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她相信房俊不似那等急色之辈、好色之徒,不至于对年幼的兕子心生觊觎,但这丫头素来有主意,万一打定心思之后故意引诱,房俊又岂能逃脱?男人再是正直,也难免心头一些罔顾人伦的嗜好,比如将自己这个妻姐,再比如兕子这个妻妹……到时候顶不住兕子的引诱从而米已成炊,那简直就是李唐皇族的耻辱。
毕竟自己是个和离之妇,再是金枝玉叶,也不过是残花败柳,可兕子却是清清白白、一尘不染的皇室公主,一旦与外人有所苟且之事,怕是整个皇族都要震上一震……
晋阳又扭了几下娇躯,拱了拱小巧螓首,却不言语。
长乐公主便只能叹气,这丫头看似娇柔实则主意极正,等闲听不得劝,更何况自己与房俊有了私情,又有什么资格去劝别人呢……
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姊妹两个具是一惊,凝神倾听。
未几,有侍女在门口疾声道:“启禀殿下,刚刚武德殿那边传来消息,说是陛下病重,几乎所有御医都已经赶去,王总管派人前来告知,说是待在寝宫内,若无必要,不要随意在宫内走动。”
两姊妹毫无睡意,赶紧拥衣坐起,来到窗前看着外头灯烛摇曳、人影幢幢,细雨之中一片混乱。
……
虽然宫中有资格诊治李二陛下病情的御医屈指可数,但此刻几乎所有御医都已经抵达武德殿外,有资格进入殿内的赶赴陛下寝宫会诊,没资格的便留在外头站在雨廊之下窃窃私语,看着宫殿周围顶盔掼甲、杀气腾腾的禁卫,一个个御医面色凝重,心中惴惴。
君王薨逝,对于整个天下乃是头等大事,意味着皇位更迭、权力重铸。
而对于御医来说,更相等于生死之劫,动辄有无数御医要为君王之病情负责,甚至被无辜牵连,从而身首异处、阖家遭殃……
眼下局势更是如此,若陛下薨逝,必有御医为此负责而丧命。这还算好的,最怕是太子与晋王争储,最终无论谁胜谁负都必然要占据一个名分大义,很容易将陛下之薨逝归咎于某一个原因来达成剪除异己之目的。
如此一来,很容易将大批御医席卷其内,更别说陛下之所以病重的原因便是服食丹汞之药过量,严格来说,这就是御医的失职……
一众御医站在雨夜之下的雨廊当中瑟瑟发抖,等待着命运的宣判。
武德殿内,更是气氛紧张肃杀。





天唐锦绣 第三千四十九章 有惊无险
御医门在殿外凄风冷雨之中瑟瑟发抖,祈祷着自己的命运,武德殿内已然气氛萧杀。
皇子郡王也好,文武大臣也罢,无论心中对于李二陛下如何忠诚、如何孺慕,这一刻都将情感死死压在心底,因为李二陛下不仅仅是他们的上司、父亲,更是大唐帝国的君王,君王之生死,依然超脱了单纯的情感,他们这些人必须要为帝国负责,在陛下生死之间妥善处置一切事务。
遑论其中更涉及储位之争、皇位归属……
几名医术高超、资历深厚的御医凑在御榻之前忙碌着,已经折腾了大半夜。
先是陛下气息转弱命在旦夕,这些御医便赶赴前来问诊一番,但无论对于自己的医术何等自负,这个时候也不敢擅专,几人商议病情、讨论诊治方法,看似博采众家之长,实则责任平摊、功过相倚,没有人敢一个人站出来。
待到商议决定,便开始设法救治。
又是针灸又是开药方各种手段一齐上去,却迟迟不见陛下好转,几个年迈的御医额头满是虚汗摇摇欲坠,让身后的徒弟、下属给他们擦一下汗水又继续救治,根本不敢歇息。
寝殿一侧,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河间郡王李孝恭、英国公李勣、宋国公萧瑀、越国公房俊等一干皇子重臣束手恭立,紧张的看着御医们忙碌的身影,一个个具是面沉似水、心情凝重。
谁都知道李二陛下一旦薨逝,接下来的局势会演变成何等模样。
尤为重要的是陛下此番病情发作太急,各方都未曾做好充分准备,仓促之间不能调集所有力量奋力一击,纵然勉强为之,也必然处处漏洞,稍有不慎便酿成大错,无力回天。
这个时候,每个人都想陛下能够吉人天相,不至于撒手归西,以便为自己争取更多时间……
房俊紧蹙眉头,心情格外沉重。
距离穿越至此其实没有几年,但他却从一个注定成为千古笑柄的纨绔子弟晋身为朝廷重臣、军方巨擘,隐隐然一方大佬,有着影响这个庞大帝国的能量,期间所经历的每一次晋升、奖赏,几乎都有着李二陛下的身影。
固然他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的知识、眼界,但若无李二陛下的纵容、宠信,绝无可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臻达今时今日的地位与成就。
若说他是一匹穿越时代的千里马,那李二陛下便是慧眼识珠的伯乐,不然那些超越时代的东西绝对不能在大唐如此快速的施行开来……
故而,在以往对李二陛下这样一位千古明君无限崇拜之余,更多了几分对长辈的孺慕之情,现在这位千古圣君因为一时糊涂服食过量丹汞之药而导致即将命赴黄泉,心中自是无限惋惜,悲伤之情溢于言表。
而在他身边,李承乾、李治两兄弟皆是面容凝肃,衣袖遮掩下的双手紧握成拳。
李二陛下自登基以来对子女之教育耗费大量心血,将李承乾册立为太子,不仅延请名师予以教导,且时时关怀、言传身教,更在文德皇后殡天之后将年幼的稚奴与兕子养在身边,补偿其年幼失去恃之痛。
父子之间,感情甚笃,皇家之中历史罕见。
即便这些年数度欲废黜储君,李承乾难免滋生怨望,却也绝未想过父皇有朝一日英年早逝……
但是在此刻,两人皆将内心忧虑悲伤死死压下,脑筋快速运转,绸缪一旦父皇救治无效,该当如何面对接踵而来的局面。
兵戎相见几乎不可避免。
当然,眼下最为迫切之事便是要确定父皇到底有无留下遗诏。
一般来说,以父皇此前便曾晕厥性命攸关的经历,应当早早备下遗诏,放在隐秘之处由最信任之人掌管,万一发生不测便将遗诏拿出,可确保朝政平稳过渡,避免有些野心勃勃之辈篡权谋逆。
可父皇毕竟春秋鼎盛,偶有染疾,并不一定往最坏的方面去想,且难免有所忌讳。
故而到底是否留有遗诏,谁也不清楚。
对于当下局势来说,有无遗诏却又绝对是天壤之别……
李孝恭与李勣对视一眼,具是心头沉重,看着对方猜忌甚深。
作为朝堂、宗室的领袖,一旦陛下有何不测,他们就代表着大唐最高权力,拥有着决定帝国走向的权限。但是太子与晋王一旦争夺皇位,他们又能当真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去看待吗?
世上从无公正,唯有人心。
而人心叵测,或权力,或恩义,或利益。
一旦他们两个立场不同,出于种种原因选择扶持的目标不同,导致的结果便是帝国中枢一分为二。
这是最坏的情况,偏偏他们二人对于对方都缺乏足够的信任……
诸人心思各异,但一切的根源皆在正被救治的李二陛下,只要李二陛下安然无恙,自然一切危机冰消瓦解。
……
直至窗外现出鱼肚白,下了一夜的小雨渐渐停歇,忙碌了大半夜的御医们终于停止救治,其中一个须发皆白、身形高瘦的御医一边擦汗,一边走向太子诸人。
诸人心头一紧。
御医走到李承乾面前,一揖及地,嗓音有些沙哑:“启禀殿下,陛下暂时无事,但情况不容乐观,一时间依旧无法苏醒,还需御医从旁观察,发现情况不妥立即予以救治。”
诸人提着的心略微放下,长长的吐出一口气……
李承乾还礼,感激道:“多亏诸位医术如神,孤感激不尽,还请诸位竭尽全力,待到父皇痊愈,孤亲至府上,大礼拜谢。”
魏王李泰与晋王李治也施礼道谢。
老御医摇摇头,对于几位殿下的谢礼不以为然,御医的工作充满风险,若此番方法正确能将陛下救治痊愈自然封赏无数,可万一有何不测,搞不好就得全家陪葬……
“殿下不必如此,此老朽分内之事也。陛下暂时无碍,但身体极度虚弱,需要良好通风以及静养,还请诸位移步殿外,以免惊扰陛下。”
“如此,有劳了。”
李承乾再度施礼,而后眼眶红红的翘首看着御榻之上李二陛下的身影,转身走出寝殿。
余者也不敢逗留,紧随其后鱼贯而出。
偏殿内人头攒动,诸多大臣、武将、宗室都集中在此等候消息,见到太子一行人出来,赶紧呼啦一下围拢上去,一个个面带忧色、甚至涕泗横流,急声问询陛下状况如何。
李承乾将御医的话语复述一遍,将众人安抚一番,道:“诸位等候一夜,想必都已经乏了,父皇眼下无事,诸位皆乃朝廷柱石,万万不能疏忽朝政,还请各自返回府中,戮力朝政,方不负父皇之殷望。”
“殿下放心,臣等绝不敢有所懈怠。”
“陛下吉人天相,必然痊愈,殿下也请勿过多担忧。”
……
待到人群散去,李承乾等人来到另外一侧的一间殿宇,几张矮几并排摆放,上面有清粥小菜,提心吊胆一夜,诸人都是又饿又乏,都坐下享用早膳。
用膳过后,内侍将碗碟收走,每人面前沏了一壶热茶,然后全部退出外面。
李承乾端起茶杯呷了一口,微微阖上双目,一言不发。
李治低着头,看着面前的茶杯一动一动。
气氛有些诡异……
李孝恭将茶杯捧在手里,想了想又放下,轻咳一声,开口道:“昨夜陛下虽然有惊无险,但毕竟尚未度过危险期,不容乐观。以吾之见,几位殿下还应留在宫内侍疾,以全孝道。”
当下乃是最为敏感的时候,太子不肯被废,晋王也不愿放弃大好局面,双方稍有不慎便会爆发冲突,进而演变成整个中枢的战争,这是他作为宗室领袖所绝对不愿见到的。
当然,一旦陛下不测,也没人能够阻止那样一幕的发生。
只希望能够尽可能的往后拖延,万一邀天之幸陛下能够苏醒片刻,将皇位彻底落实……
总不能陛下尚未殡天,儿子们便为了皇位打生打死吧?
所谓的孝道在皇权面前不堪一击,为了彻底落实储位归属,太子与晋王提前开战的可能性极大,毕竟只要将对方彻底击溃,自此在无人可以威胁自己的储君之位,无论陛下是生是死,储位都必将尘埃落定。
诸人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也理解李孝恭将两位殿下以及各自心腹重臣软禁于宫中的举措,一时默然,并无反对。
无论太子亦或晋王,都不敢贸然激怒李孝恭。此刻李孝恭尚处于中立,一旦他偏向其中一方,以他在宗室之内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对于另外一方都是致命的打击。
唯有李泰浑然不顾,挑着眉毛冷笑道:“本王理解王叔的想法,但王叔可曾想过,要将吾等软禁至何时?三天?十天?是等到父皇痊愈,还是等到父皇殡天?恕我直言,该来的迟早要来,谁也拦不住。”
只看父皇眼下情形,想要苏醒几无可能,就只是能熬到几时罢了。
何不干脆放他们出去,咱们在一旁看着他们打生打死,而后拥戴胜者为储,待父皇殡天之后拥立登基?
搞这么些手段,又是软禁又是戒严,说到底不还是你们心中各有计较,偏还要嘴上说的冠冕堂皇好似一片公心,简直可笑……
李孝恭冷冷瞪了李泰一眼,面沉似水。




天唐锦绣 第三千五十章 迫在眉睫
李孝恭素来看不上这位持才傲物、桀骜不驯的魏王殿下,此刻听闻其言语刻薄、用心险恶,愈发不喜,甚至面色不豫亦未有所收敛,一览无遗。
李勣缓缓道:“魏王殿下之言有理,人各有志,谁也奈何不得。但还请诸位殿下明白,此刻陛下仍在危险之中,朝野上下人心震荡,动辄有滔天之祸,若不想留下一世骂名,还是安分一些的好。”
由他口中说出这样的话语,已经算是明晃晃的警告了——陛下还没死呢,你们最好都老实一些,谁跳得欢,谁就死的快。
当然,无论太子亦或晋王,乃至于魏王,都未必将他的警告放在眼中。
还是那句话,天下至尊的皇权面前,谁也难抵诱惑,纵然九死一生亦要拼力一搏,哪肯放过一丝半点的机会?
三位皇子神色各异,但这次都没有说话。
房俊轻咳一声,道:“郡王老成持重,思虑周详,就这么办吧。”
以眼下情况来看,李二陛下大抵是未曾留有遗诏的,那么李承乾便依旧是大唐帝国的储君。虽然这么想很是不敬,但事实便是如此,一旦李二陛下昏迷不醒直至殡天,李承乾便可以名正言顺的即位。
即便之前对于储位归属有过诸多设想,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下局势实在再好不过,无论对于李承乾亦或整个帝国,都可以将损失减少至最低……
如此,便必须将晋王李治困在这里,免得出去搞幺蛾子。
萧瑀眉毛紧蹙,有心反对,让李治困在宫里彻底丧失主动,但李孝恭“侍疾”的借口实在不容辩驳,只得看了李治一眼,微微颔首。
李治也不说话,看上去满面忧愁的孝子模样……
……
回到住处,李治与萧瑀对坐,一脸担忧,更多还是不忿:“郡王叔看起来是站在太子那边啊,亏得父皇对他那般信任,父皇病危之际,却又置父皇心意于不顾,只知一味的讨好太子,着实可耻!”
就算父皇未曾有遗诏留下,可父皇想要将自己册立为储君的意思谁不知道?若当真是父皇的忠臣,就应当在父皇晕厥之际拥护父皇的圣意,而不是倒向实力更为强大的太子那边。
都为了自身利益而已,哪有什么忠义?
河间郡王李孝恭尚且如此,其余宗室诸王之立场必然大同小异,最起码在人心所向这一点上,相比太子便落了下风。
可谁让父皇未曾来得及易储,时至今日太子依旧是名正言顺的国之储君呢……
萧瑀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跪坐在李治对面,抬手给李治斟茶,低声道:“未必如殿下想的这样,河间郡王乃是宗室领袖,此等危急之时代表着整个宗室的意志,稳定朝政必然是首要之务,他可不仅将殿下禁足于此,太子不也同样留在宫中?最为重要是陛下现在仅只是病危,他最怕殿下与太子因为争储而爆发出战争导致局面一发而不可收拾,因为一旦陛下苏醒,他的责任无法推卸。但等到父皇当真有什么不忍言之事,那时候他未必是这个态度。”
满朝文武,对陛下之敬畏早已深入骨髓,绝不会因为陛下病重晕厥而减弱半分,只要陛下尚有一口气在,无人敢僭越一寸一毫,唯有等到陛下殡天,那时候才会各见真容。
诸如李孝恭、李勣、程咬金之流,浸淫朝堂多年且生性严禁,这个时候是很难看出他们到底如何立场的……
李治想了想,觉得有道理,略有振奋:“右侯卫已经于春明门外集结,想必此举定会引起十六位其余部队心思浮动,一旦父皇病重不治,这些人岂能不择选站队?只要吾等能够先声夺人,不仅中立者纷纷响应,便是东宫属下亦会有人改换门庭!”
至于宿卫长安的程咬金,晋王府的幕僚们从未将其当作争储路上的绊脚石,盖因程咬金能为了自身之利益与山东世家分道扬镳,足见其本性自私,什么名分大义在他眼中皆是徒然,如何确保甚至扩大自身利益才最为重要。
所以即便爆发争储之战,程咬金也只会顺水推舟、锦上添花,而不是逆势而为、雪中送炭。
萧瑀却没有那么乐观,轻叹一声道:“十六位各军之中都有咱们安插的暗子,这些人或许不能陪着殿下一往无前,但随波逐流还是做得到的。问题在于这些人看似人多势众、占尽优势,可东宫六率由李靖执掌,战力剽悍、纪律严明,更有右屯卫虽然眼下由江夏君王执掌,但上上下下皆乃房俊心腹,紧要之时揭竿而起,也是一大麻烦,咱们这边未必顶得住。”
此前关陇门阀尽起其掌控之军队施行兵谏,声势浩大至极,数量更是东宫军队的数倍乃至十倍,任谁都觉得东宫毫无胜算。结果数量庞大的关陇军队被东宫六率以及右屯卫打得丢盔弃甲、落花流水,不仅一举断送了关陇门阀数百年底蕴,甚至连长孙无忌都不得不自戕谢罪。
面对天下第一名帅的李靖与公然战力第一的房俊麾下右屯卫,谁敢言必胜?
李治倒是不以为然:“右屯卫虽强,但是强在其火器战术独步天下,李靖虽强,也得有一支强军供其驱策。此前关陇兵谏,朝中各处衙门损毁大半,城外的铸造局更是夷为平地,如今虽然重建,但器具、人手、资金尽皆匮乏,产能不足站前之一二。右屯卫无充足之火器,东宫六率无足够之军械,任凭李靖与房俊有不逊于孙武之能,也无法翻起风浪来。到时候双方比拼的便是人数,咱们未必落在下风。”
无论怎么算,他都觉得己方不吃亏。
况且正所谓“富贵险中求”,世间哪有必胜之战?自己原本便不是储君,如今声势浩大的争储乃是逆袭,又岂能不冒上几分风险呢?
正如父皇当年发动“玄武门之变”一样,起先也只不过是存着玉石俱焚的心思,不甘遭受隐太子之屠戮而奋起反击,结果一场厮杀下来却险胜,最终逆而夺取,成就宏图霸业,御极天下。
如今之形势与当年颇有几分相似,甚至比父皇当时更有优势,毕竟那时候高祖皇帝可没有想着将储位传给父皇,父皇几乎是与整个天下为敌……
父皇在更为恶劣的局势之下能够开创宏图霸业,为何我就不能?
对于晋王的乐观,萧瑀不太认同,但此刻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也的确没法子去规避所有风险。
只是叮嘱道:“一定要时刻关注寝宫内的情况,一旦陛下殡天,殿下必须第一时间知晓,而后占据先手,尽可能将优势掌握在手中。否则若晚上一步,殿下性命危矣。”
李治对此信心满满:“这一点宋国公大可放心,无论寝宫那边有任何风吹草动,都无可能瞒得过本王。”
萧瑀颔首。
他知道李治自幼跟在李二陛下身边长大,对于李二陛下身边的人极为熟悉,既然有志于争储也必然会尽可能的拉拢陛下的身边人,随时探知一切消息。但既然李治这般笃定,那么这个眼线耳目的地位一定不低,甚至就是陛下身边侍候的几个内侍之一。
王德此人大智若愚,虽然不过是一介阉宦,但自诩读书人,标榜忠义,很难将其收买使其背叛陛下。
除去王德,大抵也唯有那个阴险狠辣的王瘦石了……
想到此处,他提醒道:“殿下仁厚,却也不可对人毫无提防,尤其是此等动辄生死的大事,更需要仔细甄别、稳住主意,绝不能坠入别人之圈套。”
能在陛下身边出卖陛下的消息,又岂能不会将你出卖?
那种人唯利是图、毫无立场,不可不信,却也不可轻信……
李治连连点头:“放心,本王省得。”
此前已经对当下局势做过完善的推演,每一个步骤都仔细推敲,争取做到万无一失。
一旦父皇不能救治,行动迅即展开,绝不会坐以待毙。
*****
作为宗室领袖,眼下宫中局势的掌控之人,李孝恭占据了御书房外侧的一间倒装房,在此办理公务。
得闻陛下暂时无碍,李孝恭也放下提着的心,身心疲惫的回到此处,在内侍伺候之下沐浴更衣,一身清爽的坐在书案前印了一口热茶,重重吐出一口浊气,这才感觉浑身轻松了一些。
这两年身在西域掌管西域都护府,不仅气候恶劣物质匮乏且要面临关陇门阀的掣肘、域外强敌的入寇,可谓殚精竭虑,耗费无数心血,这一副养尊处优十余年的身子骨几乎透支。
继而被陛下秘密急诏回京,主持宗室事务,更是夜不安寝、食不甘味,差点支撑不住……
坐在椅子上出了会神,这才打起精神处置公务。
只不过刚刚看了两份公文,便有内侍入内通禀,说是英国公求见……
李孝恭不能怠慢,赶紧让人将李勣迎入,起身见礼之后与其一道坐在窗前地席上,问道:“刚刚分别,懋公便登门而来,可是有何要事?”
李勣也不寒暄,开门见山:“太子与晋王,郡王打算站在哪一边?”




天唐锦绣 第三千五十一章 扑朔迷离
李孝恭眉峰一挑,略有诧异的看着李勣,奇道:“素来以为懋公你沉着冷静、胸有沟壑,最是能在任何情况下稳坐如山,却不想今日这般直白,若被外人知晓,怕是难以置信。”
朝野上下皆知李勣为人淡薄,即便身为宰辅之首也一直低调沉稳,等闲不愿发表意见以免被认作以势压人,甚至就连军中地位这几年受到房俊挑战也素来一声不吭、不屑一顾。
今日这般毫无转圜的当面逼迫李孝恭表态,的确大异寻常……
李勣面无表情,与李孝恭对视,缓缓道:“今时不同往日,以往不过是些利益纠葛,多一些、少一些,吾自不会放在心上,谁愿意抢夺,便让他几分又何妨?但眼下乃帝国危急之秋,万一陛下有任何不测,一场争储大战几乎势不可免,吾等不仅是陛下臣子,更是帝国梁柱,断不可视若无睹、听之任之。”
李孝恭心中浪涛翻腾,直视李勣双眼,抿着嘴唇良久,才问道:“懋公已经心有定见?”
1...15071508150915101511...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