在景区工地意外见到父亲陈守拙,延绵数里的山路上,那些被搬运来的建筑碎片,是他千里之外的家庙陈家祠。
春秋战国时期,榫卯从建筑中的运用发展到了家具中的运用。秦汉时期,主体的木构架日趋成熟,榫卯结构也随之发展。
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木匠工艺,指在两个构件上采用木头凹凸拼接的形式,凸出来的部分称为“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做“卯”,榫卯相契合,从而使木头与木头完美衔接。
榫卯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它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它的存在避免了钉子对木材的破坏,而且十分稳固和牢靠。
榫卯结构是极为精巧的发明,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使得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可以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当榫卯构件受到更大的压力时,就会变得越牢固。古老的木构建筑经历多次地震后依然安然无恙,这其中榫卯起着关键性作用。
榫卯工艺是古代工匠的必备技能,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工匠手艺的高低。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
在古代整套家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铁钉,却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类轻工制造史上堪称奇迹,这些都是榫卯的功劳。
榫卯被称作实木家具的“灵魂”,中国古典家具的榫卯设计不同于传统手工艺品,榫卯工艺不仅要外形精美,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还要遵循力学原理,科学合理,实用性强,长久耐用,不易锈蚀又方便拆卸。
每一块木头,都渗透着古代工匠的心血。榫卯工艺是中国古人的大智慧,让一件件看似没有生命的家具有了灵魂。
榫卯艺术所呈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工匠精神,每一位木工设计师或许都有一个关于榫卯的梦想。榫卯结构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与家具工艺中的精髓,无需任何五金件或胶水,通过各种嵌套结构就可以把木制零件牢牢固定在一起,可以说,榫卯结构是顶级工艺的化身。
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当古代工匠将多余部分凿掉后,两块木头便会紧紧地互相紧靠,不再分开。由于制作榫头和卯,费时费力,在现代化机械生产和追求效率的时代,越来越多的榫卯工艺逐渐被抛弃。
榫卯工艺的传承,不仅能保存经典的木作工艺,也为当下家居设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它是中国伟大的传统技艺,每次看这些古建筑的细节,都不禁想穿越回去。
春秋战国时期,榫卯从建筑中的运用发展到了家具中的运用。秦汉时期,主体的木构架日趋成熟,榫卯结构也随之发展。
榫卯结构的魅力,如何做一张不用钉胶,且可自由拆装的。
由于本桌子是由纯榫卯结构组合而成,所以制作的时候对榫卯的标准性要求会很高,最好做一些辅助。
榫卯到底是在什么时期开始进入人们神获得呢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人就已经在使用。春秋战国时期,榫卯从建筑中的运用发展到了家具中的运用。
秦汉时期,主体的木构架日趋成熟,榫卯结构也随之发展了起来,出现了榫卯砖、企口砖、锲型砖等。据记载这一时期出现了胡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