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原来,现在的兀良哈,虽然还是那个名字,但其实跟原来的有区别。
其实,更像是一个鸠占鹊巢或者说是占别人名字的故事。
原来的兀良哈,现在有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叫做朵颜三卫!
他们在草原几经迁徙,在明初时候,已经和大明关系密切。
当年帮着成祖不少忙,早就成为大明众多藩属的一部分。
现在的兀良哈是厄鲁特蒙古自称而已,他们南下占据兀良哈的土地,别人传来传去,他们也就这么称呼自己。
在很多人眼里,兀良哈要有名的多。
孙传庭不说还好,说完两个人更郁闷了,那他们到底为的是什么?
“今日,已经正式收到吐鲁番国王的国书,正式请求大明出兵!”孙传庭主要带来的是这个消息。
吐鲁番王国和大明的关系,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
洪武年间,大明出兵到嘉峪关西,设立哈密卫,永乐年间,哈密卫仍旧是大明边陲。
但是到了成化年间,情况就有所变化。
哈密卫几乎成为来往争夺的重点,再往后,干脆退守嘉峪关,西边没了驻军。
在这个过程中,吐鲁番王最开始臣服,后来争夺哈密卫,最终控制,成为了嘉峪关西边的老大。
几次和大明征战以后,渐渐进入对峙状态,不过基本也是以经济制裁为主,很少动刀兵。
也就是到了隆庆年间,情况有所缓和。
双方互市又热闹起来,到了现在,甚至想到求助。
这不是,遇见蒙古的攻击,开始请求大明出兵!
换做以前,火中取栗自己没有半分好处的事情,内阁肯定不干。
但是这些人在西北作战还不算,犯边之余,还有人将京城的棉花烧掉,这样的行为,可真是作死。
如此大背景之下,或许能让内阁有些想法,但是想要出兵,依然不够。
“南边那里,可有什么反应?”
南边说的是吐鲁番王国南边的叶尔羌,两国也是并不太平,但是面对草原或者高原上的敌人时,他们自成一体。
“叶尔羌没有任何言语,还不清楚他们会如何。”
叶尔羌和吐鲁番也是打来打去,互有攻守,如今蒙古进军吐鲁番,却没有叶尔羌的事情,本来就让人意外。
“尽忠,此次出兵吐鲁番,或许是机会!”
李尽忠和孙传庭都有些纳罕,进军吐鲁番,有什么机会?
“那里的土地,适合种植棉花,他们种的不多,一直没有成气候,如若大规模推广,收入将十分巨大。”
棉花的事情,方书安十分上心。
因为那是下一个战略目标,现在,他还没有开始插手,就有人琢磨着吐鲁番和兀良哈,这是谁在中间搞事情?
“朝廷是怎么个意思?”
老方一直没有回家,方书安不知道内阁会如何决定。
“你都不知道,我哪里会知道,我是怕你不知道情况,特地跟你说声。”
李尽忠不清楚,方书安却清楚,先不说是否会对外用兵,因为有这一层因素在内,就不可能撤走西北的卫所军。
不过这样也好,至少能就地重新整编,让西北的战力也提起来,再不济,还有一些军队依旧在京城周围“待命”。不管他们是从何处而来,现在如果要出兵,至少有人能够派出去。
“书安,你说咱们会不会打?”
“我看八成不会,但是啊,咱们要让它变成可能。”
“变成可能?”对方书安的说法,李尽忠弄不清楚,难道说要主动出击的意思?
先不说其他,在方书安的眼里,华夏的版图,至少要是一只大公鸡才能完整。如果能够多出来,那当然就是赠送的一般。
此前,明军最多在嘉峪关,这让他很是难受。
他甚至想着,如果哪天时机成熟之后,他想办法朝西北用兵,先将哈密卫拿回来,然后再征服吐鲁番和叶尔羌王国。
现在么,有兀良哈出现吗,他们连出兵的理由都不用想了。
以前不愿意占据哈密卫,主要是朝廷觉得,那里就是亏本的买卖。自从掌握之后,一直反复拉锯不说,也没有能带来多少收入。
别的不说,粮食都需要从内陆长途跋涉运输过去,其他的更不用说,那种情况下,占着都是巨大的靡费,也难怪内阁不会同意。
但是么,在棉花出现以后,特别是大规模种植以后,一切都不是问题。
西北有土地能种出粮食,只要适当的人口密度,自给自足不是问题。至于盈亏的问题,就是棉花和葡萄干以及其他水果干了。
后世那样直接将新鲜瓜果运输到内地的事情,现在还难以做到,但是葡萄干,水果干,甚至是红枣这样方便运输的东西,还是很容易做到。
果不其然,他们还没有商量出什么来,方从哲便回府。
方书安想了想,将两个人一起带去见老方。
这还是第一次带着朋友见爷爷,不过方从哲知道,两个人都不简单,并非是孙子要拉着他俩来走后门。
几人见礼以后,分清主次坐下。
“爷爷,朝廷是什么意思。”
方书安上来就直奔主题。
“你们消息倒是很灵通,都知道最近发生的事情。今日没有做出决定,但是有一点,你想要在西北调兵的事情,别想了。”老方还以为他孙子是惦记这个事情,上来直接告诉他结果。
“爷爷,您想多了,孙儿不是惦记着那些卫所军。孙儿是问,我们是否要向哈密卫派兵,或者只是在边境做好准备。”
说到此处,方从哲停下了手里的动作,将帕巾扔向一边,“说说吧,你们有什么想法。”
他对方书安已经足够了解,每次提出类似的事情,必然是有什么想法。不然也不会现在就着急过来,并且还带着两个同伴。
方书安并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小心的问道,“朝廷是不是不同意进军哈密。”
老方看看他们,见三个人都是渴望的目光,便笑道,“你们啊你们,既然知道结果,为何还要问老夫?”
其实聪明人不用想,最后的结果很难是出兵。
因为此事和潮鲜问题完不同,潮鲜作为大明的藩属,各方面做的没有任何问题。
每年的朝贡和各种事情,做的那是一点都不漏,所以在东瀛侵略的时候,大明能够派出军队去作战。
吐鲁番王国的性质就不一样,他们几百年来,一直和大明龃龉不断,总是在归顺和背叛里反复。
这样的地方,不可能会让内阁下定决定去帮助他们。
不过,一切都是在利益的基础上,只要有足够的利益,还有开疆拓土的名声,不信内阁不动心。
“西南的人手能确定就行,至于西北,咱们的几个军队完成新式火器换装也有一段时间,现在刚好让他们去尝试下,向来松弛的西北边军,现在也能恢复吧。”
方书安一直很重视西北的武备,毕竟,在原来的历史上,与其说是满洲人入关,不如说是西北的农民起义,将明王朝倾覆。
。
(iishu)是,,,,!
565 糜烂的西北
【】(iishu),
所以,趁着此时西北有战事,赶紧将松弛的武备紧张起来,顺便将那里的问题厘清,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听你的意思,是支持出兵?”老方从孙子的话里,已经听出弦外音。
“爷爷,有好处的事情,为何不干,吐鲁番王朝这些年都快分崩离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土地是宝贝,不如我们帮他们认识清楚……”
所谓帮他们认识清楚,不过是借口罢了,方书安的心思,他爷爷自然能看出来。
“什么宝贝,那个地方可是苦寒之地,无人愿意去。你不要琢磨了,前汉前唐倒是有西域都护府,但是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多少帮助。相反,还一直靡费国力。”老方对孙子的话不以为然。
“苦寒之地,可不是那么回事,爷爷,那些话都是说给咱们听的。实际上,西域虽然不少地方是沙漠戈壁,但是也有很多绿洲,稍微利用好,产出的粮食不是小数目。最主要的是,那个地方的气候和土地十分适合种棉花,只要能在那里大规模推广棉花,得到的收益将会十分巨大。”
“棉花,能有多大收益?”
“下一个羊毛布,甚至比羊毛布更广的市场!”
方书安的说法,让老方陷入到沉思当中。
他孙子说的事情,没有失手过,但是西北有没有说的那么好,他也有疑问。历史上,还没有人能在西域获益,方书安真行?
“朝廷很难同意,除非你能拿出来,说服大臣们的证据。”
这是老方能想到的办法了,真要是想说服大臣们,必须有说过去的证据。
而对于此,方书安从来不缺。
“两天时间,我就能给出您东西来。”方书安激动的笑着,说服他爷爷,也是个开始。
羊毛纺织用的机械,最开始就是为棉纺织开发,原型也是方书安在后市见过的棉纺织机器。
实际操作来说,棉纺织的难度要比羊毛纺织小,调试和转化也更快。
有老方的态度之后,他们便赶紧去工坊,将之前改造过的棉纺织设备继续优化,拿出来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朝廷大员。
事实证明,老方说的一点都没错。在西北之事上,成化年间以来,内阁很是专一,那就是置之不理。
内阁扩大会议上,一众人都不同意出兵嘉峪关。哪怕是兵部尚书崔景荣,都持很谨慎的态度。
别人就更不用说了,尤其是李汝华,甚至连提高嘉峪关防御等级的建议都不支持。
自从国库开始变得充盈之后,李汝华反倒是越来越小气了。
穷的时候穷大方,富裕的时候开始抠门。
以前该花钱的时候,他还是能支持花钱。现在倒好,就算是该花的钱,他都要犹豫一阵子。
赵焕作为吏部尚书,对于西边的事情也不看好,那边官场的情况,他很是了解,不具备支撑大规模作战的基层组织。
“陛下,从您登基开始,我们就在尝试恢复西北地区朝廷的编制。现在,实不相瞒,西边还差不少,若是几万大军开过去,莫说是粮草,当地连配合的官员都还不。”
西北陕甘地区,布政使自然是有的,但是一级级下去,尤其是知县以及县丞级别的官员,到现在还是空缺。
很多地方,县尉竟然是实质上的一把手。
说起来,也是历史遗留问题,并非是朝夕之间酿成。
“为何还没能修复完毕,到底是什么原因?”泰昌有些恼火,关于恢复大明架构的问题,从他监国之初,就已经开始。中间经过到万历禅让,再到太上皇驾崩。
两三年时间,不可谓不充分!
难道说找人去当官,还要拖上十年八年?
起码京城朝廷的缺编,很快都填补的差不多。
“陛下,您有所不知啊,从万年早年征伐宁夏开始,西北人口一直吃紧。这人口吃紧,当地的财税也就成为问题。很多知县和县丞,在当地根本就没有办法完成上级的任务,最后无法完成考评,更谈不上升迁。
长此以往,造成的后果就是没有人愿意去西北做官。县尉不同,他们多是当地的世家,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知县和县丞都不愿意做官,最后只好有他们出面,完成基层的治理。”
赵焕阐述的,就是西北地区的现状。
从当年万历第一次大规模征伐,也就是宁夏之征开始,西北的基层治理就开始出现破碎。
原本人们在此地的生活条件就十分艰苦,再经过战乱的祸害,便更加不成样子。
后来的播州之乱,潮鲜之战,朝廷都在西北人民头上不断加赋税。
沉重的担子,让原本就困难的百姓生活更加要命。人们都活不下去,也没有了对官府的敬畏,当地官员莫说是想要加赋税,原有税务都收不。
越是这样,那些原本能收上税的百姓受到的压榨就会更强烈。
总数不变,地方官要完成任务,只能去变本加厉。
到了后边,百姓们实在过不下去,便只有不断的来闹事。
一边是收不上来的税银,一边是不断闹事的百姓,再加上此地还是贫瘠的苦难之地。
综合之下,没有一个人喜欢在此地当官,因为永无出头之日!
即便是任命了官员,人家也找各种借口不去上任,有什么办法。
赵焕将实际情况说出来,也是不住叹气。
实际上,这不是他自己的问题,而是大明的遗留问题。原本的历史上,就是因为西北地区人们生活压力太大,最后只能成片的起义……以至于到最后,李闯带着过不下去的灾民,席卷天下。
泰昌听完,良久不说话,他是没有想到,西北现在已经是如此局面。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像李汝华说的那样,休养生息,给西北三年时间,或许能缓过来。
但是,他清楚的很,休养生息是在基层官员健的情况下。现在的局面,地方官都找不到几个,何谈休养生息?
即便是朝廷发出轻徭薄赋的指令,或许还有人趁着信息阻塞的情况,会自己从中渔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