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尉迟恭陡然发现自己接的简直就是一个烫手山芋,很有可能一入城便再也出不来,但讣告送抵,他尉迟恭乃陛下忠臣,无论如何都不可能不入宫给陛下哭灵治丧……这可如何是好?
牛进达看着尉迟恭愣在当地,心底一转也琢磨出他为何这般犹豫为难,自是不给他退缩的机会:“鄂国公乃陛下肱骨、宠信之极,自当入宫为陛下哭灵……请鄂国公命麾下部队返回驻地,末将亲自护送您入宫。”
尉迟恭手捧着讣告,进退两难。
难不成还能趁着率军返回营地的时候来一个尿遁?
身为陛下忠臣,却连陛下丧礼都不参加,那自己这名声可就臭不可闻了……





天唐锦绣 第三千六十一章 兄弟阋墙
两军阵前,众目睽睽之下,尉迟恭知道自己只要说出不入宫的话语,顷刻间便会名誉扫地,沦为不忠不义、试图谋逆的奸贼,无论此后晋王能否争储成功,自己都将被史官刻入青史之上,遗臭万年……
一念及此,退无可退,任是皇宫之内龙潭虎穴也得走上一遭,心里反而忽然轻松下来。
他非是忘恩负义、不忠不仁之辈,虽然曾是降将,但这么多年追随李二陛下建功立业、封妻荫子,成就一世功绩,李二陛下对待他更是宠信器重无以复加。如今李二陛下驾崩,他心中岂无悲怮之情?
尽管当年曾因李二陛下厚待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而有所不满,甚至被贬斥出京……
但无论怎样,入宫哭灵,于陛下灵柩之前再护送最后一程实在合情合理。
之前为了配合晋王行事对于此刻入宫自然心有抵触,唯恐进了皇宫便有刀斧手自两侧冲出将他斩成肉泥,现在不入宫不行,反倒有些得偿所愿的畅快……
尉迟恭回头对身边副将道:“传令下去,军队后撤十里就地扎营,吾本帅之军令,任何人不得擅动,违令者斩!”
“诺!”
他的副将右侯卫将军苏伽乃是妻子的族人,鲜卑人,闻言赶紧领命:“末将遵命!”
然后指挥军队徐徐向后撤退。
尉迟恭这才上马,在亲兵簇拥之下,与牛进达一道驶入春明门,奔赴太极宫。
城外,苏伽后退途中叫来心腹亲兵:“即刻前去向郢国公告知,就说大帅已经被迫入宫,请郢国公定夺。”
“喏。”
亲兵策骑冲入漫天风雨之中。
……
由武德殿出来,自武德门向南直行穿过一片竹林花园则是昭德殿,筹办国丧的衙门临时设置于此,再向南则是弘文馆、翰林院,距离东宫一墙之隔。
尉迟恭入宫抵达此处,便见到无数文官小吏、内侍禁卫进进出出,忙碌一片,不远处武德殿方向传来悠扬哀伤的鼓乐之声,是和尚道士们正在打醮、祈福。进了昭德殿,被请入一侧的偏殿,见到李孝恭、李勣、房俊、萧瑀等人尽皆在座,正商议着国丧的各个流程。
李勣起身请尉迟恭入座,沉声道:“敬德乃陛下肱骨腹心,素来与陛下亲厚,故而太子钧令敬德入宫送陛下最后一程。”
尉迟恭左右观望一下,眨眨眼,问道:“多谢太子殿下……可十六卫大将军,唯有吾有此殊遇么?”
按理,身为统兵大将值此关键时刻自当坐镇军中维系局势稳定,就算因为感念陛下恩德而哭瞎了眼,也不可能得到入宫哭灵的待遇,毕竟国事大于私事,一切应以国事为重。
可入宫以来其余十六卫大将军一个不见,唯独自己被召入宫中,这明显是被针对了……
李勣面色淡然,对此避而不谈:“此事无需敬德操心,且去武德殿吧,军中事务,不必担忧。”
“喏。”
尉迟恭难免惴惴,却也不能多问,施礼之后转身出门,由一个内侍领着去往后边武德殿。
心中极为不满。
虽然他在军中的地位不如李勣,但是与程咬金、房俊想当,比之张世贵、李大亮等人皆高过一筹,如此陛下大行之际军方负有稳定局势之责,既然李勣、房俊在座,程咬金率军戍守长安城镇守中枢,如论如何也应有他尉迟恭一席之地。
这意味着新皇登基之后的地位,谁能不计较?
担心现在却被排除于中枢之外,甚至被太子钧令召入宫中,变相的剥夺了军权……
尉迟恭心情沉重,看来晋王已经在争储当中彻底落在下风,毕竟相比于名正言顺的太子,在没有遗诏的情况之下的确缺乏立场,想要逆而夺取,实在太过困难。
……
待到尉迟恭离去,萧瑀有些不满:“十六卫大将军负责宿卫关中之重任,陛下大行、天下纷扰,正应该这些人稳定局势、镇守一方,岂能轻易召入宫中参加国丧?”
李勣走回来入座,面容凝肃,并未回答。
一侧的房俊道:“鄂国公与陛下之间情分与别不同,太子宅心仁厚故而让鄂国公参加国丧送陛下一程,此当为一桩佳话,宋国公不必多虑。”
萧瑀冷笑一声:“即使如此,为何单只是鄂国公入宫,其余十六卫大将军却一个不见?”
这分明就是针对晋王一系的打压。
房俊奇道:“宋国公您老糊涂了不成?方才您自己还说十六卫肩负戍守关中之责,若是都召入宫中,十六卫大军谁来统领,岂不是关中大乱?再者说来,十六卫大将军虽然皆是陛下腹心之臣,但万万不能与鄂国公相比。”
论功绩,贞观勋臣当中超过鄂国公者众多,但论及与李二陛下并肩作战之多寡、彼此感情之深厚,却没有几个人比得上尉迟恭。
萧瑀冷笑着摇摇头,不予反驳。
太子乃是储君,陛下大行之后就算是唯一的接班人,无论晋王如何强势、当初如何得陛下之心,都要暂居其后。李孝恭、李勣这两人明面上并未倾向于马上拥立太子登基,但治丧一事却坚决支持由太子主持。
当然萧瑀对此也能理解,毕竟太子不仅是储君,更是嫡长子……
不过既然皇位尚未有归属,晋王便还有一线机会,这个时候与房俊争论一时之短长,毫无益处。
这皇宫中之内并非铁板一块,处处漏水的破船一般,可以操作的余地非常多。
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
按规制,帝王驾崩之后需停灵于两仪殿,但如今两仪殿残破尚未修缮完毕,便只能将武德殿内陈设一律清空,停灵于此。
皇帝葬礼的流程繁琐无比,以此彰显人间至尊的尊贵之处。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名义上主持国丧,几乎无法离开大行皇帝遗体半步。在葬礼的第一阶段“招魂”之时,由李勣、萧瑀、岑文本、刘洎、房俊五位朝廷重臣捧着衮冕服高呼李二陛下名字三声,然后将衮冕服由高处丢下,孝子李承乾跪地接住之后覆盖于李二陛下遗体之上。
“招魂“之后,李二陛下的遗体放于宽大的御床之上,由其状如匙的角柶撑住嘴巴,将玉含放入口中。
再其后,则烧热米汤,以此为皇帝沐浴,更换寿衣,以方巾覆盖脸庞,此皆为孝子亲手施为,不能假手于旁人……
今天的葬礼流程告一段落,礼部以及宗正寺官员忙碌之后退下,皇帝的儿子们跪在灵前“守夜”,宫里的内侍则负责卫生、杂事。
李承乾原本身体素质便不算上佳,现在折腾了大半天早已精疲力竭,此刻跪在灵前一侧,望着殿内西侧的竖起的一根高大粗壮金丝楠木,揉了揉酸涩红肿的眼睛,心内悲怮难言。
这根高大的金丝楠木此刻称之为“悬重”,乃是招魂之后皇帝回魂的媒介……
身后,李治低声幽幽道:“太子哥哥应当保重身体才行,这才只是第一天,往后六日愈发繁琐劳累,万一您支撑不住染病倒下,到时会让父皇极度失望,更让天下人深感‘所托非人’,未必承认您这位太子顺位登基。”
孝子们跪于灵前守灵,并非单纯按照长幼排序,而是先嫡后庶、先长后幼,所以三位嫡长子居前,李承乾与李治之间还隔着一个李泰,这愈发使得李治心气不顺,出言也毫无顾忌。
明日会进行“小殓”,皇子、公主、嫔妃以及宫中官员、宗室子弟皆到场哭灵。后日则是“大殓”,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皆要到场,备齐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等“六玉”,将皇帝遗体放入棺椁,百官哭灵。
按照礼制,“大殓”之时皇帝遗体入棺,新皇正式登基,当众诵读祭文……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若是连七日都撑不住因劳累而病倒,还有什么资格当这个大唐皇帝呢?
趁早让贤才对……
而且这话并不仅仅讥讽李承乾身体不佳,李泰体胖气虚、胸腹圆阔,也不是个精干剽悍的体格……
李承乾忍住心中悲怮,也不回头,淡然道:“身为嫡长,不仅要为父皇守灵,更要继承父皇撇下的千斤重担,固然为兄身体不佳,却也有坚韧不拔之志,再苦再难,亦要坚持不懈,以告慰父皇在天之灵。”
吾乃嫡长,自当顺位继承,想要越过我染指皇位?
等我死了吧!
李治心中不服,正欲开口,前边的李泰倏地回头,瞪着他呵斥道:“此乃父皇灵前,你这般絮絮叨叨惊扰父皇魂灵,可曾有半分敬畏之心?难不成想要父皇因子嗣争斗而魂灵不安?闭嘴!”
他这番话声音不小,后边以齐王李祐为首的蜀王、蒋王等庶子皆好奇的抻着脖子看过来,兄弟阋墙的戏码总是吸引人……
李治果断闭嘴。
不过心中却并未平复,现在跪于灵前的顺序、位置,意味着他想要超越身前两位兄长难如登天……但也并非全无机会。
明日,只待明日晚上,一切可见分晓。




天唐锦绣 第三千六十二章 暗夜相会
一众庶子跪在后头,听闻前边几位唇枪舌剑、言辞交锋,吓得战战兢兢不敢吭声,恨不能将脑袋夹在裤裆里。
身为皇子,岂能不知争储夺嫡之险呢?各自的长史、老师平素都会悉心讲解古往今来关于皇位争夺的种种凶险,甚至于他们的父皇十几年前便进行了一场足以名标青史的成功夺嫡案例,自是感同身受……
大唐虽然并无严格禁止亲王权力之规矩,但出于前车之鉴,一旦新皇登基肯定会对兄弟手足予以限制,兵权是想也不用想的,即便是朝政也会禁止他们掺和,所以对于完全没有争储资格的庶子们来说,绝对不想掺和进争储夺嫡的事情当中。
赢了没可能多得好处,输了却要跟着受牵连,谁傻了还往上靠?
蜀王李愔甚至头脑放空,琢磨着是不是将来干脆跑去新罗投奔胞兄李恪,做一个名符其实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亲王殿下,好生享受一番荣华富贵。否则以他平素嚣张跋扈恣意妄为的行事风格、为人性情,搞不好哪天就被新皇帝当成吓唬猴子的那只小鸡,拎出去给一刀剁了……
蒋王李恽则琢磨着万一太子最终败了,房家势必遭受牵连,诛灭满门都有可能,但男丁杀头女眷大抵要充入教坊司,自己怎么也得想个法子将房家小妹救出来,即便不能与罪臣之女成亲,也定要纳为妾侍。
到时候就算不得不娶回来一个正妃,丢在一旁相敬如冰便是,定要与房家小妹双宿双飞、相恩相爱……
最心惊胆颤的要数齐王李祐了,之前关陇门阀施行兵变欲废黜储君,拉拢晋王不成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将他推出来,结果他即身不由己又利令智昏,居然答允长孙无忌出任太子,甚至写就一封讨伐太子的檄文。
太子仁厚不曾追究,但父皇回京之后将自己一直圈禁起来,惩戒是一定的,就算现在父皇殡天,任谁登基为帝之后会容忍一个曾对皇位心存觊觎之辈优哉游哉的活着?
谁不怕万一哪一天死灰复燃,自己这个曾经试图染指皇位的亲王再度复起?
无论怎么想,自己怕是都难逃一死……
心忧如焚,抬头向躺在御床之上覆盖着锦绣衾被的父皇望了一眼,悲伤的眼泪便止不住的往下流。
父皇固然严厉,活着的时候好似大山一般压在兄弟们心头,可父皇再严厉也不会要了咱的命啊……
他这抽抽噎噎的哭起来,身前身后的兄弟们也都跟着哭,或是气氛感染有感而发,或是单纯的认为应该哭一哭……
两旁侍立的内侍们见到皇子们哭成一片,也赶紧嚎啕大哭,整个大殿香烟缭绕、哭声悲戚。
……
李二陛下英明神武,深得文物大臣之敬佩、拥戴,如今骤然殡天,自然各个心中悲戚、如丧考妣。然而人性自私,在无线缅怀之余,难免思考当下之局势要如何应对才能使得自己保证利益。
美其名曰“死者已矣”,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
到了后半夜,众皇子疲累困顿、精神萎靡,便在礼部官员安排之下轮番休息,尤其是将太子与晋王守灵的时间错开,确保这两位始终有一人跪在灵前,可见礼部内部对于皇位归属也争执不下,不能统一意见。
其余皇子自是没有意见,唯独魏王李泰对此深感不满:凭什么我这个嫡子当中排名第二的皇子没有半分登基之可能,反倒是都看好稚奴?
然而形势如此,再是不甘也只能委屈吞声。
此刻李泰难免反思前些恣意妄为完全不屑于结交朝臣所结下的苦果,需知那个时候他被册封为储君的呼声简直朝野一致,声势彻底盖过太子,还是个鼻涕虫的稚奴啥也不是……
寅时末,李治疲累不堪的回到住处,内侍备好开水服饰他沐浴一番,滚热的洗澡水将浑身浸泡,驱活筋络,狠狠出了一身透汗,又换上一身干净的中衣,这才长长吐出一口气,觉得自己好不容易活了过来……
简单吃了几样点心,喝着茶水,让两个眉目清秀的小太监给自己捶腿揉肩,缓解身体疲累。
王瘦石无声无息的从门外走入,瘦小的身躯佝偻着,但步伐却不慢,好似一条黑暗当中突然窜出择人而噬的毒蛇一般,浑身散发着阴毒危险的气息。
连空气都似乎降温了一些……
“殿下,鄂国公来了。”
李治放下茶杯,蹙眉问道:“没有被旁人发现吧?”
王瘦石布满皱纹的老练挤出一个笑容,好似枯萎的菊花骤然盛开一般诡异难看:“殿下放心,老奴在这皇宫之中活了几十年,这点事情还是能办妥的,不过眼下人多眼杂,相谈时间不宜太长。”
关陇门阀兵变之时曾杀入太极宫,内侍、宫女折损不少,但核心的内侍官员则大多随着太子退往玄武门,故而损失不大。待到李二陛下回宫,任命他对宫内人员重新整肃一番,几乎都是自己安插至各处岗位。
想要在这皇宫之内做些隐秘之事,王瘦石自然手到擒来……
李治微微颔首,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动情道:“父皇殡天,本王悲伤欲绝,恨不能追究父皇于九泉之下略尽孝心……但既然父皇留下你这样的忠贞之士辅佐本王,本王又岂敢懈怠辜负父皇之殷望,岂敢浪费汝等忠良之臣满腔热忱?他日若能成就大业,必不薄待!”
王瘦石闻言跪伏于地,嘶哑着嗓音道:“老奴不过是阉宦而已,无儿无女、无家无业,之所以披肝沥胆竭诚报效殿下,皆因殿下乃陛下属意之储君,纵然并无遗诏留下传位于殿下,老奴亦当誓死效忠,万死不悔!”
“朝堂之上冠冕堂皇者不计其数,各个自诩忠贞义士国之干城,却连你一个阉人的这份忠心也比不上,有何面目存于天地之间?不过你所言也有不妥,父皇既然属意于本王,早已存下册封本王为储君之心,怎会不想到留下遗诏以防万一呢?待到时机合适,本王会拿出遗诏公之于众,看看那些人是否依旧一意孤行,甘心情愿做一个乱臣贼子!”
王瘦石以首顿地:“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
……
夜漏更深,窗外雨势小了一些,淅淅沥沥,夜风清冷。
尉迟恭进入这处偏殿的时候,便见到殿内青铜烛台上燃着数支蜡烛,晋王殿下宽袍博带跪坐于临闯一侧光洁的地板上,赶紧上前单膝跪地:“末将参加晋王殿下。”
李治笑着伸手虚扶,神情温和:“自家人私下见面何必多礼?快到本王这边来,尝尝本王煮的茶叶如何。”
“喏!”
尉迟恭起身,来到李治对面撩起衣摆跪坐下去,见到李治已经给他斟满一杯茶推到面前,赶紧微微俯身,双手将茶杯接过,捧起后凑到唇边浅浅的呷了一口,啧啧嘴,笑道:“不怕殿下笑话,老臣一生好酒、无酒不欢,对这清汤寡水的茶水着实无福消受,之前陛下便屡次训斥老臣不知变通,老臣也曾反省,可生性如此如之奈何?爹娘给的这么一副犟脾气,认准了一条道哪怕撞破了头也决不妥协,为此也不知吃了多少苦。但话说回来,陛下之所以对老臣恩深义重、信任有加,不也正是因为老臣为人做事不讲利益、只讲道义?现在陛下殡天,老臣痛不欲生,本该追随陛下于九泉之下牵马坠蹬,但想到陛下尚有遗愿并未完成,只能苟活于世,拼了这般老骨头襄助殿下成就大业。待到他日殿下一统河山成就皇图霸业,再去昭陵追随陛下。”
这番话九分真、一分假,故而声情并茂、感人肺腑,颇有一世忠臣良将缅怀先皇、恨不能追随于地下之感概。
李治被感动得涕泪交加,直起身将身子往前探使劲握住尉迟恭的双手,哽咽道:“若人人皆如鄂国公这般尊奉父皇之心意至死而不改,父皇自当含笑于九泉之下,只可惜朝堂诸公满口仁义道德忠良恭谦,实则熙熙攘攘皆为名利……有鄂国公今日这番话,本王有生之年,永志不忘,但有所成,定庇佑鄂国公一脉门楣不坠、与国同休!”
“殿下隆恩,老臣归不敢当,敢不鞠躬尽瘁、竭诚效死?”
尉迟恭也感动的热血沸腾。
李二陛下活着的时候对他极其信任,但也只是将爵位递进至无以复加,并未给予相应的官职与权力,这使得他私底下极其不满,却也不敢表露半分,只能以乖张形势之风格时不时的提醒李二陛下一下,却未能如愿。
这也并不是他甘心投靠晋王,人家太子好歹名分大义在身,只要没有陛下遗诏废黜储位,便是大唐帝国名正言顺的下一任皇帝,何苦与晋王胡乱搅合,承担巨大风险?
但此前关陇门阀发动兵变且最终失败,却使得尉迟恭立于极其危险之境地。太子看似大度宽宏对关陇门阀不予追究,但在他看来这只是当时储位不稳不得不采取的妥协之策,一旦即位登基,怎么可能不反攻倒算将关陇门阀往死里折腾?
尤其是宇文士及为首的关陇核心明面上支持太子实则暗地里已经站在晋王这一边,愈发让他认定一旦太子登基绝对没有自己的好下场,为了自己的权势爵位、家族延续,不得不甘冒奇险站在晋王这边。
当然,风险与收益是相等的,只要晋王殿下能够如同当年“玄武门之变”那样逆而夺取皇位,自己这个雪中送炭的军方大佬自然是第一等的从龙之功,到那时,当真可以如晋王承诺那般“与国同休”……
不过紧接着,尉迟恭又忧心忡忡道:“现在殿下被禁锢于此,不能外出联络支持您的朝臣,老臣也被软禁不得指挥军队,想要成就大业,难如登天啊。”
李治却精神抖擞、信心百倍:“鄂国公放心,若无完全之准备,本王又岂能任由他们将你调入宫中加以禁锢?待到明夜,咱们共谋大事!”




天唐锦绣 第三千六十三章 自私自利
尉迟恭之所以放弃东宫而选择晋王,绝非脑袋一热便下了决断,争储夺嫡历来都是最为凶险之事,收获很大风险更大,攸关自身性命以及整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岂能简单的因为害怕太子上位之后有可能打压便摒弃之前的依附,从而改弦更张?
毋庸置疑,李二陛下对于大唐帝国之掌控绝对是历来帝王当中最高明的那一波,只要李二陛下还有一口气在,没人敢阴奉阳违心怀不臣,即便是权柄赫赫、威望绝伦如长孙无忌,不还是确认陛下死讯之后才敢兴兵犯谏?
当然,李二陛下之所以用诈死之策迷惑长孙无忌促使其消除忌惮悍然起兵,这背后必然有着什么不为人知之秘辛……
但无论如何,尉迟恭都认为其中必然是李二陛下占据主导,否则单凭长孙无忌,如何能威胁陛下性命?
李二陛下生前属意于晋王接任储位,便绝无可能仅仅只在口头上支持,必然背地里给予晋王巨大之帮助,使其有能力面对东宫的威压。
需知在历经关陇兵变之后,东宫所属之军队在战火之中取得一场巨大胜利,使其战力、士气皆攀升至一个全新的高度,放眼关中,哪一支军队在面对东宫六率、右屯卫的时候敢言必胜?
李二陛下先将东宫六率调出京城,又虢夺房俊右屯卫大将军之职,改以李道宗统领右屯卫,这便等同卸掉了东宫的两条臂膀。
再有刚刚在门口引领自己的王瘦石,那可是李二陛下暗中死士部队的头领,虽然此前关陇兵变之时这支死士部队遭受“百骑司”与京兆府的强力打击损失惨重,但绝不可能彻底覆灭,总还是会有一些隐藏更深的力量,留待晋王所用……
再加上山东、江南两地门阀入朝之后公然表态支持晋王争储,使得晋王在军政两方面的实力尽皆暴涨,依然稳稳压过东宫。
眼下,东宫唯一可以凭持的便是所谓的“大义名分”,但是遗诏这种东西若说没有自然是没有的,可若说有,倒也不难……
最终只看胜负,谁看真伪?
只要晋王夺取最终胜利,登基为帝,就算他尉迟恭现在于此手术一份陛下“遗诏”,事后也会被认定为陛下真迹……
1...15121513151415151516...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