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京兆尹马周乃干吏,自东宫六率接管长安防务的第一时间,便出宫返回京兆府衙门,然后召回各级官员。京兆府衙门位于西市之北,先前右屯卫突入金光门之后与关陇军队在此地大战,房舍遭受波及,损毁严重,马周命人简单修葺一番便即刻将衙门运转起来。
首要之务不是处理长安城内各项事务,而是因为关陇子弟尽皆锒铛入狱,使得京兆府衙门各级官员缺损严重,这些关陇出身的官员被抓捕一空,半个京兆府都瘫痪了……
乱世用重典,马周此刻也顾不得许多,每多拖一日,京兆府治下百姓便会多受一日惊惶困苦,当即下令因出身关陇而入狱之官员,其下属依次递补,暂代其官职行使职能。
一道令下,整个京兆府上下精神抖擞、喜气洋洋。
身在仕途,谁不想更进一步、升官发财?只不过以往那些背景硬扎的关陇子弟占据各处要职,使得下属升迁无望,每每士气低迷、敷衍了事。如今看来,那些入狱的关陇子弟大抵是回不来了,即便回来也不大可能官复原职,所以现在若是顶替了上官在接下来复兴长安、重建关中的过程里表现优异,是极有可能将这个位置坐稳的。
一朝天子一朝臣,谁都知道太子即将登基继位,而作为太子肱骨之臣的马周势必顺理成章进入中枢,地位提升,京兆府自然水涨船高,上上下下都将成为新君的班底……
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谁敢不尽心任事?
一时间,整个京兆府士气暴涨,所有官员脚不沾地、精神抖擞,面对马周的命令执行得一丝不苟,修葺破损坊墙倒塌房舍,疏通暗渠水道清理街巷,赈济孤寡维系治安,协助马周迅速将城内百姓安抚稳定,各项民生井井有条,之前因战乱带来的破败极快的开始恢复。
高侃则率领右屯卫精锐陈兵终南山下,将关陇残余军队死死堵在终南山上,只等着东宫一声令下,便以猛虎扑羊之势发动猛攻,给予关陇残余致命一击。
……
太极宫内连番大战,各处殿宇损毁严重,园林景致更是几乎荡然无存、满目苍夷。长安重建开始,与关陇的谈判也在进行,太子不能久居右屯卫大营,遂搬回太极宫,住进相对受损较轻的武德殿,作为临时办公所在。
不过因为时局未定,太子妃以及一众妃嫔继续留在右屯卫大营,房俊为了避嫌连续多日宿在中军大帐,不敢入后军半步,否则万一有哪个胆子大的弹劾他一个“淫乱宫闱”,便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武德殿内,青铜兽炉里檀香袅袅,竹帘之外雨水潺潺,敞开的窗户可见外头院内的平地,原本的花树、假山、景致都已经毁掉,宫内宫女与内侍将院子平整了一番,尚未来得及栽植花树、布置景观,光秃秃显得有些破败。
太子将目光从院子里收回,拍了拍书案上的奏疏,对面前房俊、萧瑀、岑文本、李道宗四人道:“马周实乃能臣也,短短几日功夫,便将混乱的长安城整治一新,各项民生相继恢复,再过几日东西两市亦可开市,功不可没。”
房俊颔首道:“内务一道,马周不仅年富力强,更兼杀伐决断,区区一个京兆府尹不足以彰显他的能力,殿下还应给他多加一加担子才行,想来必不会令殿下失望。”
李承乾缓缓颔首,此次兵变,马周从头至尾都跟在他身边,即便局势最危急之时亦不曾有半分胆怯、退缩,这等能力、忠诚兼备的臣子,他自然是要予以回馈。
一旁,萧瑀似乎不愿就马周的问题展开实质性的讨论,沉声道:“关陇一直未对殿下之条件给于确切答复,老臣以为应当命高侃所部佯攻一番,以做威慑,逼迫关陇今早下定决心。李勣已经快要抵达长安,关陇拖得,咱们却拖不得。”
岑文本挑了一下眼皮,看了一眼萧瑀,没有作声。
李承乾蹙眉想了想,看着一旁房俊,温言问道:“越国公以为如何?”
这种态度,令萧瑀、岑文本有些吃味……虽然皆知房俊此番于兵变之中的功勋堪称擎天保驾,可太子如此器重却还是令人感到嫉妒。





天唐锦绣 第一千九百七十六章 扑朔迷离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天唐锦绣 !
房俊不以为意,随口道:“宋国公老成谋国,且对殿下忠心耿耿,他的建议自然是最为周全的,微臣不予置喙,殿下拿主意就好。”
几人都略感奇怪的看了房俊一眼。
自右屯卫突入金光门重挫关陇军队,将局势彻底逆转、反败为胜开始,房俊仿佛一下子从东宫核心淡出,以往无与伦比的威慑力忽然不见,这令东宫上下都有些不解……
譬如房俊这番话。
可以预见的将来江南士族将会大举入京,填补关陇门阀留下的权力空白,而山东世家因为有李勣这杆军方旗帜,将会掌控大唐军方。江南与山东一文一武,看似彼此井水不犯河水,不会触动对方的利益,只需通力协作,用不了多久便会将关陇门阀在朝中的残余势力一扫而空、连根拔起。
大唐帝国的权力核心将会彻底洗牌成功……
萧瑀的心思人尽皆知,他自己也并未有所掩藏,那便是尽可能的在东宫增强话语权,在以后与山东世家的合作之中占据主导,以便攫取更多的利益。
而山东世家与江南士族的大举入京,彻底掌控大唐军政两方面权力,遭受损失最大的便是房俊……偏偏房俊却似乎对此不甚在意,即便李承乾公开表示对他的信任与重用,依旧一副优哉游哉的模样。
着实令人看不懂……
岑文本在一旁捋着胡子,慢悠悠道:“殿下方才所言,老臣认为最是恰当,当下关陇之结局已然注定,绝无可能死起回生,即便英国公归来亦不可能公然偏袒其‘谋逆’之罪责。眼下恢复长安民生、重建关中才是重中之重,毋须将更多力量用在关陇残余身上。”
随着局势已定、东宫反败为胜,他与萧瑀之间的通力协作也告一段落,原本彼此抱团对抗东宫军方的意义也已经不复存在。他本身已经决定待到东宫渡过这一段最难的日子之后便告老致仕,对于权力之执念几乎荡然无存,如此驳斥萧瑀,只不过是放平心态之后为了东宫之利益所着想。
一旦萧瑀所代表的江南士族彻底掌控朝堂政务,这是比山东世家的代表李勣彻底收服大唐军方更为危险之事。军方毕竟不能干涉政务,等到太子登基即位,以李勣之性情也不可能起兵谋逆,而萧瑀则极有可能在朝堂之上一手遮天,架空皇权。
所以他对于房俊的态度既不解、更不满,只能挺身而出……
萧瑀沉吟一下,没有反驳。
既然岑文本已经即将致仕,他所代表的势力全部由刘洎接收,那么自己就没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与其公然反目,让他轻轻松松致仕即可,待他走后,自己再逐步掌控朝堂。
至于关陇残余……且等着李勣回来,看看到底是何下场。
……
自武德殿出来,萧瑀回到城中府邸,路上坐着马车见到东宫六率兵卒在京兆府官吏分派之下清扫街道,一堆一堆的脏乱杂物于雨水之中堆放在街边,自有兵卒推着大车一车一车的拉出城外掩埋,原本杂乱无章的街巷很快清洁干净。
不少百姓被京兆府雇佣,挑着担子、推着砖石,这冒着小雨收拾那些破损倒塌的坊墙、房舍,长安城内一片忙碌,因着兵变战祸带来的混乱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恢复。
萧瑀暗暗颔首,马周的确是一员干吏、能臣,平时在朝堂上不声不响、不争不抢,但论起办事,朝野上下没几个人比得上。
马车进了府门,奴仆赶紧迎上来,服侍他下了车。
虽然叛军占据长安几达一年,但关陇也还有一些底线,似萧家这样的朝廷重臣府邸都派兵守护,不至于被乱兵冲击,且按时供应米粮等生活用品,使得府中没有遭受什么损失。
下了马车来到书房简单的洗漱一番,沏了一壶茶坐在窗前,看着院子里生意盎然的花树,想起房俊那等对于东宫权力漠不关心的态度,萧瑀便觉得有些心烦意乱。
事有反常即为妖。
此次兵变,东宫之所以逆转取胜,太子之所以死里逃生,皆可谓房俊之功劳,几乎以一己之力挫败关陇之叛乱,算是居功至伟,太子对其亦是信赖器重、倚为臂助。
眼下局势未稳、方略未定,正是东宫内部各方争权夺利之时,除去岑文本那等已经即将致仕、对于权力全无半点觊觎的老臣,谁不是心急火燎、上蹿下跳?
何以房俊却对此这般淡漠,毫不上心?
当真飘然于尘俗权力之外,不食人间烟火?
不对劲。
萧瑀自认对房俊是有透彻之了解的,虽然房俊其人不揽权,更不恋权,但却是一个有心胸抱负的。但凡有抱负的人,就不可能对权力无动于衷,手中若是没有权力,满腔抱负如何施展?
所以一定是自己忽略了的东西,使得自己与房俊在看待当下局势以及东宫内部明争暗斗之上有着不一样的认知,这才导致了对待事物巨大的差异。
可自己到底忽略了什么?萧瑀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
年纪大了啊……萧瑀叹息一声,喝了口茶水,想起当年南梁亡国之后,他作为人质被羁押于大兴城,身边虎狼环伺、刀光剑影,那等动辄万劫不复的局势当中,亦能头脑清楚、审时度势,从不曾错判任何事情,一步一步从一个亡国王族成为隋杨皇室信任、器重的人物,可谓风生水起。
后来大隋破败、倾颓在即,又果断投奔唐国公李渊,入唐之后成为朝堂之上最有权势的几人之一。及至李二陛下登基,无论深受李二陛下信赖的“房杜”,亦或是“贞观第一勋臣”长孙无忌,都不曾将自己真正压制,稳稳当当的把持大权,且担纲着“清流领袖”的地位,威望颇著。
然而现在,却日渐感受到自己凝滞的思虑,已经满满跟不上瞬息万变的局势。
或许等到太子登基,江南士族大举进入朝堂站稳脚跟,自己也应该学学房玄龄、岑文本,急流勇退、致仕还乡,悠游林泉之下享受天伦之乐。
朝堂,已经快要成为那些年轻人的天下……
*****
自潼关而至长安的官道之上,车马辚辚泥水飞溅,数万大军慢吞吞的前行,旌旗被雨水打湿无精打采的垂成一绺贴在旗杆上,兵卒恹恹无神,起先因为即将抵达关中而引起的兴奋随着缓慢的行军而逐渐消磨殆尽。
自古以来,当兵的不怕血战沙场,以命相搏大不了就是个死,左右是个痛快的,最怕的便是远征,那种无休止的行军能够将人的所有精力、体力全部耗尽,往往只能凭借咬着牙憋着一口气才能坚持下去,抵达目的地。
然而自辽东撤军开始,预想之中的数千里急行军没有发生,大军晃晃悠悠有游山玩水一般,原本两个月的路程走了大半年,距离关中居然还有百余里……
满无休止的行军,较之急行军对于军心士气的折磨亦是不遑多让。
此刻潼关城楼之下的衙署内,李勣已经打点好了行装,大军陆陆续续开拔数万人,他这位一军之主帅却还未上路……
李勣喝了口茶,将手中批阅完的军报放在一旁,揉了揉眉心,吁出一口气。
尉迟恭坐在他下首,声音粗重,蹙眉道:“大帅,如今右屯卫突入金光门,联合东宫六率内外夹击,已经大败关陇军队,长安防务尽入东宫六率掌控之下,关陇残余退往终南山负隅顽抗,与右屯卫僵持不下……咱们何不赶紧挥师返京,平定乱局?”
不止是他,军中上至将校、下至兵卒,哪一个不是对于返回长安心急火燎?
原本东征高句丽被朝野上下、军政两方视作一次“镀金”之旅,区区高句丽断然不能抵挡大唐铁骑,更何况还是御驾亲征?各方势力都削尖了脑袋往东征大军里钻,希望在这一场终结一个时代、未来可预见的时间内再不复有此规模的战争之中攫取功勋。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东征开始的时候固然势如破竹,大军在高句丽境内长驱直入,但抵达平穰城下却遭遇了极为惨重的损失,非但最终“先登之功”被水师攫取,还使得陛下殁于军中……
如此巨大之责任,东征大军当中将校各个都要背负。
等到关陇门阀举兵起事,在关中掀起兵变,军中一干大将都红了眼,指望着能够赶紧回京平叛立下殊勋,再扶持太子登基变成“从龙之臣”,不仅能够抵消东征高句丽的毫无作为,还能得到东宫太子的嘉奖。
然而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身为东征大军统帅、宰辅之首的李勣似乎对太子是否被废黜漠不关心,统御大军有条不紊的返京,两个月的路程硬生生走了大半年,显然坐视东宫覆灭、太子被废。
其中对于李勣之用心多有揣测。
但无论如何,既然眼下东宫已经转败为胜、起死回生,毕竟名分大义摆在那里,总得赶紧回京展示一下立场吧?
可是现在看李勣的态度,依旧不紧不慢,这就令人难以理解了……
李勣松开揉捏眉心的手指,看了一眼尉迟恭,道:“卢国公已然作为先锋返回长安,东宫与关陇一场大战各自损失惨重,关陇固然精锐尽失,东宫六率亦是损失惨重,右屯卫更是一年之内转战数千里,连续击破吐谷浑、突厥、大食军队以及关陇而并未得到任何补充,卢国公的右屯卫足矣应付任何局面,毋须担心。”
尉迟恭无语,我是担心程咬金控制不住局面么?我是担心好处都被程咬金给捞走,太子将所有人情都记在程咬金身上……若是如此,那日太子登基之后,咱们这些人身为人臣如何自处?
李勣好整以暇,透过窗户瞥了一眼衙署旁边那座院子,淡然道:“放心便是,本帅自由主张。”
你以为我不想赶紧返回长安?
可我现在说了不算呐……




天唐锦绣 第一千九百七十七章 历史相似
www.lfdag .com,最快更新天唐锦绣 !
尉迟恭显然不愿被这样一句话便打发了,如今李勣是东征大军统帅,他必须听从李勣之军令,但却不代表他愿意跟李勣走上一条路,去承担本不属于他的责任。
他追问道:“到底是何主张……大帅可否告知?”
李勣收回目光,神色清淡毫无波澜,缓缓道:“事涉机密,无可奉告,汝只需听从军令即可,若有违逆,休怪军法无情。”
面对此等强硬之态度,尉迟恭默然不语,却心有不甘。
他想不明白,若李勣当初之行为可以理解为欲坐视东宫覆灭,之后统御大军返京荡平叛逆、另立储君,一达到掌控朝局、大权独揽之目的,那么眼下东宫已然起死回生、彻底将兵变挫败,李勣的意图已经彻底破灭,正该快速返回长安向太子表达忠心,以尽量弥补之前的过错,消除太子的怨愤,但为何李勣依旧对东宫视如不见、毫不放在心上?
李勣一直宣扬陛下伤重病危,由贴身禁卫、内侍照料,不准许任何人觐见,但谁都知道陛下一定已经驾崩,那处院落里备好的那副棺椁说是以备不时之需,实则想必已经派上用场。
待到那副棺椁返回长安,噩耗便必须昭告天下,国葬之后太子便可名正言顺登基继位,这是任何人都不可能阻挠的,右屯卫与东宫六率会誓死拥戴太子登基,若李勣敢率军入京阻止,那便是纵兵谋逆!
等到太子登基,李勣眼下所做之一切,极有可能戳破太子的面皮,太子就算想忍都忍不了,否则君威何在?
李勣敢谋反么?
尉迟恭觉得不会。
就算他敢,可军中上下又有几人会追随他去干下那等大逆不道之事,承担夷灭三族之风险?
看不懂啊……
*****
细雨绵绵,山青如黛。
房俊顶盔掼甲、策骑而立,身边亲兵以及一队东宫六率簇拥着站在皇陵之前,看着前方礼部、太常寺、宗正寺无数官员正在举行隆重的葬礼,对身边魏王李泰感慨道:“昔日曾见过徐妃几次,只觉此女钟灵毓秀、秀外慧中,仿佛将江南灵韵集于一身,寥寥几语,便使人心生亲切。却不料性情这般外柔内刚,正所谓‘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实乃奇女子也。”
心里想得却是这女子如历史上一般用情至深,甘愿自尽以追随李二陛下于九泉之下,的确令人深感敬佩。
但有些鲁莽了,也不知当徐妃的死讯传出去,会引来某人何等之悲怮感伤……
李泰一身亲王袍服坐在马背上,不满道:“父皇的女人岂是你这等低贱之辈可以随意评论?当心被御史言官们听了去,弹劾你没完!”
不过想到父皇此刻极大可能已经驾崩,心中顿时悲伤弥漫,没心思跟房俊说笑,叹息一声,定定的望着面前这蜿蜒蛰伏的九嵕山,回忆着少年时候与父皇、母后膝下承欢的美好时光,忍不住悲怮大增,眼中泛泪。
房俊瞅他一眼,好奇问道:“当初长孙无忌寻上门去,意欲扶立你为储君,当时想必陛下遭遇不测的消息已经在长安城内流传,一旦成为储君,顺理成章便是新君……你为何拒绝了?”
李泰吸了吸鼻子,将眼中泪花憋回去,不愿在旁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伤感,没好气训斥道:“在本王面前,要尊称‘殿下’!你啊我啊的,有没有点规矩?房相从小就是这么教导你的?不当人子!”
房俊不以为然:“这不是重点,休要顾左右而言他,说说看你当时是何等心境?”
虽然李泰这几年表现出对于大唐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全部身心都投注到建设乡学、县学等项目之上,立志将大唐的教育种子洒遍帝国每个乡村、每一寸土地,可曾经多年觊觎储君之位,甚至一度距离那个位置无比之近,当真有一朝彻彻底底的放下,房俊是不大相信的。
更多还是因为见到那条道路很难,而且也着实不愿手足相残、兄弟反目,而后背负一个“弑兄谋逆”的骂名登上帝位,却良心难安。
但当时关陇军队将东宫团团围困于太极宫内,胜利近在咫尺,无论李泰答允与否,东宫太子的下场似乎都难以挽回,那等情况之下,关陇势必要扶立新的储君,你魏王也好,还是晋王也罢,亦或是其他亲王,总归是有人会坐上那个位置的。道义上的谴责已经不复存在,谁坐都是坐,为何不能由我来坐呢?
小雨淅淅沥沥,身上的袍服早已湿透,但值此徐妃葬礼之上,自然不能失礼的穿戴蓑衣、撑起雨伞。
李泰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嗤之以鼻:“你纯粹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本王的确曾经觊觎那个位置,但本王不认为自己有错,天底下任何一个人有机会坐上那个闻之的时候,谁敢说自己毫不动心?但自从本王意识到若有朝一日登上储位,即便成为皇帝也不能决定太子乃至整个东宫之生死的时候,本王便已经彻底放弃了那个念头。本王想坐上那个位置,但绝对不想踏着兄长、子侄的尸骸坐上去。”
这番话语情真意切,看上去不似说着好听而已,但房俊却笑着摇头,不大相信。
李泰左右张望一下,见到禁卫都离得远,这才压低声音道:“你这棒槌大抵是想说既然父皇当年能踩着兄弟的鲜血尸骸坐上皇帝的位置,为何本王却会这般大义凛然吧?”
房俊自是不会承认,但脸上神情却予以肯定。
“嘿!你这个无君无父的混账东西……”
李泰骂了一句,前方皇陵响起哀乐之声,想必葬礼已经接近尾声,策马向房俊身边靠近了一些,这才说道:“非是身为人子为父亲狡辩,实在是当年形势大不相同……玄武门之变以前,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忌惮父皇功高震主,麾下天策府更是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大大威胁到其储君之位,所以亟待将父皇除之而后快,最关键是高祖皇帝也站在他们那一边。父皇当时是没有半分抵抗之心的,但他死了不要紧,秦王府上上下下哪里还能有一人活命?那个时候父皇决定在玄武门下实施兵变,看上去是为了他自己坐上皇帝之位,实则更多是在为吾等子嗣挣出一条活路,置诸死地而后生……”
他顿了一顿,眼神透过雨丝望着皇陵,那里长眠着他的母亲,令他心情愈发低落:“但本王所面对的形势不同,若本王争储成功,太子与东宫上下都难得善终,相反若继续由太子坐稳储位,本王却不会有什么损失……当本王看清了这一点,便果断放弃了心中那一份奢望,你说本王假仁假义也好,说本王大义凛然也罢,总之这就是本王所想。”
人心隔肚皮,房俊只是不知李泰所言真伪,但观其这两年之所行,兼且此番长孙无忌亲自上门游说却被其断然所拒,李泰还是有几分底线的。
况且正如李泰所言,谁能对天下至尊的权力漠然无视呢?但凡有那么一丝一毫的机会,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倾其所有、拼死一搏。
连李元景那样一个宗室亲王都觊觎皇位,更何况资格更甚于他的魏王李泰?
这种事论迹不论心,心里怎么想不重要,更重要是看你怎么做,李泰没有被权力蒙蔽眼睛,顺水推舟的应诺长孙无忌的拥立,这已经算是很不容易了,风格可称高尚。
他又问:“那晋王又为何拒绝长孙无忌?”
相比于李泰,李治显然对于储位更为热衷,当一个可以成为储君的机会放在眼前,房俊很难相信李治居然会严辞拒绝。
李泰哼了一声,道:“你以为雉奴是老五那个蠢货?别人丢来一块骨头便奴颜卑膝的叼起来!雉奴的心思深沉着呢,若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他断然不肯将自己丢出去成为长孙无忌掌控朝堂、慑服天下的工具。”
说到这里,他瞅着房俊,似笑非笑:“你该庆幸关陇兵败,否则雉奴最终是一定会坐上储君之位的……等到雉奴登基即位,你就得小心了,他小子对你家那位武娘子觊觎已久,怕是定要寻个机会将你治罪,然后千方百计将美人纳入宫中,嘿!”
1...14351436143714381439...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