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这一切如果都是李勣所谋划,的确能够截断太子退路,趁人之危狠狠敲太子一个竹杠,即便程咬金再是不愿与东宫刀兵相向,也不得不配合李勣去行动。
但如此一来,可就大大便宜了山东世家,这与李勣最近极为抵触山东世家的行事作风严重不符……难道李勣最近的所作所为都只是做戏给别人看,就是要让外界认为他与山东世家离心离德,实际上却暗中早已共同谋划了一切?
正在程咬金犹豫纠结、分析利弊之时,斥候来报,说是右侯卫马不停蹄,根本未有丝毫停顿,已经一路向北急驰而去……
张行成:“……”
兴奋之色尚在脸上未曾消褪,传来的消息令他愣在当场。
再是不通兵事,也明白这根本不可能是什么李勣用兵如神的妙计,而是右侯卫临阵脱逃跑掉了……
程咬金心里松了口气,淡淡的瞅了张行成一言,默然不语。
张行成面红耳赤,尴尬得要死……
……
程名振、张亮呆愣愣的看着数万右侯卫兵马陡然之间改变方向,好似被野狼追逐的羊群一般狂奔而去,先是脱离战阵斜插灞水方向,然后沿着灞水一路向北绝尘而去。
好半晌,两人才算是反应过来,尉迟恭这是跑了哇!
程名振瞪大眼睛倒吸了一口凉气:“鄂国公……有魄力啊!”
除此之外,他几乎不知道能说什么。贞观勋臣之中,李勣是公然的难相处,虽然平素一副不恋权势、不萦外物的清高模样,看上去很好说话,但最是性格坚忍、睚眦必报。如果此刻尉迟恭老老实实在李勣面前说一句“这仗我大不了,我得逃跑”,且不论李勣答不答应,事后是不会记恨的,可像是这般突然临阵脱逃,则一定被李勣认定为挑衅他的权威,绝对不会善罢甘休。
至于李勣的手段……那可是就连李二陛下对其不满都得忍着,不愿将关系闹僵的存在。
张亮摸了摸下巴,有些羡慕道:“尉迟老黑太鬼了啊,居然想出这么一招金蝉脱壳之计,早知道我也这个干了,何必夹在中间进退维谷、两面不是人呢?娘咧,让他激灵了一回。”
程名振没理会他的牢骚,赶紧传令全军停止前进,以免接近东宫六率之后导致大战意外开启,然后调转马头赶赴中军,向李勣轻视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之前有右侯卫作为缓冲,他尚可静观其变,现在右侯卫跑了,他已经直面东宫军队,就必须跟李勣要一个明确的态度了……
……
李勣正在中军指挥大军渡河,灞水东岸的“玄甲铁骑”已在河边集结,有条不紊的渡过浮桥。王瘦石负责指挥“玄甲铁骑”,最先一批过河,见到部队渡河顺利,便抛开心腹亲信,策骑直奔中军来到李勣身边,尚未来得及说话,便有斥候飞奔而来。
“报!启禀大帅,鄂国公带领麾下右侯卫临阵脱逃,沿着灞水向北而去……”
中军附近的将校兵卒面面相觑,不知如何表达震撼的心情。
那可是尉迟敬德啊!大唐赫赫有名的猛将,当年曾陪着陛下于榆窠打猎碰上王世充的军队,其部下骁将单雄信前来挑战,被尉迟恭大战十余回合之后挑落马背,后来更是护着李二陛下击溃十倍于己的强敌,俘虏无数,堪称武力值逆天,妥妥的勇冠三军!
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当世名将居然临阵脱逃?
李勣也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捋着胡须沉吟未语。
刚刚抵达的王瘦石已经怒气勃发,尖声怒道:“反了,反了!尉迟敬德畏敌怯战,临阵脱逃,此乃死罪,依军法当斩!英国公速速派人追击,定要将此獠乱刃分尸,以正军法!”
此言一处,周围将校纷纷怒目相向。
临阵脱逃的确是死罪,但此乃军中之事,当以军法处置,何时轮到一个阉人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王瘦石犹自不觉,见李勣不为所动,愈发恼怒,戟指叱道:“英国公糊涂!此等临阵脱逃之举恐影响军心士气,一旦使其因此受挫,便是你也负不起这个责任!如此心慈面软、优柔寡断,吾等大事如何能成?”
话音未落,周围喝叱咒骂之声四起。
“放肆!”
“住口!”
“汝不过一阉人而已,胆敢指责大帅,该当何罪?”
“啰嗦个甚,此獠对大帅不敬,干预军事、胆大包天,干脆拖出去一刀砍了才清净!”
“说得对,当初割了鸟,这回割了头!”
自辽东一路返回途中,王瘦石出入中军如入无人之地,对李勣更是颐指气使、毫无尊敬可言,军中上下早已心生不满,只因李勣一直压着,这才敢怒不敢言。此刻见其不仅喝叱李勣,更插手军务,这群骄兵悍将哪还能忍?纷纷张口喝骂,言语极其不逊,有两个脾气火爆的校尉更是甩蹬离鞍跃下马背,两个箭步窜到王瘦石面前,要将其当场拿下,以军法处置。
眼瞅着两个身材魁梧、满脸横肉的校尉到了马前,一脸狠戾之色的张手便牵住马缰,而一旁的李勣依旧沉吟不语,呈现放空状态,好像浑然不知身边发生了什么事,居然无意阻止……王瘦石顿时慌了。
唐军纪律森严,将校兵卒绝对不敢行差踏错,但同时唐军也最是嚣张跋扈,这是无数的战功所支撑起来的桀骜,他们不仅不将番邦强军放在眼里,也不将朝中重臣、世家门阀放在眼里,从来都只是信奉“武力可以砸碎一切”……
王瘦石知道自己一个阉人的身份根本不会让这些骄兵悍将有所忌惮,赶紧挥舞马鞭抽在一个校尉肩膀,大声呵斥欲将其吓退,但另外一人却一步踏前,劈手捉住鞭稍,另一个则一手拽住马缰,一手探出,拽住他的腰带。
天唐锦绣 第两千三十一章 战云密布
腰带被拽住,王瘦石终于绷不住了,一边试图奋力将马鞭抽回,一边尖声大叫:“李勣你纵兵行凶,眼里还有陛下、还有王法吗?吾乃天子奴仆,谁敢对吾不敬……哎呀!”
话未说完便惊呼一声,却是被校尉狠狠拽下马背,“砰”的一下结结实实摔在满是泥泞的地上,摔得四仰八叉,泥水四溅……
眼看着这个颐指气使的阉宦这般狼狈,周围将校兵卒发出一阵哄笑。
王瘦石摔得晕头涨脑,又惊又怒,他前来中军之时将信服亲信皆留在“玄甲铁骑”那边,毕竟何曾想过李勣身边居然能发生此等情况?左右皆是李勣麾下,王瘦石心中发虚:该不会着李勣嫉妒自己圣眷优隆,想要借口以军法斩了自己吧……
好在等校尉将他从地上拽起,欲拖走施以军法惩处,李勣终于从思考如何应变的放空状态中“清醒”过来,见状吃了一惊,喝叱左右将校:“还有没有规矩?岂可这般对王内侍无礼,速速退下!”
两个校尉这才松开王瘦石,向后退了几步,依旧一脸不忿、虎视眈眈。
大唐军队效仿秦汉,首重军功,军中骁将最是桀骜,凭军功立身自是底气十足,即便帝王身边的红人亦不会奴颜卑膝、下贱谄媚,硬气得很,这绝对是开国之后大唐军队的常态。
等到了赵大以武将之身份“黄袍加身”篡夺柴家孤儿寡妇的天下,得国不正自然心中戚戚、夜难安枕,遂奉行“以文治武”之国策梦想着自己卑劣之手段不复在子孙身上发生,后来更是旷古烁今的创立“监军”,希冀于赵宋王朝能够传承长久、千秋万代。
至此武将之脊梁已被彻底敲碎,以至于洪武固然以绝世武功驱除鞑虏、光复华夏,却依旧难脱此巢臼,其子孙更将赵宋压制武将之策略发扬光大、奉行不悖,直至汉家江山飘摇破碎、鞑虏攻破边关,神州陆沉……
王瘦石气得面色铁青、浑身颤抖,知道这是李勣给予自己的警告,也不多说,抬手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一瘸一拐走到自己的马前,拽着缰绳翻身上马,饭后在一众兵将嘲讽讥笑的目光注视之中,打马返回河边桥头,与“玄甲铁骑”汇合一处。
他是个聪明人,看懂了李勣对他的不满已经不加掩饰,以李勣之身份、权势、地位,当真忍无可忍之下寻个由头将他杀了,普天之下谁能奈何?
就连李二陛下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将所有愤怒藏在心底,当真为了他一个阉人去诛杀一位国之功勋、王朝宰辅,岂不成了夏桀商纣之流的昏聩暴虐之主……
……
看着王瘦石远去,身影汇入河畔队列严整的“玄甲铁骑”处,李勣微不可察的叹了口气,刚才有那么一瞬间他当真起了杀心,只不过想到那严重后果,却也只能强行忍住。
此等帝王家奴固然桀骜不驯、恣意嚣张,倚仗圣眷横行无忌,所以与朝中文武格格不入、天然对立,人皆恨不能得而诛之。但因其断根去势只能依附于帝王之权势宠幸而活,更能够得到帝王无保留的信任,往往亦会成为帝王戒备、钳制文武大臣的工具——将帝王限制你的工具杀掉,你是想摆脱帝王的戒备么?你想干啥?
深吸口气,将目光从“玄甲铁骑”那边收回来,看着面前一众将校兵卒,开始下达命令。
“程名振率部向左移动,至左武卫侧翼列阵,若其稍有异动,即刻出击!”
“张亮向北抵近右屯卫,谨防其支援太子后阵进而引发左武卫的冲突,同时戒备龙首原方向有可能俯冲而至的吐蕃胡骑。”
“派人前去渭水北岸的薛万彻部传令,命其即刻搭建浮桥做出横渡渭水的姿态,牵制玄武门外的右屯卫大营,必要之时可以发动佯攻。若右屯卫大营有一兵一卒赶赴春明门外支援,定将薛万彻军法从事!”
“本帅统御中军,在此迎接太子仪仗!”
……
左右将校愣了一下,旋即喧嚣起来,李勣的信服亲信马上执行命令奔赴各自军中,其余诸如程名振、张亮之流不愿与东宫军队作战,此刻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程名振与张亮对视一眼,都有些无奈,李勣的命令显然要与东宫大战一场,这是他们两个绝对不愿去干的,但李勣又好像很贴心,并未让他们直面太子,而是一南一北牵制左武卫、右屯卫,也算遂了他们心意。
可说到底,仍旧是遵从李勣的命令与东宫为敌……
张亮冲程名振使眼色,程名振有些不满,但知道这厮油滑奸诈,这个时候断然不肯出头驳斥李勣的命令,只能硬着头皮上前,低声问道:“大帅可否明示,此番究竟意欲何为?”
从李勣颁布的命令来看,显然是准备开战的,只要牵制住左武卫、右屯卫,此刻长安城外的部队就再也没有能够支援太子的,等到李勣一声令下,中军精锐正面突袭,太子身边的东宫六率与禁卫如何挡得住?
可偏偏李勣并未言明即将开战,这使得军中上下面对突发情况之时不知如何处置,所以算得上是军中大忌,以李勣统兵多年的惊艳,断然不会出现此等失误。
所以程名振心中还抱着一丝希望……
李勣淡淡看了他一眼,沉声道:“你也是军中宿将,令行禁止的道理难道不懂?本帅军令已下,汝等只需尊令行事即可,至于本帅之战略意图,何需向汝等言明?速速前去牵制左武卫,莫要多言,若是贻误军机,休怪本帅不讲情面。”
程名振知道李勣治军严谨,对于不遵军令者处罚极重,且不念旧情,连他自己的女婿都不敢在他军中效力……
但这个时候若是退步,就等于跟着李勣一条道走到黑,彻底站在李勣这边,万一李勣野心勃勃做出什么大逆不道之事,他也逃不脱责任。
只能大着胆子道:“非是吾等不信任大帅,实在是眼下局势复杂,东宫太子乃国之储君,名分大义皆在,吾等不敢有丝毫懈怠。故而,末将与郧国公斗胆,恳请大帅告知全盘战略。”
一旁的张亮差点骂娘,你自己问就好了,何必非得将我拉上……
眼瞅着李勣冰冷阴森的目光看过来,张亮心中一突,急忙策骑上前,赔笑道:“大帅明鉴,程将军之言正是吾等心中担忧之事,不过吾等皆乃大帅麾下,自应遵从军令、生死无怨!所以,但请大帅决定,吾等无有不遵。”
程名振差点回身破口大骂,娘咧!老子顶在前头质疑李勣,这得承担多大的风险?结果这狗东西居然这般没担当,直接将他给卖了……
李勣冷哼一声,看了两人一眼,略作沉吟,才缓缓说道:“本帅不会将战略意图详细告知,不过汝等皆乃帝国功勋,地位于一般军将不同,所以也不隐瞒,只需执行命令这一道命令即可。”
换言之,他向两人保证只有这一道命令,并不会让他们直接对阵东宫军队……
程名振懂得深浅进退,明白以李勣的性格、权势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让步,若是继续纠缠下去,保不齐李勣就能直接下令将他当场缉拿治以军法。
这已经是当下最好的局面了,不是没有他们两个军队不行,而是李勣要谨防他们忽然倒戈跑到东宫阵营那边,在有可能发生的大战当中增加不必要的变数……
他深吸口气,正欲说话,张亮已经开口:“请大帅放心,吾等谨遵军令!呵呵,以大帅之人品、胸襟、气度,断然无人敢于质疑您的决策,您说咋办就咋办,绝无推脱。”
程名振:……
娘咧!你个狗东西到底有没有一点脸皮?撺掇老子明哲保身的是你,此刻得了李勣的允诺,有讨巧卖乖的还是你,合着是老子一个人质疑李勣,不愿忠心耿耿的跟着他?
李勣没给他说话的机会,摆摆手,道:“去执行命令吧,不过本帅警告汝等,若是汝等藏着什么小心思,导致眼下颁布的军令并未执行,或是执行失败,则无论何时何地,本帅定要军法从事!”
两人心中一凛,紧忙应下,转身打马奔赴各自部队。
很快,两支军队脱离中军,一向南、一向北,气势汹汹的直奔各自目标而去……
李勣坐镇中军,面色阴沉,紧蹙的眉头显然心事重重。
未几,前方有斥候疾驰而至,禀报道:“太子已经再度前进,正向这边行进。”
李勣颔首,再度下令:“中军停止前进,列阵以待,无本帅之军令,任何情形不得开战!”
“喏!”
十余名传令兵策骑赶赴军中各处传达军令。
李勣这才看了看左右,又回头看了看已经在灞水岸边集结完成的“玄甲铁骑”,大声道:“随本帅出阵,见一见太子殿下!”
“喏!”
身后数百亲兵齐声应诺,而后催动战马,紧随着李勣身后向着阵前驰去,一时间马蹄轰鸣、落雨纷纷,阴云笼罩大地,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战云密布。
天唐锦绣 第两千三十二章 阵前倒戈
长安城巍巍城墙矗立于阴云细雨之中,灞水滚滚奔流,两者之间宽阔的野地上旌旗招展、金戈铁马,两支军队步履坚定的相向而行,彼此相距三箭之地方才止步,各自阵列俨然、士气昂扬,鼓角声在旷野之上随着微风细雨鼓荡飘扬,呜咽声声,如泣如诉。
这一片凝聚了千古帝王之气的土地在铁蹄之下微微震颤,肃杀之气冲天而起,搅动天地、风云激荡。
李承乾立于旌旗之下,身后太子仪仗排开,两军阵前威风凛凛,此事将一只手高高举起,鼓角声骤停,对面的李勣也抬手喝止身后战鼓,在马背上停止腰脊,目光灼灼的望着前方一杆明黄色的大旗之下众星捧月一般的太子身影,忍不住有些失神。
他素来不热衷于权势争斗,故而前些年几经波折的“易储”风潮从未涉足其中,在他看来既已到了这般地位,又何必去掺合易储之事,去争斗一个虚无缥缈的“从龙之功”?即便成功亦难再进一步,反倒是一旦失败则被席卷其内、跌落尘埃,傻子才趟这浑水。
只要紧跟李二陛下的步伐,忠心耿耿即可,将来若自己先死,陛下念及往昔情份总会厚待李家后代,若陛下先行,则一门心思辅佐陛下选出的太子就好,所以当山东门阀明里暗里欲借他之手推动朝堂权势争斗,他始终不肯配合,游离于长安权力斗争之外。
帝王权术、文韬武略几乎臻达历代帝王之巅峰的李二陛下牢牢的掌控着这个诺大帝国,一切都只能按照他的意志去运转,即便权势滔天的关陇门阀不也在其打压之下逐步衰弱?
李勣可不会认为自己能够在谋略之上胜过李二陛下一筹……
既然一切都要依循李二陛下的意志,又何须暗地里掺合易储之事?李二陛下选谁就是谁好了,即使他也不认为性格软弱的太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代明主……那又有什么关系?贞观以来积攒下的厚厚家底,只要将来大臣们各尽其职不使太子成为隋炀帝那般瞎折腾的君王,这些家底便足够他败上个几十年。
然而关陇骤然起兵,却将所有秩序打乱,甚至危及帝国根基,再加上倾举国之力进行的一场东征之战,陡然间使得帝国有了倾覆之危……
好在太子在关陇兵变之中的表现极为优异,其中坚持不肯与关陇苟合妥协且死战到底最终逆转获胜的过程,更是具备了明君之相,或许开拓不足,但守成足矣。
故而,将帝国权力核心确立下来,至少未来三五十年在那样一个稳定的权力构架之下运行,一个可以预见的史上少有的盛世皇朝即将建立,所有人都能在斑斑青史之上得到称赞褒奖、流芳百世,不好么?
非得没完没了的折腾……
李勣心虚如潮,幽幽叹了口气,前方太子阵营之中一骑脱颖而出,直奔自己而来,至面前一箭之地被己方亲兵阻拦,马上骑士抱拳大声道:“奉太子口谕,率朝中文武至此,恭迎圣驾!”
李勣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眯着眼看去,正是江夏郡王李道宗。
李道宗此言喊出,其身后太子阵营之内主要大臣纷纷下马,齐声高呼:“臣等,恭迎圣驾!”
旋即,无数东宫六率兵马振臂高呼:“恭迎圣驾!”
沉闷雄浑的喊声如滚雷一般在天地之间回荡,震得云层翻涌、雨水纷飞,声势浩大,东征大军这边人人色变。
“恭迎圣驾”这样一个口号,昭显了东宫军队之意图,无论陛下是生是死,身为人臣皆要将其迎回长安宫阙之内,这便是“名分大义”,谁若阻止,便是包藏祸心,便是大逆不道。
所有人的目光都凝聚在李勣身上,心情忐忑的等着他做出抉择。
若陛下仍在,此刻太子率兵出城相迎却避而不见,甚至欲纵兵覆亡东宫,以达到废黜储君之目的,则有亏为君之德、更有亏为父之慈,纵然最终太子覆灭,天下亦对李二陛下予以非议。
若陛下已经驾崩,李勣藏匿陛下遗体,以此为质,继续与东宫开战,则难免篡位之心,不忠不义、大逆不道!
李勣笑了笑,不得不衷心称赞太子此番力排众议坚持出城“恭迎圣驾”之举措,实在是高明至极,这是阳谋,无论如何,都将他李勣陷于不利之地,看看他身边这些兵卒吧,此时皆神情犹疑、士气低落,毕竟谁愿意背负一个逆贼的罪名,却跟帝国正朔为敌呢?
未等李勣做出决定,身后一阵喧哗,李勣蹙眉扭头看去,便见到王瘦石带着一队兵卒策骑而来,兵卒不敢阻拦,任其分开密密麻麻的阵列长驱直入,直抵面前。
王瘦石行至李勣面前,勒马站定,坐在马背上大声道:“请英国公率军出击!”
李勣眯着的眼睛微微一凝,精光闪现,但转瞬即逝,未予理睬。
左右将校豁然变色,没人愿意正面攻击太子仪仗,无论何等理由那都是谋逆之罪,但甚为军人且是李勣嫡系心腹,一旦李勣军令颁下,就只能无条件的服从。李勣的决定没人可以左右,万一被这个阉人逼迫着不得不下令开战,那可如何是好?
此刻见王瘦石居然这般猖狂,区区一个阉人而已,竟悍然向李勣下达此等大逆不道之命令,这如何能忍?好在不久之前的一幕这些人还都记得,有样学样,当即便有几人冲出去,意欲再度将王瘦石拽下马背。
王瘦石大吃一惊,尖声斥道:“放肆!都无法无天了么?李勣你想造反不成!”
周围将校愈发恼怒,纷纷叫嚣喝叱。
眼见几个校尉冲上去将王瘦石团团围住,不顾王瘦石疯了一般劈头盖脸抽下去的马鞭,誓要将他拽下马背予以羞辱,李勣沉声道:“住手!退下。”
几个校尉不敢抗命,只得后退,不过依旧扬起鞭痕俨然血淋淋的脸,满是桀骜的瞪着王瘦石。
王瘦石也心虚,军中莽汉宁折不弯,此刻有李勣在此无人敢抗命,可若是双方在某一僻静之处“巧遇”,说不得就敢给他来个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往后还是少往这边来为妙。
喘了几口气,王瘦石扭头看着李勣,厉声道:“英国公欲违抗皇命乎?”
李勣沉吟不语。
旁边已经冷静下去的将校兵卒见他这般出言不逊,难遏怒火,纷纷喝骂:“你这阉人口口声声皇命,圣旨何在?”
“以老子看来你才是假传圣旨,死罪也!”
“大帅,末将请斩此獠,为国锄奸!”
这群骄兵悍将一边鼓噪喝骂,一边再度围拢上来,吓得王瘦石连连喝叱,不断后退。
李勣扬手,呼喝之声顿止。
而后,李勣看了看前方太子仪仗,又看了看位于后阵灞水岸边的“玄甲铁骑”,略作沉吟,甩蹬离鞍翻身下马,手中攥着马缰,在战马身旁单膝跪地,浑然不顾溅起一片泥水,口中沉声道:“臣,恭迎圣驾!”
左右将校一看,登时明白李勣这是不与东宫开战,打算将陛下遗体交出,自然皆是将心放回肚子里,旋即纷纷下马,单膝跪地,齐声大喝:“吾等恭迎圣驾!”
然后以此地为中心,四周兵将一排一排犹如风吹麦浪一般跪伏于地:“恭迎圣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