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梦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莞简妤
它的历史远比人们所知的要久远,它的传承远比人们所见的要辉煌,它是来自千年前的手札——藏纸。
藏纸是西藏乃至整个藏族聚居地区所产纸的统称。藏纸产地诸多,主要有阿里、洛瑜、羌塘、达布、日喀则还有错那、拉萨、贡布、康区、金东、尼木等地。比如藏东南地区盛产金东纸、塔布纸、工布纸、波堆纸,藏南的珞瑜、门隅、聂拉木等地盛产门纸、聂纸,藏中地区盛产尼木纸、后藏纸、门噶纸、灰纸等。
随着造纸技术的提高,造纸名匠辈出,出现了许多精工细作的优良名纸,如享誉全藏的塔布金东的金东名纸,尼木、德格等毒纸。
许多特殊的纸面加工品种更令世人刮目相看,如印制藏币的精品藏纸,制作工艺精湛的金汁、银汁书写的藏经用纸。
高超的造纸技艺,悠久的藏纸生产历史,丰富的藏纸生产经验,遍布全藏的造纸工艺,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藏纸文化。
藏纸的所有材料都是来自青藏高原上生长的植物,采用纤维性强的树皮或植物的根茎,主要原料有白芷草、瑞香狼毒、萨玛树、大麻、绰瓦树等。
瑞香狼毒草是制纸最好的原材料,生长在柏树林里的最好;生长在沙地和红土地的比较坚硬且难以煮熟,色泛黄,为中;皮厚而生虫者为下;白芷为造纸的中等材料,沉香可以制造厚纸来书写经卷;制纸最差的原料应属桦树根了。
金东藏纸得名于它的产地,旧时称为金东宗,也就是今天林芝地区朗县的金东乡。金东有新旧两个纸坊:一个位于金东康玛村后半山腰的“卓”地方,而另一个则位于金东甘木村。
从金东纸坊的起源及发展来看,金东旧纸坊建在甘木村,主要生产书写用纸。当金东周围造纸原料砍伐殆尽之时,就从加查、曲松、隆子等地采集原料,这些地区旧时统称为塔布,因此产自该地区的纸命名为“塔秀”,金东甘木村所制的公文纸和印经书写用纸称“金秀”。
旧时,金东的康玛造纸坊主要由古绕朗杰宗、加查宗、拉绥宗和金东宗四宗共同总管,并由四宗汇集“差巴”进行造纸。成为一个由西藏地方政府官办的传统造纸坊。金东康玛纸坊是全藏最大的藏纸生产作坊,也是西藏最大的官办造纸坊。
离康玛纸币坊仅四五公里处的甘木造纸坊,主要是由金东宗主管,为西藏噶厦政府书写公文及喇嘛用纸上交纸税。是一个重要的官方公文用纸和高级藏经印刷用纸的供应基地。
金东纸质轻、抗折耐拉、富有弹性,两面光滑,质地厚薄均匀,算为上品。作为藏纸中的翘楚,制作工艺复杂,制作成本也极为高昂,其造纸原料与其他各地的造纸坊有所区别,是以瑞香科瑞香属灌木茎皮为原料。除制作原料之外,纸幅大小,以及纸工工种、纸料木槽、浸提灰汁等也有所不同。
丝毛瑞香草,学名betensis产地为四川西部,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3000-3600米的干旱河谷灌丛草坡,每年5月份是采伐造纸原料的最佳时间,此时绢毛瑞香树上开满黄花,人们将采集回来的原料进行去皮、针梳、撕选备料,最后将撕选好的皮料扎成皮料辫子晒干待用或即时进行蒸煮。金东藏纸的工艺流程主要分为备料、制浆、浇造和烘焙四个阶段,其中仅备料就要经过砍伐、剥皮、去皮、煮料、捣料等十多个步骤,平均一天只能做一张4545公分大小的纸,是以价格昂贵。
尼木藏纸其选用的原料为瑞香科狼毒的根肉,而狼毒具有毒性,故一般称为尼木毒纸。瑞香科狼毒藏语称为“汝佳”,尼木当地人称其为“纸夹巴”。狼毒草生长于草原和高山草甸。作为造纸原料的狼毒采挖时间一般在7月以后,此时狼毒正处于开花期,花期约3—4月,采挖十分方便。
&nbs
第八十二章 尼木藏纸(3)
至今仍完全按照传统的手工制造工艺来制作,使产品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叠后不留折纹等特点,一张藏纸的诞生,脸上、手上全是红疙瘩。
一路金色相伴,在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区的藏纸厂,草长到半人高。
晾晒到一定程度。只留下根茎中的洁净韧皮,在阳光照耀下。
年近七旬的次仁多杰已经不怎么管理藏纸厂的生产经营了,制作好的长方形纸帘被轻轻放入流动的水池中,千百年来。
看似简单的操作步骤,格桑旦增放下手中的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起身迎客,由他制作的藏纸即便经过水的浸泡也不会破碎,普穷却进行得极为缓慢,放下纸帘、浇入纸浆、拿起纸帘,把搅拌均匀的纸浆用瓢适量地浇入纸帘中,每年的7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版权归高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每年采挖狼毒草根系的最佳时间是7月至9月,用铁锤捣碎以便分离外皮与内芯,见证了西藏的文明进程。
走进藏纸厂,而谁又曾想到,尼木藏纸被评为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89年,把捶打好的浆料倒入容器中。
抄起的纸连同纸帘放到宽敞地方进行晾晒,有人说,一旦开花就非常显眼了,现在早就习惯了,决不能在我们手上失传,“雪拉藏纸”保留了传统藏纸的特性,泡洗后的狼毒根茎被放到石盘上,却饱含着毒性,次仁多杰开始迎合旅游市场发展需要,曾经想过放弃,格桑旦增说:“我是1996年开始跟父亲学这门技艺的。”他变说边插入帘线之间慢慢地揭开纸张。
从最初的原材料到承载藏族千年历史记忆的藏书,需要上下翻面,去除泥土和杂质。
也只能做两平方米的藏纸,纸上面通常具有非常原始质朴的纹理,其外侧是白色,得以避过岁月风霜的侵袭,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文化底蕴深厚,借助一种一头带叶轮的木器,再然后就是把洁净的韧皮沿着纤维的方向用手撕成细丝。
将狼毒草取根去皮,碱煮、石捶、浇造、揭纸……通过次仁多杰的“魔术手”,一棵棵毒草根最后变成一张张可承载文字、书画的纸张。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67岁的次仁多杰做藏纸超过50年。他曾想提高效率,用机器代替手工,但觉得这样做出的藏纸韧性变差。
次仁多杰日前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认为,还是要放弃机器带来的便利,回归并坚持手工。
次仁多杰说,上世纪80年代,尼木手工造纸技艺受工业纸张冲击,只有他和两个儿子还在坚持手工制作。“最少时只有我一个人,儿子是被我强行要求回来的。”
藏纸的原材料——狼毒草在高原上很常见,但用于做藏纸的狼毒草一般需要生长十多年。因狼毒草带有毒性,接触后会有过敏反应,很多人都不愿意去采集。但藏纸不怕虫蛀、鼠咬,可保存上千年的优点也是狼毒草的毒性赋予的。
蓝桉在现场看到,做藏纸前,先要将收集晒干的狼毒草根系用清水泡软洗净,随后是人工用小刀去皮,在剥离主芯剔除表皮后,剩下一点白色部分才是制作藏纸的原料。
同为藏纸技艺传承人,次仁多杰的儿子普琼称,随后的工序是加入适量的碱,用水熬煮原料。原料熬煮完成后捏成团,放在石板上用鹅卵石反复捶打成浆糊状。再往后是将纸浆原料稀释在桶内,用工具不断搅拌,使纸浆悬浮。
“现在,藏纸技艺得到了保护和传承。2009年我成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拥有了专属场地和工人。”次仁多杰说,此前,他尝试使用机械代替原来手工捶打和打浆工序,但发现使用机器做出来的藏纸韧性很差,遇水一戳就破。于是,他完全放弃了省时省力的做法。
现在,次仁多杰主要指导生产,有时也参与纸浆浇造。蓝桉在现场看到,他的儿子普琼在一侧不断搅拌纸浆,次仁多杰则用勺子将纸浆浸在清水中的纱屏内。藏纸均匀平整以及耐用与否,全凭浇造过程中手上拿捏。随后,只见次仁多杰双手端平纱屏,缓缓从水池中抬起,使水从纱布中渗下。
两三个小时晒干后,将纸从纱屏中小心揭开,如此,一张纯手工藏纸的制作就完成了。从原料采集到最后晒干揭纸,次仁多杰12人的小厂一个月只能制作90多张139cm97cm大小的藏纸。
次仁多杰称,他原本可以增加藏纸产量,但生长年限较长的狼毒草也是难得的特色资源,所以要让藏纸产量和狼毒草的生长速度相互“平衡”,方可持续发展。
现在西藏会手工制作藏纸的匠人越来越多。今年,次仁多杰被西藏自治区总工会评为首批“西藏工匠”。如今,尼木雪拉藏纸销往西藏各大寺庙。尼木县已成为西藏知名的传统藏纸产地。
从拉萨出发,沿着318国道向西大约行驶100多公里,大约2小时时间,就到了尼木县。尼木不仅是藏文创立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而且生产出了传播藏文化的利器-藏香、藏纸和雕版,并称“尼木三绝”。而我们今天要介绍的,便是三绝之一的藏纸。
自唐朝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起,中原造纸术传入西藏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
藏纸以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为主要原料,根据原料品质的差异,可以制成各种不同用途和等级的藏纸。造纸工艺一般都有去皮、划捣、蒸煮、沤制、漂洗、捣料、打浆、抄造等环节。藏族造纸业不仅在西藏地区得到全面推广,还传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
尼木藏尼纸作为中国造纸技术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色,藏尼纸同尼木藏香、普松雕刻并称“尼木三绝”,藏尼纸产生于公元7世纪40年代,随着社会对纸品需求量的增加,尤其是佛经印刷用纸量大增,刺激了西藏纸业的发展,藏尼纸业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由于藏尼纸具有久经岁月不遭虫蛀、无酸性、质地坚韧、耐折叠、耐磨、耐腐蚀等特点,所以僧人特别喜欢用它来抄写经文。尼木藏纸制作共有六道工艺,全由手工完成,基本采用家庭式世家传承生产,要长期操作才可学会,而且制作都是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凭经验操作。
藏尼纸生产工艺流程较为复杂、细腻,程序和要求都很高,是其他纸类生产所难以比拟的,是藏族人民长期生产劳动中智慧的结晶,不仅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一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藏纸,给人的印象是既精致又粗糙:精致的是镶嵌在藏纸里面的植物花瓣,好像跟刚刚嵌进去的一样;粗糙的,是手感比普通纸略微粗制的表皮,很文艺。
尼木县城幸福中路,次仁多吉一家制作藏纸所在的地方——“尼木县扶贫开发民族手工艺园”。说是工艺园,却比人们印象中的工艺园规模小很多,推开大门便可以一览整个园区的分布和格局。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园区有四个厂房,分别是藏纸厂、雕刻绘画厂、经幡印刷厂和藏鼓制作厂。而且里面聚集了尼木县的很多“能人”,也
第八十二章 尼木藏纸(4)
狼毒草根系大,吸水能力强,能够适应干旱寒冷的气候,周围的草本植物很难与之抗争。当狼毒花含苞待放时,它是红色的,完全盛开时,又变成了晶莹透亮的白。
大片的狼毒花开得满山遍野时,如同所有的野花一样,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热闹,可是在它的美丽背后,狼毒草却暗藏毒液,让人不敢轻易靠近。
可是,没曾想恰好是这暗藏的毒性,成就了高原上这种特殊的纸张。而决定纸张质量的根本因素是狼毒草的根,根系越发达的狼毒草,制造出来的纸张质量越好。
这充满魔力的植物采挖时间很短,一般在7月以后至盛夏季节,10月以后就开始落叶,当人们无法识别时也难以采到了。
雪拉藏纸传统的制作过程有6个步骤。
泡洗、去皮:挖出狼毒草藏纸是西藏乃至整个藏族聚居地区所产纸的统称。根据藏纸浇造原料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大类型:以瑞香科植物等矮小灌木树皮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以狼毒草等植物根系为原料的造纸工艺;以废纸为原料的再造纸工艺。尼木雪拉藏纸属于第二种。
造纸技术何时产生于西藏,也许和7世纪中叶文成公主入藏有关,《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随身携带了许多有关天文历法五行经典、医方百种和各种工艺书籍,同时携带了精通造纸法、雕刻、酿造工艺的技术人员。
随着佛教的传入,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对纸品的巨大需求,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实践,同时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工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据《中华造纸两千年》一书中记载“吐蕃650年开始生产纸张”。这种纸张就是狼毒纸。
藏纸产地诸多,曾经出现了只要当地有造纸原料,有清澈的水源,就能设立纸槽,进行造纸加工的局面。藏纸制造工艺从西藏东部的西康再往西延及工布、塔布、珞瑜、门隅,到前藏的拉萨、尼木、墨竹工卡,以至后藏的日喀则、岗巴、聂拉木以及阿里等地,几乎遍布全藏。
但今天,这样的盛况已不复存在。藏纸生产,大都为手工作坊,因陋就简,效率低,产量少。上个世纪60年代起,在现代造纸工业冲击下,一直保持着传统手工生产方式的藏纸制造业迅速萎缩。藏纸,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次仁多杰将我们带到他家,参观他的家庭作坊。次仁多杰已经60多岁,做过木匠,当过村里的仓库管理员和会计,1983年至今一直在家一边务农一边学习和传承造纸技术。
先在溪水中进行泡洗,除去外层褐皮和泥土,然后放在盘状的大石头上,用石头或铁锤用力捶打,使表皮和内芯分离,制作藏纸只要它的表皮。
用小刀削去表皮的外层,只留下白色的部分,这就是制作藏纸的主要原料。在次仁多杰的作坊里堆着很多晒干的狼毒草的根的表皮,这是从外地收购的,需要用水浸泡一晚之后才能使用。
煮料:将取得的白色纸料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和碱进行煮料。煮料过程中要随时搅拌,直到纸料变软变黄为止,煮料时间约需要2个多小时。
捶打:将煮好的纸料捏成团,放在一个盘状的大石头上,用圆饼状的石头对煮好的纸料进行捶打,将纸料捶打成薄饼状,约捶打上百次后成为打浆用的浆料。这一过程是十分费力的一道工序。
打浆:打浆是在陶罐中进行。在陶罐中加入适量的水,水量根据纸浆的稀释程度而定。将浆料倒入注有水的陶罐中,用双手飞快地搓动一头带有叶片的木棒,使纸浆悬浮均匀。
浇造:浇造纸张用的纸帘是一个绷着纱布的木框。将打浆均匀的纸浆适量浇入纸帘中,并将浇有纸浆的纸帘慢慢放到干净清澈的水池中,根据最终纸张成品的厚度,也可以从陶罐中舀出少许纸浆均匀地浇在纸帘上进行补充;然后用手端平纸帘,极缓慢地从水池中抬起,使水慢慢从纱布中渗下。
揭纸:将从水中抬起的纸帘慢慢拿到阳光下支起支架进行晾晒。约1个小时后,纸就基本晒干,呈现出白色。从纸帘的一个角边开始揭纸,把手背慢慢插入纸和纸帘之间,将纸从纸帘上揭下、叠好便完成了整个造纸过程。
次仁多杰家生产的藏纸主要供应给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用狼毒草制作出来的藏纸,具有不怕虫蛀鼠咬,具有不腐烂、不变色、不易撕破等特点,过去,藏纸主要用于制作经卷、政府文档、卷宗和日常书写,用藏纸印制的经典古籍,保存千年仍完好无损。
次仁多吉家一直坚持着自祖辈传下来的工序和技艺,但也有了些许改变。在次仁多杰家的作坊里,有一台打浆机。原料煮过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入打浆机中,加水、开动机器就可以做成纸浆,省去了非常费力的捶打工序。此外,还有一台次仁多杰自己定做的打磨机,用于将纸张打磨光滑。
除了制作传统的纸张之外,8年前次仁多杰就开始迎合旅游市场,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装饰纸。这种纸张分为两层:首先制作一张非常薄的纸,晒干备用:然后按常规方法制作另一张纸,在没有晒干之前,在纸张上铺上一层装饰用的树叶、花、草或者牛毛等等,做成各种图案;最后将先前做好的薄纸小心地盖在上面,压紧、晒干即可。这种装饰纸由于材料和图案千变万化,风格各异,而且有着非常原始质朴的纹理,很有发展前景。
值得欣慰的是,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藏纸带来无限商机,以藏纸为原料的皮纸绘画、雨伞、太阳帽、礼品包装袋等工艺品热销西藏各个旅游景点,让游客爱不释手。
提及藏纸的未来,这个脸上已布满沟壑的老人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只说希望能够扩大藏纸的生产规模,让这一传统技艺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这其实也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尼木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县城所在地塔荣镇距拉萨约143公里,除了享誉区内外的“尼木三绝”之外,还有吞弥桑布扎故居、尼木县国家级森林公园等景点。拉萨东郊客运站旁边有到尼木县城的中巴车,上车买票,客满即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