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一枝一叶:望见天梯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王尧山

    龙一人除了自己的田地,岳父母的田地里的活路,他也要包干,岳父母年高,干不动农活了,大舅子李名章进军西南,小舅子李铭治上大学,大姨子李月玥留学到法国,李如霞又嫁到徐水去了。只有李若云守在身边,他们老俩那田地里的活路只有龙一人来承担了,不过,岳父早就说过,田地里的收成,除了给老俩留下点口粮,一律归他们两口子。再说,隔三差五的,父母就送点钱过来,若云收也得收,不收也得收,老娘撂下钱就走。所以,李若云手头不缺钱,但是,她不指望老人的钱,自己和其他农家一样,指着地里的庄稼,指着圈里的牲畜。母猪的肚子鼓起来了,她盘算着,一窝猪仔能够有多少产出

    老娘别的活帮不了忙,可是,李若云坐月子的所有准备,都替她做好了,孩子的穿的,从生下来要穿的到四五岁要穿的都准备下了,预测不出怀的是男孩女孩,那就准备下男女孩子各一套衣服,这就万无一失了。

    李若云坐月子的吃的喝的,在老父亲的指导下,也应有尽有了。

    预测的产期就在最近,所以若云就安安静静的待在家里待产。虽说还是有忙不完的事,但是干活不出院门了。

    当然,这还得感谢白林夫妇和妇女互助组把他的家畜都喂养起来了。

    龙一人召开支部会议,村长王世英,农协主席王同林,名民兵连长李怀清,都是支部委员,今天还邀请了白林,满正义两位老红军、老党员参加会议,会议的议题也是酝酿了几天的互助组的规章制度。

    会议连着开了四个晚上,发言热烈,特别是带领民兵互助组干活最多的李怀清的体会最多,王世英也有许多看法,讨论来讨论去,定了二十多条规章,最主要的是第一条的规定,年满十六,到五十岁的村民,每年每人出十个义务工,十八至三十的青年男女每年每人出十五义务工。

    义务工的用处是:一是无偿帮助困难户干活,二是为村集体出工,例如护林看山,兴修水利,整修田地间的小路等。

    这个必尽的义务由村支部村委会统一调配。没出够义务工的人员折成钱款,交给村集体,统一支付给超服义务工的人员。

    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无偿接受帮助,有一部分劳动能力的人家,评比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他们根据等级接受规定数量的无偿援助,超出规定的无偿援助部分,用换工的方式给对方干力所能及的活,例如放牛放羊割草喂猪喂狗喂鸡看孩子做针线等都算;双方干的活,根据劳动强度和效益评工分,最后在工分上找齐,工分不够的被援助户折成现金款数目给对方找齐。

    工分的具体评定方法最为复杂,首先梳理出来了十二条,决定边试行边修改。

    讨论形成的村规,请字写的好的李楠樵先生帮忙抄写在村部门前的墙上,不明白的人,还有人专门解释。

    龙一人还提出了一个口号:“不让一个乡亲受穷,不让一个勤劳的人吃亏,不让一个懒人占便宜。劳动致富光荣。”

    村支部和村委会决定把口号也写在村委会门口的墙上。

    有了这个规定后,村民们自愿结成的互助组一下增加到五个,互助组还分出了农忙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这些互助组,有经过一段磨合解散重组的,也有长期稳定不变的,也有少数几户不参加互助组的,村支部村委会一般不强加干涉,只是协调个别矛盾。从此后全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高涨。

    一春一夏的起早贪黑,一春一夏的日晒雨淋,一春一夏的挥汗如雨,尧谷村迎来了一个水到渠成的色彩烂漫的秋天。谷穗沉甸甸低垂了头,棒子胀开了苞皮,露出了金黄的饱满的米粒,稻田里一阵阵金浪涌动,还有豆荚爆裂的声音,在迫不及待的催促人们赶紧收割。

    枣儿红了,柿子黄了,青籽绿了,秋风给山峦给田地涂布上绚丽的丰收的色彩。

    龙一人和王庄村的村长齐良和定的劳动竞




第一百零九章 端自己的碗吃饭香甜
    第一年龙一人个人获得了大丰收,尧谷村全村也获得了超过历年的丰收,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解放区的天是明亮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确,秋天是那么的天高地阔,尧谷的人们心胸是那般的开阔豁亮,在龙一人的带头作用下,踊跃交公粮卖余粮,龙一人,王世英,王同林,李梦安,李怀清他们推车挑担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车帮上插着红的绿的彩旗,上边写着:“多交爱国粮,解放全中国。”“多交爱国粮,支援国家建设。”

    龙一人的小拉车,今天拉车的毛驴换成大黄牛,因为车上的粮食装得冒尖,毛驴拉不动了。龙一人自己还挑着一担稻谷,扁担压得弯弯的,他除了留下自己一家一年吃的粮食,全部都交给国家了。只要一看车载的分量,就看得出来,他交的粮食是全村第一。

    省报连篇累牍的报道了龙一人粮食高产,以及全尧谷村的丰收,据报道,龙一人的玉米,水稻,小麦的单产全县第一,尧谷村人平均交公粮卖余粮的数目,竟然是全保定地区第一!

    更为突出报道的是,尧谷村办互助组的经验在全县推广,不少的村干部还来尧谷学习取经。

    更加叫龙一人喜上心头的是他的第一个孩子,大儿子龙腾已经要满月了。

    儿子那模样太像父亲俊朗的轮廓了,也太像母亲白皙的皮肤了,父母的优点全被这小家伙吸取了,本来李若云要请父亲给他外孙取一个文雅些的名字,龙一人说,名字叫着顺口就行,不必要费心思,就叫他龙腾吧。

    龙腾就龙腾吧,李若云欣然接受了。

    儿子还没满月,母猪就下仔了,一窝竟然下了十九个猪仔,邻居们听说一窝下十九只,也太多了吧!纷纷跑来看稀奇。

    一群肉嘟嘟的小家伙,拼命的抢占,拼命的拱撞母猪的肚子,恨不得把母猪的奶汁一口吸干。

    最弱的一头,被挤到一边,始终刁不上,它可怜的趴来趴去。饿的吱吱的叫唤。

    一个猪仔占一个,竟然没有它的了!这可咋办,难道要饿死它不成若云于心不忍。

    你既然投生到咱家来了,就得养活你!

    她心疼地对怀里的儿子说:“娃呀,你就少吃一口吧,省下一口救救小猪仔,咱娃心善,不会怪罪妈妈的,是吗”

    若云硬着心肠把从儿子嘴里拔出来,急的小龙腾哇哇的哭。若云一边哄孩子,一边把奶汁挤到碗里,她用小勺子,把这宝贵的救命的奶汁小心翼翼的灌进小猪仔嘴里。

    李若云克扣下心爱的儿子的奶汁,兑上她熬的米汤,硬是养活了这头弱小的猪仔,直到猪仔能够自己吃小米粥了,才不再亏待儿子。

    小猪仔一个个肥胖的像圆滚滚的冬瓜,其他猪仔都卖了,若云单单留下那头用奶汁救活的小个头猪崽子,一直长到快200来斤,龙一人说,留着杀过年猪吧李若云不同意:“杀了它,我一口肉也不会吃的,你还是卖了它去吧。”

    龙一人去卖那头猪时,若云忍不住哭了。

    粮食丰收,六畜兴旺,儿子乖巧,日子过得事事顺心,龙一人满足极了,李若云也十分开心。

    秋收后又忙着秋种,龙一人给准备种小麦的地里施足了底肥,深耕细耙了两遍。播种时,自己摇耧没有经验,这和插秧一样,是个技术活,他请王世英来摇耧,自己跟着学习。

    因为王世英要来家吃饭,今天的饭菜若云准备的十分丰盛,红烧肉不用说了,还宰了只鸡,主食米饭加饺子,还有枣杠子烧酒。

    粮食多了,日子富足了,家家户户都不愁吃喝了,村子里一派富足景象。

    她心疼丈夫活累活重,也总是变着花样的安排饭菜。庄稼饭,也不会是七大碗八大碟的,只不过是稀的不外乎玉米糁粥,小米粥,大米粥,干的就变换着花样吃,馒头,花卷,烙饼,米饭,贴玉米面饼子,蒸山药,蒸山药蛋,小米水饭,隔三差五还来一顿饺子,或一顿打卤面,或压一顿荞麦面饸饹啥的。总之,她尽量伺候好丈夫,看见丈夫吃饱喝足,满足的一摸嘴唇的样子,她自己也就十分满足了。

    龙一人不止一次的对她说:“端自己的饭碗最香甜!”

    手把手的教,一天下来,龙一人也就基本掌握了播种小麦摇耧的技术要领。

    见到龙一人陪着王世英收工进家来,李若云赶紧把她准备好



第一百一十章 为烈士守墓去
    龙一人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每次出席劳模大会,都是高官胡洲亲自给他带上大红花,胡高官总是热情的和龙一人亲切握手,嘘寒问暖,勉励龙一人继续发扬革命光荣传统。

    有一次,会议宴会上,胡洲还专门踅到龙一人的跟前,讲述听取河北省的农村工作汇报时,主管高官胡洲还有意重点汇报了龙一人的情况,还冒昧的探询了首长给龙一人取名字的传说,胡洲说:“他老人家高兴的哈哈大笑。对你的事迹很感兴趣。”

    同一桌吃饭的齐良和听了胡高官讲的故事,特别羡慕龙一人。

    一同参加宴会的齐良和也是省劳模。

    齐良和第二年还是省劳模,还参加同样的宴会。可是宴会上却缺少了龙一人,因为龙一人落选了。

    本来龙一人继续创造了高产记录,尧谷村人均交公粮卖余粮依然全地区第一。

    但是,齐良和响应上级号召,当年就成立了王庄乡的第一个农业合作社。而龙一人迟迟没有行动,他拿着上级的文件,指着文件上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字眼说:“目前尧谷村还没有自愿报名入社的,还得等等,等群众的觉悟提高了再说。”

    且不说群众,就说他龙一人自己就心头嘀咕,打了几十年的仗,土地到手才几年,还没捂热乎呢,就要交出去归公,土地成了大家的,人们还会上心的出力经管庄稼吗牲口成了集体的,谁会精心喂养

    他自己都没想通的事,哪里会有积极性去张罗他想,齐良和不是先成立了合作社吗看看他的经验再说吧

    不是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吗咱就下力气帮助那几户困难户,他们的生产一定要帮助着他们搞上去,于是他又亲自带头帮助困难户干活,自己地里的活可以放后边一点,先给人家干了再说。

    拖拖踏踏一年,尧谷村在龙一人的带领下,战胜了春寒,又夺得了一个丰收年。

    他打探回来,齐良和的合作社粮食减产百分之二十,入社的牲口还病死了两头,即使肥力十足的齐良和的原来那几亩玉米地,产量也掉到三百斤左右,亩产少了一百多斤。

    那一年因为尧谷村高产,县里还是上报了龙一人的省劳模的人选,齐良和的产量掉下的太厉害,所以没有上报齐良和。

    结果,主管高官胡洲亲自划掉了龙一人的名字添上齐良和的名字,县领导受到严厉的批评。胡洲说他们政治意识差,搞唯生产力论。

    一个积极搞合作化的人反而不如一个拖农业合作化后腿的人,是绝对错误的。

    胡洲说:“都知道我个人和龙一人的私人关系不错,虽说他救过我一条命,但我们人要公私分明,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犯立场错误!

    你们给他龙一人捎个信,就说是我说的,他今年冬天还不完成尧谷村的合作化,我就开除他的党籍!”

    龙一人的犟劲上来了:“党的文件明明说,‘入社自由’我犯了那一条错误,凭啥开除我的党籍”

    万般无奈,县里和乡里来了个折中的办法,和龙一人谈心,要他自动辞职,把党支部sj的职务交给王世英。前题是保留龙一人的党籍,龙一人痛痛快快的答应了。

    龙一人自己跑到王世英家,动员王世英仍旧挑起村支书的担子,他还向王世英保证,自己虽然不会积极参加合作社,但是,也不



第一百一十一章 重新认识胡洲
    进山之前,龙一人去见岳父,岳父李楠樵刚从县政协开会回来。

    他曾经抢救了老朋友张清儒送来的病情危重的胡洲的生命,加上李楠樵在聂荣臻到唐尧、阜平一带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时,李楠樵有过不俗的表现,在胡洲的大力推荐下,李楠樵以开明土绅仕的身份进入县政协。政协委员开会的时候,他都要参加。

    开会期间,他和老朋友张清儒还一起议论过龙一人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消极态度,张清儒担心龙一人会会犯政治错误。

    张清儒在表弟胡洲的推动下,在工商业改造时,积极将自己的药行献给国家,公私合营后的县医药公司,他成了一名业务副经理。女儿张新在保定行署任办公室主任,哥哥张立栋牺牲后,她经常回家来看看,张清儒开会多,从女儿那儿知道的消息也多些,因此,对政策的了解就深些。加上他自己好动脑筋,他便有了他自己的见解,他又像当年和老友议论战争形势一样,议论开他对农业合作化的见解,他说:“中国革命,过去是农村包围城市,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现在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要建设要发展,钱从哪里来还得靠农村支援城市,农民分田分地到手后,个个发家致富,藏富于民,国家不好管理分散的农户,只有把农户集中起来,农村的财力人力国家才好调动,国家的目的就是要农民多做贡献。咱女婿龙一人只认准了如何更加有利于农户发家致富,有利于建设幸福的新农村,他理解不了上级的真实意图,他会栽跟斗的。”

    李楠樵认为老友的话有道理,他暗自替龙一人担心,他打算会议结束后,回去与女婿谈谈。可是,会议拖拖踏踏的开了半月之久,又组织了他们一部分政协委员外出参观,参观的内容,也包含外地的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情况,转转悠悠又是二十多天,待到李楠樵回到村子里,村里已经在县乡工作组的推动下,实现了合作化,撤了龙一人支部sj的职务。

    龙一人的支部sj当不当,李楠樵也无所谓。

    即使他听见龙一人说决心要进山独居,他也并不十分意外。

    龙一人参加革命时,他目不识丁,又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只是凭着对打土豪分田地的初浅认识,拿起了打土豪的枪杆子,在部队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后来经过部队的教育,认识有所提高,而且加入,他才有了要为天下穷人打天下的觉悟。但是,具体到他个人的愿景,他向往的还是囿圄在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境界里,眼前的小康小安对他来说已经足也。

    他只是一只燕雀,他哪里能够理解鴻鹄的凌云壮志但是,组成世界的不能只有鴻鹄啊,燕雀的存在也是合理的嘛,胡洲何至于要拿开除党籍来论处

    你说大锅饭好吃,他就是认为自己的饭碗香甜,何罪之有

    他龙一人毕竟冒死救过你胡洲一命,而且是你亲自把他安插到尧谷村的。从那时候开始,他龙一人一直为你争脸,模范事迹不断上报纸,成了你政绩的一张牌。

    那时候每次见面,你们都有说不完的话。今天,为啥就不像当年给龙一人戴大红花那样问寒嘘暖了

    我老少两代,两次救过你的命。当年你在我家进进出出,因为有我和你表兄张清儒的情谊,所以你我也不分彼此。你来了就吃,吃了就睡,你自己说我们是鱼水关系。你和我两代人多少也该有点感情了吧

    现在,你官做大了,架子大了,龙一人的觉悟跟不上趟了,你就不兴放低身子来和他谈谈心,启发一下他的觉悟龙一人在井冈山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孩子,他并不理解革命的深刻含义,但他记住了首长讲的一句话:红军战士,不只是为个人求解放,还要为天下的劳苦大众打天下,他龙一人就时时刻刻记住了这句话,出生入死二十多年,没有含糊过。要不是为了掩护你胡洲,头部受重伤,他也不至于留在尧谷村,说不定他要随部队,一直打到海南打到西藏去。

    想当年,聂荣臻将军来我太行山



第一百一十二章 二次创业
    那天晚上,龙一人去一个一个的和王世英他们告别,他要去做守墓人了。

    王世英说:“你辛辛苦苦几年积攒下的家业,都交给了农业社。自己要去那荒芜人烟的地方谋生存,没人帮你,没人给你报酬,你不在农业社的地里出工,我们连工分都不能给你记半分!
1...2122232425...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