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它经双手浸染,又在水中沉淀,最后由阳光晒暖而着色固定;它有自然和时间的记忆,也有手作的温度。初经水洗,虽略有褪色,却正如岁月漂洗的颜色,有一种宁静的、生活的味道。
有人说,草木染是由生命的。这些取自山川大地的植物,因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因素,萃取出的染液也会呈现出不同色泽,每一次染色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种植物的纯净色彩,让人们看到那些织物,仿佛觉得是植物重生一般。是一种可以呼吸的贴身服饰,有着大自然最珍贵的恩赐。
“青出于蓝”这个成语,说的就是草木染,由蓝草制成的靛蓝,可染出更青的颜色。这种传统的工艺,是古时最主要的染色技艺。
它们在盛唐时跟随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蚕丝做成的丝绸,轻盈通透,它们经草木染色绚丽多彩且自然干净的颜色,让其他国家的人们又惊奇,又喜爱。
在他们眼中,这些轻薄若蝉翼,随风起舞的丝绸本就是天物。当大自然独特的色彩也呈现在上面时,这是一种世间绝妙的艺术品,而非是简单的装饰之物。这些植物染丝绸,也被人认为是东方上国的色彩!
而那时,皇宫里是用植物染的,常用的燃料有9种,可以染出40多种颜色,比如染红色的红花,染蓝色的靛青,染黑色的橡碗子。那些皇家的衣物服饰均是植物染而成,比如说那些鲜艳而威严的龙袍。
如果说丝绸是富人的奢饰品,那么粗布则是平民所使用的。自然对待人们是公平的,不分贫贱高低。植物染在粗布上幻化出的色彩,则成了平民们最熟悉的颜色。
植物染出的粗布,大都是蓝色或青色。这是一种朴素的颜色,是平民独有的气质。尤其是书生的一身青色长袍,把那种社会底层里难得的优越感表现了出来。那种青色袍子,在古时也是一种奢求,寒门子弟的那件青袍常常补了又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许这样解释也是行得通的。
农民们常常是蓝色。粗布麻衣,没有丝绸锦缎那么细腻的针脚,染出来后,反而别有一番滋味。吸水性良好的粗布,吸收了这些植物的精华,在大针脚的衬托下,有一种立体感。
把底层农民的那种忠厚实诚、勤劳节俭,表现的十分到位!正如自然对于人们的恩赐是一视同仁的。
几乎濒临绝迹的植物染,终于在当下找回了它的自信。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植物染,和它背后的神秘色彩。
经植物染出的织物,它们在当下似乎有了生命。绚丽独特的色彩背后,有一种浓浓的艺术味道在里面。仿佛是一副水彩画,又像是一副抽象派的油画。而都是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格调,极具感染力。
这种中国古老的工艺,绽放在新时期。它带着自然的味道,温和、健康、奇特,成为了人们表达美好,追求自然健康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自然,有自然的地方就有色彩,有色彩的地方就有文化,这是一种深深羁绊我们的情意。感谢它们为我们贡献美好的时候,又呈现出了如此丰富生命色彩!
中国丝绸博物馆里有一片“染草园”,它们是古人几千年筛选出来的植物,用来做服饰的染料。
前段时间去杭州玉皇山脚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剑告诉我,他的团队做了乾隆时期服饰色彩的系统研究,结合清代内务府织染局留下的史料,复原当时的染色技术,还原了一套“乾隆色谱”——清代宫廷常用服饰颜色33种。
因为和的热播,快报进行报道后,引发了一波热议。其中,很多人注意到,和现在的化学染料不同,中国古代一直是以植物染料给衣服上色的。
从自然植物中撷取原料为衣物染色,也称为“草木染”,历史非常悠久。
史料记载,至少在周朝时,人们就开始用花果的根、茎、叶、皮提取染液了。中的“青青子衿”“绿兮衣兮”等诗句里的颜色,就来自天然植物。
中国历代朝廷都设有负责染色的官职,名为“染人”,历朝的染色机构有不同的名字,比如秦朝的染色司、唐宋的染院、明清的蓝靛所等。
靛青是从蓝草的叶子中提取的
传统的植物染料,将青、黄、赤、白、黑称之为五色,再将五色混合后获取其它的颜色。东汉中,记载有39种色彩名称;到了明代,等有记载的色彩名称升到了57种;清代,里已出现各类色彩名称共计704种。
撷取植物的色彩,留存在染织物里,是古人流传下来的手艺,一直到现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就一直在研究这个,为了制作染料,他们还开了一个“染草园”,里面种有十几种植物,由国丝馆研究染色的专家们精心呵护着,每年的五六月,是它们长得最旺盛之时。“乾隆色谱”的还原,就有这些植物的功劳。
刘剑说,并不是所有带颜色的植物都能染色,他们做出来的这些植物染料,都是经过先人几千年筛选出来的。我们介绍几种用来做染料的植物,看看它们长什么样分别染成什么颜色
姜黄的块茎,可以提取黄色食用染料。这种长得有点像芭蕉叶的植物,原产地在印度。据记载,印度的老百姓食用姜黄已有5000年的历史,咖喱就是用姜黄的块茎磨粉制成。
在中国,姜黄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李时珍在中对姜黄就有详细的记载,称其药性为辛,苦,大寒,无毒。古方用姜黄治风湿而引起的痹痛,也能治心痛难忍等。
姜黄染出来的颜色,有点偏橘黄色,一般的中药房都可以买到。
蓝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使用地域最广的蓝色染料。说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指的就是靛青这种蓝色染料是从蓝草的叶子中提取的。中国
第六十八章 草木染(4)
隋唐至清中期是草木染艺术的繁荣期,染出来的色彩不断丰富。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中,所见到的色谱据不完全统计。
红色系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等色;黄色系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等色;青色系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等色;绿色系有湖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色;连同白黑等共达二十四色之多。
染色技术的发展也催生了衣物的时尚潮流。常常出现在诗词中的古代爆款郁金裙与石榴裙,便是用郁金与红花染成的整幅单色罗裙。染郁金裙的郁金并非我们现在熟知的观赏花卉郁金香,而是姜黄属郁金的块根,一种常见的中药。
郁金染色大概从汉代就开始,唐代郁金裙开始盛行。南唐张泌亦云:“郁金,芳草也,染妇人衣最鲜明,然不奈日,炙染成衣,则微有郁金之气。”
比郁金裙更加风靡的是石榴裙。石榴裙颜色鲜红如榴花,故有此名。但与郁金裙不同的是,石榴裙的颜色并非由石榴花染成,而是红花。
红花又名红蓝花,最初由张骞从西域带回中原地区,是唐代常用的红色染料。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于制作红色妆粉,也就是胭脂。
到了明代,可用于染色的植物已扩大到几十种。据所记,明代织造所用的染料有苏木、黄丹、明矾、栀子、靛子、槐花、乌梅、炼碱、木紫、茜草等。
与之同步的是染色色谱的日益扩大。据记载,明代织物染色,有大红、水红、桃红、青、闪红、天青、黑青、绿、黑绿、墨绿、油绿、沙绿、柳绿、蓝、沉香、玉色、紫、黄、柳黄、白、葱白、闪色、杂色等几十种。宋应星中记载的明代色谱和染色方法有二十多种。
清代,染色色谱进一步增加,品种多达数百种。中提到的关于服饰颜色的词条有一百多条。
虽然是虚构的小说,但细节基本上是写实的。曹家三代担任江宁织造,一书中的服饰描写,完整地展现了清代前中期染织业的盛况。
如今发现的可作为染料的天然草木越来越多,但人们常用的也就几种:染红用红蓝花、茜草根、苏木;染黄用栀子、洋葱皮、槐花;染蓝用蓝草;染绿用艾草;染紫用紫草;染黑用五倍子、橡实。用这几种基本染料进行套染,又能染出多种不同的颜色。
那么,草木染的具体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如何用单色染料套染出深浅不同的颜色呢让我们通过里的记载,一起来涨姿势吧
红色系
染大红色用红花饼为原料,用乌梅水煎出来后,加上碱水或者草木灰澄清几次。多澄清几次后,颜色会十分鲜艳。
莲红、桃红、银红、水红也是以红花饼为染料,颜色的深浅根据红花饼分量的加减而定。这四种颜色只能在白色的蚕茧丝上染成,黄色的蚕茧丝无法染成。
染木红色,先用苏木煎水,再加上明矾、五倍子即可染成。
染紫色的话,先用苏木水将布匹染成红色,再浸入青矾中媒染而成。
黄色系
染鹅黄色先用黄檗煮水染上底色,再用蓝靛水套染。
染金黄色先用芦木煎水染上底色,再用碱水漂洗。
染茶褐色先用莲子壳碱水染底色,再用青矾水媒染而成。
染藕褐色,先用苏木水微染,再用莲子壳、青矾水微染。
青色系
染大红官绿色,先用槐花煮水染上底色,在用蓝靛套染。无论颜色深浅,都要用上明矾作为媒染剂。
染豆绿色用黄檗水加蓝靛水套染。现在用小叶苋蓝煮水套染的颜色名草豆绿,颜色十分鲜艳。
染油绿色用槐花水微染底色,再用青矾媒染。
染天青色,先浸入蓝靛水中微染底色,再用苏木水套染。
染葡萄青,先浸入蓝靛水中深染,再用浓苏木水套染。
染蛋青色先用黄檗水染底色,再浸入蓝靛水中套染。
翠蓝、天蓝都是用蓝靛水染成,只是略分深浅。
月白、草白二色都是用蓝靛水薄染。如今用苋蓝煎水,煮到半生半熟时染成。
黑色系
染玄色,先用浓靛蓝染成深青色,再用等量的芦木、杨梅皮煎水套染。另一种方法是用蓝草的嫩叶煮水染,然后用青矾、五倍子媒染,但这种方法容易使布帛朽烂。
白色系
染象牙色用芦木煮水微染,或者用黄土染。
经过反复实践,我国古代人民,终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草木染料染色的技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项古老的技术,草木染。
许多色彩斑斓精美的布匹,还是湖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传承人黄荣华,外号未开发的宝藏。他要把这些叶子经过熬煮提取色素,然后做染色,面对这两块在上颜色的布。
细心的朋友,您是否发现这两块布的颜色并不相同,同样的叶子,为什么会染出两种颜色的,这两块布,又是怎样染上颜色的呢,为了解答这个谜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草木染的定义,草木染其实那就是,是从植物里面提取染料,给人使用的方法,他们来可以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等,由于染色用的色素,是从植物细胞里面提取,因此,草木染,又称为植物染发。
前面提到的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可以说是草木染的另一个称呼,能够用来染色的色素成分,归纳起来有十几个种类。比如黄酮化合物,多酚化合物,蒽醌化合物,叶绿素类的。
他们都广泛存在于植物的体内,草木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一个染字就包含了我们的祖先,在染色方面的智慧,哪里可以看到一个懒字三点水旁一个九下面一个木。这是什么意思都在嘴边,我们都是从草木植物中摄取。
从染字上就可以看出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从植物里面提取遮住,用来染色的记忆,染人这一官职,展馆染草,蕾丝薄的,进行染色,到了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史记。
列传中写道,种植千亩机子,纤草或者是牵起生姜韭菜的人,获得的收入,可以千户侯相比。从中可以看出至少到西汉,草木染已经大规模人工种植。并从中提取,茜草红色素,用来染色,做技术的发展。
&
第六十八章 草木染(5)
五颜六色的布匹经过染织,高高地挂在了院外一排排支起的竹竿上,风吹来,各色布匹随风飘起,点缀着假日午后热闹的庭院。
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不太一样的家庭――先生陈景林崇尚自然,自己编织画作,太太马毓秀钟爱草木染,四处采摘捡拾植物的枝叶、草根和树皮,他们穿戴着自己手染的衣服与围巾,并时刻把这样的生活理念推广给周围的人。
这并不是一时兴起。1986年,在高中教美工课的陈景林就对草木染色发生浓厚兴趣。化学合成染料的发明,让染色变得高效,也造成了许多不能分解的化学物质,留给大地沉重的负担。在此之前的数千年,先民都从天然材料特别是植物里萃取色彩,而此时台湾的草木印染技艺已基本失传。
陈景林决定去云南贵州的彝族苗族聚集地考察织染绣的技艺与服饰工艺,为了协助摄影记录,马毓秀辞去杂志社美编的工作,陪同前往。年的10年间,他们往返台北与云贵等地20余次。
考察归来,两人对天然染色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且在台中县立文化中心编织馆的支持下,试验了台湾本地上百种的植物,染出上千片草木染的试片,并且将研究成果出版了上下两册。
他们发现等待一棵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修剪时将多余的枝叶熬煮出美丽的色彩,让植物以更美丽的颜色停留在布匹和纸张上,是一件美好得让人感动的事。而把这些美好的感觉传递给更多人,是比得到一块染好的布料更快乐的事。2001年,在几个志同道合朋友的帮助下,陈景林与马毓秀的“天染工坊”正式开课。
台湾四季长春,这座小小的热带岛屿有着数百种可以染色的植物。路边摇曳的野花、蓬勃生长的大树、被修剪遗弃的枝叶、市场出售的果实……在马毓秀眼里,都是最天然的染料。
台湾虽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但植物生长与季节运行仍然密不可分。每一季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温度,染材的选择也要兼顾天时地利人和。
不同的季节,植物所含的成分也不同,染色效果也有很大的变化。马毓秀总是教导身边喜欢草木染的朋友,一定要选择植物生命能量最强的时候染色,那时植物色素含量最多。例如植物开花会耗费大量养料,所以多数时候马毓秀会选在植物开花前染色,以得到最佳的效果。
春季草木萌芽,多数嫩叶色素不足,因此适宜四季常绿的树种,例如七里香、福木、龙眼、相思树、万寿菊、咸丰草。
夏季是植物最茁壮的时节,也是马毓秀眼里草木染工作者最理想的染色季节,她最爱的蓝草,也在此季采。每到夏天,她会将采回的蓝草制成一大缸出色的蓝色染料,印染出美丽的布匹。
冬季来临,大多数植物都进入修养阶段,而此时梅花盛开。除了绽放的腊梅,马毓秀还和孩子一起捡拾枫叶和赤杨的落果,把秋天买来的菱角剥壳,菱角壳、槟榔果、莲蓬都是很好的染色物。
此时,平日储备的洋葱皮、茶叶和咖啡渣也派上了用场。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废弃物,却是马毓秀向人传授草木染技艺的第一课。洋葱皮的色素浓度高,初学者从洋葱皮染色入手,不仅材料易得,操作简单,失败率也很低。
马毓秀不断向记者重复她的植物染色精神――资源的再生利用。在她眼里,洋葱皮染色就是通过不伤害大自然的方式,得到让人眼前一亮的色彩的最佳证明。
那些遭人践踏的洋葱皮,只要干燥,是可以保存很久的染色原料。很难想象其貌不扬的洋葱皮能染出那么美丽的橙黄色,它温暖柔和,明亮不浮夸,是连小朋友都很喜欢的色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