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临波倚浪
“何大人,如果我们不出兵,可有别的办法?”泰昌问问何宗彦,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通过外交手段就能解决。
“陛下,如果是蒙古草原任何一个民族,都能用和市的手段来和他们谈判。只要他们想要维持和市,维持东西的买卖,就都不是问题。可是,偏生到他们这里,就有问题。
由于那些人与喀尔喀等部族并不和睦,因此他们没有从合适当中通过贸易得到东西。而他们自己,又从来没有与我们开展过和市。所以啊,这一手基本无效。”
何宗彦对双方的关系了解的很是深刻,也对他和其他部族的事情很清楚,如果想要通过原有的渠道,还真是无法解决。
何宗彦说完,紫光阁安静下来,其他人不知道是说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开口。
“吐鲁番王国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加理会,会怎样?”泰昌想了想,看看放弃会造成的损失“
“陛下,若是我们放弃,对名声肯定是有损失。毕竟现在吐鲁番王国在纳贡,也就是我们的藩属国,如果他们请求出兵,我们没有任何理会的话,在某些国家的操纵之下,或许会有很大的影响。”何宗彦回答。
“何大人,也不能这般说,吐鲁番王国虽然是我们的属国。但在历史上,他曾经不停的叛变和归顺,硬要是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听话的国家。所以啊,若是真不错,和别的国家也不同。”
两个完相反的声音,泰昌更加难受了。
现在但凡是有一个支持者众多的意见,他就会按照去执行。
瞬间,人们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个时候,往往都是阁老出来说些话。要么是鼓励,要么就是场面话,他已经很少直接提出来自己的意见。
但是这个时候,情况真的有些不同。
“诸位,你们有没有感觉,此次出兵和当年兵发辽东一样?当时人们都觉得,三百万两的饷银,根本就不够支撑辽东之战。可是结果呢,大家都看到了,不但很小的代价获得胜利,更是很好的解决了费用的问题。你们就没想过,在西北用兵,也有可能不用花费太多?”
方从哲突然说出来的一番话,让人们陷入沉思当中,想要在西北挣钱,谈何容易?
“阁老,西北那种地方想要赚钱,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李汝华自认为做过研究,对当地的情况算是了解。
“是啊,阁老,我同意李大人的意见,在西北想要赚钱,那真的是靠运气。而且赚回来的也只是小数目,想要捞回成本,根本不可能!”崔景荣对于在辽东的花销很清楚。
西北的战事不需要像辽东花费巨大,可是能赚回来的钱差更多。
辽东虽然也是苦寒,但是那里物产丰富,人们不知道能获取皮毛、人参、鹿茸多少各种各样的宝贝。
而西北,真的就是纯粹的荒凉,除了沙子就是一丁点绿洲,那些绿洲小块的很,种田的庄稼都无法生产,还能干什么?
“棉花,想要赚钱,从棉花来开始!”方从哲总算是匠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棉花上来。
“棉花?”
人们异口同声的问道。
“阁老,那里真的能种棉花?”林如楚有些不相信,棉花虽然不是特别需要水的作物,但是也不是能在西北很好的生长。
“你放心吧,能大量种植棉花,书安此前已经派商队进去探险过,那里的水热条件再适合种植棉花不过!”
老方在向人们推销者着他孙子的观点。
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等到棉布和棉花机能出来,更好的阻挡住别人提出来问题的时候,事情说起来才更方便。
可是啊,看今日的意思,非要定出个子丑寅卯来。
那可不行,如果今天内阁通过,方书安的东西还没拿出来,很有可能就决定,不对西北用兵。
那将是方书安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虽然说老方也不想要去出兵,但是孙子坚持的事情,就一定要有他的道理。先将棉花的事情提上日程,至少也要让皇帝相信,如果真的要做决定,要三思而后行。
“阁老,你说的意思是,真能在哪里大量种棉花?”泰昌听明白了,那话是方书安说的。
现在民间可是有传说,只要是方书安说的事情,就一定会成功。
“正是书安。”
“那,他可曾说过,能产出几何?”
泰昌的问题,其实也就是在盘算,如果真要是进军西北,凭借那里产出的棉花,能不能对得起他们的消耗。
“经过调查,现在对于西北的看法,多有偏颇,很多消息都是吐鲁番王国故意流传出来,让我们以为那里是一毛不拔之地。其实真的情况是,那里的粮食,绝对能自给自足,产出来的棉花,都属于额外的收入!”
什么?
西域那鬼地方,竟然能做到粮食自足?
怎么可能?
还有在粮食自足的同时,还能完成棉花的增收!
那究竟是怎样的环境?
“阁老,你说的可属实?”泰昌动心了!他是真的有想法!
如果能满足几个条件,那么去西北不会是白花钱的战斗。
“陛下,句句属实,另外,书安他们还在紧急改造现有的羊毛布机器。等到他们做好,便能用棉花做出不同以前的布料,到时候就能知道,为何他们在有羊毛布的情况下,还会坚持使用棉布!”
“既然是方从哲提议,还是方书安琢磨出来的东西,那就给他一些时间,过几日做好,赶紧呈上!”泰昌算是对一天的讨论做了小结。
剩下的压力,就给了方书安。
时间很快,根本用不了三天,也就是第二天,方从哲带着方书安,继续此前的话题。
此行,他们甚至还带着机器,似乎是要现场演示!
对于方书安能带来奇怪的东西,城门守官很是理解,他又不是首次干这样的事情。
守卫皇城的锦衣卫,里里外外看了好几遍,也看不出来东西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不过啊,老方前两天说的事情,已经传遍皇城。
“阁老,这就是您说的那个么?”
“正是,可有何问题?”
“没有,一点问题都没有,只是下官都看不出来,它是如何干活。”
老方捋着胡子,“若是你们都能看出来,不是都和我孙儿一样聪明?”
。
(iishu)是,,,,!
566 棉花的浴火重生
【】(iishu),
棉花作为纺织品,在大明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在此之前,麻布和丝绸是主要的纺织材料。
归根到底,还是棉花本身的特性,早年间的棉花并不是这个棉花,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认知存在差异。
说起来,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区。传入华夏之前,本地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
此前,棉花和木棉经常被混淆,哪怕就是在大明,仍旧有很多人分不清他们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两者的区别,其实在文字就能看出来差别。南朝宋以前,只有“绵”字,没有“棉”字。
可见棉花的传入,也就是南北朝时期,刚刚进入华夏势力范围,并没有推广的机会,作为外来物种,还不能吃,很难入主中原,成为广阔天地的主导,此时棉花一般在边疆种植。
等到开枝散叶、大量传入内地,是在宋末元初。人们逐渐意识到,棉花也能成线,作为纺织原料。也正是如此,才有了黄道婆在南方发展和更新棉花纺织技术。
史书载,“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由此可知,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泉州的棉花是从海路传入,并很快在南方推广开来,海南甚至形成棉花中心。
等到太祖皇帝登基,凭借棉花的特点,便开始在国推广。
因此,棉花产量是一个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开始时候,国人口不多,可以有多余的土地来生产棉花。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粮食的需求增加,棉花的产量也就越来越少。
到了现在,棉花产量比之此前,下降有一半以上。
朝廷对于单个农产品,很少做专门的而研究课题,也就是因为涉及到棉花的种植,泰昌便要求大臣们说说棉花的历史。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不偏听一家之言是泰昌的特点,哪怕是屡创奇功的方书安,也没有那样的待遇。
皇帝的命令,自然是要争先恐后完成,方书安写有一部分,户部也写了一部分,才有前面的介绍,一番解释,大臣们总算是明白棉花这种作物的来由。
此前,棉花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不受人喜欢,主要是因为棉布生产工艺粗糙,生产出的布料和麻布有的一比。
传统工艺的棉布,一直延伸到新世纪还有人使用,也就是偶尔还能见到的老粗布。据说是有些人怀念粗棉布那种颗粒感,有童年的感觉……
也正是因为他的颗粒感,是传统工艺当中无法避免的问题,难以具有丝绸顺滑的感觉,所以棉布也就无法进入大家之眼,只能沦落到和麻布一样的水平,作为平民用料。
方书安要解决的,便是这样的痛点。
他拿出来几块布,交给太监,让他分给各位官员。
“书安,你的真是棉布?”泰昌拿到手染成花色的棉布以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棉布他自然是接触过,但是方书安提供过来的东西,根本不可能是棉布的质感。
可是,不是棉布又是什么呢?
丝绸的质感要光滑很多,呢绒也就是毛纺的手感又要绒上很多,麻布就算了,不可能做成如此。
这种温暖舒适一点不带凉意的感觉,带来其他任何布料不能提供的质感。
“陛下,除了棉布,再没有其他布匹能给出类似的触感!”方书安拿着布料,向泰昌解释着。
“诸位卿家,你们怎么看?”泰昌扬起手里的印花棉布,问向众人。
他这些官员们虽然不识百工,但是都算博闻强识,如果有其他的材料,不可能逃过他们的双眼。
“陛下,臣从未见过类似的料子,但是它和一般的棉布差距也太大了!”身为左都御史的李鋕先开口。
屁股决定脑袋,奔着怀疑一切的原因,李鋕有充分的理由保持怀疑态度。
他当然知道这不是已知的料子,但是也不敢确认就是棉布。
如果方书安是弄其他东西过来充数,当作是用兵西北的借口,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陛下,臣也说不清此物是否棉花,但是臣有一问,刚好问问方书安。”身为礼部尚书的何宗彦,将问题对准方书安。
“尽管问就是,有什么问题,当庭就说个清楚。”泰昌通过何宗彦的请求。
现在不就是解决疑问的时候,谁说服谁,就看此时。
“谢过陛下,那么敢问方书安,棉花既然最多也就在陕南甘南种植,它是如何能在西域种植?若是在前唐时期已经传入中土,为何未曾在唐时流行?亦或者说,棉花在西域,紧紧是部分地区能种植?”
何宗彦提问的角度很刁钻,或者说是很精确。
汉代不说,因为前边引用的史书记载,汉代并没有棉花的出现。唐代如果真有棉花在西域种植的记录,为何没有人能意识到价值呢?
“何大人,棉花传入中土,在南朝宋便有记载。至于为何没能在大唐兴盛,我等分析过主要原因。如是作为填充之物,并不比木棉产量高,而且占用耕地,十分麻烦。也就是在蒙元时期,黄道婆改进棉花的纺织技术,棉布作为一种布料,才开始广为流传。”
何宗彦的问题,方书安还真没有提前准备,不过恰好问在关键处,因为在前世历史书上,介绍过黄道婆对于棉布的功绩。
方书安说了一半,继续说,“甘南和陕南气温较高,相比之下,西域冬季持续长,温度低,看上去并不适合棉花种植。事实上,并非如此,棉花的生长周期并不长,而且在吐鲁番王国等地,夏日的气温要比甘南更加炎热,生长棉花不是问题。”
对于气候的问题,他清楚的很,作为华夏地区高温记录之一的吐鲁番盆地,热量甚至比他低纬度的一些地区更加充分。
至于西域炎热的问题,各种传说记载还是有的,火焰山的故事,早早就有流传。
“看来书安调查的很是清楚,既然没有影响,老夫也就没有问题了。”何宗彦是个实事求是的人,他有问题当然会问出来,既然没有问题也不会强求。
西北的事情,现在由他在交涉。
说起来,难度很大,那些人和喀尔喀、科尔沁不一样,他们到现在都以为,大明军队不敢将他们这样。
事实上,换做以前,或者真的只是打嘴炮而已,毕竟大明的军队已经一百年没有踏上漠西蒙古的土地了。
正因为他们盲目的自信,所以将喀尔喀使者带过去大明的照会当作废纸一样的烧掉。
何宗彦知道会是这样的结果,但是他必须要去做,谁知道尝试以后,对方会不会轻易的同意呢?
那样的话,他们只使用一纸文书,就能解决吐鲁番王国的危局,对四周藩属国的影响力,会加强很多。
但是么,很想然,那些人继承了兀良哈名字的同时,也将原来漠西蒙古的彪劲儿也继承。
使者的话不听,大明的照会也不予理会,而吐鲁番王国的使者还在一波接着一波,此时再不动手,他就要黔驴技穷了。
但是,何宗彦可不是为打仗而打仗之人,打仗只不过是外交的手段,他是懂得。要解决西北问题,还是要又软有硬,才能事半功倍。
“何大人和李大人都问了相关的背景,那我有一个疑问,方小子说此物是棉布,有何直接证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