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明
时间:2023-05-23 来源: 作者:特别白
城外的蒙古大队依旧自行运转,北边扎营的队伍向南运动,昨日里在西边田庄歇息的大队继续向南行进,西边和北边应该还有后续的人马过来汇合,不管怎么估算,这次入侵的大军光是战兵就超过了三万骑!
虽说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总在城头观看其实枯燥无比,昨日里看着震撼中还有新奇,今日里看只觉得厌恶,一队队骑兵和大车旁若无人的经过城池。
尽管蒙古大军的粮台营盘设在城西田庄那边,可行进还要到距离城池不那么远的官道上,其他人对不靠近城池的骑兵都失去了兴趣,朱达却对蒙古人的任何动作都关注异常。
不少大车是空着的,比昨日里装货的马车还要多。朱达自言自语说道,说完后还苦笑一声。
蒙古骑兵大都是一人双马甚至三马,个人的补给搞不好就是马匹驮着,那空着的大车跟着向前运动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装运劫掠的财货物资,看来这些蒙古兵马也是要过个肥年了。
在太阳升起之后,城内也有确切的消息传来,共抓获邪教教众一百六十二人,还牵扯到城内三户在衙门里当差的人家,大明无论官府和还是士绅,对教门的态度都是人人喊打的,何况这教门还和鞑子有扯不清的关系。
真正让朱达惊愕的是这一百多人居然分属于五个教门,然后某个教门又分成两个派系,彼此之间有争斗,其中一家被差人青壮抓了之后,主动招出了相同教门的另外一个派系
感谢大家
第二百九十三章 三骑临城
所谓土鸡瓦狗就是这种了,只要用心提防,那就完全没有危害,但不闻不问,很容易在这样的危急时刻造成大祸。
昨夜朱达和秦川两人对谈,也和王雄王虎,以及周青云说得明白,可今日里大伙一切如常,有人打算拼命,有人打算躲藏,不管怎么心都不会慌了。
守城的过程中,朱达和很多人都不住的向大同那边看,大同是天下雄城,又有精锐边军屯驻,如果从大同那个方位来看,驻扎在大同的边军起码有五天以上的反应时间,按说敌军突入腹地,他们该做反应了,可看归看,那边并没有任何动静。
日过正午,虽说天气不见得暖和多少,但在城头上却感觉不到那么多喧闹,总算没有那如潮如海的大队人马过境,几万骑兵不会只走怀仁县这一路,东边几个方向应该也有分队行进,只不过怀仁县这边是最主要的路线。
太阳西沉的时候,已经没有那成千上万的大队人马路过了,只有几百骑规模的队伍向南而去,也有十几骑和几骑的小队骑兵游荡巡察。
可就在这时候,城头人群却有骚动,能看到三骑向着城池这边而来,随着靠近愈发紧张,开始还以为是绕城观察,没曾想越靠越近。
鞑子就要过来了!难道是要攻城?
城头上已经麻木疲惫的青壮们都开始紧张,很多人从垛口后探头然后又躲了回去,也有弓手开始预备,朱达看到周青云已经开始小幅度的开弓,董家兄弟则是将箭支插在面前的草垛上。
三名骑兵肯定没办法攻城,无非就是目的是什么,朱达倒是比大多数人冷静。
蒙古骑兵行进的速度并不快,随着逐渐靠近,在城头甚至能大概看清马上骑士的表情,这三人很是轻松,边骑马向前边笑着聊天,兴起大笑,笑声连城头都能听到。
城上已经有人缓缓将弓开满,只要进入射程就会射出。
但城外这三名骑兵看着旁若无人,行动上却很谨慎,他们在一百二十步左右的距离上就停了下来,隔着这么远,弓箭根本够不着,而且这距离还考虑到居高临下射箭射程加成。
那三人下马后,当中一人却从马鞍处抄起一张大弓,这弓差不多有一人高,在拿下来之前,朱达还以为那是挂在上面的长矛。
都缩起来,别露头!朱达大声吼道,这大弓是蒙古破阵杀伤的利器之一,是下马站定了开弓的,这大弓不求什么准头,只求射程,用的是长箭杆重箭簇,高抛远射,一张大弓或许射不中什么,可战阵中几百几千张大弓对着敌人的军阵漫射,那杀伤就很可观了,这等重箭抛射出来积累了足够动量,寻常铁甲往往也挡不住。
不过城下就一张弓,威力再怎么大,也没可能射中人,城头守卫们已经藏在掩体后面,城墙内的百姓不会靠近,一支箭又能怎么样?
或许是看到城墙上方才探头的人都缩了回去,城下三骑又是爆发出猖狂的大笑,中间那人将大弓落地,然后取箭搭上,缓缓开弓。
你又射不中,趴下!朱达在垛口后怒吼,他看到董家弟弟气不过城下的折腾,想要开弓射回去。
箭支破空呼啸飞来,可怎么看也不像是要攻击城头,因为肯定是要高过城墙,可城内外视线被城墙遮蔽,更说不上城内什么目标了。
难道是火箭?但箭支速度不快,飞跃城头的时候,瞥了眼无烟无火,倒是能看到箭杆上粗了一圈,难道是毒?这更不可能。
城下那三名骑兵射箭之后也不急着走,反倒在那边继续谈笑,朱达到这时却已经反应过来,吼着身边两名家丁去城下捡那支箭。
没多久这支箭就被送到朱达手上,箭杆上用细线绑着一封信,打开信一看,上面是还算端正的汉字,要城内把所有的鸡鸭猪羊和好酒送出来劳军,还要送一百个年轻女子,如果不送就立刻攻城云云。
朱达把这张纸揉成一团,丢进身旁的火堆里烧成灰烬,对着另一边躲在垛口后面的董保喊道:射一箭回去!
尽管大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董保还是兴冲冲的起身,对着城下的三名蒙古骑兵张弓搭箭。
居高临下射箭会让射程变远,但那三名骑兵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站得位置是射程之外,可先前看到城墙的守卫纷纷缩头,本就不怎么在乎的心思就变得更加骄狂,没曾想这边射箭进去,城内没给答复反倒是一箭射过来。
即便知道不会射中自己,可下意识的还是忙不迭向后退了几步,一人动作过大还惊了坐骑,手忙脚乱半天才稳了下来,看到扎在雪地上的那支箭,怎么也知道城头的回复了,气的在城下跳着脚的破口大骂。
这三人骂的都是蒙语,城头上倒是有人能听懂几句,无非是牛马入的之类差不多的套路,和汉地有异曲同工之妙。
城墙上的守备青壮都是有火气的,紧张归紧张,可不是攻城,彼此对骂谁怕谁来着,一时间纷纷探出头去,污言秽语回击,还有懂蒙语的现场教授几句脏话,城头几百号人,城下只有三骑,我众敌寡,这骂战当真大占上风,不到一炷香的工夫,那三骑就支撑不住离开,城头欢呼阵阵,算是先拔头筹,旗开得胜。
兴奋来得快去的也快,没过多久城头就安静下来,大伙比起刚才更加紧张,生怕对方会恼羞成怒回来报复。
不过那三骑碰壁之后,蒙古营地那边没有太多的举动,这让城头众人的紧张散去,各个兴奋无比,对鞑虏如此坚决回击,对方在这般优势的状态下也没有报复甚至示威,说明不会对怀仁城有企图,不会攻城,大家不必太过担惊受怕。
一直到天黑都这么安静无事,就连蒙古营地那边也好像从没发生过什么一样照常运转,过路的兵马或者停驻,或者补充后向南开拔,只是不见朝着城池这边动作,等太阳落山后,怀仁县城头甚至有欢呼声响起,还有人把消息传递到城下,就连县城内部不那么绝望寂静。
不要没脑子乱高兴,鞑子没准还要夜袭,夜里要加强巡查,不能懈怠朱达这话也没让众人紧绷多少。
已经绝望紧张恐惧了很久,能看到任何一丝光亮希望,哪怕是自以为的,大伙都会欢欣鼓舞,只有真能看清楚看明白的,才能避免被这个干扰。
太阳落山后,鞑子就不太可能攻城了,最起码风险大大降低,四面城墙和城门处戒备可以稍微放松,晚饭也开始送上城来,事到如今,县内所有人都知道城上这些丁壮是大伙的依靠和指望,所以在饭食上舍得耗费,粮食油盐肉食都很充足。
在晚饭前,朱达将城上城下的家丁队长都喊到了一起,他很平静的说了新的安排现在就和几个月前出城做生意一样,白日里防备的紧,夜里累了想要松下来,可贼盗也知道这个,往往会趁着夜里下手,何况这外面还不是咱们能对付得了的贼盗,而是比咱们强得多的鞑子大军,所以夜里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只当鞑子要攻城了。
这些话都是道理,大家都是听得认真,朱达又是继续说道:咱们要做好各种预备,还是在田庄里总说的,可能始终不会有事,但咱们要时刻预备着,知道事来了怎么应对,这样才能不慌不乱,如果鞑子攻破了城池怎么办,咱们在城墙上肯定守不住,可咱们也不能就这么认了,得和他们打到底,怎么打这就要有谋划。
每个人都听得认真专注,听着朱达布置在城内的战斗,以各条街道做战场,事先预备好拒马和掩体,不光是在街道上,弓手要在房顶,到投掷短矛的时候,其他家丁也要上到高处。
而且这些预备和演练不能大张旗鼓的进行,因为始终有五分之一的家丁在城中做预备队,所以在这个轮换中,把各种掩体准备做好,同时不能对差人和城内青壮透露太多,可也得让他们跟着行动,不能让他们置身事外。
听讲接受命令的家丁们都相对坚定,他们每个人都是因为蒙古入侵家破人亡的,对和蒙古人拼杀,报仇雪恨的**大过恐惧,更何况在这几个月的训练中他们接受命令越来越接近下意识的本能。
家丁头目们接受命令,但也被告诫不要对下面家丁们说太多,难民们尽管经受过训练,可很多人并没有那样的坚定,他们甚至没想过报复,也没想着拼死到底。
在送饭时候来到城上的是王虎,他自然有资格旁听朱达的布置,观察着朱达有条不紊的沉静安排,家丁头目们听着是演练和训练,王虎却能听得出为了什么,他甚至能想象到那时的场面,王虎始终没有插言说话,也没人注意他。
自然就不会有人看到王虎的表情在火光映照下变幻,开始沉思,然后激动,然后决然,随即又是决然,最后是惭愧。
第二百九十四章 乐观(祝“八宝饭”生日快乐)
以付宇和孟田目前身份,也有资格旁听,两人都听得很认真,孟田想着听仔细了去执行,付宇则是想得很多,他面色沉重。
等朱达说完,众人肃然听令各自去了,付宇和孟田也回归本队,付宇始终没怎么说话,孟田也没意识到有什么不对。
想死还是想活付宇自己念叨了句,不过没人听到。
把该做的准备做了,朱达倒是愈发放松,虽然还在想着能做什么,还想着可以做更多,但却不是那么沉重和紧绷,巡视完后,安排自己凌晨值夜,照例找了个避风的地方睡着。
朱达自己都没想到睡得这么实,也不做梦,也不惊慌,也没有回忆现在和当年的人生,就是该睡觉的时候睡了,用那二十余年的话说此时很纯粹,只想着拼到底不像其他,心无杂念,专注无比。
如果轮到他值夜时候,会有人过来叫醒,但在沉睡中朱达被城头的骚乱惊醒,难道蒙古人趁着夜里攻城夜袭,可何苦来,夜里对双方都很不方便,以实力的悬殊,堂堂正正去打不好吗?
疑惑归疑惑,朱达还是很快披挂完全,尽管他动作很迅速,但更快的是喧哗骚乱已经渐渐平息,反倒是有人对着城下破口大骂,城内也有锣声和梆子声响起,城内官民的情绪依旧紧绷,稍有惊动,就很有可能造成营啸和骚乱,甚至还有无赖混混之流专门制造骚动趁火打劫。
好在一百多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完备,虽说十几年太平让人松弛,可现在有秦川和朱达带动全城官民紧盯,就没什么钻空子的可能了,何况在这之前该下狱的下狱,该杀的杀,没人敢乱动了。
一旦有混乱,维持城内治安的力量立刻开始行动,差人们举着响器和火把安民示众,有了宣告,不用胡思乱想的瞎猜,不用自己吓自己,很快就安定下来。
骚乱起来的原因很快就知道了,在内外都彻底安静下来的时候,有人偷偷摸到城池附近,向城门楼射了一箭,还是火箭。
好在被发现的早,城头守卫也做出了及时反应,在一片漆黑的城下,一旦有火苗会非常显眼,只是射箭的人也非常鸡贼,本身是在城头守卫弓箭射程之外,他这边一箭射出后立刻就走。
这火箭是奔着城门楼来的,但没有任何效果,因为缠着油布的箭支扎在了城门楼的积雪上,即便没有积雪也没可能燃烧,因为城外能射中的位置都是砖石,城门楼对外的部分都是砖石遮蔽,防备的就是起火。
本来城上如临大敌,等后续的攻击骚扰再也没有出现,不用朱达出面,很多人就已经捋出了头绪,这肯定是白日里过来索要酒肉女人的那三骑的报复。
这个骚扰开始让人恼火,等惊慌燥怒过去,反倒是让人更加放松,敢情鞑子就这么点本事,还见不得光,这完全是小孩子打架模样,如此表现还怕个什么,且熬到鞑子大军走,到时候万事无忧。
甚至还有被征发的百姓青壮,以及懒散惯了的差役,都对朱达如此小题大做颇有怨言,心说这年轻人就是喜欢折腾,明明没什么事还大张旗鼓的,无非就是自家想过领兵打仗的瘾,让大家晚上都不能在热被窝里搂着婆娘睡。
蒙古大军的主将应该有了定计,但粮台营盘的人该不知道,过来勒索的三骑很大可能是临时起意,如果消息尽人皆知的话,白日黑夜里他们不会做得这么收敛想着想着,朱达又是沉沉睡去。
城头轮班值守,城内靠近县衙的各处大宅院里都是热火朝天,这忙碌无比的地方都是伙房。
往日里这样的支差伙计,都是让百姓家的妇人女眷忙碌,还经常闹出差人调戏的混账事,可这次支差派饭衙门里差人们不管在编不在编的家里人都过来了,正妻小妾,内宅丫鬟粗使婆娘,都来了,就连艾知县的几个女眷都过来意思了下。
原本是不必来的,就算全城上下一心守城御敌,也不必妇人们来,可秦川秦举人作出倡议,周贵周大老爷第一个响应,秦家大小姐秦琴忙得不回家,这些姿态做出来之后,谁也不能闲着了。
当然,三班六房的首领女眷,五十岁以上的做做样子就好,没这等身份的,就得五十五岁以上,好在小县城大家也没那么多养尊处优的讲究,颇有几位五六十岁的老妇人精神体力尚好,愿意操持饭食,忙得很是高兴。
真正主持这些的是常凯的妇人,如今下面人叫常大娘,其他人叫常大姐,县里只有五六位能喊做常家的,她来盯着支应饭食的事,朱达手里几个家丁女眷,外人以为是朱达丫鬟的女人则是主力,比如说刘月,比如说周寡妇周蕙。
这碗筷洗干净了不行吗?还要在锅里用开水滚过
咱们还没那几个狐狸精干净,还天天让咱们洗手,还要用草木灰,知道什么脏,什么干净
少说几句,那狐狸精可都是个泼辣角色,孙家那个不就被抓花了脸,那常家的也没个里外,偏帮这些破鞋
人家是攀上高枝喽,那朱家小子眼下就是咱怀仁最值得招的女婿,可惜我家没合适的闺女,只能从侄女外甥女那边找了
是这个道理,俺回去也和当家的商量商量,他倒是还有个妹妹你看看那狐狸精,是不是在那里呆着想男人了
朱达对这个时代的卫生很不放心,在河边新村和白堡村的时候,他靠着棍棒以及钱财强制执行了一个制度,让人保证基本的干净,在收拢难民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一点,不过对外就没那个能力去要求了。
这次上城值守,朱达尽可能考虑的全面,尽管冬日里疫病不太容易滋生传播,可也要避免在对敌厮杀之前倒在坏肚子上,很是定了些规矩,比如说做饭前必须洗手,还得有专人检查是不是认真洗了,比如说餐具洗刷之后要用沸水煮过,比如说剩饭剩菜回锅后要加热多久等等。
那二十余年里寻常的规矩,甚至只能被说成是常识,在这个时代则被认为是多事和麻烦,好在常凯的婆娘知道朱达是自家好日子的根本,又加上个举人大老爷撑腰做主,又是事关守城的大事,所以这差事办的极为认真,当然,也有几分在往日相识面前扬眉吐气的意思,从前不起眼的常捕快娘子,如今管着县里各位大老爷老爷的夫人们,很是光彩。
这常家婆娘是总管,富贵人家女眷要管,平民百姓的妇人干活也要管,一个人没有三头六臂,各处就要有分管,刘月和周寡妇各管一摊,这两个女子很是年轻,姿色算是出众,闲言碎语是免不了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