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特别白
看着李幢回去和管事们商议,朱达环顾四周,他在想着田庄终究是太破旧了,如果想要做更大的生意,招揽更多的商家,还要进一步的整治修缮,边上的金管年等人则是颇为紧张,忐忑,一方面这么大的生意做成了好处不少,一方面朱达会不会黑吃黑把好处全吞了,他们担心不已,又觉得无法抵抗。
除了产地海外和草原上,丝绸在各省差不多是个公价,李家商队很快就合计出了价钱,李幢和老管事上前说道:现银四两一匹,若是能有五百匹以上,我可以出到四两五。
哦?价钱居然涨了。朱达有些诧异的问道。
好叫朱兄弟知道,鞑子入寇之后,边关戒严,贸易断绝,前面一两个月货价下跌,这两个月因为南边来的商队少了,货价又开始上涨。李幢解释的很详细,其中关节朱达也能听懂。
不过这里面朱达感兴趣的细节很多,他又是开口问道:你们要把这些货卖到草原上,边关戒严你们怎么出的去?
我们李家的商队是不去草原的,我过不去关口,不过边关有很多人能把货卖出去,高价收货的人也是他们,我们把货送到威远卫和玉林卫那边就能高价卖出去,朱兄弟你应该能明白。李幢又解释了几句。
朱达当然明白,无非是边关的军将和依附他们的豪强在收货,对他们来说克扣军饷只是小利,和蒙古部落进行贸易才是金山银海,越是两军交战的时候约是赚钱的好时机,因为边关封禁,卖给蒙古的货物都要飞涨。
金管年他们距离这边很近,朱达和李幢的问答也听得清楚,本来这些吏员的脸色都不好看,可听到这时却都露出苦笑和无力来,一名户房的文书对金管年小声说道:二爷,这生意要给咱们做,怕是低价卖出去还以为占了便宜。
吏员们都很认可这个说法,他们根本不知道行市如何,他们所知道的价钱只不过是怀仁县的价钱,涨跌之类的趋势根本收不到风声,如果不是主动的面子摆在这里,对方很是坦诚毫无保留,如果对方信口开河,拼命压价,对他们说现在因为边关封禁,所有的商货价钱都很低,只怕他们也只能相信,也只能低价出货,更关键的是,朱达懂得生意经,对没办法糊弄的大家往往会坦诚相待。
想到这里吏员们都有些心平气和,同样是没本钱的买卖,朱达却占了大头,大家心里都是不服气的,可到了现在却想到,在朱达手里能卖出个高价,在自家手里怕是买不上价钱,这么一高一低三成五还真是不少。
一切谈定,李家商队的人开始清点曲绸的数目,在这个过程中能看出他们没有完全的放心,能看到李家的管事和伙计们借着清点的过程把每一匹都验看过了,数目不多,一共三百六十二匹,按照四两一匹的价钱,一共是一千四百四十八两。
当算出这个数目的时候,李家商队自李幢到下面的管事脸上却有些尴尬,原因很简单,他们带着货来,卖出货去,一共也才是五百多两的生意,眼前这一千五百两怎么凑得出。
只看到李幢和老管事把李家商队的所有人都召集到一起,还能看到在他们二位说完话以后,李家商队的所有人都在翻看自己的怀里和包袱,就这么折腾了一会,李幢和几位管事面色难看的走了过来。
没银子做什么生意,还验看的那么起劲。一名吏员冷笑着说道,任谁也能看出来发生了什么。
李幢他们走到朱达跟前,还没张口,朱达就笑着说道:是不是银子不够?
朱达的问题,吏员们的冷笑讥嘲,让李幢和身边的管事们羞愧难堪,有些沉不住气的李幢脸红的好似要滴出血来。
让朱兄弟笑话了,我们商队一共才凑出来七百四十两银子,你看能不能把拉车的马和骆驼做抵押?李幢尴尬的提议到,他都有些抬不起头了。
谢谢大家,已经修改了
第二百六十章 现银为王
听到这话,站在边上的吏员们又是冷笑,其中一人忍不住说道:拉车的马和装货的骆驼能值几两银子,我看看你们的牲口就算是让你们抵押,看你们身后的数目也不够,没银子就说没银子,何苦打肿了脸充胖子。
这话让李幢愈发的尴尬,但也不得不承认对方说的是实情,马匹的价钱的确是高昂,但那是指可供骑乘的马,拉车的牛马和运货的骆驼本就不值钱,何况大同是边镇,和蒙古部落贸易方便,本就不缺马匹,而且在腊月时节,这些牲口非但反手卖不出钱去,还要耗费饲料,还要马夫伺候,这抵押让人赚不了便宜,反倒是让人吃亏。
而且金管年带来的吏员们都是算账的行家,他们大概看过之后就有个明细,;李家商队就算用牲口抵押,也是不够数目,他们根本没有七十头牲口的余量。
要不要不先买五百两银子的其他的李幢又有提议,只是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到最后什么人也听不清。
吏员们在边上只是冷笑,他们不敢冒犯朱达的客人,但李幢他们先前验货太仔细,问题有多,冷笑几声总是免不了的,这样的冷笑让李幢和管事们愈发尴尬。
留下五百两做定金,剩下的二百多两留着做路上的花用,这些绸缎你们都运走,卖出去再给我货款。朱达沉声说道。
这话说出口之后全场安静,李幢和管事们满脸不可置信的表情,吏员们也是张大了嘴,等反应过来之后,李幢连连摆手,满是惭愧的说道:这怎么使得,这怎么使得。
有什么使不得的,你是我的兄弟,我相信你,你能不顾风险带着货来到这边,那我还担心什么,你带着货走,卖完了再把钱给我,我相信你。朱达朗声说道。
听到这些话的李幢满脸涨红,颤抖着说不出话来,边上的老管事满脸感慨,在那里喃喃说道:老东家看人准啊,李幢激动半晌才平静下来,只是开口时带着颤音和哭腔:请请朱兄放心,若是带不回银子来,就让小弟被天打雷劈,下辈子做牛做马
李幢年纪比朱达要大,此时却激动的称呼朱达为兄,并在那里赌咒发誓,朱达笑着摆摆手说道:不用发什么誓,你是一时银子不凑手,等周转过来就好了,我说过我要赚钱,你也要赚钱。
这时候金管年走了过来,满脸为难的凑近说道:朱老爷,咱们最后还是别赊账,城里这么多人都盯着这批货,要是见不到现银的话回去没法交代,要是一时凑不齐银子,我们可以把货运回去
说这话的时候金管年满是忐忑,他生怕朱达发怒,看着不断巡视手持长矛的难民们,再看看已经使唤不动的年轻差人们,金管年已经有了最坏的打算,这位朱老爷要真是把货硬吃下来也只能认了。
他们是跟我赊账,不是跟你赊账,我会给你们个交代,生意上的时我从不让别人难做。朱达很和气的说道。
朱达都这么说话,金管年也只能点头答应,等回到人群的时候却和林班头耳语问道:真要动气手来咱们能不能把货抢回去?
怕是打不过,咱们这伙人见不得硬仗,最能打的那十几个年轻的,每日里在这庄子操练,早就不和衙门一条心了。林班头脸色同样难看,悄悄地回答了金管年。
既然如此那就是无可奈何,大伙也只能在这里眼睁睁的等着,看朱达下一步怎么安排,不管安排什么都得认命。
李家商队清点完曲绸之后搬到了自家的大车上,并按照约定把五百两现银的定金交到了朱达手上,负责清点银子的李和在那里忍不住笑,大伙也知道他为什么笑,因为这五百两银子就是朱达给出去的,这才几天就又转回来了。
李家商队搬完了三百多匹绸缎,尽管对其余的货物很是眼馋,但手里没有银子也没有办法,本想着抓紧回去收拾下准备启程,但却被朱达喊住,让他们给其他的货物出价估价并且验货,有前面那么大的一个人情,李家商队自然是遵从。
斜纹棉布六百零七匹,每匹八百文,牛皮靴子二百七十双,有纹路的一百二十双,每双六百文,没纹路的每双四百五十文,木碗五百八十个,每个十文,木盆一百九十个,每个二十五文,药材每包四百文,共两千五百包,羊皮二百六十三张,九十文一张,牛皮一百七十张,每张六百文,兽皮合计三百张,折二百两银子,马尾牛角
验货报价的事情李家商队做了多少年,熟练至极,他们每个人都是干劲十足,仔细认真,也就是半个时辰就把所有的货物清点完毕,连大概的成色都进行了检查,老管事李富还取来了纸笔现场记账,等清点完毕之后开始将货物的品类和价钱一一报了出来。
算上那三百多匹绸缎一共是三千五百五十七两。老管事最后报出了总价,金管年那边每日里算账,李管事报数的时候他们也得出了结果。
三成五一共是一千两百四十五两,二和,你去给他们取过来。朱达算出了数目开口说道。
金管年林班头还有其他人都看向朱达,他们明白朱达的交代是怎么回事了,但金管年和几名户房的吏员还有另外的惊讶,朱达居然这么快就算出了三成五是多少,一名武夫可没有这样算账的速度,就算户房里的文书都得历练几年才能有这样的心算。
听到朱达的这个安排,李幢更是感动,在他想来,朱达这是自己垫款来让他们赊欠,心中更加感激,但此时也拿不出什么回报的手段,只能安排管事和伙计们将所有的货物仔细验看清点,不能让朱达吃一点的亏。
等李和把银子取来,金管年带着人仔细验看过之后,这场面就从一开始的尴尬变为皆大欢喜了,大家都拿到了该拿到的,好像吃亏的只有朱达这边,可看他这边也是笑嘻嘻的,不以为意。眼看着天色不早,该准备出发的要抓紧准备,该准备回城的怕是要准备启程了。
大家正准备告辞的时候,朱达却把众人喊住,然后朗声说道:我这边好卖的货物足够多,李兄弟,你能吃下的一份我会留足,但你一家吃不下所有的货物,你要帮我把消息放出去,知道的人越多,你的好处也就越多,金管年,林班头,在我这边做生意是公平买卖,买卖双方都不会吃亏,说定了什么条件就是什么条件,你们有什么货尽管放到这里来,除了你们的货,其他人的货也都是一样,这边兴盛了,你们同样好处多多。
朱达这番话说出,李家商队这边和衙门那边都是积极的回应,李幢深深作揖,郑重其事的躬身说道:请朱兄弟放心,定将朱兄弟的仁义和生财之道散布四方,就算我李家的生意不做,也要
你的生意还要做,还要赚到银子,不会让你白忙的。朱达笑着打断了李幢的话,听到这话李幢愣了下,随即更加感激的躬身为礼,他身后的几名管事也是一起躬身作揖。
等李家人说完,金管年那边则是笑嘻嘻的说道:请朱老爷放心,有这白花花的银子在,下次还有更多的好货过来,谁会跟发财过不去?
那林班头也是拍着胸脯粗声说道:老林我就没见过朱老爷这么爽快的人,这么爽快的给现银,谁不愿意做这个生意。
相比与李家人的满怀感激,衙门的吏役们已经是欢天喜地了,只怕在过年过节都看不到他们这等高兴样子。
天已经快黑了,李家商队今日里没办法启程,但搬运完货物后都是回去准备,也要早早休息,因为明日里要起早出发,而衙门里众人则是急着赶回城内,在场的人都能听到他们相约晚上去吃酒庆祝。
朱达安排着家丁和难民们搬运衙门带来的赃物,李家商队带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储存搬运这些事当然不用朱达操心,他站在那里看着吏役们离去的方向有些发愣。
在田庄众人眼里,朱达极少有这个样子,那边正在清点的李和放下了手中的活计,特意走过来询问道:大哥,有什么不妥吗?
我原以为这笔货会是好大一笔银钱,却没想到一千两就能拿下来,可看衙门这些人欢天喜地的样子,又觉得这一千两是好大一笔银子。朱达摇头失笑说道。
听到这话,李和先是一愣,随即剧烈的咳嗽起来,平复下来后盯着朱达说道:我的爷,一千两还不是大钱,在咱们这县城里二两银子换成铜钱,可以供一户人家过一年不差的日子了!看着朱达还在笑着摇头,李和又忍不住说道:这一次就赚了两千多两银子,咱们实在赚的太多了,郑家在郑家集那么多铺面和买卖,半年也赚不到这么多利,咱可别把赚到的银子不当钱。
第二百六十一章 吏役们的私货
李和的状态很有几分气急败坏,朱达忍不住笑出声来,用拳头捶了下对方胸口说道:我知道这些银子是大钱,我也知道咱们赚大了,就是突然间觉得有些假,这些钱我拿出来随随便便,他们却觉得天降横财。
朱达当然不会同李和说这几百几千两银子的进出让他没有真实感,这些脑海中的纠结也没办法详细解释给别人听,不过他刚才那几句话李和却已经接受了,只在那里嘟囔着说道:你怎么会不知道,当年你在白堡村的时候生意做得比谁都精明。
李和没在这边耽搁太久,他以为朱达和他开玩笑,打了声招呼便回去忙碌,眼见着天空中又是阴云密布,估摸着今夜又要下雪,李和常申都在催促着大伙忙起来,将这些货物送到库房堆放,少不得要在地上铺一层干草,这是白日里学得的经验。
忙碌归忙碌,大家的劲头都很足,对于难民和家丁们来说,白日里的列队巡视让他们感觉到了其他人的敬畏,这种对待让他们感觉到了自己的尊严,也让他们觉得这些日子的辛苦训练没有白费。
而了解生意细节的那些人,比如说常家兄弟与李和,比如说付宇和孟田,他们都是震惊和兴奋,尽管在今天的交易中朱达没有赚到什么,反倒净支出去五百多两银子,但他们都知道朱达赚大了,可以说没有出任何本钱就可以赚到近三千两银子,这简直是点石成金,再想想买卖双方那么兴奋和狂喜,那就更感觉不可思议。
常家兄弟还算正常的惊讶,常凯对自己的兄弟低声说道:跟着这位小爷不会有错,你看看这发财的本事,咱就是学不到啥,只要着踏实干,这位小爷可不像是会亏待人的,
这生意我看不懂,我要好好想想,他才多大年纪,难得娘肚子里能带出这么多本事来?付宇皱眉沉思,忍不住对身边的孟田小声嘀咕了几句。
那边李和满是不屑地扫视了小声议论的几个人,嘴里嘟囔着说道:你们是没见到白堡村那生意,那才是无中生有
忙碌了一天又有这样的结果,晚饭肯定要庆祝一番,李家商队也要趁着临走前来拉拉关系,他们特意花了银钱在田庄里买了羊,杀后烹饪好,又拿出携带的好酒,特意宴请朱达一干人,这绕圈子的周折主要为了表示自家的殷勤新意。
朱达自然不会扫了这样的兴头,大家忙碌一天都要休息,他先安排给家丁和难民们加餐,然后带着常家兄弟与李和过来赴宴。
李家商队那边来的只有李幢和老管事李富二人,经历过这几日后他们已经摆正了自家位置,朱达没有什么架子,笑着让大伙入席,开席前朱达对常凯说道:常老哥,明日一早你就回城,和县里面有钱置办年货的人说,我这边有上好的年货,南货果子和香料都有,想买的就来这边买。
城内正缺这些营生,这该死的鞑子折腾,平日里贩运年货的都不敢来了,知县那边和周家刘家他们都托人去大同城里捎常凯下意识的念叨了几句,说到一半的时候却是愣住,看了眼李幢和李富,又盯着朱达惊叹道:朱兄弟,这些货不会是李家送来的吧,你这还真是会做生意,你这就是财神啊!
李幢和身边老管事也回过味来,对视一眼,再看朱达的时候都是满脸敬佩,那李幢给自己的酒碗倒满后起身相敬,满是钦佩的说道:点石成金莫过于此,这来去之间就有大笔银子生出,真是让在下佩服得五体投地,可笑李某还觉得自己会做生意,真是比朱兄弟差太远了,真是惭愧,真是佩服。
不要说我们东家,老汉我做了几十年生意,也没见有朱老爷这般本事的,从前跑汾州的时候听人说买卖家有财神托生,他们做什么买卖都能生发,当时还以为是,没想到今日里真见到财神了。
没那么玄乎,搞清楚供需,知道尽可能多的消息,再有足够的本钱,敢下决心,谁都能做出这样的生意来,何况现在还没赚到,万一有风险岂不是全赔了。朱达笑着回答道,他没有什么隐瞒。
他说得随便,可席上的几人都听得很认真,要把朱达的每一个字都记在心中。
酒席上的李幢格外兴奋,这次的生意怎么看都是赚钱的,而且还会赚得很多,他刚接掌商队就有这么亮眼的成绩,于李家于己都大有好处,怎么能不高兴,他敬酒爽快自己喝的也爽快,没多久话就多了:请朱兄弟放心,这消息散出去不知道多少人要过来,到时候只怕怀仁县没那么多货来卖。
这消息散出去后,不知道多少人要带着货过来卖。朱达笑着回了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