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程咬金将胸脯拍得“duangduang”响,一双牛眼瞪得老大,豪气干云:“这有什么说的?陛下于老臣有再造之恩,老臣愿为陛下披肝沥胆、马革裹尸,纵百死亦无推辞!殿下放心便是,无论陛下生前身后,老臣都誓死效忠,对于陛下之皇命奉行不悖,敢有一丝一毫违逆,当叫天打五雷轰,断子绝孙、不得好死!”
若非知晓他已经存了坐山观虎斗的心思,谁又能听得出言语当中的那份小心机?
李承乾果然大喜,许诺道:“孤即位之后,有意延续父皇之前军政分离之策略,将会重组军机处,天下军权归一,令出其中,地方官府不得干预。卢国公您乃贞观勋臣,武功煊赫威望绝伦,当入军机处协助孤治理军务。”
程咬金喜动颜色:“如此,老臣先谢过殿下厚望,定当竭尽全力,不使殿下担忧。”
若是放在以前,这样一个军机大臣的名分足以让他喜出望外,但现在……区区军机大臣,且不是首辅,如何能够与封建山东之地、世袭罔替的鲁王相提并论?
李承乾则彻底放心,只要程咬金站在他这边,则整个长安城固若金汤,已然立于不败之地,剩下的便是如何剿灭晋王叛军。
“父皇殡天,难免有人野心滋生、欲行逆举,卢国公乃父皇敕命宿卫京畿之臣,还望恪尽职守,若有不臣之事,当统御三军予以痛击,则匡扶社稷、扶佑国祚之功勋冠于朝野。”
“殿下放心,老臣必当遵循陛下遗志,粉身碎骨亦在所不惜!”
李承乾欣然,心中一块大石放下。
……
待到程咬金离开,房俊见李承乾有些喜动颜色,遂提醒道:“行百里者半九十,未到最后一步,定要谨慎处之,晋王与尉迟恭齐齐失踪,必然掀起夺嫡之战,再有褚遂良深知当初东征军中之密事,他们藏着什么样的阴谋暂未可知,绝不能掉以轻心。”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郑重颔首:“二郎放心,孤只是压抑太久,一时间有所感概,必不会得意忘形。”
房俊理解。
无论是谁有李二陛下那样一位英明神武的绝世帝王,或许并不能感受到太多的骄傲与荣光,反而更多的是如山如岳一般的压力,尤其是对于他这个帝国储君来说。
所有人都会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摆开来与李二陛下一一对照,然后挑剔的指出他的不足之处,失望的对他予以训斥,希望他能够再接再砺,追逐他父皇的脚步……追个头啊追!
自始皇帝而始,至今称孤道寡者不知凡几,然则诸多帝王之中,又有几人在功绩、才能、人格、文治武功等等方面稳居李二陛下之上?
怎么也数不出来五个!
吾李承乾不过是仰仗父皇嫡长子之身份得以正位储君,中人之姿、平平无奇,若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守成之君就算是不错了,你们居然将我方方面面去对标父皇?
关键不仅大臣、帝师们这么想,就连李二陛下也这么想,谁不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每一个父亲,终归都是望子成龙的。
但李承乾委屈啊,不是孤不想,是孤真的做不到……
历史上李承乾成年之后性格乖张、行事恣意、逆反心太重,未必没有头顶上李二陛下这座大山给予的巨大压力,使其心理产生了扭曲、畸变。
如今李二陛下骤然离世,固然面前道路艰难险阻,动辄有倾覆之祸,但头顶上这座大山一朝搬空,那种由心底发出的敞亮、畅快,自然如泉涌一般奔流释放,不可遏止。
设身处地,怕是任谁都会生出这种轻松感……
这不是什么坏事,但房俊必须提醒他要保持紧张感,晋王逃遁,接踵而来的必然是一场大战,东宫这边并无必胜之条件,更何况晋王一定还有藏匿的计策隐而未发,到时候释放出来,局势凶险莫测。
房俊道:“晋王起兵已然不可避免,请殿下敕令卫国公统御东宫六率递进金光门,随时入城护卫皇宫,微臣前去玄武门见见江夏郡王,必使其忠于殿下、护卫国祚。”
玄武门,当真是帝国咽喉之所在,大唐每一任皇帝都务必将此紧扼于手中,否则便是政变之源头。
之前张士贵已经于关陇兵变之时投靠东宫,却被李二陛下贬谪,将宗室名将李道宗安排于此,如此紧要之地未能掌控于手。原本李二陛下驾崩之后可以徐徐图之,但晋王逃遁,接下来便是“讨逆”大军兵临城下,哪里还有时间?
李道宗虽然素来与东宫亲近,但如今宗室之内潜流涌动、人心惶惶,局势瞬息万变,没有谁是真正靠得住。
李承乾显然明白这一点,想了想,道:“既然如此,那事不宜迟,孤与你同去。”
距离天亮还有一段事件,“大殓”仪式正在筹备,必须在此之前将一些事情安排妥当,仪式之上、臣子面前,将祭奠先帝的祭文诵读完毕,完成登基之前的最后一道程序。
如此可将名份占住,即便晋王起兵,也不过是以臣讨君、大逆不道之所为……
……
数十禁卫簇拥之下,李承乾与房俊冒雨抵达玄武门下,接到消息的李道宗赶紧出迎,想要入城下营房之内叙谈,李承乾却提议去城楼上看一看。
李道宗不能违逆,只得恭迎李承乾沿着城门一侧的马道直上城墙,李承乾站在女墙上手扶着箭垛向北观望,黑漆漆的夜幕之中雨水纷纷,宽大厚重的瓮城如同巨大的兽口,再远处护城河默默流淌,左右屯卫的大营分居两侧,此刻灯火辉煌、人影幢幢。
很显然,太极宫内没有秘密,晋王失踪的消息很可能已经传出城外,导致人心惶惶、局势不稳……
城楼之内燃着蜡烛,灯火通明。
李承乾率先入内、居北而坐,目光钉在李道宗脸上,缓缓道:“父皇驾崩,举国同悲,然则吾等奉于皇命,自当肩负匡扶社稷、护卫江山之责。郡王乃父皇生前器重之肱骨,否则不能扼守玄武门重地,值此风雨飘摇之际,必然有诸多乱臣贼子心生妄想,做下不臣之事,还望郡王辅佐孤抵顶乾坤、抚平乱局,不负父皇之重托。”
这个时候也没必要藏着掖着绕圈子,直接开门见山即可,也算是一种胁迫,毕竟当着我的面,总不能好意思说出反对我的话语吧?
况且我亲自前来,既显示了对你的看重,也预示着往后对你的重用。
李道宗本就与太子亲近,以往多向着东宫,此刻陛下驾崩、未曾废黜的情况下太子依然是国之储君,自然是臣子效忠之对象。
所以面上坦然,毫不犹豫:“殿下放心,先帝命臣镇守玄武门,便是将大唐国祚交予臣之手中,粉身碎骨亦不敢稍有懈怠。只要臣尚存一口气在,这玄武门便固若金汤。”
------题外话------
真是无语了,啥都能举报?举报了就屏蔽?
天唐锦绣 第三千六十九章 各怀机心
能够将玄武门重地完全置于掌控之下,李承乾自然大悦,加上程咬金确保京师安全,无论局势如何发展都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李承乾拉着李道宗的手,感概道:“父皇殡天,犹如天崩地裂,孤性格绵软,未能掌控全局,还需如郡王这般忠贞之士辅佐于孤,稳定朝局、镇压奸邪,将父皇一手缔造的贞观盛世延续下去,使得国泰民安、慑服群伦,定能成就千秋伟业。”
他不算是天资绝顶之人,做皇帝的能力远远不如父皇,但他也有自己的见解,用不着比父皇更好,只需登基之后“萧规曹随”即可,延续父皇治国纲领,自然就能延续贞观盛世。
自己又不是隋炀帝那般志大才疏、好高骛远,只要稳扎稳打,定能不出差错。
只需好生任用房俊、李道宗、程咬金、李靖、马周等等贤良之能臣,足以成就一个恢弘而美好的时代,父皇之工业自然千秋绝顶,可自己未必不能成为青史之上一代明主。
做皇帝说易不易,但说难也不难,克制天下至尊之权力所带来的欲望,然后“亲贤臣,远小人”便足矣……
*****
王瘦石在李二陛下身边多年,始终潜藏于黑暗之中充当一个影子,为陛下培养死士、安插密探,做着比“白起死”还要更为隐秘之事,这么多年兢兢业业培植力量,岂能被太子与百骑司一网打尽?
纵然损失巨大,但他依旧可以在太极宫内神不知鬼不觉的带着晋王等人沿着密道逃出皇宫,直抵宫外……
自城墙外十余里的一处山丘底下茂密的灌木丛中钻出,漫天雨水打落在李治头上,令他有一种逃出生天、豁然开朗的感觉,顾不得浑身泥土汗臭,狠狠抹了一把脸,长长的吐出一口浊气。
这条密道从太极宫直抵此处,长度足足有将近二十里,如此规模的密道可以想见当初开凿的时候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也能够理解内里为何如此坎坷、简陋,许多地方甚至要跪在地上爬行,头顶、脚下、两侧皆是厚重的土层,前方是黑洞洞的坑道,那种极致的压迫感令人觉得这密道似乎随时都能坍塌将自己埋在其中,但凡忍耐力弱一点几乎快要发疯。
好在终于走了出来。
在灌木丛中站起身,李治发现东边不远是一座废弃的土地庙,而西边则是风雨之中依旧隐约可见光亮点点的雄伟城楼。
在他身后,王瘦石、萧瑀、尉迟恭、褚遂良等人鱼贯而出,萧瑀年岁大、体力弱,此刻再被雨水一淋,激灵灵打了个冷颤,面色惨白,平素保养得宜的雪白长髯沾满泥水,狼狈不堪。
尉迟恭张望四周,沉声道:“此地距离右侯卫大营不远,请殿下随吾而行,待到大营之中,从长计议。”
李治笑道:“凤舞九霄,飞龙在天,本王既然得脱囚笼,定是父皇在天之灵庇佑,还要什么从长计议?请诸位随本王举兵起事,杀回长安,肃清朝堂、剪除奸佞,将毒害父皇之恶徒枭首示众,还大唐朗朗乾坤!”
一旁的褚遂良抿了抿嘴,形容狼狈,没有吭声。
他是不愿掺和进这摊浑水的,一旦失败便是阖家遭殃、满门灭绝的下场……可既然家人已经被绑架,自己拒绝晋王的结果没什么不同,也只能舍命拼上一把,还有那么一线生机。
只不过他此刻望着晋王那清秀俊朗的侧脸,只觉得心底发寒,皇权果然是人世间最为极致之毒药,这个往西人畜无害、温良如风的年轻人,已经变得心狠手辣、不择手段。
可惜自己退无可退,已然没了选择的余地……
当下尉迟恭率先而行,数十死士护卫两翼,一行人冒雨穿越这一片人迹罕至的灌木林,直往春明门方向的右侯卫大营赶去。
将至子时,终于抵达。
右侯卫将军苏伽闻听兵卒禀告,急忙跑出营门外迎接,见到这一行人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的形容神情,惊讶的张大嘴巴。
……
进入中军,所有人都长长的吐出一口气,虽然自太极宫密道逃脱,但想必太子那边不久之后就会发现,追杀是必不可免的,万一路途当中遭遇,必然凶险莫测。
如今到了这右侯卫大营,自可从容计议。
未几,本就在军中的宇文士及也急忙赶来,坐在中军帐内商议……
自尉迟恭入宫,宇文士及便逗留军中,监视苏伽。虽然苏伽乃是尉迟恭妻族,亦是关陇一脉,但右侯卫之归属实在是太过重要,不容许有一丝半点的失误,所以为了防止太子那边派人拉拢收买苏伽,宇文士及不得不亲自坐镇。
太子那边的确派来的人刚走,苏伽立场坚定,面对高官厚禄之诱惑没有半点动摇,这让宇文士及对尉迟恭的御下之术颇为满意,也对此番兵变有着充足的信心。
坐在帐内,他隐隐兴奋。
他乃关陇勋贵,于大唐朝堂之上地位超然,然则究其一生都被长孙无忌死死压制,实力强大的宇文家更因他之故始终未能攀升至关陇第一家,而他在长孙无忌身死之前也从未事实上成为关陇第一人。
当初长孙无忌趁着李二陛下“驾崩”于辽东军中悍然举兵起事,意欲一举掀翻东宫废黜太子,使关陇彻底掌控朝堂结果功亏一篑,不得不已死谢罪……即便如此,他宇文士及挺身而出收拾这样一幅烂摊子依旧被许多人认为不足成事,较之长孙无忌相差甚远……
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今他便要让那些人都看看,长孙无忌当初未能做成之事,将会在他宇文士及手上大功告成!
原本奄奄一息的关陇门阀也会在他的领导之下重归朝堂,与山东、江南等地门阀共执牛耳,不久之后,必将重铸关陇之辉煌,攀上大唐权力之巅峰……
心中情绪激荡,所以他的意见也极为激进:“明日清晨,大殓举行之时,太子便将当中诵读祭文,而后文武群臣叩拜,君臣名分自始而定……所以殿下当在天明之前起事,宣读太子种种罪状,将陛下遗诏公布天下,让那些还认为太子仁厚的人认清他的真实面目,响应殿下,支持殿下。而后举兵攻城,杀入太极宫,扶保殿下登基!”
如今的关陇门阀已然崩颓离散,势力不复鼎盛之时十之一二,想要按部就班重归朝堂执掌大权,非三十年之功不可,这还需要族中有惊才绝艳之后辈挑起大梁。
他如今已经年近古稀,哪里还能等那么久?
生死成败,毕其功于一役。
萧瑀则大吃一惊,忙道:“岂可如此?起事可以,但绝不能贸然攻打长安城,吾等虽有鄂国公之右侯卫,但太子也有东宫六率,此前关陇军队数十倍于东宫军队,仍被打得大败亏输,此时若与东宫六率死战,胜负难料,一旦败北,则大势已去,再难有回天之术。皇帝之位,当可徐徐图之。”
自关陇式微,山东、江南两地门阀便是天下第一等的世家,各家钱粮充足、子弟无数,竭尽全力支持晋王,则晋王的实力远在太子之上,毕竟等到“遗诏”公示天下,更“揭露”太子毒杀陛下之恶行,必然使得太子声望暴跌,许多原本倾向于支持太子的势力会选择静观其变。
如此形势之下,纵然太子登基又能如何?只需稳扎稳打,晋王必定是最终的胜利者,又何需甘冒奇险,与战力剽悍的东宫六率生死相搏?
即便最终不胜,也可挟持晋王退往江南亦或山东,与中枢成鼎足之势,或是东西割据,或是划江而治,有着山东、江南门阀支撑,足以积蓄力量以期卷土重来,断然没有猛冲猛打非生即死的道理。
何其蠢也……
尉迟恭提醒道:“而且不要忘了右屯卫,那可是房二的军队,如今虽然在江夏郡王掌控之下,但军心必然不肯归附,若房二振臂一呼,不知多少人响应……右屯卫的战力,可不能轻忽视之。”
现在他麾下的右侯卫乃是晋王阵营当中的主力,其余各家拼凑起来的武装不值一提,这是他尉迟恭赖以奠定从龙之功的好时机,却也不能什么也不想的莽上去装个头破血流。
这可是他的家底,拼掉一点就少一点,万一都拼完了还未攻下长安,等到山东、江南两地的援军抵达,还能有自己什么事儿?
既要趁机奠定晋王麾下的地位,又要尽可能的保存力量,这其中分寸拿捏之难,令尉迟恭有些抓狂……
宇文士及怫然不悦:“诸位口口声声从长计议,还不是打着保存实力的心思?皇帝大位,有德者居之,无论吾等手中掌握着什么样的把柄,只需太子多在皇位上安坐一日,这皇位便愈发稳固一分……等到一年半载之后已成既定事实,到时候还有几人记得晋王殿下?还有谁在乎太子是否毒杀先帝、迫害手足、篡夺皇权?只怕到时候人人皆认可太子的皇位,反倒认定吾等乃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李治被吵得头昏脑涨,无奈叹气。
各怀机心,人性如此,想要当好一个威望绝伦的领袖使得各方臣服,何其难也……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七十章 绸缪起事
第三千七十章绸缪起事
这番话语就算是极力反对他的萧瑀也不得不承认有道理,世间的事情大多如此,很多时候都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就算大家明知是错的,当长此以往延续下去也会成为习惯,反之明知是对的,骤然改变也会一时间不习惯。
当下局势便是如此,只要让太子顺利登基,再安安稳稳的当一阵子皇帝,则原本无可无不可的那帮人自然转而支持,就连反对者也会渐渐消磨意志,下意识的不愿去继续做那些注定代价巨大的反抗……
正在双方争执不下、李治头昏脑涨之际,有兵卒入内禀报,说是清河崔信前来觐见晋王殿下。
萧瑀抚掌大喜:“崔信既然前来,可见是有好消息了,快快有请!”
李治含笑不语,心底却对萧瑀此番越俎代庖有些不满,但半点也未表露出来,依旧那么一副温润如玉、礼贤下士的模样……
须臾,须发皆白的崔信大步入内,一揖及地:“草民清河崔信,见过晋王殿下。”
清河崔氏不仅是“五姓七望”之首,更是山东世家之领袖,此刻骤然出现在长安全力支持,李治岂能怠慢?
起身来到崔信面前,大笑道:“当年曹孟德于官渡困局之时得许攸夜半投奔,终破袁绍数十万大军,成就千古霸业,如今本王能得崔公之辅助,也定能大展宏图、抵顶乾坤,来来来,请上座!”
亲热的拉着崔信的手,不顾他的拒绝,直接拉到主位,挨着自己坐下。
清河崔氏,五姓七望,此乃世间门阀之巅峰,即便是父皇想要削弱其影响也只能想出编撰《氏族志》这样迂回曲折的招数,而不是堂而皇之凭借皇权予以碾压。
能得清河崔氏之相助,就意味着整个山东世家已经不遗余力的站在自己身后,有如此巨大之臂助,何愁大事不成?
太子哥哥当真愚蠢,就算深感世家门阀对于皇权之掣肘、威胁,也大可等到登上皇位之后再予以削弱、剪除,何必早早便表达政治理念,与天下门阀为敌?
即便是父皇那般雄才伟略,当年也只能依靠关陇门阀倾力相助才能夺得天下,抑制门阀扩张、削弱门阀影响更是在稳固皇权之后,你区区一个太子怎么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若非太子早年便迫不及待的表态追寻父皇打压门阀的治国之策,长孙无忌又何必不断挑唆父皇废黜太子、改立储君?
萧瑀迫不及待询问:“不知崔公入城之后,可还顺利?”
此前关陇门阀兵谏,让他明白一个最是浅显但平素往往忽略的道理——欲成就大事,单纯依靠那些文官是不行的,纵使天下舆论一边倒,最终决定胜负的依然是军队。
刀把子没有握在手中,说话再有道理也不过是放了个屁。
所以眼下若想襄助晋王成事,一则在于右侯卫,一则在于左武卫——前者可以护卫晋王“讨伐逆贼”,后者则可以抽空京师防御,且同时向外界传达太子失德、人神共弃,晋王得道、天下多助之事实。
军事、舆论两方面一起抓,两手一样硬,这才是成事之道。
否则程咬金统御左武卫死守长安城,东宫六率与城外追逐右侯卫野战,再有立场不明的其余十六卫大军从旁虎视眈眈,晋王未必能够支撑到山东、江南两地军阀驰援长安。
崔信呵呵一笑,捋着雪白的胡须,慢条斯理道:“殿下天命所归,自然百事可成、神鬼辟易……吾,不辱使命。”
李治目光闪亮,急问道:“卢国公如何说?”
崔信道:“卢国公乃国之干城,不愿同室操戈、自相残杀,只需殿下拿出陛下遗诏公示天下,便会约束军队、不掺和夺嫡之战。”
李治大喜。
“嘿!”
再也难以掩饰兴奋的尉迟恭轻轻拍了一下桌子,眉飞色舞:“不需卢国公明刀明枪杀入皇宫,只要按兵不动、作壁上观,吾当可率领麾下虎贲击溃东宫六率,一战而定胜负!”
之前被关陇门阀裹挟着加入晋王阵营,使得他患得患失、忧心忡忡,唯恐失败导致万劫不复。现在骤然发现晋王这边形势一片大好,自然信心爆棚,希望能够开创一番功业,官职、爵位更上层楼。
谁又能枉顾“封建一方”之诱惑呢?
当然,程咬金若彻底倒向晋王,引兵直接杀入皇宫剿灭太子一党,则功勋滔天,当世再无第二人能及,还有他尉迟恭什么事儿?如今程咬金扭扭捏捏、欲迎还羞,想要当表子还要里牌坊,放着天下的功勋不伸手,正好便宜他尉迟恭。
鄂国故地在江夏之南、梁子湖以东、毗邻长江,虽然其地多沼泽、山丘,但地域广袤,若能严加治理,必是一方富饶土地。
只要能够封建鄂国故地,子子孙孙繁衍不绝,岂是区区一个一等国公可堪比拟……
萧瑀面色阴沉,他如何看不出关陇那边亟待抢功之心思?
但眼下右侯卫乃是扶保晋王之主力,万万不能使其离心离德,转头询问崔信:“卢国公到底如何答允?可否打开城门迎接晋王入城?”
崔信摇头道:“说到底眼下太子仍旧是国之储君,卢国公于国忠诚、于陛下忠诚,自是不肯引兵入城、杀进皇宫。待到晋王殿下起事,卢国公会率军猬集于城南大慈恩寺一带,作壁上观,直至皇城胜负已分、大局已定,才会出面收拾残局。”
尉迟恭啧啧嘴,方才的兴奋略有削减。与自己打生打死相比,人家程咬金只是袖手旁观便可以获取首功一份,这之间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却也羡慕不来,自己作为李二陛下最为信重的武将反而受到各方掣肘,让程咬金捡了便宜戍守长安,结果陛下暴卒,局势瞬间糜烂。
听闻程咬金不肯彻底依附过来,李治略有失望,若得程咬金之臣服不啻于猛虎添翼,可直捣太极宫取敌腹心,以横扫千军之势将东宫一网打尽,这场夺嫡之战未开始便胜负已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