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泰昌对方书安的担心是真的,不过毕竟他还是个低级别官员,要是来府上慰问,容易传递出不好的信号,让别人猜来猜去。

    “让陛下忧心,是做臣子的失职啊。”

    “得了吧,这些客套话别人说说,你就算了。你知道陛下担心的是什么,怎样,计划能执行么”

    朱由校有些迫不及待,毕竟事情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方书安这个万能的家伙帮忙想办法。

    计划

    方书安有些纳闷,现在手上的计划可不是一个两个,不知道要执行哪个。

    “你说的是,铁路”

    “对,正是铁路,除此以外,还有监税司之事。”

    这两个事情啊……

    方书安稍作思考,还别说,真是皇家最重视的事情。

    铁路对于运力的加强,是大明一直在寻找的途径,若是真能解决冬日和雨季大宗物资的运载能力,形成全地形全天候的运力。

    对于加强大明和地方的联系,提升整个铁路沿线的经济能力,加强和边境的联系,都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那投资可是十分巨大的事情,户部有主意”

    铁路没有动工的一个原因,便是因为开平煤钢还没形成产能,从抚顺运来铁轨,成本略微增加。

    再一个就是资金来源,如此重要的基础设施,户部最开始提出的方案是要征发劳力来完成。

    但是这个提议还没有拿进朝堂,就被内阁否定。

    “你可是不知道当时在武英殿吵得那叫一个热闹。”

    户部负责主持铁路的侍郎,提出征发民夫之后,现场那叫沸反盈天。

    尤其是在别的大学士还没有发话之时,方从哲直接说到:大明已经许久没有纯粹的征发民夫,况且,又是新皇登基,你们这是要干什么,想想隋时杨广!你们想害君父么

    老方的一番话,直接堵得户部侍郎没有一句话。

    征发民夫虽然能大量节约成本,但是对泰昌的负作用太大。

    如果现在他是挟着大功而来,那么用民夫干也就干了。

    可是在没有多大功劳的情况下,骤然发动百姓,形成的负面效应太明显。

    “户部明显准备不止一个方案,在征民夫被否决后,马上有另一人提出第二个,正是由各大商家持股。”

    “商家持股”

    方书安皱着眉头,这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铁路,尤其是第一条,并不适合商家插手。

    权益不明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陷入复杂的局面。

    尤其是修到一定程度,如果需要增资或者是改变的情况下,若是有人撤股,那该如何

    不撤吧,强力要求的话,会对以后的合作习惯形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要是强制人们不退出,以后谁还敢参与国家合资项目

    但是不强制的话,有一个不愿意增资,想要退出,肯定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那样的话,事情还做不做,铁路还修不修

    所以啊,这个方案也行不通。

    “此方案,想必也没有通过吧。”方书安疑问道,如此明显的问题,朝廷不可能看不到。

    “是啊,徐大人提出异议,认为不可控性太高,如果中间有人要退出,朝廷面临的将是进退两难的处境。”

    “唉,换成是谁,都会烦恼,毕竟,修铁路的花费巨大。从路基、道砟、枕木、铁轨,到后边的车厢,车站,都是不菲的花销。户部也不想让朝廷财政背负太大的困难,他们控制成本,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方书安说着,突然想到什么,“怎么都是户部的方案,工部呢他们也是发起人,不能什么都不说吧。”

    朱由校苦笑着说,“想必他们已经在下边商议好,工部也提出来自己的方案,他们也是用着此前成熟的例子,便是由个商家认筹,一但预算增加,便有朝廷负担剩下的部分。当铁路达到盈利以后,再由户部按照合理的估值,进行回购,不过涉及金额实在是巨大,因此会设定回购年限,十年或者二十年回购完毕。”

    嗯

    方书安还是有些吃惊,还别说,这个方案还真是有想法。

    此类事情在后世当然屡见不鲜,但是在大明,他可没有提出类似的方案。

    应当是那些官员们,很好的结合此前的例子和自己的思考,最后设计出的方案。

    这两个方案,比户部好得多。

    不过,也不能说是户部人们不用心。

    毕竟两部的出发点不同,一个是要控制成本,另一个则是要最大限度保证方案的可行性。

    “工部不可能只有一个方案吧。”方书安想了想,说到。

    这个虽然比户部的都好,但是也不是十全十美,根据铁路盈利后的估值,听上去虽然很合理。

    但是中间有个问题,那就是铁路修好到正式盈利中间,还有不少时间,那个过程中的经费从何而来。

    难道是只靠着户部拨款

    那么这个过程产生的费用和附加值该怎么计算

    再有,等到盈利之后,溢价肯定会提高,修铁路本身就消耗巨量的资金,等到有溢价之后,价格将更加可怕。

    虽说是要分期回购,但是按照开始回购的年份计算,还是说按照每年的升值计算

    无论怎么看,都会增加户部的成本。

    并且,在回购过程中,如果因为利润的增加,参与投资的商人们要求提高价格,又是一个说不清的事情。

    &nbs




518 收储与香型
    “基本上,全国各地都有啊,就连鱼米之乡的南直隶和浙江,也有类似的情况。”

    这样……

    方书安陷入思考当中,在华夏历史上,想要财主们不买田,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为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能像种田一样长久和稳定。

    但是,一切都在国债和投资出现之后,悄然发生变化。

    因为人们发现,不管是户部还是各大商家发行的募资方案,都会让银子产生不菲的收益。

    当钱财的增长,超过农田产生的附加值时候,人们心里的天平便会悄悄发生变化。

    如果说银子在农田之外的收益与日俱增,并且还方便,还有谁会死心塌地的守着农田

    只不过,此前卖田的事情,还没有在大明全部发生。

    一直到今年粮食价格大幅度波动,人们意识到,或许种植粮食,已经不是唯一个稳定的项目。

    而且,种粮食从来不是旱涝保收的事情,各种各样的灾害,都会影响收成。

    碰到些灾年,便会大规模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

    所以,今年土地交易的事情,格外明显。

    “既然如此,不如由户部出面,购买那些低价出售的农田吧。与其让他们抛荒,不如存下来,为将来计!”

    方书安没想着要在土地上下手,毕竟几千年形成的习惯,要让华夏子民放弃土地,那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就算是在后世相当发达的共和国,到了21世纪,仍然有很多是抱着农田不撒手。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情。

    大明的人口,远低于共和国!

    而且,现在人们对于财富的追逐,更有甚于共和国。

    如果人们的观念开始松动的话,那么趁着还没有大规模建设的情况下,开始收储土地,是个很不多的办法!

    “尤其是铁路沿线的土地,可以前期不声不响的进行购买!”

    方书安总算是下了决心。

    再耽误两年开始屯土地,等着建设节奏上来,可就没有那么好收储了。

    土地的作用有多重要

    方书安当然清楚,现在虽说是有人出卖农田,也大多是不太好的农田。

    或者说是,那些资金使用量大,并且资金回报率远远超过土地收益的商人。

    再有的,就是对粮食价格不看好,谋求变化之人。

    毕竟他们消息灵通,知道东北产粮地的价格能足道多低,也知道从南洋来的粮食,到岸价能做到什么程度。

    在南直隶以及浙江、福建地区,稍微做些买卖,知道南洋的粮食能做到一年三熟,而且去过的商人都清楚,那里根本就不缺能养活人的东西。

    或许想要吃上好东西有些困难,但是填饱肚子根本就不叫事。

    树上的果实,各种其他植物的果实,稍微采摘一些,便能解决饭食。

    至于肉类,那也不麻烦,搞一个弓箭,很原始的那种,或者支上陷阱,飞禽走兽都不是什么难事。

    稍微勤劳之人,顿顿都能做到有小动物。

    所以说,南洋那些人想要饿死,太不容易了!

    然而,就是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依然有人因为填补饱肚子饿死!

    或许大概他们是懒死的更加直接

    当然,这个现象,并不只是因为现在,南洋很多地方处于蛮荒状态才如此。

    哪怕就是到了后世,发达的21世纪,那些热带国家仍旧很难有崛起的典范。

    因为吃喝不愁,所以人们没有追求,因为没有追求,所以说好听些叫做佛系,说难听些就是,太懒惰了。

    曾经有人说,南洋那些国家,各个得天独厚,有着丰富的橡胶以及金属、石油资源,发展起来不是问题。

    但是啊,恰恰相反。

    这些有利条件,只会使他们学会吃喝在自然资源上,而不是去发展工业。

    典型的例子就是,工人们是半个月发一次工资,发完工资,对不起,人没了,基本上就是去吃喝玩乐!

    等到口袋没钱以后,再回来去打工挣钱。

    什么你说要存钱

    对不起,不存在的,我又饿不死,存钱干什么!

    纵然有着基础教育劣势的因素在其中,但是因为安逸的环境造成他们不思进取的行为,是热带地区的通病。

    所以啊,想要他们种植粮食,那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路过南洋的那些商人(强盗)们,想尽各种办法,总算总结出一些有效的路子。

    既然不能和欧罗巴那些工人们一样按时工作,那就拿着鞭子抽吧!

    不干活不给饭吃,不干活打!

    也就是这样饱含血和泪的种植园,算是拿出大明点名要的粮食。

    也正因为养活种植园需要的成本极低,所以他们种植出来粮食的价格也低!

    “大片的地能收收,小片好田地也能收,再有那些挨着城镇,不是很适合种植的地,更要收!”

    大块的地,朱由校明白,至少能想出来多种用途,比如说建工坊,比如说建仓库,比如说作为试验场。

    再不济就当作官庄去种粮食,只要维持基本的生活即可。

    好田地更不用说,既然人们都没有种地的动力,那就收起来,作为官田,或者是挂在某个商家名下的田地,派人去耕种。

    毕竟,粮食虽然能从外面买,但是自己的产能是不能放弃。

    而那些不适合种植,却又挨着村镇的地,能拿来干什么

    “书安,那些地就是拿在手里,都没有任何用途,难道说我们要押着海量钱财在其中”

    方书安当然不能告诉他,这是作为储备用地,等到全国卖农田过去高峰,他们就能将手里的出备用地,一点点转化为其他性质,那时候,才是实现价值,令人眼红的时刻!

    其实这些计划,本来就应该实施,但是机会还没来,所以方书安就没跟朱由校说,把人急得够呛。

    现在说清楚,朱由校终于从这里找到解决方案。

    那种成就感,比将事情做成后都开心。

    要不说,方书安晕倒造成的影响力太大,朱由校刚走,张田余就进来。

    他和朱一样,一边要解决眼下的难题,一边趁机向方书安多请教几步。

    因为,除了方,没有人能解决这个问题!

    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似乎这些事情,他都曾经经历过!

    这个问题,张田余自然是想过。

    但是,那连猜测度算不上,不过是在脑海中的想法而已。

    这就是方书安的神奇之处吧!

    毕竟,在历史传说中,有不少这样的先例,比如说,往远了有三国时候的诸葛孔明,往前唐有袁天罡、李淳风,就是在大明,都有刘伯温。

    所以啊,人的算计到底能精确到什么地步,他不敢说。

    总是是方书安很厉害就对了,厉害到他望尘莫及的地步。

    整理心情之后,他怀着对方书安更深一层的敬意,慢慢的跨步入门。

    “书安,你可是吓死我们。”
1...205206207208209...28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