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现在能用的消毒剂,只有酒精,但是酒精作为伤口处理还好,如果是作为中途换药或者其它方式处理,难免效果打折。
随着显微镜的使用,方书安已经将发现其他消炎药或者杀菌剂列入了先行研究的范围。
后世常用的几种外用消毒剂,现在开发起来难度很大。
就算是已经淘汰掉的红药水、紫药水、都有不小的难度,更不要说碘伏和双氧水等产品。
红药水作为有机汞类的消毒剂,在化工行业等于零的大明,难度中等。
至于紫药水,或许能从染料行业进行发掘,毕竟归根到底,紫药水是甲基紫,算是染料的一种,但是甲基红和甲基紫这样的染料,也是在19世纪中后期才发明出来。即便是部分原料要天然提取,那在精制手段有限的现在,还是难。
同样需要化工基础的情况下,难度比有机汞类低上一档。
碘伏,聚乙烯吡咯烷酮,这玩意只有在大化工发展起来之后,才有可能合成,此时是想都不要想。
至于双氧水,虽然是个很简单的东西,生产工艺也不复杂,但是没有电的前提下,制取双氧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虽然制造工艺简单,但是电的门槛对于大明还是高。
选来选去,只有碘酊相对简单些,但是当中涉及到碘单质的富集和提取,也算是有些困难。
或许,更为快速的方法是生产出来消炎药。
而消炎药里的明星,自然非数量庞大的抗生素莫属。
方书安能做的,便是将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发明提前,让青霉素早早的来到世界上。
当然,青霉菌他们找来了,也已经验证其杀菌的能力,但是同巴斯德以及弗莱明遇到的困难一样。
目前还不能提高青霉素的有效单位,同样也无法大规模进行生产。
两个是制约方书安进行推广的根本问题。
解决加压绷带之后,方书安便亲自参与到青霉素的有效单位提升进程中。
好在,除了弗莱明么,他还知道青霉素史上另一个重要的人物,也就是弗洛里的故事。
如果没有弗洛里等人的研究,青霉素很难从每平方厘米几单位上升到几百单位。
当然,没有弗洛里或许还有艾洛里、钱洛里刷出更好的结果,但是运气有时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部分。
弗莱明是通过意外发现了青霉素并且撰写出论文,而弗洛里也是通过买西瓜的意外,将其刷到更高单位。
此时的实验室,是各种难闻的味道。
丽塔和苏菲娅带着一些能帮忙的女工,日复一日的在制培养基、培养菌株、观察分离中进行。
“怎样,可从我说的西瓜当中找到高产的菌株”
方书安进来,小心翼翼的问着,而丽塔和苏菲娅都在谨慎的工作,并没有时间来回答他。
青儿时不时帮忙,现在穿着一身白大褂,带着个棉布口罩和护目镜,小声说着。
“按照您说的西瓜,我们买了各种各样的好西瓜和腐烂西瓜,甚至还专门打碎了让其腐烂,但是到现在也就只有二十单位,与你要求至少二百单位的要求,还相差十倍。”
“已经有二十单位那可是了不起的进步。”
方书安说着,表扬了他们一番。
刚开始的时候,也就几个单位,方书安知道提高青霉素单位的故事,自然省的他们去培养其他找到青霉菌,而是直接抄近路,用当年弗洛里发现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寻找。
“对了,西瓜都是买的何处的”
“大多是周围产的西瓜,太远的也买不到,或者有些昂贵。”
听青儿一说,方书安眉毛拧成疙瘩。
“不是说了此时不能怕花钱。西瓜相对好运输多了,一会儿派人去看看,最好是买各地进来的西瓜,不管是水运还是陆运,只要西瓜都可以,有绿色霉菌的是更好。”
现有都是买的附近西瓜,那么菌种都差不多,肯定很难发现高产品种。
。
376 青霉素旋风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京城能见到不能见到的西瓜都被买来后,终于接二连三的出现突破。要是再不出现突破,方书安还真是不知道该换哪种水果下手了……
一百单位,两百单位,当最高的出现有三百二十单位的时候,方书安的心彻底放下。
超过两百单位,就已经有生产的价值。
此前弗洛里刚发现青霉素工业化生产的时候,也不过才两百范围。
在抗生素还没有大规模使用的年代,三四百单位的效果都是如同神药一般。
也就是到了后世的新世纪,由于抗生素大规模滥用,才会有动辄4万单位、1万单位的药量。
在青霉素量产的很长时间里,这种叫做盘尼西林的神药,比黄金还要珍贵。
它的出现,将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斩落马下。
特别是大出风头在二战时候,由于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性以及本身特性,对于化脓引发的高烧已经无济于事。
而青霉素的出现,则像是旋风一般,席卷战场,被人们称为青霉素旋风。
在大明,现有的条件下,将青霉素早些唤醒出来,方书安的心也能稍微安定些。
毕竟,没有抗生素的年代,他也不敢大面积感染或者有其他炎症,否则,暴露性伤口引发的发炎以及后续的全身性感染,才是死亡的最大原因。
虽然方书安在追求止血,但是现有条件下,他应当改变下原来形成的惯性思维。
在消炎和抗菌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止血也只能屈居第二。
验证引发的系列反应最终导致脓毒血症,才是士兵们的最大杀手。
此前在中牟疫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外伤形成感染后的威力,此时听听老兵们讲述,才明白,在大明,同样着急解决的还有抗菌问题。
解决完菌种的问题,接下来就是生产问题。
首当其冲的是培养液,此前的培养基都是小规模试制,因此用些米浆搭配些牛奶,进行熬煮之后放凉也就是了。
但是要比起正规的培养液,还缺一些组分。
比如说,左右培养液中最喜欢加的琼脂,现在就没有,这种从海藻里边提取的多糖组分,具有其他多糖不具备的特性。
比如说高分散性,能够很好的让培养液中各组分保持分散,而不是发酵之后成为一团又一团的东西,降低发酵产率。
首次试制,还是需要他亲自来指挥。
对于微生物配养生产技术,前世他做冻干工艺时候,在大型发酵提取车间参观过,对于大致的流程还有些印象。
当然了,现在想要搞到后世那种完全标准化连续化生产,实在是太难为于他。
没有合适的来源,只好采用更加常规的米浆和淀粉等。
工业发酵上,应用最广的是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
可惜,现在两种农作物到没有大明还不清楚,至少北方是看不见那青纱帐。
历史上,应当是在清代前期以后,随着土豆和红薯这两种超高产作物的推广,华夏大地上的人口才不断暴涨。
玉米和土豆不清楚,按照记载,万历年间已经有人将红薯带回福建种植。
方书安已经派人去福建寻找,如果能找到红薯的栽培地点,将其推广开,对于粮食以及工业发展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不过,没有玉米淀粉和土豆淀粉的情况下,只要用芋头代替。
芋头的产量比不上土豆,但是作为合适的淀粉来源还算合适。
青霉素试制是头等大事,所以方书安不但抽调了压缩饼工坊的员工,还从各个工坊挑选精兵强将。
光是针对发酵试生产的培训就足足进行了五天,食品和罐头工坊的人还好说。
方书安一直给他们灌输无尘和无菌操作规范,所以对穿防护服隔离衣护目镜之类,都是驾轻就熟。
反倒是其他工坊的好手们,都需要从头开始。
即便如此,有些人依旧无法熟悉无尘操作。
没办法,他们只能从事最初始的工作,也就是将米和芋头洗净。
虽然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但是为了保证原料纯度,都是找的手脚勤快,工作认真的人。
米粗洗之后,在相对控制环境的房间进行精细,再经过浸泡,在控制环境更好的房间内进行研磨。
成为米浆以后备用。
至于芋头,也是在开放环境下进行去皮和粗细,最后是精洗和切丁,然后同样磨制成为料液。
制作完成以后,便是通过煮沸进行灭菌的过程,不过还需要控制火势大小,大火沸腾不行,没有多久就能全部煮成糊糊。
同样的,还有准备后的牛奶,也经过煮沸灭菌后备用。
事关重大,仅仅是培训就超过以往,所以人们心里都还算有数,知道此事耽误不得。
“你们提取组一定要注意,虽然这些菌们很皮实,但还是要注意不要混杂进去乱七八糟的东西。”
另一个房间内,方书安指挥着提取组们在提取这青霉菌。
这一车西瓜便是产率最好的,方书安专门将青霉菌进行了扩散,才有今日的景象。
只见整个房间里都是长满青霉菌丝的西瓜,当然了,腐烂的气味加上发酵的味道,并不怎么好闻。
至于画面么,更辣眼睛。
那一汪汪菌丝密实的和毛发一样,再搭配上西瓜的圆润,几乎就像是堆垛了许多首级。
胆子小的,还不敢在此地从事工作呢。
青霉菌丝们处理的差不多时候,配液组已经完成了他们的工作。
丽塔一脸兴奋的跑来,“方,你要的培养液,都已经准备完毕,需要去看看么。”
培养液关系这最后的成败,方书安当然要去看看。
此前准备的大量培养皿,只能算是菌丝繁育以及前期,真正的发酵生产,还是要靠这些料液。
可惜了,没有琼脂,只能通过搅拌来保持培养液的悬浮。当然,搅拌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保证料液与空气的接触。
青霉素发酵属于好氧过程,没有补气泵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搅拌补气。
377 苏菲娅的拦路虎
方书安摸了下桶壁,触感正好,是下料的合适温度。
料浆熬制的效果很好,粘稠而又均匀,没有明显的疙瘩。
牛奶同样,经过煮沸之后,表面会有一层硬壳,那是变性的蛋白质和脂肪组成的奶皮,算是牛奶营养足的部分。
“丽塔,还是要靠你,要是让他们干,指不定弄成什么样。”方书安戴着口罩,看不清表情,想必应该是乐呵呵。
“你不需要赞美我,都是你的工人们好,很多时候,我只需要强调一次,他们就能知道如何做,真的是最好的工人。”
两个人,一个吹捧丽塔,一个吹捧工人,倒是相得益彰。
“他们虽然能干,但是关键还是需要人领导,所以啊,还是你指导的好!”
“好了,方,难道我们就在这里站着互相表扬么难道现在不应该继续工作”丽塔眨巴这眼睛说。
“你看我的脑子,就看见你的工作成绩好,只想着表扬。”方书安笑呵呵的说着。
“那最好不过,等到试制成功,你带着我么再去买些好东西便可。”
什么又是买东西
别的不说,以前方书安也喜欢在街市上溜达,看看有什么新变化,倒是怡然自得。
但是当和女人,尤其是丽塔和苏菲娅上街以后,场面就变得无法控制。
想想上次的遭遇,方书安便想摇头,但是看见丽塔的小眼神,他又有些动摇。
算了,左右不过是花钱,两个人也花不了多少
培养基准备完毕,但是菌丝的浸提还没有完成。
“苏菲娅那里准备的如何”方书安问道。
“先生,苏郡主那里有些问题,还请您去帮忙。”一个全身武装的工人跑了过来,这种情况下,想要分清是谁,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苏菲娅面临的问题便是过滤,由于菌丝繁密,在水中浸提的过程便会纠缠在一起,形成大量的团块。
团块在水中还好,缠就缠吧,在过滤的时候才要命。
因为形成大菌丝还有各种经过搅拌之后分散的小菌丝,在过滤的过程中,会堵塞纱布做成的滤网,初始速度还好,后边就会十分缓慢,一大块滤布下边,只有滴答滴答的速度,要全部过滤完,需要不知道多久时间。
“你看,我还没有遇见过,应该怎么办”苏菲娅也有些为难,这是她第一次过滤粘稠状物质。
对于方书安来说,已经见怪不怪,前世,他不知道过滤过多少种十分难结晶或者成长为大晶核的物质,那时候还不是常压过滤,都是加压过滤和减压过滤,都难以过去。
现在没有加压的装置,更没有减压过滤的手段,能做的便是改善过滤条件。
他突然想起什么,“都别等着了,去让外边送些精制过的木炭,还有石英砂过来。石英砂要先用水洗,并用酒精冲洗才行。”
“要这两个东西做什么”
苏菲娅有些不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