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但是既然选择了东宫这条路,崔敦礼便不想从中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所以今日登门,予以澄清。
事后就算自己与家族相见的消息传出,房俊以及东宫上下也不会因此生疑。
窗外细雨潺潺,一道道海鲜端上桌来,两人相对而坐,开了一坛黄酒对饮……
房俊端起酒杯敬了崔敦礼一杯,崔敦礼连忙放下筷子双手碰杯,一饮而尽。待到放下酒杯夹了一口清炖黄鱼放入口中,便听得房俊问道:“如今东宫式微,易储之事早已不可逆转……所为良禽择木而栖,安上为何如此坚定的站在东宫一边?”
官场之上,有些时候政治理念很重要,为官一任,总要留下一些成就镌刻于史书之上,方不负此生。
但有些时候也不是那么重要,说到底做官便是为了揽权,若是一朝失势、手中无权,又能做得了什么呢?
随波逐流乃是常态,逆势而为才显不同。
崔敦礼咽下鲜滑的鱼肉,执壶给两人面前酒杯填满,笑道:“与其说下官是站在东宫这边,不如说是站在越国公您这边……下官不敢自比古之先贤,但素来心情清高、不肯随波逐流。”
顿了顿,续道:“如若晋王为储,可以想见必然恢复前隋之旧制,朝政皆由世家门阀所把持,令出于上,却不得下乡,这天下说是大唐之天下,还不如说是世家之天下。而世家之根本在于家族之利益,损公而肥私乃是应有之意。休看眼下帝国繁荣昌盛,但再是强盛之国家怎耐得住世家门阀这些硕鼠日复一日、永无休止之盗掘?或许五十年,或许一百年,大唐也将如以往之王朝一般千穿百孔、轰然崩塌,坠入王朝兴灭周而复始之巢臼……那吾等今日为了帝国昌盛而付出之心血,又有何意义?”
由古至今,华夏从来不乏眼光卓越之良才。
只不过世家门阀之存在,使得这些眼光卓越者甘愿随波逐流,强盛小家而无视大家。
待到世家倾颓、门阀没落,却又被儒家占据朝堂、把持言路。
独尊儒术而罢黜百家,使得儒家成为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世家门阀”,只知不断的排斥异己、攫取权力,又有谁在乎这华夏芸芸众生,又有谁在乎帝国兴灭盛衰?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三十七章 惊变
家国情怀也好,个人利益也罢,崔敦礼既然决定要与山东世家分道扬镳,便只能站在东宫这边。
他也不认为东宫的形势当真如外界所见那般穷途末路,有房俊、李靖这样的军中大佬坚定力挺,有于志宁、孔颖达、陆德明那等门生遍天下的当世大儒忠心扶持,即便将来当真易储,东宫也不是谁想摁死就能摁死的。
况且当今论实力、论官职、论权力皆乃当朝第一人的李勣,一直未曾对储位之归属有所表态……
鹿死谁手,言之过早。
……
窗外细雨潺潺,两人饮酒吃菜,对于当下朝中局势交换意见,谈兴正浓。
外头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亲兵卫鹰大步走入,先是看了崔敦礼一眼,顿了一顿略有迟疑,待见到房俊并无表示,这才急声说道:“方才‘百骑司’派人送来消息,说是陛下上午时候浑身乏力、恹恹欲睡,太医诊治之后并无大碍,但随即陛下便将一个蕃僧召入武德殿……”
房俊心头一沉,当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以他按照李二陛下东征途中种种迹象之猜测,加之回京这些时日的观察,确认李二陛下眼下的身体状态极其糟糕,虽然不至于油尽灯枯,但也必定根元大损、肌体染疾。
若是好生修养,以他原本身体之素质、极佳之医疗水准,或许很难恢复如初,但渡过这一段危险的时日想必不难。
但如今召见蕃僧,必然是再次服食丹汞之物,是否会引发不测却是未知。
当今年代,再无人比他更明白那些刺激神经之药物对于身体肌理会有怎样严重之损害,稍有不慎,再难挽回……
崔敦礼也知道事情有些不妥,见到房俊面色变幻,忙道:“东宫那边一群当世大儒、道德君子,平常时候还能张罗着,但紧要关头却难堪大用,还需越国公前往主持才行。”
由古至今,文人好谋无断、难成大事,唯武将才能力挽狂澜、抵定乾坤。
陛下若继续服食丹汞之药,极有可能突发不忍言之事,到时候局势立即骤变,东宫必须及时予以正确应对,那些平素满口道德文章、满腹才略计策的儒者不足为恃,甚至会坏了大事。
比如意欲心有不甘意欲期待陛下食药之后有什么闪失,从而预作准备,那可真真是取死之道。
一旦有所动作,陛下即便当真命不久矣,也一定在殡天之前将东宫处置干净,否则岂能留下皇权内斗之祸源,待他死后帝国陷入纷争崩颓?
房俊自然明白崔敦礼言中未尽之意,也顾不得酒宴吃了一半,当即起身道:“吾这边前往东宫,你也速回兵部坐镇,将一应军械、粮秣都盯紧了,万不能让其余十六卫军队得到充足补给。”
掐住军械辎重供给,才能使得晋王那边投鼠忌器,不敢肆无忌惮的发动。
否则就算晋王不敢大动刀兵,也势必会被军队所裹挟,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来,到时候局势崩坏,再难挽回……
“喏!”
崔敦礼赶紧起身领命。
房俊披了一件蓑衣,两人一前一后出门,崔敦礼蹬车启程,房俊则带着十余亲兵部曲策马冒雨疾驰下山,直奔长安城。
……
细雨之中,太极宫红墙碧瓦,朦朦胧胧。
这座当今天下最具恢宏气派的雄伟宫阙迷蒙于烟雨之中,似乎缺少了以往的堂皇之气,多了几分软弱萧瑟……
自李二陛下东征而回,一直卧床不起,易储之事愈发甚嚣尘上牵动天下,各方势力都不敢放过宫内任何消息,皆趁着李二陛下并无过多精力之时不断收买、安插,致使偌大一个太极宫好似一个筛子一般四处漏风,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消息瞬即传至宫外。
李二陛下连续召见番僧,自然瞒不过那些在宫内安插耳目的各方势力……
晋王李治得到消息之后,整个人顿时忧心如焚、如坐针毡。
戌时初刻萧瑀抵达晋王府后院书斋的时候,便见到李治一副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坐立难安的模样……
见礼落座,萧瑀安慰道:“殿下不必太过担忧,陛下乃是千古少有之明君,自然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断不会贸然大量服药以至性命出现危险。”
李治欲言又止,只闷声让萧瑀喝茶。
他是担忧父皇的身体么?
当然也有这个原因,父子亲情岂能全然无存,但他更担忧父皇若是因为服食丹汞之药而出现意外,会导致易储之事再添波折。
毕竟直至眼下,易储的诏书尚未起草,东宫太子依旧是名义上的储君……
父皇活着的时候颁布诏书易储,他李治上位名正言顺,天下无人敢不服;可万一易储诏书未及颁布父皇便出现意外,他再想坐上那个位置就等发动政变,名不正言不顺,即便最终事成,也难免在史书之上落得一个“篡位”之骂名。
萧瑀察言观色,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李治的心事,也不禁捋须沉吟。
他也认为李治的担忧确有必要……
现在李二陛下虽然回京,但关中局势却并未恢复至以往模样,关陇兵变致使原有的政治格局产生天翻地覆之变化,甚至就连谁是敌、谁是友都模糊不清,整个利益集团处于分崩离析之边缘。
这一切应该随着太子登基而重新打破、重塑,然后在斗争当中趋于稳定,但却随着李二陛下强势回归戛然而止。
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汹涌。
尤其是“百骑司”与东宫眉来眼去,双方未必没有在私底下达成一些协议。而“百骑司”如今几乎掌控着整个太极宫的安全重任,若想做出些什么大逆不道之举措,即为便利。
毕竟一旦陛下殡天,获益最大的便是东宫太子……
书斋之内一时气氛凝重。
半晌,李治才问道:“不如宋国公与本王一道入宫,劝谏父皇莫要服食丹汞之药?”
萧瑀摇头,沉声道:“丹汞之药对于肌体有害,世人皆知,陛下又岂会不知?或许陛下身体有些隐疾,或许精神状态难以应付当下局面,服药必是三思之后的结果,纵然去劝,想来也并无用处。”
他历经隋唐、身经四朝,见多了人间至尊,或许李二陛下一统六合逊于隋文帝,才具胆魄不比隋炀帝,但论及头脑清醒、权衡利弊,却是其中翘楚。
这样一个明白人,明知丹汞之药食之有害却依旧服食,必然有其原因,岂是旁人可以轻易劝谏?
况且这件事之前房俊等人便不止一次的予以劝谏,结果李二陛下依旧一意孤行……
李治急道:“那该如何是好?”
服食丹汞之药极为凶险,且父皇明知凶险依旧服食,足见身体已经出现了状况,很可能随时出现意外;而身体出现意外再服食丹汞之药,两相叠加之下,岂不是愈发危险?
万一东宫在于背后使下什么黑手,致使发生不忍言之事……
只要东宫登基为帝,怕是第一道诏书便虢夺他这个晋王的王爵,然后圈禁起来,带到局势平稳之后赐下一杯鸩酒、三尺白绫……
毕竟晋王府如今所掌握的势力足以威胁皇位,就算太子再是如何兄友弟恭,也容不得他这个晋王的存在。
即便太子容得下,东宫属官也绝对不容……
萧瑀温声道:“殿下不必心忧,老臣稍后便让卢国公、鄂国公那边严加戒备,东宫但有风吹草动,咱们便予以应对。另外,这些时日若无陛下召见,殿下不要轻易踏足太极宫,以免给旁人可乘之机。”
谋策千万,安全第一。
若东宫当真有大逆不道之心,首要便是预先剪除晋王这个绊脚石,而后才能事半功倍……
李治心中一紧,面上神情严肃,重重点头。
攸关皇位,他可不敢赌一赌太子到底心怀孝悌还是假仁假义……
同时叮嘱道:“关陇那边也要多加联络,不要听信郢国公一面之词,关陇如今朝秦暮楚,不可轻信。”
毕竟关陇如今明面上是站在东宫一边的,虽然宇文士及私底下给予晋王府承诺,可谁知一旦局势右边,会否立即反水?
晋王府需要关陇这个“变数”来给予东宫致命一击,但却也不可不防……
萧瑀颔首:“殿下放心,老臣省得。”
……
东宫。
如今霄禁之政策虽未明文废黜,但随着长安愈发繁荣的商贸,也已渐渐废弛,除非遇到紧要之事,等闲长安各处城门彻夜敞开,车马不禁。
于志宁与陆德明半夜乘车,直抵东宫门外,下车之后上前通禀求见太子,门前兵卒不敢阻拦,先将两人请入宫门至一旁的门房暂歇,然后飞奔入内禀明太子。
窗外雨声潺潺,两人各自捧了一杯人热茶,心中急切之下,对视一眼,皆清晰感受到对方的焦急……
原本是陆德明听闻宫内消息之后赶赴于家与于志宁商议,结果两人商谈之后,一致觉得此乃千载难逢之良机,只要太子能够指令“百骑司”配合行事,当下局势必然柳暗花明,不仅储位得保,甚至直接一步到位。
当然,说服太子做下此等大逆之举难如登天,迫使房俊等人同意更是不易……
但机会稍纵即逝,若不能预先谋划,如何成事?
他们这些人早就与东宫命运休戚相关,怎能甘心随着太子被废黜储位而一蹶不振、跌落尘埃呢?
富贵险中求,古往今来,概莫如是。
至于“仁孝”……书本之中通篇都是仁义孝道,可古今成大事者,又有哪一个严守“仁孝”了?
可不能让太子成为“扶苏第二”,连带着他们这些人都跟着坠入深渊……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三十八章 危机
少顷,内侍快步而来,太子召见。
于志宁与陆德明起身整理一下衣冠,随着内侍走出门房,东宫内悬着的灯笼在微雨之中轻轻摇曳,雨水穿过橘黄色的光晕仿若织成一片淡薄的雨幕,四周静谧。
来到丽正殿,刚刚从床榻之上爬起来的李承乾随意穿了一身丝绸常服,精神困顿无精打采,见到两人入内,这才勉强振奋精神,先请两人入座,又让人奉上香茗,这才笑问道:“两位师傅夤夜入宫,不知所为何事?”
于志宁神情不豫,反问道:“殿下可知陛下召见番僧一事?”
连他们都收到消息,想必此刻朝野上下知晓此事者不知凡几,身为储君的李承乾又岂会不知?可明知此事干系重大,却还能悠然入睡,浑不放在心上,顿时令他有所不满。
咱们连家业都绑在东宫这艘大船上,可你这个船长却对前途随心所欲、毫无追求,简直岂有此理!
当真让我们给你陪葬不成?
李承乾先是一愣,随机颔首道:“倒是听闻了此事……原本孤想着入宫劝谏父皇一番,但天色已晚,太极宫内早已落钥隔绝中外,便想着不如早早睡下,明晨再入宫劝谏。却不知您二位有何指教?”
这半夜三更的,若是他贸然恳求入宫,岂不是落人口实?
毕竟眼下到了易储的关键时刻,所有人的目光都盯着东宫,稍有行差踏错便不止是废黜储位那么简单了,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绝不敢犯下半点错误……
陆德明见李承乾依然未曾意识到重点,恨铁不成钢的大声叱道:“殿下糊涂!”
李承乾一脸震惊:“……”
他可真是糊涂了,这半夜三更的,您二位跑过来劈头盖脸又是询问又是呵斥,梦魇了吧?
不过他是个好脾气的,平素对极为师傅也极为尊重,故而并未生恼,而是赔笑问道:“陆师此言何意?”
陆德明吹胡子瞪眼:“陛下召见番僧,必是要继续服食丹汞之药,此举极有可能危及性命……值此有可能大变之关节,殿下怎能无动于衷,依然高卧安枕?”
李承乾一听,神色有些羞愧,道:“非是孤不想此刻进宫,但如今形势使然,岂敢深夜扣阙?经过陆师教训,孤深知为人子当以孝道为先,正当直言犯谏之时,又何须理会那些叵测之心?二位稍坐,孤这就洗漱更衣,入宫进谏。”
言罢,起身欲走向后堂。
陆德明满腔情绪好似忽然遭遇兜头一瓢凉水,瞬间有些呆滞:“……”
我说了什么?
我何时让你即刻进宫劝谏?
你误会了啊太子殿下……
可这时候总不能拦下李承乾,跟他说“我不是让你入宫劝谏,而是让你坐视不理,甚至暗中出手”吧?
眼瞅着李承乾要去洗漱更衣,赶紧求助的看向一旁的于志宁。
于志宁无奈相视:合着得罪人的事就得我来?
可这时候已经不能犹豫,赶紧起身拦下李承乾,低声道:“殿下误会了,吾二人夤夜来此,非是为了此事。”
李承乾站住脚步,愈发疑惑:“到底何事?”
于志宁迟疑一下,见左右出去陆德明再无旁人,遂凑近李承乾,低声道:“陛下此前晕厥,便是服食丹汞之药过量所致,虽然苏醒,可谁知下一次能否这般幸运?如今陛下昏聩,非但不知禁绝药物,反而再度服食,根本不将帝国社稷放在心上,只顾一时之欢,与昏君何异?殿下乃国之储君,正当拨乱反正、匡扶社稷,带领天下臣民富国强兵,延续贞观盛世!”
李承乾震惊失声,不可置信的瞪大眼睛看着于志宁。
这是为人臣者该说的话么?
你当逆臣没什么,可你总不能劝我当个逆子吧?
于志宁见到李承乾神情,忙道:“殿下息怒,非是老臣不近人情、心怀奸佞,实在是当下局势叵测、东宫岌岌可危,若不能反败为胜,不仅殿下您难得善终,便是东宫上下已将死无葬身之地啊!老臣知道殿下信任越国公,相信他能够拼尽全力扶保殿下安然无恙,可生死之事,焉能完全托付于人?”
陆德明在一侧心领神会,赶紧凑上前,附和道:“此言不假,所谓世事变幻无常,谁又能确保一定不出意外?越国公固然忠贞不贰,却也不能保证用不犯错,而他一旦犯错,所要付出的便是殿下以及东宫内眷之性命……当此之时,何不奋力一击,剔除荆棘、执掌乾坤!”
李承乾未及追究于志宁的“大逆之言”,惊问道:“父皇服食丹汞之药固然危险重重,可也未必就会出现什么意外……难不成你们让我此刻起兵谋反?”
“执掌乾坤”这种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只要父皇尚在一日,谁敢露出半点不臣之心?
虎老雄风在,真以为父皇染病卧床,底下人便可以为所欲为了?
于志宁一手抓住李承乾的手腕,神情有些狰狞,一字字道:“陛下服食丹汞之药,危害世人皆知,纵然忽发恶疾、药石无救,也无人会感到意外……”
此言好似一声惊雷一般在李承乾耳畔炸响,炸得他脑袋嗡嗡作响,一片混沌,另一只手抬起指着于志宁:“你你你……”
却是连话都说不出来。
这是让他出手谋害父皇啊!
这是弑君!
这还是自己以往满口道德文章、仁义忠孝的老师?
于志宁正欲继续劝说,忽然有内侍敲门,于门外道:“启禀殿下,越国公进谏。”
于志宁与陆德明面色一变,知道房俊此来大抵也是为了此事,但观点说不得就与他们相反……
李承乾吩咐道:“请越国公入宫,汝等给他撑伞。”
“诺。”
内侍退去,李承乾请两位老师入座,想了想,道:“此事有悖忠孝、不仁不义,切勿再提。”
但毕竟是为了东宫生死前程考量,所以也不忍过于苛责。
于志宁、陆德明老脸微红,闷声不吭。
须臾,房俊大步入内,见到两人在座并无意外,先向李承乾一揖及地,起身后又与两人见礼。
于志宁、陆德明赶紧客气见礼,见到房俊神色如常并无愠色,不自禁的悄悄吐出口气。
说心里话,虽然他们名声更大、资历更老,但是与今时今日的房俊相比却完全落在下风,而且对方行事风格极其剽悍,可不会给他们留什么脸面。今日他们两个夤夜入宫面见太子,傻子都知道所为何事,万一房俊发飙,太子也未必拦得住……
不过房俊虽未发飙,却也言辞锋利。
他看了坐立难安的两人一眼,笑眯眯对李承乾说道:“想来二位帝师夤夜入宫,所为一定是陛下召见番僧之事……还请殿下不要轻举妄动,朝中多得是聪明人,谁都知道如何局势才是对殿下最为有利,所以一旦当真局势向那个方向发展,谁都会怀疑殿下。天底下没有什么事能够瞒得过所有人,到时候事情彻底爆发,殿下如何自处?”
李承乾愣了愣,旋即后背升起一层冷汗。
先前于志宁之言只是令他觉得有悖于纲常忠孝,下意识认为不能那么去做,此刻才醒悟过来如果当真那么做了,且时候被揭发,又岂是区区一句“如何自处”那么简单?
简直就是千古骂名、遗臭万年!
长长吐出口气,李承乾颔首道:“二郎放心,孤尚未被皇权迷了心窍,断不会做出糊涂事。”
房俊也松了口气,他真怕李承乾被于志宁、陆德明给说服了,为了身家性命孤注一掷……
万一走到那一步,成败且不论,整个帝国必将陷入内战之中,既得利益者把持朝堂,心怀忠义之臣以及那些野心勃勃之辈将占据天下各地,打起“溯本清源”“诛灭昏君”的旗号燃起烽烟,神州大地陷入战乱,煌煌帝国分崩离析。
这是房俊如论如何也不愿见到的……
陆德明忍不住,沉声道:“安坐东宫自然稳妥,可如此下去易储乃迟早之事,难不成越国公当真指望晋王殿下能够兄友弟恭,登基之后善待太子?眼下可谓生死攸关,但凡有一丝机会,也不应放过。所谓富贵险中求,不担风险,哪来的收益?”
房俊看向他,冷声问道:“所以,陆先生想要让太子殿下怎么做?”
陆德明语塞,难不成他还能清楚明白的告诉房俊他让太子弑君弑父?
这种话自己可以暗示,对方可以心领神会,却是任何情景之下都万万不能宣之于口……
房俊回头对两人道:“就在刚才,左武卫已经全军戒备,把持京中各处要隘,右侯卫也在城外集结,所有休假将校全体归队……人家早就防着宫内出现什么意外,甚至于就等着这边有什么动作,然后以收斩草除根之效。”
于志宁与陆德明面色变白。
太子害怕晋王登基之后斩草除根,所以欲行险招逆天改命;同样的道理,晋王那边一样忌惮东宫的实力与名分,怕是日夜都在琢磨如何光明正大、名正言顺的将东宫连根拔起。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三十九章 霹雳
房俊看着面色骤变的两人,压住心中火气,劝道:“二位自殿下册封储君之日起便任职东宫,这么多年对殿下谆谆教诲,实乃良师益友,无论自身也好、家族也罢,早已与东宫休戚与共,岂是想退便退得了?除非卖主求荣,以殿下的项上人头作为你二人的投名状。”
世家门阀为何几百年长盛不衰,即便经逢乱世异能岿然不倒?
最主要的一点,便是世家门阀并不在意私怨恩仇,将儒家核心“虽九世犹可复仇”的宗旨撇在一旁,只讲利益。能够从彼处得到利益,纵然深仇大恨亦可不计;若无利益,便是亲朋故旧亦视若无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