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林如楚的问题,可谓是问到点子上。
身为工部尚书,他对工程技术上的事情,有着天然的敏感。
不是说那东西是棉花纺织而成?现在是拿出证据的时候,若是这都没有,那不是谁都能找点东西编瞎话?
方书安知道肯定会有人问类似的问题,他做的准备也很充分。
来的时候带的东西,就是要现场演示给他们看,从原料到产品,一股脑展示出来,看看还有什么借口。
“陛下,林大人提到此问题,那么接下来,就由小子演示一遍吧。”
方书安恭敬的向泰昌申请着。
“尽管尝试,就等着你的展示呢。”林如楚的问题,问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他们也都想看看,棉花那种东西,是如何变成一块块布料的。
要塑造一个较为成功的实验,前期的准备必不可少。
“陛下,整体部显示,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所以我们今天开展的实验,仅仅是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到时候会演示如何进行,但是展示实物的话,会采用已经准备好的东西。”
随着方书安的招呼,太监们抬上了一筐棉花,方书安将棉花取出来,向泰昌和各位大人们展示,确保他们看见的原料没有错。
棉花看完之后,剩下的就是粗处理环节,取出毛发杂物等等。
随后,是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梳棉。
棉花在经过初步的处理之后,仍旧不能直接上纺纱机。这也就是新工艺和老式工艺的显著区别之一。
因为棉花纤维目前呈现松散棉块、棉束状态,并仍旧含有不少杂质。
当然,已经不是大的杂质颗粒等等,多数为细小、粘附性较强的纤维性杂质,例如棉籽表皮,棉花结等等。
这些如果带入下一环节,势必将影响到成品的光洁度。所以必需将纤维束彻底分解成单根纤维,清除残留在其中的细小杂质。
如此一来,使各成份纤维在单纤维状态下充分混和,制成均匀的棉条以满足后道工序的要求。
大臣们谁会见识过如此精妙的环节,将那些毫无规则可言的棉块放进机器之后,经过处理,展现出光洁均匀的棉条。
这是什么样的奇思妙想?
精梳之后才是纺纱,这也是方书安机器先进的地方,他一机数锭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此前的方法。
“这就是新式纺纱机?真是好用啊。”
“谁说不是,我小时候曾经见过家里用的纺织机,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水准。”
“对啊,这样的机器才叫纺纱机,百姓用的那个,充其量就是个大玩意。”
官员们不少都是穷苦人家出身,小时候见过家用的原始纺纱机,虽然那些东西已经让人惊为天人,但是在方书安的机器面前,余者都是小道伎俩。
随着纺纱机的运转,一条条棉线也成型了。方书安将带来的棉线和现场纺出来的线给围观的官员们看,大家都是叹服不已。
这是要怎样的天才才能想出来的解决方案?
随后的织布环节,人们就更加好奇,飞梭织机的使用,彻底打消了众人的疑虑。也难怪方书安他们弄的羊毛布能赚钱。
多锭纱机和飞梭织机的使用,出布效率提高了七八倍,那样的效率,成本大幅度降低之下,怎么可能不赚钱?
只降低成本也只是一个环节,关键是成品要比手工织布好上不知道几倍。
经过一系列前处理和生产出来的棉布,根本就没有传统粗棉布上边的绳结或者是杂物等东西贴敷在身上的感觉,远不是其他材质能比。
一番演示,人们明白,方书安真的能大规模解决棉花的加工问题。
至于精梳棉布的手感,那是真的好!
方书安看着人们交头接耳的样子,心里开怀一笑,此番行动,固然有着打消官员们的想法在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此前人们对新式机械的效率没有直观的感受,现在看见科技带来的巨大进步,他们想要轻视科学的力量都会想想,当初不过是见证过一些小事情,和目睹一整条流水作业的直观感受,是完不一样的。
方书安的行为,让官员们打消了顾虑,剩下的就是决定,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选择什么时间来出兵。
如果西北都是能赚钱的地方,那么没有理由不拿下来!
开疆拓土的功劳,自古以来就是士大夫们的最高愿望。捞钱之类,只是小事情,除非捞成巨贪,不然没有可能留下名字。
开疆拓土可是一定会记录青史。
事情还没有讨论出个结果,另一件事倒是先开始。
。
(iishu)是,,,,!
567 叫花子军队
【】(iishu),
从西南出发的军队,终于赶到京城。
但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军队最近的一次大规模作战,也就是在几十年前为播州治乱掠阵过,自此以后他们甚至没有参加过真正的战斗。
因此,几乎可以说是九边当中,最穷最差的那一方面。
形象差到什么地步?要不是军队打着旗号而来,没准在来的路上,就会被什么地方当作是逃难的百姓。
事实上,那些卫所军比人家逃难的百姓还不如。逃难时候,百姓们也都是带着自己的家当,推着独轮车,大包袱小包袱,什么都不少。
而南来的军队就不一样了,尽管也叫军队,但是除了队伍争气点,很难有样子。人们没有盔甲不说,兵刃也都没有带着,行走在路上,更多人还以为,他们是成群结队的叫花子。
“路上伴行的军队,根本不敢相信那是他们的袍泽,相比之下,西南地方的军队,实在是太不像样了。”
带领军队之人,也不陌生,在辽东时候,方书安曾经见过,是邓显魁的弟弟,也是在西南地区声名响当当的邓显武。
当然,若是跟名噪一时的武将比较,两人的名气都不算大,他们能当上中高层军官,还是因为大伯的原因,也就是著名将领,官至副总兵的邓子龙。
想当年,可是力压刘綎一头的存在。
不过邓子龙在露梁海战战死之后,他的子侄辈也就没有了靠山。
就比如邓显武,直到现在也不过是定国将军头衔,挂着都指挥同知的名号。
看上去官位也不低,实际上那是在贵州,山高皇帝远,常年没有像样的战斗。
尤其是在邓子龙平定西南之后,因为他的名号在,又有邓显武坐镇,便更加没有造反。所以啊,他的定国将军头衔,始终无法再进一步,成为副总兵。
如今已经六十多岁,更加没有希望了。
因此,将邓显武调出来,一方面是因为只有他才能带出来西南十七个卫的卫所军,另一个就是,朝廷要考量一番,是否要让他重新带一支换装的军队回去。
虽然那里没有战事,如今带着几万人出来,力量会薄弱不少。
并且西南地区的卫所军,比其他地方条件更差。
虽然那里气候田间好的多,能生产大量的粮食,但是与其他地方一样,伴随着人口的增长,现有的土地已经远远无法满足要求。
而周围不是瘴疠之地就是苗民,同样没有扩充土地的空间。
种种条件之下,西南地区的卫所军没有任何出路。
所以,这里的军户们,更加有着要走出去的愿望,现在有朝廷的命令,又有邓显武的协调,大部分指挥使或者是千户,都很积极的分出麾下的部分人手。
有些人并不愿意,走掉一部分人也就意味着要少很多兵血。但是在邓显武的指挥下,他们不同意也要同意。
方书安跟刘綎、崔景荣一起迎接的军队。
说是军队,其中有多半是妇孺,一个男丁下边,少说也有两三个孩子。整体下来,可不就是这样的局面。
看着衣衫褴褛的众人,刘綎直叹气,崔景荣双眼噙着泪花,就差落下来了。方书安不争气,已经是泪流满面。
难怪大明最后要崩塌啊,看看这些军户,都成什么样子了。西北可能会比西南好一点点,但是有能好得了多少?
刘綎和邓家的关系一直不怎么样,他当年和邓子龙可是出了名的山头,与邓显武也有过龃龉。
但是刘綎的能力要比邓显武高出不知多少,这些年南征北战,麾下的事情光是甲胄都换了一茬又一茬。如今指挥的更是武装到牙齿的新军,看见西南军的样子,他早没有了往日的仇怨,心里都是对这支军队的同情。
当然,很快他们就不是军队了。
“难为你了!”刘綎握住邓显武的手,使劲上下摇了摇。
邓显武苦笑一声,“刘将军,让您见笑了,在下只能带出这样的军队。”
“哪里的话,这怪不得你,朝廷信任你们,将你们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菜,实在是太菜了,要是邓子龙当年带领这样一支军队,根本就不可能和刘綎麾下的老戚家军底子相抗衡,真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啊。
“邓将军辛苦,放心吧,交给我们安置,定然能让军户们过上好日子,不用再这般清苦。”崔景荣代表兵部,也代表朝廷说出了计划。
既然万里迢迢的将军户们拖家带口的迁过来,自然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你就是方小子吧,真是人中龙凤,家兄没有少夸你。”轮到方书安,邓显武露出笑容,一拳打在方书安胸口,这样的见面方式,要比那些假惺惺的客气要亲密的多。
“邓将军笑话了,正是区区在下。”方书安还是客客气气的行礼道。
“唉,太客气就过于客套和假惺惺了,你的身份地位,可比一般的年轻人要厉害的多,放眼大明,有谁不知道年轻一辈当中有个不世出的人才,就是大名鼎鼎的方书安你啊。”
作为武将,邓显武夸人不会像文官那样浮夸,有啥说啥,绝对是真心实意的夸奖。
“好了,先不要互相吹捧,咱们先安顿下来人马,来日方长,回头慢慢叙旧。”刘綎看着他们说个不停,也不知道要寒暄何时。
不过方书安有些问题,便说道,“将军,小子有个问题,不吐不快,不知可否?”
“你呀,客气个什么,有话尽管说!”邓显武大方的很,什么都不打算隐瞒似的。
“为何西南的卫所军里,都是妇孺,怎么就没见过老人呢?”
他这一说完,几个人一愣,尤其是邓显武,眼神明显暗淡下来。
“唉,想不到你这小子,总算是看出来了,也不枉费他们一番心意……”
卫所军世代军户,流传两百年的卫所军队,不可能没老人家。
就算是年纪太大的行动不便,有些年纪差不多的,总能跟着队伍一起到来。
眼下,莫说是老人家了,就是中年人都不多,这样的状态有些异常,根本就不是应该出现的情况。
“实不相瞒啊,老人家都不想来,他们知道自己什么都干不了,过来的话只能是拖后腿,造成负担,所以都选择留在本地……”
刘綎和崔景荣多少猜到一些,听闻他说完,都是隐忍不住。
多好的老军户,他们知道自己会造成负担,竟然做出了不随家人一起背上的决定,这需要多的勇气啊!
“将来有机会,把老人接出来吧,他们会过上好日子的。”刘綎说到。
“既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些崽子们肯定会送钱财回去,那出来与否。便不再那么重要。”老人家们选择留下,就已经想好了结果。
他们不少人已经一把年纪,真要出来一次,能不能顶的住还两说。
再者说,调令里也说,出来的军队会转为专业的建筑工队伍。
虽然他们无法理解建筑工干什么,但是提到过会辗转东西南北,那样还是会四处飘零,不如就在老地方,不耽误年轻一辈。
老人们能做出这样的牺牲,方书安是由衷的感动。
“您放心吧,邓将军,建筑工会是个很挣钱的行业,比一般种田的收入要高得多,只要大家愿意,钱是挣不完的。”
先不管京城存在很多需要翻修的建筑,就是以后打算大规模开展的修路和治理黄河等项目,都有大量的用工需求。
虽然他们此次出来带着的人手不少,足足几万人,即便当中只有一半能劳动,也是建筑队伍的基础。
只要将那些没有长处的灾民们一起混合进来,揉沙子,就能形成很好的队伍。
几万人看着吓人,分出一半的劳动力来说,再散下去,也看不出什么来。
“城西空出来大片的临时营地,此时应搭建好了临时居所,等到修整两日,习惯之后,咱们就去施工的地方边看边学,等上半个月熟悉以后,回来一部分人把住处修好。以后啊,那里就是他们的家了。”
崔景荣和邓显武说着已经制定好的计划,几万人的定居点,不是小数目。让他们直接住进城里,太不现实,那里没有多余的土地,购买价格要高不少。
再者说,如果朝廷将他们安置进城里,以后再有类似的事情,都要比照着来,哪里有那么多银子用来安置工人?
也就是在西边找些空地,圈起来修建定居点合适。
城里的建筑队伍都在忙着赶进度,他们没有多余的人手来修建此处住房。而在计划当中,这些房子最终是会安排给军户们居住。
如果是套免费到位,不付出什么,会让人觉得过于容易,不但引起他们的不珍惜,还会让其他百姓眼红。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学会如何修建房屋以后,统一在定居点干活,由他们自己修建自己的住处。那样一来,最后将房屋再分配下去,遇到的阻力便会小上很多。
“按照朝廷的吩咐即可,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待遇,都是些苦命的人,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都是肯出力气的好汉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