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特别白
这种视而不见让城头众人愈发紧张恐惧的同时,也有些茫然无措,但在这样的情形下,朱达急促的呼吸开始放缓了。
鞑子没道理这么攻城。相对于刚悄悄调整过来的朱达,王雄对这样的场面就非常适应,很沉着的说了句。
朱达没有接话,只是看着城下仍在向西运动的人马,看着他们从大队中转向,没有停驻,一直向西,看着下面的队伍继续向西的时候,朱达突然想到,对方是不是要把怀仁县城团团围住,或者要绕到西边出其不意
如此大军的行动,没有人会做无意义的举动,当蒙古大队的大车队一直向西之后,朱达终于意识到对方绕城的用意,骑兵行动快,大车队行进慢,如果在共同行进的时候变向,很容易引起拥堵和混乱,之所以绕圈,是把怀仁县城当成环岛来用。
但该防备的终究要防备,只是这次向西边跑的时候,朱达呼吸很平稳,也没有那么焦急了。
鞑子奔着咱们庄子去了
他们在那边停住
县城周围都是平原地形,在城墙高处是能看到朱达收拢训练难民的那个庄子,现在能看得大概明白,蒙古的大车队就是停驻在那里,远远看着已经在卸货扎营了。
看到远处的场面,朱达一时无言,他倒是没想到蒙古大军和自家这么扯上了联系。
至于为何他能想明白,蒙古大军骑兵和大车的数量巨大,进出城池的通道只有城门,城门外的空地也不是那么空旷宽敞,拔营列队都需要很多工夫,在自家地盘还好说,在敌国作战就要慎重考虑。
在城外扎营,可以对各种情况做出最快的反应,并尽可能的投入最大的力量。
当年跟大老爷的时候,官军还知道在城外扎营,现如今各个边镇都要窜到城内住民宅了身后王雄感慨了句,他也是看懂了的。
听你这么一说,官军指望不上了?
也是能指望,得凑齐个几万人才能被指望。
朱达和王雄对答两句,两个人都是轻松了不少,眼下这场面击碎了在之前的任何幻想和侥幸,倒是让人看得开。
轻松也不会轻松多少,毕竟是在如此局面下,朱达和王雄两个人还是沉默的看着城外的大军浪潮,此刻太阳已经西沉,在西北方向的大队人马也快要靠近怀仁县城了
守城的朱家家丁年轻差人和征发的青壮们也跟着镇定不少,因为蒙古大队人马始终在城墙外一段距离上的田野上行动,甚至都没有对这边表示什么关注,巨兽固然可怖,可如果只在你周围打转,人很快适应,然后麻木。
不光城头镇定下来,连县城内也不复死寂,开始有了生气,有人哭嚎有人叫骂,也有人维持秩序,偶尔还能听到两声孩童的欢笑,他们还不知道大祸临头,反倒觉得新鲜,只不过这欢笑很快就被长辈喝骂喝止。
怀仁县城刚才好像被吓得僵住不动,现在才恢复了正常,虽然这喧闹影响了城头的肃杀,但也让大家更加镇定。
周青云和常凯来到了朱达这边,汇合后也是无话可说,一起看向城外的蒙古大军,太阳快要落山,可城外大队人马的运动还没有停止,大车拐向西边的庄子,原来朱达的那个田庄已经变成了大营地,而骑兵还在继续向南。
鞑子在草原上行进,每日里最多也就走三十里,边放牧边行进,但一进咱们大明,就是轻骑突进,补给靠抢掠获得
城外蒙古人的队伍绝对速度说不上快,但对于大队行进来说,已经是兵贵神速的级别了,在怀仁县南边的州县卫所,甚至是山西境内的府州县乡镇,恐怕来不及防备,或者准备不出太齐整的防御,只能成为砧板上的鱼肉,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是第一次看到蒙古人入侵,但对于袁标和向岳来说是常识。
他们要去山西吗?周青云闷声问道,他和朱达,还有绝大部分的家丁和年轻差人都没有出过大同,山西只是个遥远的概念。
王雄站得远了些,听到这话接了句:这么多人马破口,怕是不光要去山西。
鞑子也不会做赔本的生意。朱达没头没脑的说了句,有人听懂,有人糊涂,倒是站在稍远处的付宇对孟田解释出动这么多人马,如果就在大同和山西祸害抢掠那就太亏了,所以要去更多的地方。
不光是朱达他们有闲心议论,城头上的所有守备都从紧张绝望的情绪中脱出来些许,很多人在那里忧心忡忡的议论。
太阳就要落山了,天空多云,夕阳余晖将满天云霞映照的绚烂,在西边和北边城头的每个人,包括西南角城头上的,每个人都从城墙遮蔽后直起了身体,呆呆的看向西北方向,他们不是看云霞,而是看从西北方向破口,现在到达这边的第二路鞑虏大军。
大队骑兵,蒙古和大明两种形制的大车,有的堆满物资,有的空置,也有大量的汉人俘虏或者奴隶,甚至还有女人的哭喊传来,沿着西边和东边的边塞口子突入,沿途可是有不少的百户所和村寨可以劫掠,太平这么久,像朱达绷这么紧的人并不多。
从西北方向来的蒙古大队到达怀仁县城后没有转向,运送物资的大车队早就调整到了队伍的右侧,拐向那个田庄,骑兵大队则是继续南向。
借着落日余晖,在怀仁县城头能看到朱达原本居住的田庄已经成了巨大的营地,大车被卸下牲口,按照一定规制排在外围做围栏和公事,房屋和棚户都被利用起来,很快就能看到一个个台子堆起,想想才知道这是物资堆起的大垛。
远远看过去,还能看到房屋里炊烟升起,也有一堆堆篝火燃烧,有人禁不住念叨咱们走的时候不是把锅带走了吗?脑子坏了,鞑子就不带锅了。
朱达回头看了王雄一眼,从知道蒙古大军到来,神色就没怎么变化的王教头,此刻却有些惨白,以王雄敏锐的反应甚至都没有注意到朱达回头,只在那里呆呆的看着城外田庄。
此时不光是周青云来到这边,家丁和年轻差人的头目都是凑了过来,他们注意到朱达的表情已经僵住,也看到王雄的面色惨白,可同样经验丰富的王虎还在城内维持,其他人完全不知道为何有这样的反应。
朱达扫视众人,除了常凯苦着脸之外,其他人大都是紧张但不绝望,朱达在开口前犹豫了下,让他们知道的话,会不会绝望崩溃,如果现在不让他们知道的话,事到临头,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猝不及防之下更加麻烦。
你们知道为何鞑子兵马选怀仁这边扎营吗?朱达先抛出一个问题。
众人都是摇头,倒是那边付宇苦苦思索,朱达本就是自问自答:这次破口来到的鞑子兵马怕是要有两万骑以上,这么大规模的队伍,如果只从一条路线进出,会行进太慢,也容易被咱们官军堵住,而且只从一处进出,只能打垮这一处的防卫,其他处仍有威胁。
当朱达说起这个的时候,每个人都开始用心细听,王雄也被吸引。
谢谢大家,不知道各位读者兄弟姐妹谁用起点读书这个app,里面有个章节评论的功能,其实类似与吐槽弹幕,很希望大家用一用
第二百九十章 世无侥幸
鞑子动员这样规模的大军,就不能有太多闪失,所以要从两处破口,咱们大同边镇最要紧的两处防卫就是北边和西边,鞑子从这两处突入,一方面是有两条大路,另一方面则是打垮这两处的防御
几万骑的大军,人吃马嚼耗用极大,何况鞑子进来不会只是杀光吃光,还要把人口物资带回草原,一方面要供应前军,一方面则是要暂时安置抢来的人口和财货,这就必须要设立兵站
从西边来,从东边来,怀仁这边恰好是东西两侧北上南下的交汇之处,距离塞口关口的路程合适,又可以保证自己的退路不被人掐断,又在平原之上,可以储存物资,也可以休整兵马
有的人还在琢磨,有的人已经反应过来,朱达还是给出了结论:鞑子把那个田庄当成了此次入寇的兵站,鞑子大军不光会来时和走时路过怀仁县,而是要在这城池边上常驻,一直到他们回返草原!
听到这话的所有人都是颤了下,死死盯着城外,人在野外躲在草丛中树冠上,看着熊虎巨兽从附近经过都是心惊胆战,可现在这噬人的野兽居然趴在了人躲藏处附近,被野兽发现吞噬的可能增大了无数倍!
围站着的众人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先前还心存侥幸,觉得鞑虏仅仅来回经过,最危险的时候只是过境,谨慎防备就足够了,可现在鞑虏就在城外扎营,随时都有被攻击的可能!
朱达环视众人后闷声说道:怀仁县对鞑子来说值不得什么,与其耗费人命攻打还不如放着不管,可鞑子不会顺着咱们去想,咱们不能自己垮了,也不能什么都不管了。
当恐惧和茫然的时候,有人告诉大家该怎么做,还是很快能调整过来,最起码会麻木的按照领头人指示去做,朱达命令下达,其他人轰然听令。
我和青云就不下城了,常老哥和王教头你们几个三十以上的自己轮班过来,传递城头城下的消息。
众人又是答应,转身各自忙碌,王雄也得下城去和王虎那边有交代,他比其他人要从容镇定,临下城之前颇为玩味的问道:东主以前学过兵法吗?
怎么问这个?虽说此刻紧急关头,可两人闲聊倒是可以纾解旁人的紧张,朱达还是回应。
关于鞑子为何选择此处设立兵站营盘,当年十余万人的大军中,能想出这些的不过二十人,我能想到也是因为老大人特意教导,可东主你在这边怎么能推导出来的?
你来这边时间短,我身上很多本领是当年在野外遇到了个道士。这回答对朱达来说倒是熟练套路。
王雄听到回答后愕然,在他的理解下,无非是朱达编了个理由,只是这反应的太快,王雄笑了笑,拱手离开。
他觉得骗人,可和朱达相处过一段时间的人都知道不是,大家都觉得那个可能是教门出身的野道士是真实存在,而且这个传说也特别符合评话传说的套路,大家都深信不疑。
其实真正的原因也很简单,甚至熟悉朱达的人都能猜到,秦川是懂得兵法的,而且有几分见地,只是大家想不到朱达的学习能力这么强,能够举一反三,这是那二十余年人生所有的学习方法和逻辑,但这个原因就不能对人言了,这比河边的野道士还荒诞。
眼下看到王雄对朱达的韬略见识惊愕,想必这些看法都很高明精到,大家又相信几分,也都是与有荣焉。
现在的众人尽管紧张恐惧,可不比刚看到蒙古大军的时候紧张恐惧多少,怀仁县对鞑子来说值不得什么,与其耗费人命攻打还不如放着不管大家都觉得的确是这个道理,越想越是合乎逻辑,那无非就是严阵以待,反正鞑子又不会真打过来。
看着城下田庄扎营处的篝火处处,怀仁县城内也开始有炊烟升起,不光城内百姓开始生火造饭,家丁青壮们的晚饭也开始准备了,一天的紧张和恐慌下来,每个人都很是疲惫,在城头火堆热气的烘烤下,很多人都是眼皮打架。
朱达和周青云照例在城头巡视,每当他们走过某处,打瞌睡的人就会被同伴推搡提醒,带队的头目往往会脸上挂不住要上去喝骂,不过朱达却不太想追究的样子。
白担惊受怕了一天,这么说鞑子也未必会打。在另一边的孟田闷声说道,他和付宇是年轻差人内的核心,除了有战力之外,负责沟通朱达和官府士绅也是他们的责任,除了被指派安排之外,大都是跟在朱达身边。
听完朱达刚才那番话,尽管城下鞑虏大军汇合,田庄扎营,声势比初见还要浩大,可孟田却安定不少,他本就是胆气过人的性子,镇定下来后还好奇的看着城外,此时已经看不清太多,连轰鸣的马蹄声都低了很多。
别高兴的那么早!付宇同样看向城外,压低声音回了句。
怎么?
老爷有心事,有些话没和我们说透,我看着就和长辈瞒着咱们什么一样。
老爷比咱俩年纪还小,怎么就是长辈你说的还真是,这位老爷有时候就和当老了差的
朱达和周青云距离家丁和年轻差人们远了些,周青云沉默走了一会,压低声音说道:刚才你没说实话。
鞑子必然要攻城,没什么侥幸了。朱达沉声回答。
两人都是无言,周青云沉默了下点点头,他从不会怀疑朱达的推断,他只会毫不犹豫的相信。
等下让常凯喊义父上城,不要弄得太大声势,而且来到后先不要来找我。朱达低声叮嘱说道。
两人转到另一边城墙后,周青云随意找了个借口下城,朱达则是带着人继续在城头巡视。
天黑下来之后,蒙古大军的行进也渐渐停下,即便这边是一马平川的地形,蒙古牧民相对于汉人的夜盲症少很多,他们也会尽量避免夜间行进。
在一天前夜间在城头张望,所见都是漆黑暗色,最多也是远处山峦在星空映照下的黑色轮廓,可现在向外张望,原本夜间的原野好似星空,田庄和更远的位置都是篝火点点,好似星光闪烁。
朱达又回到了最要紧的城池西侧,蒙古的粮台营盘设在那边,他身边的家丁和年轻差人,甚至包括被征发上城的百姓青壮,此时都是放松不少,除了放哨值守的,其他人都在吃着晚饭小声议论,议论鞑虏什么时候能够退兵。
听到这议论,朱达微微摇头,天底下哪有这么多心想事成的好事,不过他神色淡然,看起来浑不在意的模样,虽然家丁和年轻差人很熟悉朱达,不过征发的青壮则对他充满了敬畏和好奇,时不时就有看着好像三四十岁做派的小声议论传进耳中。
正被冷风吹着,却听到远处城头上传来骚动,这让值守的人们很是紧张,不过很快就是知道了原因,秦举人秦老爷和各位士绅来犒劳大伙了。
虽说晚饭吃得好又吃得饱,可再吃点犒劳大伙都觉得是好事,何况县里新出的举人大老爷亲自过来犒劳,这面子光彩平常哪里有。
老爷们也知道如今是战时,这上城犒劳讲究的是实在而不是场面,,而且不能惊动城外的敌人,所以没有什么锣鼓招摇,说话时候都压低了声音,还分发新烙的羊肉干菜的馅饼,热气腾腾,油水十足。
虽说城头上的青壮保卫着城内安危,可在登城的各位头面人物眼里,这些见到他们畏首缩脚的百姓还是下等贱民,除了几位年轻差人和家丁头目值得他们给个笑脸或点点头。
相比于最多有个秀才功名的老爷们,功名身份最高的秦川秦举人反倒是亲民和气,亲手分发馅饼,还时不时的问问守城的青壮们衣服够不够,家里有什么挂念的,还慷慨的宣布凡是参与守城的人,接下来的两年全家税赋全免。
正是这个承诺让守城的青壮们骚动了,从法理上说税赋全免只有举人老爷才真正有资格,没曾想自家也能享受到,两年税赋全免对于小门小户的人家来说可是莫大的好处,而且说这话的事举人大老爷,格外的可信。
秦川秦举人许诺的时候,衙门跟来的几位下意识想要拦阻,但犹豫了下没有动作,虽说这牵扯到的也是自家利益,可比起怀仁城的危急存亡来,些许银钱就算不得什么了,而且现在答应了,又不代表以后一定要照做。
本来秦川也邀请了艾知县和胡师爷一起上城,可他们两个颇为为难,秦举人甚至没有劝第二次,看到秦川带领士绅们上城慰问,很多人都觉得这艾知县被彻底边缘化了。
尽管知道秦川上城慰问,但朱达没有离开西边城头,只是在秦举人将到的时候,去城墙交汇处城角那边迎接。
第二百九十一章 我不想
有外人在的时候,朱达该有的礼数都是有的,秦川也是慈父模样,两人见礼之后,一个说真是辛苦你了,一个说这都是孩儿该做的,周围再跟着慰问赞叹几句,尽管都是压低声音,可也算是做足全套。
公事公办后,父子二人少不得要私下交谈几句,说说私事,也要说说守城的方略,毕竟怀仁县内外都是他们做主,大家也都知趣的闪避开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