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李治心中一松,知道已经到了紧要时刻,否则素来行事缜密的萧瑀不会主动约自己相见,赶紧沐浴更衣,简单用了膳食,坐在书房之中苦等良久,直至夜幕降临,这才一身便装带着十余个贴身禁卫,穿好蓑衣自后门出府,不惊动府内任何人。
又用伪造的商贾文碟出了城南明德门,直抵樊川……
夜雨潇潇,樊川牛头寺雄踞于黄土原畔,寺庙依土原而建,房舍众多,远眺终南诸峰,翠屏万仞,俯视樊川,稻畦蔬町,溪桃堤柳。
寺院一侧有九龙潭,山泉蜿蜒流下汇聚成潭,泉水甘洌,取之不竭。
潭畔杏林之中有修士搭建的茅舍数间,细雨之下数十黑衣箭袖的武士占据各处要地,分列警戒。
茅舍之中燃着灯烛,带着雨水潮湿的空气自敞开的窗户吹入,烛火摇曳,李治、萧瑀、张行成、程咬金四人相对而坐,矮几之上一个火炉、一壶清茶,耳畔雨声淅沥,夜色幽深。
张行成执壶为诸人斟茶,萧瑀看着李治,面色沉重道:“陛下召河间郡王回京,事先可有对殿下透露?”
李治眉头紧蹙,缓缓摇头。
他明白萧瑀言中之意,若父皇事先对他有所透露,就是在暗示他很可能立他为储,让他做好准备:反之,则将他与其余皇子一视同仁。
最为可虑之处,便是万一父皇将此事透露给魏王了呢?
那样一来,他便彻底在立储当中处于下风……
张行成斟完茶水,将茶壶放在一旁,扭头问程咬金:“此事,卢国公怎么看?”
程咬金捏着茶杯呷了一口,瞥了他一眼,不以为然道:“我能怎么看?自是唯陛下之命是从,陛下立谁为储,我等臣子便宣誓效忠。怎么,张尚书难不成还要跟陛下对着干?那我可得高看你一眼了,佩服佩服。”
张行成被噎了一下,无奈苦笑。
晋王就在一旁,今夜既然相聚于此,大家自然都将赌注放在晋王身上,如此冠冕堂皇岂非虚伪?
孰料李治也看向他,沉声道:“卢国公之言甚是,这天下是父皇的天下,立谁为储乃是父皇之意,吾等臣子只能奉旨而行,断不可有半分违逆之心,否则天地不容!”
张行成愣住,眨眨眼,这才反应过来,忙道:“殿下所言极是,微臣不敢妄言。”
争储是肯定要争的,但只能在陛下立储旨意下达之前去争,一旦陛下降下旨意,则大局已定,那个时候再去抗争,便是抗旨不遵、违抗圣命。
当然,无论如何都要去争的,只不过名义上断然不能那么说……
萧瑀依旧面色沉重,看着程咬金,道:“明日一早,你便觐见陛下,恳请率军入京吧,事不宜迟,迟则生变。”
程咬金阴着脸,缓缓呷着茶水,一时间不置可否。
李孝恭回京镇压宗室,意味着陛下即将颁布废储及立储诏书,大局将定。这个时候恳请入京宿卫京畿,一是试探陛下究竟是否属意晋王为储,再则也是向陛下施加压力。
山东、江南两地门阀联合一处,即便是陛下也得三思而行……
但这样做真的合适么?
他本不愿这般深度牵扯进立储之事,顶多因难以切割的山东身份向晋王示好,可一旦觐见陛下恳请入京,便被钉死在晋王这条船上,万一陛下属意的储君乃是魏王,自己如此举措岂不是与陛下唱反调?
危险很大啊……
萧瑀盯着他,能够洞悉他的心思,警告道:“这件事上非此即彼,卢国公想要左右逢源怕是很难。别忘了此前关陇兵变,卢国公听奉山东世家的命令出兵春明门,那件事不仅魏王耿耿于怀,只怕陛下也心有成见。”
程咬金权衡再三,苦恼叹气:“如此,明日我便觐见陛下吧。”
官场之上,立场问题从来都是最大的问题,既然山东身份切割不掉,那也只能站在这一边。
当然,傻子才会死心塌地将赌注全部押在晋王这一边与他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萧瑀又看着李治,道:“明日老臣会联系朝中清流,一同尚书请陛下罢免殿下检校兵部尚书之职,转而调任尚书省担任尚书右仆射。”
李治精神一振,紧张道:“父皇会答允么?”
萧瑀摇摇头:“君心难测,谁知道呢?但无论陛下答允与否,这都是殿下向陛下展示心迹,积极主动一些总归是好事。”
“尚书仆射”乃尚书令之副,时下李二陛下依旧担任“名义”上的尚书令,所以尚书仆射便是实际上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左右仆射之间品阶相等,直接管辖六部。但自古以来以左为尊,故而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高下立分。
现在的尚书左仆射乃是英国公李勣,但李勣平素藏拙怠政,甚为陛下所不满,一旦晋王被任命为右仆射,则意味着陛下允可晋王统御朝政。
意义不同凡响。
同时,也借机向陛下宣示力量,到了这个时候,必须让陛下认知到晋王所拥有的支持与力量,能够据此综合考量储位归属之利弊……
程咬金不语,稍后问道:“李勣那边,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贞观勋臣之中,他唯独对李勣心有忌惮,此君虽然号称山东世家在朝堂之上的旗帜,事实上与山东世家的纠葛却不深,根本不能对其发号施令。
而身为宰辅之首、军中巨擘,李勣的立场足以左右储位之归属……
------题外话------
马里乌波尔的大鱼到底是谁?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十六章 局势急迫
今时今日,李勣在朝中称一句“第一人”毫不为过,无论文武两方,皆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对于储位之归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即便是乾纲独断的李二陛下也不能不听取李勣旳意见,若所立之新储不能得到李勣的认可,陛下也只能予以劝说。
一旦李勣与陛下之心意相悖,极易引发朝堂巨大震荡,致使易储之事横生波澜。
经由程咬金一问,李治、萧瑀也都看向张行成。
张行成一脸苦大仇深道:“时至今日,英国公早已不听山东世家调遣,我行我素、自成一派,没人知道他到底怎么想。山东那边也对英国公诸多不满,但却无可奈何,不到最后关头,只怕英国公并不会表露出真实意图。”
眼下,李勣已经成为一个最大的变数。
没办法,虽然当初李勣上位过程当中山东世家有过出力,但其后给予山东世家的回报也不少,且不说他张行成之所以能够走到今日之地位自有李勣一手推动,便是当下山东诸家越来越庞大的海外贸易不也是全赖李勣暗中与房俊牵线搭桥?
原属于山东一脉的李勣、房玄龄,近些年早已开始逐步与山东世家有所切割,关系再不似以往那般紧密,反倒是这两家越走越近、利益纠葛颇深……
偏偏无论当朝第一人的李勣,还是掌握了水师势力暴增的房俊,都对山东世家忽远忽近、若即若离,这令山东世家极为恼火,却也无可奈何。
说到底,山东世家不仅需要李勣在朝中为诸家张目、举荐子弟,更需要海贸所带来的庞大利润维持钟鸣鼎食、奢华无度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山东世家还如何在李勣与房家面前硬气?
不仅不能对其发号施令,反而要仰其鼻息,不敢得罪,这也是山东世家此番不顾一切誓要大举入朝奠定根基的原因所在。
靠人,终究不如靠自己……
李治很是头痛:“可英国公之立场着实重要,总要予以试探才行,否则咱们太过被动。”
有没有李勣的支持,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储位的皇子来说至关重要之事,据此才能制定详尽的争储计划。
若能争取到李勣的支持,储位希望大增。
萧瑀看向张行成,后者连忙摇头:“英国公地位崇高、功勋赫赫,哪里是在下能够说服?若此刻在下登门,怕是连大门都进不去。这件事还得宋国公您亲自出马才行。”
萧瑀蹙眉,也很苦恼。
那李勣平素不掺合朝中争权夺利,虽然贵为宰辅之首,但一贯不管事,由此惹得陛下不满,认为其没担当,然而李勣依旧我行我素,可见其性格何等倔犟。若他本意支持晋王还好,若是没有此意,又有谁能说服他?
思来想去,无奈道:“明日吾去见一见申国公,看看他是何立场,若他肯站在殿下这边,相比对李勣会有影响。”
“渤海高氏”乃是北齐皇族苗裔,北齐即便覆灭多年,但是在关陇、山东两大世家当中影响力极大,且申国公高士廉当年对于李勣有大恩,两者这些年也来往密切。
李治颔首:“此事劳烦宋国公了,烦请告知英国公,一旦成事,他日尊崇加倍、地位照旧,必不相负。”
关系嘛,找一找肯定能找得到,但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利益。
若没有足够的利益,人家李勣凭什么站你这一边?
萧瑀点头应下。
虽然“尊崇加倍、地位照旧”这样的话语意味着将来李勣的地位依旧在他之上,心中难免有些不舒服,但也不是不可接受。说到底,以李勣今时今日的地位、权力远远在他之上,能够对晋王争储所贡献的力量也不是他能比的,那么事成之后李勣所获得的收益自然要远甚于他。
这很公平。
总不能因为你有“劝进”之功,便能压服所有人吧?
说到底,无论眼下争储还是将来酬功,实力代表一切……
萧瑀又想起一事,提醒道:“殿下不要忘了,此前曾恳请房俊攻略倭国以备殿下出海建国……万一这个时候倭国被灭,水师上表,陛下会否答允让你前往倭国诸岛?”
李治一听,顿时愁眉苦脸,悔不当初。
自以为以退为进的一步棋,实则缺陷处处,不仅弄得自己骑虎难下,甚至完全大乱了当下争储之局势,深陷于被动之中。
总不能食言而肥,事到临头又反悔吧?
只怕那样一来被父皇认定自己投机钻营、毫无担当,比不过餐风露宿一心投注教育的青雀……
可若是不反悔,万一水师那边覆灭倭国,自己难道当真去往那蛮夷之地建国立藩?
程咬金郑重道:“水师实力强横,七海之内无敌手,区区倭国早已捏在水师手心,想要覆灭其国不费吹灰之力,说不定不久之后便有捷报传来,殿下还应早作打算。”
数万装备到牙齿的军队、数百上千条新型船舰,再加上威力无穷的火器,水师的战力即便放到十六卫当中也是首屈一指,更何况是海外那些个土地贫瘠、人口稀少的异域番邦?
那真是想灭谁就灭谁……
而且现在东宫上下唯恐天下不乱,房俊必然严令苏定方统御水师加快覆灭倭国的步伐,只怕用不了多久便会侵占倭国全境。
然而这件事全在房俊掌控之内,并非他们所能左右,只能寄希望于陛下尽快颁布废黜诏书、另立新储,才能摆脱这个危机。可反过来说,谁又能肯定陛下“废长立幼”,先废黜嫡长子,再将嫡次子弃之不顾,反而立晋王这个最小的嫡子为储?
李治心中患得患失,却非是不能决断之人,斟酌少许,咬牙道:“此事不能强行为之,一切听从父皇旨意即可。若父皇决断之前传来倭国覆灭的消息,而父皇也有意让我前往,那我便打点行装、出海建国,终生不回这长安城!反之,若父皇有意立我为储,那我便是天佑之人,当与诸位一同成就大业。”
萧瑀、程咬金、张行成三人面面相觑,而后一齐颔首。
眼下站在晋王这边谋求储君之位,是为了将来攫取更多的利益,可如果陛下从未想过让晋王为储传承江山,谁又愿意跟着晋王一条道走到黑跟陛下对着干?
明知不可进而为而为之,那是疯子。
知进退、懂取舍,那才是真豪杰……
商议停当,程咬金率先起身:“时候不早,赶紧各自回城,明日一起行动,免得被‘百骑司’那帮狗崽子察觉,横生事端。”
李治颔首道:“正该如此!”
他起身一揖及地,语气诚挚、神情动容:“本王之事,全赖诸位操持,假若他日事成,定不相负!”
萧瑀与张行成赶紧还礼,前者道:“殿下聪慧毓秀,明德仁义,虚襟似纳于触鳞,下诏无殊于扇暍,自幼便有明主之兆,臣等能够附于骥尾,协助殿下开创伟业,实乃三生之幸!”
张行成也道:“臣等忠于殿下,愿效死力!”
李治双手将萧瑀扶起,而后又拉着张行成的手,感慨动容、眼眶泛红:“吾何等何能,得诸位贤臣辅佐?今日在此立誓,誓与诸君生死与共!”
程咬金催促道:“吾等出城时久,指不定已经被‘百骑司’瞄上,万一被其撞破,回头禀明陛下,着实麻烦。事不宜迟,赶紧散去吧。”
李治这才依依不舍的松开张行成的手,又温言叮嘱萧瑀当心身体,莫要染了风寒……
*****
相比于李治,李泰愈发火烧火燎。
李孝恭回城之前未有半点消息传出,可见父皇此次将其召回必然予以重任,恐怕不仅是镇压宗室那么简单。
毕竟这可是宗室之内陛下之外最著盛名的一代名将,昔日的部曲将佐如今遍及十六卫诸军,一声号令依旧有无数人望风景从。
窗外落雨萧萧、夜风沁凉,李泰看着空荡荡的书房,对身边王妃阎氏道:“此事雉奴身边必然文武并列、人才济济,出谋划策者不计其数。我这边却是清清冷冷,连心腹之人都没有,看来这储君之位与我无缘,该是死了这条心才对。”
言语神情颓然沮丧。
倒也不是没有心腹之人,只不过事发仓促,那些心腹尚未来得及赶到商议,况且那些心腹的品级、职务远远比不上猬集于雉奴身边的幕僚,这难免令他危机重重,灰心丧气。
谁都能看得出父皇易储在即,可是如此紧要关头却拿不出像样的主意,岂非坐失良机,眼看着储位旁落?
阎氏执壶斟茶,秀眉的容颜泛着淡淡的笑容,不见丝毫烦躁,娇脆的语气平静恬然:“殿下还是这样急躁的性子,应该改一改了。父皇什么样的人,殿下岂能不清楚呢?若是父皇看重诸子当中谁的势力最大,那又何必废黜太子?经由关陇兵变,谁都知道东宫属下实力强横。”
李泰捧着茶杯想了想,觉得有道理,问道:“那你说父皇最看重的是什么?”
阎氏笑道:“无外乎‘孝’‘悌’二字而已。”
------题外话------
鲅鱼圈麻将这下全国闻名……领导们,干得漂亮。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十七章 变起肘腋
阎氏笑道:“无外乎‘孝’‘悌’二字而已。”
李泰想了想,深以为然。
谁都知道父皇登基之路乃是踩着兄弟的尸骸,“玄武门之变”固然成功逆而篡取,但杀兄弑弟之事不可磨灭,不仅使得民间对其上位满是诘难讥讽,即便是父皇自己,多年来也深受此事困扰,时常夜不能寐。
又有谁是天生冷血无情,将自己的手足兄弟杀死之后满门屠戮,仍能心安理得、得意洋洋?
总是会饱受良心旳折磨,只不过是当时局势如此,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才不得已很下杀手罢了。
正因如此,父皇一直注重对皇子们“兄友弟恭”的教诲,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将来不会因为皇位而自相残杀、兄弟阋墙。败者固然身死灭种阖家屠戮,胜者亦要饱受良心谴责与外界诘难,留下百世骂名。
父皇早已认定太子不能成为一代明主,无法带领大唐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为何却迟迟未能下定决心易储?
正是因为太子虽然性格软弱、缺乏主见,但是却敦厚仁善,对待一众兄弟优容有加、相亲相爱……
由此可见,父皇选择新储的首要条件,必然是谁能够继位之后善待兄弟手足,而不是一朝上位便开始剪除对皇位有威胁的一众兄弟。
而决定能否善待兄弟的主要因素,不仅仅是其人之性情是否仁厚友善,更在于其继位之后所受之威胁有多大。
皇位威胁越大,便越是要施以雷霆手段,将容错率降至最低。
若能够名正言顺继位,一众兄弟很难威胁到皇位,再是心狠手辣之人也会放兄弟们一马……
李泰精神大振,握住阎氏纤手,赞誉道:“爱妃实乃吾之子房也!”
阎氏抿唇一笑,反握住李泰的手掌,柔声道:“储君之位,原本便非君之物,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殿下当以平常心对待。有吴王首开建国立藩之先河,大不了咱们夫妻便带着孩子们去寻一处番邦异域,一样可以称王立国、开枝散叶,又何必纠结于这大唐皇位?腥风血雨,勾心斗角,稍有不慎便招致杀身之祸,非是智者所为。”
李泰摇摇头,沉声道:“放心,本王心中有数。”
道理就放在那里,只要不是智障,谁都能懂得。
然而懂得与接受却是完全不同,如今太子被废已成定局,自己身为嫡次子依次递增名正言顺,可说是只差那个位置一步之遥,固然明知争储之凶险,可若是不争一争,如何心安?
夫妻同床共枕,自是心意相通,阎氏如何不能理解李泰的想法?
故而劝了两句便放弃,心知若是不能李泰去争一争,此刻临阵退却,只怕往后余生都将颓然沮丧、心魔难消。
如此才华横溢的魏王殿下若没有了眼下灵锐之气,整日里失魂落魄行尸走肉一般,自己如何忍心?
她握着李泰的手,双眸含情,柔声道:“该争自然要争,原本太子被废之后殿下便是顺位继承之人,哪有让给别人的道理?不过明知不可为之时,还望殿下以自身为重,当退则退,不可刚愎自负、一意孤行。”
李泰郑重颔首:“本王知道怎么做……不过当下,是否要再去联络东宫属官,看看他们到底是何主意?”
仅仅依靠平素身边那些阿谀逢迎之辈,如何与气势汹汹的晋王争?若是东宫属官能够在紧要关头依附过来,则实力大增,心中有底。
阎氏想了想,螓首缓缓摇了摇,道:“殿下不必这般急迫,东宫那边要么对殿下毫无兴趣,要么就是在待价而沽,即便殿下下跪相求,他们也不会这么轻易臣服于殿下。晋王一定会展开动作,以咱们的实力根本不是对手,既然明知不敌,何不稳坐钓鱼台?只不过闲暇之时要多多入宫,陪陪父皇才是。”
李泰觉得有道理,说到底储位之归属并非看谁实力更强,废立皆在父皇一念之间,让父皇领会自己的理念、志向,或许更管用。
“来人,服侍本王沐浴更衣,本王要入宫见驾。”
*****
武德殿。
小雨淅淅沥沥,一夜未歇,直至天色放亮、群臣上朝,依旧淋漓不休。
殿上光线有些昏暗,今日小朝会,来的臣子不多,但各个都是重臣,气氛也相较大朝会之时的庄严肃穆有所不同,大家跪坐在殿上,面上案几上摆放着茶水糕点,李二陛下也放下皇帝架子,议事之余,时不时讲几句笑话,惹得哄堂大笑……
将近辰时末,诸事基本议定。
缠绵病榻、多时未曾上朝的安德郡公杨师道咳嗽几声,开口道:“臣有本启奏。”
李二陛下瞅了他一眼,有些意外,颔首道:“卿有何事,写一道奏折呈递即可,何需拖着病体上朝?这阴雨天最是熬人,回头赶紧回府歇着,切莫折腾你这身子骨。”
此前赵节与侯君集一党勾结,意图谋逆,遭遇诛杀,而赵节乃是杨师道之妻桂阳公主与前夫之子,故而杨师道受到牵连。虽然李二陛下并未治罪,杨师道却深感惶恐,对于朝政不敢胡乱参预。
及至关陇兵变,弘农杨氏也一直置身事外,既没有帮衬关陇,也没有拥护东宫,显然不愿掺合进储位争夺之中。
今日忽然上朝,且有本启奏,显然有所图谋……
果然,杨师道又咳了几声,呼吸有些急促:“老臣深受皇恩,自当已死报效,岂敢惜取己身,懈怠王事?只不过到底是年老体衰、精力不济,对于朝中事务有心无力啊……如今年轻一代已然长成,可以担当大任,咱们这些老骨头也可以退下来颐养天年,老臣心中甚慰。”
这话乍一听没头没脑,但其中深意略微思索便可以明白……
李二陛下蹙眉,有些不悦:“有什么话,直说无妨,毋须拐弯抹角。”
杨师道白眉毛一颤,不敢东拉西扯,忙道:“晋王聪慧,少年睿智,应当授予大任加以磨砺,他日方可为国之栋梁。”
殿上群臣肃静,看看杨师道,又看看李二陛下,没人吭声。
诚然,以前杨师道一直与太子望来密切,但易储在即,转投门庭也并非太过突兀,朝堂之上便是一个巨大的权力市场,谁不想从中攫取利益呢?所以大家都在看着李二陛下如何应对。
这时候如果李二陛下允准杨师道的提请,那便预示着帝王心中对于储位之选择或许更倾向于晋王……
不少人向跪坐下首的房俊看去,这厮低眉垂眼,一声不吭,见不到一丝一毫的喜怒波动。
李二陛下略作沉吟,问道:“以你之见,当授予晋王何等大任?”
杨师道慢条斯理:“此前晋王殿下任职尚书省,表现优异,之后陛下委派晋王检校兵部尚书,亦是可圈可点。如今经过兵部之历练,处事愈发稳重,可调回尚书省,任尚书右仆射,辅佐陛下处置朝政。”
殿上落针可闻,唯有窗外微雨淅淅沥沥。
尚书右仆射?
那可是宰辅之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