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她的母妃不见于皇家玉碟,没个名份,之所以能够嫁给功勋之子完全倚仗李二陛下的宠爱,使她即便下嫁房家这样的显赫之族,亦能底气十足、颐指气使,在一众皇亲之中更是趾高气扬、地位尊崇。
如今李二陛下殡天,最大的一座靠山轰然倒塌,这使得素来恣意妄为惯了的高阳忽然感到害怕。
往后余生的倚仗,已经只剩下自家郎君了……
房俊拍拍她的肩头,低声道:“放心吧,一切有我……过去吧。”
看着高阳公主重新回到公主队列之中继续大哭不止,目光移动到长乐、晋阳两人身上,宫人撑着罗伞却难以尽数遮挡雨水,使得公主们没一会儿便被雨水淋湿衣衫……
房俊心中怜惜,却终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上前宽慰,愈发感觉羞愧。
*****
殿前雨廊之下,李孝恭与李勣并肩而立,禁卫、内侍皆远远围成一圈,防止有人靠近偷听到这两位分别代表了宗室、朝堂的大佬谈话……
雨水滂沱,电闪雷鸣,太极宫内人影幢幢,哭声阵阵,仿若天崩地裂一般令人绝望的气息在雨中蔓延。君王崩逝,皇权更迭,不知多少人乘风而起、青云直上,又不知多少人仕途黯淡、命运蹇拙。
这一场大雨过后,一场并不啻于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权力更迭即将展开……
李孝恭双手负在身后,注视着雨幕之中悲怮哭号的公主、妃嫔们,以及不远处跪伏于雨水之中的皇子、宗室子弟,淡然道:“懋公到底何意?”
李勣立于他身侧,清癯的面容波澜不动,下颌微微抬起,目光穿透雨幕落在武德殿宽大高耸的屋脊上:“吾并无他意。”
他自然明白李孝恭有些突兀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
李孝恭紧蹙眉头,神情之中有些焦躁,不耐烦道:“当下此刻,吾没心思与你斗嘴,更没心情与你斗心眼,你是宰辅之首,更是军方领袖,这个时候就应当表达立场维系皇权平稳过渡,岂能趋吉避害、毫无主见?”
李勣衣衫被夜风吹拂,愈发显得身躯消瘦,他轻叹一声:“平稳过渡……郡王当真以为这场皇权更迭能够平稳过渡?”
李孝恭不语。
一阵鼓乐之声在雨中响起,遮掩了之前连成一片的哭声,这是城中的道观与寺庙在礼部主持之下入宫举办法事。李唐皇族自称老子后裔,尊奉道家为国教,但此时佛教昌盛,影响巨大、信众无数,不得不暂且予以缓和,似帝王殡天这等大事,必须要将其与道家一同请入皇宫举办法事,否则会被佛门视为排挤、打压,由此引发不必要的动荡。
就好似朝中如今的局势一般,太子与晋王……谁肯后退一步呢?
退一步,就意味着天下至尊的皇权落入旁人之手,自己以及麾下无数拥趸即将面临打压、排斥、罢黜,甚至斩尽杀绝……
李勣收回目光,低头甩了甩衣袖上沾染的雨水:“陛下曾言,皇权之道在于制衡,朝堂之上最忌讳便是非此即彼,如此有人进则必有人退,有人胜则必有人败,胜者穷追猛打斩草除根,败者一泄如注命运仓惶……此乃国之厄运也。”
趋吉避凶,人之天性。
明君者往往能够在朝堂之上制衡各方,当一方势大难以遏制立即扶持另外一方予以制衡,否则任凭一家独大会危及皇权,而不是选择符合自己执政理念的一方给予无限度的支持。
任何人获得优势之后,都会将优势保持下去,由此而培植党羽、排斥异己,谁反对就打倒谁……他李勣也不例外。
无论他站在哪一方,等到获胜之后会紧接着对失败的一方穷追猛打,这不是由他的品行决定的,而是由立场决定的。
眼下无论太子亦或晋王都有无可计数的支持者,这些支持者不仅在朝堂之上,更在天下各州府县。当其中一方在这场争储之战中获胜进而上位,在排斥异己的过程中势必波及所有敌对势力,整个天下都将掀起一场浩浩荡荡的政治灾难,贞观以来所努力经营的大好局面即将毁于一旦。
这个时候有一个强力人物处于中立,对胜者予以压制,不使其打压政敌无所底线,对败者予以扶持,不使其一败涂地销声匿迹,朝堂之上始终处于两派并立、相互制衡,方为长久之道……
李孝恭不置可否,但嘴角泛起一抹冷笑。
他点点头:“希望懋公你的确这般所想,倒也不负陛下当初敕封你为宰辅之殷望……所以,咱们就作壁上观,看着太子与晋王大打出手?”
李勣仿佛未听出对方言语之中的讥讽,苦笑一声,无奈道:“谁能阻止得了呢?”
在他看来,这一战势不可免。
天唐锦绣 第三千五十九章 利之所至
李孝恭望着雨幕之后哭号震天的皇亲国戚,望着那一幢威严恢弘的宫殿,思绪似乎随着纷飞的雨水回到往昔与陛下并肩作战、横扫各方诸侯的那个金戈铁马、一往无前的年代。
而随着李二陛下殡天,眼前这个由贞观勋臣们一同缔造的庞大帝国却在极盛之时有了轰然崩塌之危险……
若李勣保持中立,即便当真爆发一场争储之战,亦可将范围尽可能缩小局限于关中甚至长安城;若李勣倒向任何一方,则势必演化成一场声势浩大席卷整个帝国的风波——正如李勣自己所言那样,争储之战将不限于争夺储位,占尽优势的一方会顺势剪除异己。
无论太子亦或晋王,支持者遍及天下各地,平衡被瞬间打破,接踵而来的便是东风压倒西风,整个帝国的根基都将在风雨之中摇摇欲坠……
当然,这只是李勣口中所言,他心中到底怎么想,唯有天知晓。
到底哪一样更好?急切之间,李孝恭也不敢妄自决断,只得说道:“此事各执一词,一时间难以委决,就依从懋公你的意见先行筹备陛下殡礼吧,总归是要全力以赴,不出现半点差错,否则何以报偿陛下这么多年的恩遇重用?待殡礼之后,再做决断。”
李勣道:“这样也好,能够有一个充分准备的空间,对各方紧绷的态势都缓解一下,或许能避免这场争储之战。”
李孝恭顿了顿,道:“目前,也只能如此了。吾还有事,先行告辞。”
李勣躬身:“此间赖以郡王掌总,疲累之甚可以想见,还请郡王多多保重,朝堂之上、宗室之内还需郡王领袖群伦、抵顶大局。”
“不敢不敢,本王已经不问朝政多年,懋公你是宰辅之首,这些事当然是你拿主意,若是让本王跑跑腿出出力,倒是可以。”
“郡王谦虚,您乃宗室领袖、诸王之首,正是帝国之擎天玉柱。”
“懋公谬赞,愧不敢当……”
寒暄一番,李孝恭走出雨廊,马上有人撑着巨大的油纸伞上前替他遮挡风雨,护着他绕过殿前跪伏于地哭泣的皇亲国戚们,疾步走入大殿。
李勣依旧负手站在雨廊中,神情淡然。
两人之间一番交谈实乃必要,毕竟分别作为朝堂与宗室的领袖,一旦他们两个达成意见,即便太子与晋王也难以推翻,或许这场势必上演的争储之战便宣告胎死腹中,皇权可以顺利交替。
但两人又极度缺乏信任,自然没有并肩协作之基础,这不仅涉及到两人各自之理念倾向于支持哪一位皇子,更在于携手之中谁主、谁次,谁更能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获得更多利益。
事实上,满朝文武谁又不是如此呢?
或许也只有房俊那个在不应参与进争储之时却偏偏要参与进去之人更为纯粹一些,因为那个时候参与争储不仅不能将利益最大,反而使其受到李二陛下猜忌疏远乃至于打压,进而损失极大。
且不说丢了兵部尚书之职,单只是那一场面对数十倍于己的关陇军队却誓死捍卫帝国正朔、扶保太子之所为,非常人可以企及。
一念及刺,李勣不禁幽幽叹了口气。
相比于房俊之纯粹,自己岂止是逊了一筹?然而他忝为宰辅之首,又是军方名义上的领袖,所涉及的利益实在是太多太多,盘根错节难以割舍,又怎能如房俊那帮不管不顾、只任凭一腔热血便与陛下为敌、与天下门阀为敌?
他迈步走入风雨,自有亲兵撑起雨伞遮在头顶,心中却沉甸甸有些透不过气。
这巍峨恢弘的皇宫意味着大唐帝国最至高无上的皇权,如今却笼罩在凄风冷雨之中,那一个个之前对陛下誓死效忠的文武大臣们面上挂着凄惨戚戚之泪,又有多少眼底却透着欣喜之色?
再是忠臣又能如何?
一任之帝王再是英明神武,亦不过区区数十年,人死魂消,还有谁对此前效忠之誓言奉行不悖?
这煌煌朝堂、衮衮诸公,将彩绘抹去、衣衫扒掉,内里之魂魄不过是一个个由利益构筑的行尸走肉而已……
在这人世间权力最高架构之中,什么对错、善恶、是非皆荡然无存,剩下的,唯有利益二字。
*****
帝王殡天,此诚天崩地裂之大事,各方皇亲国戚、朝廷重臣相继入宫,礼部、宗正寺官员组织殡礼出出入入,故而朝廷虽然尚未正式向天下公布李二陛下之死讯,但消息外泄,城中大部分人已经知晓。
大雨之中,各处里坊虽然皆有兵卒看守坊门非必要不准居民外出,但百姓们依旧在各自家里跪于庭院之中、街巷之上,打着雨伞、遮着雨布焚烧纸钱祭品祭奠皇帝。
百姓们感念李二陛下登基以来勤政爱民、百业俱兴,使得天下安定、安居乐业,也仓惶于新皇登基之后能否延续旧政,生活可会继续安定……百感交集之下,怮哭之声连绵一片,就连雷霆暴雨也无法掩盖,整个长安城在风雨之中悲戚哀伤。
程咬金第一时间收到消息,赶紧聚将升帐,虎目泛泪,先是与将校们一道向着皇宫方向跪地施行军礼,而后起身,怒视众人,沉声道:“陛下大行,普天同悲,此正吾辈军人严守军纪、扶保社稷、戮力报效之时也!传吾军令,即刻接管四门之防务,出城入城皆须京兆府下发之勘合文书,若有人强行闯门当场缉拿,老子不管他是当朝重臣还是皇亲国戚,谁敢反抗,杀无赦!”
“诺!”
众将轰然应诺。
军队在这个时候就应当展现强硬,否则不足以安稳局势,如何成为中流砥柱?军令如山,唯有不徇私情、不讲情面,才能如山岳一般镇守社稷。
这个时候,每一个军人都唯军令行事,杀伐果断、无视生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便是社稷稳定的最后一道屏障。
将校们从中军大帐冲出来,纷纷跃上马背,无视漫天风雨,各自带着麾下兵卒向着分派的各处城门奔袭而去,蹄声铮铮,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而至,整个长安城剑拔弩张、一片萧杀。
……
牛进达率领麾下部曲、兵卒沿着天街一路向东奔袭,出延喜门、过布政坊、平康坊,直抵春明门下,奉命接管防务。
守城校尉正焦头烂额,城外右侯卫军队冒雨抵近城门,他已经派出两拨兵卒警告右侯卫不得继续靠近城门,却被对方置若罔闻,校尉无可奈何,朝堂之上两大“混子”之一的尉迟恭坐镇右侯卫军中,谁敢前去与他理论?
城楼上团团乱转的校尉忽然被雨水当中响起的马蹄声惊得浑身一颤,三步并作两步跑到雉堞前俯身向城外观望,顾不得雨水浇透甲胄,还以为右侯卫发动突袭意欲攻城……但城下并无人踪,右侯卫的先锋还在数十丈之外。
有兵卒从城下跑上来,疾声道:“启禀校尉,左武卫奉命前来接管城防!”
“接管城防?”
校尉先是愕然,旋即大怒:“这些人当真眼中全无王法不成?城外的无军令进逼城门,城内的居然胆敢接管城防……接管个锤子啊!这长安城乃京畿之地,从来不曾听闻有一军把持城防之情况,简直荒谬!弟兄们刀出鞘、箭上弦,待吾下去会会,看看是何人敢假传卢国公军令,当真敢罔顾军法不知悔改,老子取他项上人头!”
长安都城,城防自是重中之重,素来由皇帝亲信所掌握,但即便如此,也从未听闻有谁能够独自接管长安城所有防务——除非皇帝活腻歪了,才敢将自家门禁聚于一人之手。
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则。
他转身往城下走,一手摁着腰刀,报信的兵卒急忙跟上,想了想,小声劝阻道:“校尉还是不要火气太大,城下来的是琅琊郡公……”
“娘咧……”校尉脚下拌蒜,差点从登城马道一侧的踏步台阶上滚下去……
牛进达何许人也?这位虽然是左武卫的二把手,却是所有十六位当中唯一封爵郡公的二把手。而且与一把手程咬金是过命的交情,可以托妻寄子的那种,不仅战功赫赫、威名远扬,而且军中几乎一致认定将来牛进达肯定接班程咬金成为左武卫大将军。
关键是这厮脾气比程咬金还暴躁,程咬金那是“混”,这位是“暴”,生涯当中无数次击溃敌军之后屠城,即便是杀俘都有那么几次,若非犯下这般大错,当初陛下大肆封赏贞观勋臣的时候,一个郡公未必能称得上牛进达的功绩,或许一个吊车尾的国公也说不定……
这样一位杀神,老子刚才居然还要取其项上人头?
他现在求神拜佛牛进达千万不是要造反,否则第一件事便是砍了他这个守城校尉的脑袋,以便彻底占领春明门……
城下,一旅劲卒矗立风雨之中,任凭电闪雷鸣亦面不改色、纹丝不动,牛进达端坐马上,雨水自斗笠蓑衣边沿流泻而下,面色冷峻的抬头望着面前巍峨耸立的春明门。
天唐锦绣 第三千六十章 野心昭彰
守城校尉心惊胆颤,上前施礼,问道:“敢问将军何以至此?”
虽然甚为忌惮牛进达的凶名,但毕竟职责所在,明知其前来接管防务不合规矩也不能坐以待毙。大唐军人自有骨气,绝不会因为面对强者而退避三舍,更不会玷污自己的职责。
牛进达端坐马背之上,淡淡道:“陛下驾崩,谨防局势有变,吾奉军令前来接管春明门防务,速速交接莫要耽搁,否则军法从事。”
“啊?!”
守城校尉大吃一惊,继而反应过来,先单膝跪地,大呼一声“陛下!”,而后赶紧说道:“末将遵命!”
怪不得右侯卫敢于擅离营地逼近春明门,陛下驾崩但牛进达并未提及传位之事,可见眼下储君仍是太子,有些人怕是想要效仿当年“玄武门之变”,只是不知是城外的尉迟恭,还是眼前的牛进达……
不过这种事对于他这个小小的守城校尉来说太过高端,即掺和不上也不敢掺和,乖乖的移交防务,而后带着亲兵冒雨打马奔赴兵部衙门交卸差使,赶紧远离这是非之地。
牛进达坐在城楼内指挥部署接管春明门防务,检查守城器械是否完备,城门各处是否安全,有亲兵来报:“启禀将军,城外右侯卫不断逼近城门范围,吾等屡次警告其停止前进,对方置若罔闻,请将军定夺。”
牛进达一言不发,起身,将桌案上的横刀拿起挂在腰间,大步走下城楼,从亲兵手中接过缰绳翻身上马,行至城门之下,对守城兵卒大喝道:“开城门!”
“喏!”
兵卒不敢多言,赶紧取下巨大的门闩,一边五人将城门推开,城楼上的兵卒则用木杠转动绞盘,随着粗壮的锁链渐渐放松,城外吊桥缓缓放下,横陈在护城河上。
牛进达一马当先驰过城门洞、越过吊桥,身后数十亲兵亦策骑相随,一时间蹄声隆隆、杀气腾腾,风卷残云一般直抵正在徐徐前进的右侯卫前锋阵前。
“止步!止步!列阵!列阵!”
右侯卫先锋副将面对滂沱大雨之中陡然出现的一队骑兵吓了一跳,还以为是守城兵卒前来突袭,看对方来势汹汹赶紧下令停止前进且就地列阵,对方人马俱甲虽非具状铁骑但看上去冲击力极强,自己这边全是步卒,一旦被冲到阵中那就完了。
好在对方在接阵之前距离一箭之地便勒马停步,当先一人纵马上前几步,大声道:“再敢前进半步,杀无赦!尉迟恭何在?牛进达在此,请出来说话!”
右侯卫兵卒心惊胆颤,原来是这位杀神当面,不由暗自庆幸方才己方没有前进太快,否则一旦接阵,后果不堪设想……
赶紧让人跑去后阵通知主帅尉迟恭,同时传令约束麾下兵卒,绝对不可前进一步,否则指不定这位杀神就发起冲锋杀入阵来……
大雨之中,两军对峙,一方区区数十人杀气腾腾,一方数百人的先锋阵列却就地列阵,不敢越雷池一步。
须臾,马蹄声响,一身蓑衣的尉迟恭自后阵策骑而来,也不敢对方会否将自己围杀,径直抵达牛进达身前一丈之处才停下,在马背上哈哈大笑:“原来是老牛啊,这风雨交加的日子不陪着你家大帅在中军饮酒,跑到城外又是何故?莫不是想咱尉迟了,想要聚一聚畅饮几杯?”
牛进达面无表情,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中气十足道:“末将奉命接管春明门防务,右侯卫未得军令擅自出营不关我事,但抵近春明门威胁城防却绝对不行,还请鄂国公体谅末将职责所在,即刻后退十里,撤出春明门防区之外。”
斗笠挡着视线,蓑衣尉迟恭微微抬头,脸上惊愕的神情毫不掩饰,他愣愣看着城头上风雨之中飘扬的旗帜,忽然抬起手里的马鞭向身边先锋营的校尉脸上抽去,嘴里大骂:“废物东西,连城上换防都不知道,吃屎长大的?”
那校尉猝不及防被他一鞭子抽在脸上,痛呼一声捂住脸,一个骨碌滚下马背跪在泥水之中,一个劲的求饶:“大帅息怒,末将知错……”
尉迟恭却是不依不饶,干脆从马背之上翻身而下,手里的鞭子没头没脑的抽过去,嘴里不停怒骂:“混账,老子怎地养了你们这帮废物,怕是那一日被你们害死都不晓得……”
他下手极重,鞭子啪啪抽下去,那校尉只能已手护脸,疼得在地上打滚,却是连求饶的话也不敢说了。
两方人马伫立在风雨之中,看着尉迟恭鞭笞部属……
直至那校尉连打滚都不能了,躺在泥水之中有出气没进气,尉迟恭这才恨恨将鞭子丢掉,抬头又看了看高达巍峨的春明门,忽然双膝跪地,额头狠狠砸在泥水之中,嘶声悲呼:“陛下!”
他深知程咬金之行事风格看似粗犷实则最是谨小慎微,坐镇长安宿卫宫禁已经引得各方嫉妒故而必定收敛脾气,怎么可能做出接管春明门防务这样犯忌讳之事?
唯一的解释,便是城内出了大事。
但除了陛下驾崩,他实在想不到别的事……
贞观勋臣不仅仅将李二陛下视为君王,更将其视作领袖,即便是侯君集那样桀骜不驯之辈坐下谋反之事,其背后实则也有宗室太多影子,未必是其真正意图,何况是其余对李二陛下忠心耿耿的臣子?
此刻猜出李二陛下已经驾崩,尉迟恭不免悲从中来,当场痛哭流涕。
端坐马上的牛进达面无表情的看着泥水之中嚎啕大哭、全无形象的尉迟恭,嘴角抽了抽,提醒道:“还请鄂国公率军返回大营吧,相比讣告稍后便至,若寻不到鄂国公却是麻烦。”
他平素不擅言辞,也不擅长与人打交道,总觉得自己脑子转得比别人慢,在一群人精当中厮混时不时的就要吃点亏,但这并不表明他是个傻子。
未知陛下死讯之时尚敢无旨率军擅离营地逼近长安城,这已然是杀头的大罪,此刻听闻陛下死讯却哭得这般肝肠寸断,表现得好似多么多么忠贞一样,给谁看呢?
当然,想必忠心还是有的,只不过相比于自身利益、家族前程,这份忠心不免要大打折扣罢了。
尉迟恭自地上爬起,胡乱抹了一下脸上的眼泪鼻涕泥水,摇头道:“不成,吾就在此地等候讣告,然后进宫送陛下最后一程。”
牛进达蹙眉,不悦道:“陛下驾崩,城中局势不稳,故而大帅派遣末将接管春明门防务,就是为了防止有屑小之辈趁火打劫,鄂国公率军逼近春明门威胁城防,若不肯退去,岂不是让旁人生出嫌疑之心?还是速速退军为好,以免末将不敬。”
“放你娘的屁!”
尉迟恭破口大骂:“你算老几,敢在本帅面前这样说话?老子跟陛下打天下的时候,你个狗曰的还不知在那个娘儿们被窝里溜舔呢!今日老子把话撂在这,绝不后退一步,你牛进达当真有颗狗胆,就来一刀斩了这项上人头,不然有多远滚多远!”
“放肆!”
“真以为咱不敢杀你?”
“好胆!”
牛进达身后亲兵出声怒骂,他们可不管什么鄂国公还是什么国公,只要牛进达一声令下,就敢策骑冲锋砍了这个辱骂自家将军的老东西!
“哗啦!”
尉迟恭身后的先锋营也不遑多让,齐齐上前两步,横刀长毛刺枪等等兵器高高举起。
剑拔弩张。
正在此时,身后城门方向有马蹄声响,须臾抵至近处,有人大叫:“奉太子钧令,给鄂国公送抵讣告……”
一匹快马来到近前,马上骑兵见到尉迟恭,赶紧翻身下马,将手中一个油纸重重包裹的物事双手递向尉迟恭:“陛下驾崩,太子钧令吾等出城向十六卫大将军送抵讣告,请鄂国公即刻入宫!”
先前还哭闹着忠于陛下要等讣告的尉迟恭伸出双手去接,但是刚刚将那油纸包裹接到,却猛地想起什么,面色一阵变幻。
他若是此刻进宫,麾下右侯卫便群龙无首,如何配合晋王行事?
更有甚者,太子钧令十六卫大将军一齐入宫,万一这根本就是一场鸿门宴,打着为陛下治丧的幌子将十六卫大将军统统软禁,这关中不是成了太子的天下?
更更甚至,若太子干脆将不听从他调遣的大将军予以暗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