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整日里被兵部这群阳奉阴违的小人折腾得一肚子火器也就罢了,现在还要看你们这些统兵大将的脸子,欺负人也不能这样吧?
反正老子舍得下脸面,顾不上丢人,你们想要火器便自己去打官司吧。
本以为这兵部尚书乃六部之一,距离入阁也仅仅一步之遥,如今才知道非但实权半点也无,还是个背锅挨骂的苦差事,早知如此何苦奋力争来?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三十二章 拖延
尉迟恭满腔怒气而来,原本以为是张行成故意刁难自己,将铸造局生产的火器发放至其他部队使得自己这边难以及时操练、补充战力,但此刻见张行成如此言语,却发现这厮忝为兵部尚书难道时至今日仍无法掌控兵部,已被属下官员架空?
官场之上这种事屡见不鲜,可张行成好歹背后有整个山东世家支持,兵部之内权势最高的崔敦礼又是博陵崔氏子弟,两人算是血脉相连,却不想也落入此等尴尬境地……
但他今日前来是解决问题的,自然不会同情心泛滥。
当即黑着脸,咆哮道:“汝即为兵部尚书,兵部之务自然由你掌总,你自己无能又怪得谁来?别拿这些鸡毛蒜皮的理由搪塞于吾,吾今日来只要火器,别跟老子废话!再敢聒噪,真以为老子不敢在此教训一回?”
这话可不是他吓唬人,如今整个关陇门阀都将未来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他自己也想趁着如今易储风波攫取更多利益,偏偏麾下部队连番征战损失严重,若不能及时补充,到时候面对旁的装备精良火器之部队,拿头去跟人家拼?
部队不仅是他的命根子,更是他的前途所系,断然不会允许任何人延迟火器发放,影响部队战力。
张行成也不是吃素的,虽然害怕尉迟恭当真在大庭广众之下揍他一顿,可如此当面羞辱也可接受,遂干脆道:“想要火器,吾是没有的,要么鄂国公您亲自去铸造局讨要,要么直接去陛下面前打官司,除此之外,吾别无他法。”
面对张行成的强硬,尉迟恭也有些无奈,难不成当真在这兵部衙门将他揍一顿?
他又不是傻子。
到时候气虽然出了,可官司却也惹下了,陛下现在龙体有恙、脾气不好,自己说不得要遭受严惩。
不过气势汹汹而来,自然也不能这般灰头土脸便走了,他阴沉着脸,道:“柳奭呢?铸造局是他负责,让他过来,老子好生问问他,何以这般欺辱于我?”
见到张行成不好对付,便将矛头转向柳奭……
张行成也不废话,柳奭对崔敦礼言听计从,他深恨已久,自然不会予以袒护,对门外书吏道:“去将柳郎中请来,鄂国公油滑要问。”
“喏。”
书吏赶紧快步离去。
未几,一身官袍的柳奭抬脚入内,分别见礼,而后自顾到一旁椅子上坐下,接过书吏递来的茶水,笑问道:“鄂国公大驾光临,兵部上下蓬荜生辉,只是不知召下官前来有何吩咐?”
世家子弟讲究一个温润如玉,且柳奭本人长得也极好,如此温煦笑容、神态谦和,的确丰神俊朗。
但上座的两位盯着他却越看越是刺眼……
柳奭浑然不觉,慢悠悠的呷了口茶水,抬眼看向面色黑如锅底的尉迟恭。不过这位素来脸黑,一时半会儿倒是不能从脸色观摩其心情……
尉迟恭沉着脸,语气不善:“铸造局已然复工多日,但本帅麾下尚未接收任何火器,致使军队训练严重延误,军中上下怨声载道。今日前来,便是要问一问柳郎中,到底何时能够给予右侯卫火器补充?”
他心中憋着气,但却也不愿在柳奭面前太过失礼。
兵部郎中虽然只是个小官,有几分实权却也不在他眼中,但河东柳氏乃河东门阀大族,文脉昌盛,朝中多有故旧。兼且乃是晋王妃之舅父,与晋王府纠葛颇深,万一将来晋王成为新储,这柳奭难免飞黄腾达、青云直上。
以尉迟恭的身份地位固然不至于捧红踩黑,但也不愿给自己凭白树敌,若能好好商量,忍一时也未尝不可……
柳奭闻言,露出一脸错愕,先看看一旁面无表情的张行成,再看向尉迟恭,愕然道:“军械如何分配,优先供给哪一支部队,此乃兵部事务,岂是下官区区一个郎中能够做主?您应该与张尚书商议才是。”
张行成冷哼一声,与我商议?
你们把持兵部事务将我这个兵部尚书提出门外的时候,怎么不与我商议?
不过他自不会当着尉迟恭的面前闹“内讧”,故而只是冷哼一声,不予理睬……
尉迟恭看看一言不发的张行成,彻底相信这位已经被兵部官员架空,遂对柳奭道:“本帅也不难为你,火器军械分配之事暂且放在一边,只问你如今铸造局每日产出火器多少?”
就算不能全额装备,总能少给一些吧?兵部先是经由晋王殿下检校兵部尚书,后又有张行成任尚书,却依旧在房俊党羽把持之下,想要硬来是肯定不行的。
那房俊不仅被陛下剥夺了兵部尚书职位,更连一手整编的右屯卫都被迫交出,心里想必憋着火呢,而陛下也势必因此心怀歉意,万一房俊将这股邪火撒在自己身上,陛下大抵也只会睁一眼闭一眼,随便申饬两句了事……
所以兵部这些官员不能招惹,要适当退步,只需给予一部分火器装备即可,不能逼迫太甚,免得惹祸上身。
柳奭两手一摊,很是光棍:“铸造局先前被关陇叛军毁于一旦,连库房都炸平了,各种机器设备更是损毁殆尽,想要复工最少需要拨付数十万贯,现在兵部哪里有那么多钱?所以工匠虽然暂时进驻,但也只是修补设备。倒是鄂国公您既然急于火器装备部队,应当前往民部敦促一番,让他们速速拨付款项才行,不然怕是一根火枪也造不出。”
尉迟恭瞪大眼睛,老子已经让步至此,你这厮非但给脸不要脸,反要老子给你去民部要钱?
“砰”的一声拍案而起,怒目圆瞪,看着张行成道:“简直岂有此理!老子不管那么多,你们兵部负责军械制造,三日之后若不能接收最少一千杆火枪,老子和你没完!”
言罢,怒气冲冲拂袖离去。
他算是看明白了,如今兵部上上下下皆为房俊所把持,张行成这个棒槌已经完全被架空,屁用不顶。
虽然气得不轻,但他岂能当场与柳奭翻脸?那样正好着了张行成的道,眼下张行成正指望着有人能够闹上一闹,将铁通一般的兵部撬出一个缝隙借此破局呢……
……
看着尉迟恭愤然离去,柳奭一脸无奈,对张行成抱怨道:“下官执掌铸造局,这几日陆续被朝中各路大帅逼迫讨要火器装备部队,可铸造局迟迟未能开工,下官哪里寻来火器交差?还请尚书赶紧催促民部那边拨付款项,不然咱们兵部迟早被这帮子**给砸了。”
张行成没好气道:“本官凭白顶着一个兵部尚书的职衔,却见天给汝等背黑锅,本官跟谁抱怨去?行了行了,大家心照不宣,此等废话莫要再说。”
“嘿,瞧您说的,您是兵部尚书,是咱们的上官,既然唯您之命是从,也自当由您担负责任,天底下总没有光吃肉不挨打的好事,对吧?”
柳奭慢悠悠喝着茶,一脸“你活该顶雷背锅”的神情。
张行成怒极而笑,连连颔首:“本官算是见识到了什么叫做无耻,你们且这般闹下去吧,迟早有一日自食苦果。”
言罢也不管正是当值时间,干脆起身大步走出值房,带着亲信仆从出了衙门返家去了。
……
柳奭回到兵部侍郎值房,坐在崔敦礼对面,担忧道:“总是这般搪塞也不是办法,铸造局内加班加点,迟早会被外人知晓,到时候如何交待生产的火器流往何处?不仅咱们无法交差,东宫那边也是麻烦。”
虽然抽调自天下各处的军队已经陆续返回原籍,但猬集关中的军队依旧有将近二十万之数。这些军队先是经历一场东征大战,继而又是关陇兵变,可谓恶战连连、损失惨重,此刻见识到火器之威后都等着装备火器,以便尽快操练形成战力。
所有人的眼睛都盯着铸造局,万一被外界知晓如今铸造局每日生产的火器十之七八都流入东宫六率,而左武卫、右侯卫等等强军每日里只能分配几十杆,震天雷等等更是一个也无,还不得炸了锅?
陛下易储在即天下皆知,可这个时候东宫六率却大肆扩张,究竟意欲何为?
这种事可大可小,一旦被人揪住不放,搞不好可是杀头的罪过……
崔敦礼正襟危坐,面色镇定,沉声道:“吾等之志向,乃是匡扶正朔、维持正义,所作所为非是牟取私利,而是为了确保东宫太子之周全……此心天地可鉴,绝无半分谋逆,又有什么害怕的?”
柳奭苦笑道:“下官并非胆怯,只是这帮家伙一个比一个难缠,张尚书也不是好糊弄的,如此拖延下去,必然生变。”
崔敦礼执壶给桌案上两个茶杯斟满茶水,然后自己拈起一杯呷了一口,啧啧嘴品味一下茶水回甘,缓缓道:“放心,局势演变至此,或许变局就在这段时日,且耐心等候,终有吾等名垂青史之时。”
是否废储,对于陛下来说并不难。
但废黜之后如何保全太子,却是连陛下都难以掌控之事,就算今日保全,一年之后、十年之后、陛下百年之后呢?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想要两全其美,便不能遵循寻常轨迹,必须行不寻常之路。
变局便在彼时。
陛下再等,东宫再等,朝野上下其实都在等……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三十三章 内讧
今夏多雨,过了大暑便一连数天阴云不散,雨水时不时的降下,关中各条刚刚疏浚的河道再度涨水,好在此番工程由各级衙门监督,御史台的官员更是几乎吃住在堤坝之上,但凡有疏忽懈怠、贪墨舞弊之现象立即查处,所以新近加固的堤坝质量上佳,并未再度出现溃堤泛滥之险情。
灾民安置有序,农生逐渐恢复,社会一片和谐,由东征之战与关陇兵变所带来的创伤慢慢抚平。
然而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波涛汹涌。
易储之事便是悬在朝堂之上的一柄利剑,这柄剑何日落下,何日便是惊涛拍岸之时。
储位既是皇位,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各方势力自然竞相依附,以图日后皇权更迭之时能够掌握更多的利益。
如今太子被废已成定局,无人可挽回陛下心意,但新储尚未确定,其间之争斗自然步步凶险。
……
连续几日,不少朝中御史、封疆大吏陆续上疏,谏言稳固储君、维系正朔的奏折不断送入武德殿,忽然掀起了一股“保卫太子”的风潮,引起朝野上下一片侧目。
起先只不过是六部九寺的一些官员上疏恳请确保储君,认为“废长立幼”乃是乱政之始,必将毁掉皇位传承、宗祧承继之根基。一旦如此,势必使得每一个拥有登上皇位之人皆跃跃欲试,皇室、江山、社稷,从此惶惶不可终日。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按说这是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道理,无论处于公心或是私利,都是正常的谏言。
但是当如此上疏之人越来越多,甚至渐渐涵盖至整个御史台乃至于数位封疆大吏,风向便彻底转变了……
……
东宫,丽正殿。
于志宁忿然将手中一册奏章丢在案几上,骂道:“简直无耻之尤,那帮人居然鼓动封疆大吏不断上疏,如此做派岂不是意欲将殿下推至万劫不复之境地?为人臣者,却这般不择手段,其心可诛!”
随着越来越多“保卫”太子的奏章送入武德殿,整个风向已经彻底转变。
陛下之所以易储之心坚定,除去开始之时认定太子不能成为一代圣主的担忧,便是关陇兵变之时东宫所展示出来的力量使得李二陛下如芒刺背,寝食难安。
越是有封疆大吏、朝中御史推崇太子,岂不是意味着东宫力量愈加强大?
陛下只会更加坚定易储之心……
不须多问,这一定是山东、江南两地门阀做出的好事。
陆德明亦是颤动着白胡子,气愤道:“原本形势不错,六部九寺的官员不少人上疏,使得太子乃帝国正朔的认可得到拥护,可被这帮人一闹,反倒变成了坏事,真真是可恶。”
自以为得逞的计谋被人反手破除,甚至借力打力、反噬一口,这位当世大儒心中之郁闷可想而知。
最重要的是面对如此局面,他却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反制……
而愈发令他恼火的是,同为盟友的孔颖达在一旁慢悠悠的喝茶,对此充耳不闻,似乎浑不在意。
就连最应该愤怒沮丧的太子殿下也面色不变,神情泰然,好像完全不知眼下的局势有多么凶险……
李承乾接过孔颖达递来的茶水,浅浅呷了一口,啧啧嘴回味一番,叹息道:“今年不仅关中多雨,便是江南也雨水绵绵,这茶树喝饱了雨水,滋味有些寡淡,与往年相比大大不如啊。”
孔颖达笑道:“也正因如此,今年茶叶价格几乎腰斩,许多跟风新建的茶园入不敷出,有些倒闭,有些外兑,据说房相在江南便收了不少茶园,房家茶叶产业更上一层楼,来年一旦茶叶质量上佳,再加上海贸,必然大赚一笔。”
他对房玄龄如今的生活简直羡慕嫉妒。
身在朝中之时,领袖群臣、宰执天下,乃帝王身边一等一的肱骨重臣;如今致仕归乡,不仅悠游林泉、纵享天伦,更化身商界大佬,豪掷千金大肆收购茶园,惬意悠闲。
而自己虽然几次三番致仕告老,却是才下朝堂、再入东宫,身在这官场之中浮浮沉沉,耗费心力,也不知何时才能真正解脱……
李承乾颔首,赞叹道:“论及陶朱之术,当世鲜有人能与二郎相提并论,他琢磨出这炒茶之法,并一手加以推广,如今风行天下,日进斗金。然则那些跟风之人却是赚得少、赔得多,愈发彰显其能力。”
上品茶叶贵比黄金,给房家赚取金山钱海,旁人岂能不艳羡?
于是江南一地栽培茶树、炒制茶叶者不计其数,但要么不得其法、品质低劣,要么规模不足、难以推广,时至今日也未见有人能够在茶业之道上比拟房俊。
陆德明与于志宁在一旁简直惊呆,如此火上眉睫的时候不赶紧思量如何破局,怎地反倒兴致勃勃的谈论起茶叶来?
于志宁忍不住道:“房俊陶朱之术自然天下无双,可眼下局势紧迫,山东、江南两地门阀咄咄逼人,若是不能予以应对化解危机,只怕陛下那边愈发忌惮,废储之诏书或许明日便即颁发,届时回天乏术矣!”
李承乾看向他,奇道:“怎地到了此刻,师傅心中居然仍对储位留有幻想?”
于志宁愕然。
固然陛下易储之心坚定,可毕竟废储诏书一日未曾下发,东宫便继续担任一日储君,不到最后关头,又怎能言败?
孔颖达给于志宁斟了杯茶,温言道:“圣意如此,岂可违逆?陛下对于朝局之掌控,无人可以左右。原本陛下对东宫之势已经深为忌惮,若吾等仍对储位抱有奢望,只能逼迫陛下猝下狠手,危机殿下性命。该放下的,就要及时放下,如此方为智者之道。”
关陇兵变虽然平定,东宫安然无恙,但此役东宫所表现出来的强横战力以及朝野上下的拥护支持,却令李二陛下如坐针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对于皇帝来说,自己的儿子反倒是最危险的对手!
若此时东宫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也就罢了,念及父子之情,陛下定会想方设法确保太子性命,陛下早已下定决心易储却迟迟未肯确立继任之人,便是出于这一点考虑;相反,若东宫不肯放弃储位试图鱼死网破,陛下将再无任何负担,不仅立即易储,还会对太子下杀手永绝后患……
然而他也明白,东宫属官与太子羁绊太深、利益纠葛,储位能否保住对于这些人家的前程、生死至关重要,自然要垂死挣扎一番,力求逆天改命……
于志宁张张嘴,半晌无言,终究叹息一声,神情萎顿下去。
关陇兵变,洛阳于氏虽未参与,但平素同气连枝此时难免遭受瓜葛,一蹶不振已是难免。原本希望凭借平叛之胜利顺势辅佐东宫登上皇位立下从龙之功,孰料陛下“起死回生”骤然返京,非但不念太子平叛之功,反而愈发坚定易储之心……
先是身为关陇一脉被长孙无忌等人牵连,再是东宫帝师与太子利益纠葛太深,一旦东宫被废,洛阳于氏唯有自绝于朝堂一途,三十年之内休想染指中枢权力。
这对于一个世家门阀来说,不啻于灭顶之灾。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之后曾经显赫一时的洛阳于氏怕是早已泯然众人,再不复先祖之辉煌……
所以他也不是不明白眼下之局势,只不过不能接受。
逆袭而上、光耀门楣自然扬眉吐气,而自山巅跌落,怎能不让人心急火燎……
孔颖达却还嫌打击得不够,续道:“眼下那些官场上的斗争非但无用,反而愈发招惹陛下忌惮,对于东宫来说只有坏处、并无好处。前两日在此议事,房俊虽然未曾力阻你们如此行事,但显然已经预见今日之状况,所以无可无不可。自今而后,吾等还是安分守己静待时局变化。”
陆德明面色阴郁,正襟危坐一派大家风范:“既然陛下对东宫军队之战力深有忌惮,吾等更应该竭力避免才是。官场上的手段无论胜负,都不会引起陛下反感,反倒是纵容房俊勾连各军,愈发让陛下提早对东宫下手。所以依我之见,应当最大程度限制房俊之活动,再不能插手军务。”
他对房俊谈不上恶感,但始终觉得储位之争应当局限于“文斗”一途,毕竟当初面对关陇叛军之时整个东宫生死存亡皆由军队主导,那种感受对于文官来说实在是屈辱难捱。
尤其是他们这些从隋末乱世走过来的文人,想起当年各路军法屠戮文人有如猪狗的日子便不寒而栗,再加上当年“玄武门之变”过后长安城内亦是血流成河,便愈发胆颤于军人掌权之局面……
听闻此言,孔颖达瞪大眼睛,吃惊道:“汝何出此言?想必你也读过不少史书,应当明白此等情形之下一切手段都是虚妄,唯有实实在在的军权方能左右局势……你以为是房俊的军权使得陛下深受忌惮坚定易储之心,但你可曾想过,若无房俊手中之军权,陛下的废储诏书又岂会迟迟不肯颁发?”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三十四章 背叛
孔颖达目露震惊,有些不可思议。
他自然不会不知东宫内部文武双方对立之态势,这是由双方各自的核心利益所决定的,无人可以消弭。但眼下易储之事早已不可逆转,这些人却还抱着权力利益之奢望不放,试图挑起新一轮的文武争斗……简直愚不可及。
若东宫得以确保,大家为了利益相互争斗倒也情有可原,可此等局势之下,难道不应是力保太子性命、维系帝国正朔吗?
大丈夫立于世间,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到了这样的地位,又岂能心心念念一家一姓之荣辱福祸,至天下大统于不顾?
……
于志宁面色难看,嘴唇张合几下,终究没有出言反驳。
陆德明也明白了李承乾的态度,显然已经彻底断了保住储位之念,只得说道:“眼下局势危急,大家立场不同、意见不同在所难免,稍有争执亦可接受,但吾等乃东宫属官,自当以殿下之利益为先,断不会做出亲者痛、仇者快之事,仲远兄也不必这般咄咄逼人。”
“仲远”是孔颖达的字,以其今时今日之身份地位名望,即便是同辈之中的佼佼者也不可轻忽称谓,此刻陆德明随口称之,显然亦是对孔颖达多有不满……
孔颖达气急反笑:“说到底,反倒是吾咄咄逼人?汝等心中毫无大义,只知蝇营狗苟,将家族名利置于道统之上,实在是昏聩愚昧、自私自利,终有一日将会自食恶果,悔之不及,‘当世大儒’之称谓,名不符实。”
于志宁于陆德明面色急变,被孔颖达这般羞辱,羞愤欲死。
李承乾眼瞅着自己麾下几位大儒闹内讧,赶紧出言转圜:“诸位皆乃德高望重之人,深受世人景仰,孤亦是尊敬钦佩,何必这般恶语相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既然关乎于身家前程,有所担忧亦是寻常,万万不能伤了和气。”
心底却是叹气,这些大儒虽然早已与东宫利益结为一体,可一旦大祸临头之日,却是绝对不肯与他同生共死、不离不弃的。
这一点,便远远不如房俊……
*****
自东宫出来,于志宁望了一眼阴沉沉的天色,拒绝了陆德明过府小聚的邀约,登车直驱家中。
回到家中,在侍女服侍之下沐浴更衣,用了午膳,便独自一人坐在花厅中饮茶,想起先前孔颖达毫不客气之言语,愈发觉得气氛烦躁……
于氏一族乃鲜卑大姓,祖上北周太师于谨,煌煌煊赫,关陇中坚。他本人初仕隋朝,不过一区区县令,未能振兴家业,常感怀才不遇,每每心中郁结。待到高祖皇帝晋阳起兵攻入关中,顿时预测大有可为,遂至长春宫拜见高祖李渊,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辅佐秦王。
及至武德四年秦王加封为天策上将,开设文学馆,他便被授为天策府从事郎中,兼任文学馆学士,位列“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乃秦王殿下一等一的心腹亲信。只不过相比于“十八学士”当中的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人,权势大大不如。
直至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赋予教导太子之责,这才让他意识到“弯道超车”之捷径,只需兢兢业业辅佐太子,待到将来太子登基,自己与洛阳于氏自然一跃成为当世大族,大权在握、势力无双。
1...15001501150215031504...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