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兵部如今势力庞大,经费充足,自房俊上任之后于周边各国安插、收买大量细作,不仅绘制各国山川水文详细舆图,更随时掌握各国政治、军事动态,尤其是对于今后十数年甚至数十年头第一号强敌吐蕃,更是下了很大力气。
只不过这些情报都被崔敦礼牢牢掌握,即便是身为兵部尚书的张行成也全然不知。
李承乾神色不变,心底却狠狠松了口气,赞道:“兵部职权危重,攸关江山社稷,幸得爱卿这般良才主持部务,才能让帝国上下高枕无忧,爱卿劳苦功高。”
崔敦礼大喜,再度起身,满脸感激之色:“卑职份内之事,岂敢当殿下谬赞?越国公时常教导吾等,值此国事危难之际,唯有鞠躬尽瘁、肝脑涂地,方不负殿下之信重!”
他知道,太子既然说出这番话,就意味着肯定了他在兵部的成绩,将来论功欣赏,再升一步已成定局。
而距离最近的一次论功行赏,自然是太子登基之日,到时候大赏功臣、犒赏三军,自己梦寐以求的兵部尚书之位大抵是要梦想成真了。
从兵部侍郎胜任兵部尚书,并不仅仅在于品阶、职权的提升,更是地位的飞跃,那是从左官至朝廷重臣的跨越……
李承乾欣然道:“陟罚臧否、内外一同,孤不敢自诩贤明,但绝不会慢待有功之臣,还望爱卿再接再励,辅左孤扫平叛逆,威服四海,必不吝重赏!”
岑文本与刘自对视一眼,默然无声。
*****
自太极宫出来,岑文本登上马车,让车夫停了一会儿,见到刘自从宫门出来,这才让仆人前去邀其至府上商谈,而后两辆马车一前一后穿过长街,自延喜门而出,前往岑文本府邸。
雨水淅沥,长街上的青石板残破凹凸,坑坑洼洼,似在无声的记录着那一场残酷且血腥的杀戮……
回到府邸,岑文本简单的洗了把脸,命人将刘自叫到书房,待仆人奉上香茶,便被他挥手斥退,书房内只有岑、刘两人,于窗前的茶桌前对坐。
敞开的窗户透入清亮的空气,雨水潺潺,窗外庭院里的花树簇然一新、郁郁葱葱,茶桌靠着窗台的位置摆放着一盆菊花,少见的橙色花朵开得正艳,绚烂璀璨有如一方晚霞,美轮美奂。
刘自执壶斟茶,将茶杯推到岑文本面前,忍不住道:“今日所见,房俊对太子之影响简直骇人听闻,他日太子登基,房俊还不得权倾朝野?吾等当有所对策,以免受制于人。”
一部之侍郎架空尚书,这在任何时候都是破坏规则之事,这种事可以发生,甚至可以默许,但太子堂而皇之的公然褒扬崔敦礼,可见对于房俊之宠信,爱屋及乌之下,已经不顾官场规则。
待到他日太子登基,朝野上下还有谁能制衡房俊?
岑文本拈起茶杯呷了一口,啧啧嘴,品味一下回甘,而后叹了口气,道:“萧时文湖涂,怎么你也湖涂了?”
刘自不明所以,忙道:“还请先生赐教。”
岑文本揉了揉眉心,这几年缠绵病榻,今年好不容易缓过来一些,又碰上陛下驾崩,连续多日的丧仪几乎将他折腾去半条命,很是神疲力乏。
缓了一下,才说道:“主上仁厚懦弱,天下承平、府库丰盈,武将之地位必然下降,正是实行文官政治的绝佳时机,我老了,只想着归隐林泉含饴弄孙,而你们却适逢其会,自当辅左殿下成就一番丰功伟业,将文官之地位提升至前所未有之高度,何以言语之中对殿下颇多不满,难道也要效彷萧瑀那样起兵谋逆吗?”
自汉末以来,天下纷乱、战火频仍,从未有百年之和平,故而国人尚武,讲究一个“出将入相”,朝堂之上的官员们大多数上马可挥刀杀敌、下马可提笔安民。
文武并行,难分轩轾。
但文与武泾渭分明,又怎么可能混为一谈呢?
武将当国之时,国家尚武,动辄征讨不臣、开疆拓土,什么国法律令都抵不过一道军令,整个国家动荡不安,百姓水深火热,稍一不慎便有亡国之虞。
而君主一旦英明神武,就意味着雄心壮志、不安于现状,总想着做出一番旷古烁今的丰功伟业,而这些都需要倾举国之力去完成,与武将当国的隐患几无分别。
这两者的共同点都是视规则、律法如无物,刚愎自负、乾纲独断,臣子之生死皆在喜怒之间,杀人、抄家、灭门、夷族,只在于一己之独断,全无顾忌,更无掣肘。
这谁受得了?
身为人臣,已经算是亿万黎庶当中的佼佼者,结果好不容易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生死却系于君王一念之间,任谁都要战战兢兢、诚惶诚恐,如何甘心?
皇权至上绝不是什么好事,不仅天下人的性命安全不受保障,就连国祚延续也受威胁,皇帝一代一代更迭,总是会出现昏聩无能之主,若是如同隋炀帝那般好大喜功、倒行逆施,所有人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将帝国败尽,穷途末路。
将皇权圈定在一个范围之内,用一套律法、规则去治理天下,这才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限制皇权,自古以来便是文臣们孜孜不倦予以追求的至高理想……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百十五章 国家之念
文官政治,从来都是文臣贤士梦寐以求的盛世,有一套规则奉行天下,依法治国,而不是帝王一言而决人生死,甚至苍生黎庶之福祉系于一人之贤明或昏聩。
而皇权至高无上之根基,便在于武将之盛衰,两者互为一体,都是文官所要摒弃的对象……
刘自自然明白这样的道理,只不过仍旧有些忿忿不平:“以太子殿下对于房二之宠信,加之其朝野上下之势力,一旦太子登基,可想而知房二极有可能执掌中枢数十载,堪为一代权臣,吾等皆要被其压制。”
一想到这个,他便满心郁闷。
房俊力挺太子,使其在李二陛下决意易储的情况下苦苦支撑,终于挨到柳暗花明之时,东宫上下对其可谓感恩戴德,甚至听闻房俊入东宫之时,太子妃都毫不避讳以家常妆容相见,这放在民间,即是所谓的“通家之好”,可以想见不仅太子对其宠信有加、言听计从,即便是太子妃、世子,亦对其即为亲近。
两代皇储与其亲厚、信任,只要房俊没有暴卒而亡,以他的年纪最起码执掌中枢三十年、四十年……这让其他文官怎么看、怎么想?
当你的身前矗立着一颗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挡住你的前程,任你如何锐意进取、功勋卓着都不可能更进一步,这将是何等的愤满、抑郁?
岑文本蹙眉,撇了一脸颓丧的刘自一眼,语气略微严厉:“思道何以这般心胸狭隘?湖涂!”
刘自愣神,自从投入岑文本门下以来,从未承受过这般疾言厉色……
岑文本也意识到自己的语气态度,略微缓了一缓,语重心长道:“皇权至上,君权天授,这是亘古以来的道理,谁能左右?想要遏制皇权推行文官政治,务必朝廷文武群臣合力为之才有可能,至于身为宰辅者是谁又有什么重要?房俊也好,思道你也罢,甚至现在萧瑀若能回心转意,只要能够引领大臣们施行文官政治,遏制皇权,将自古以来帝国之所以更迭兴灭之缺点予以弥补,使得大唐千秋万载,天下百姓再不受朝代更迭、皇权兴灭之苦,则吾辈毕生之心愿达成,斑斑青史之上一笔一笔刻画着吾等之功绩,即便百年、千年之后仍旧承受后人敬仰膜拜,则此生足矣!”
一番话说得又快又急,情绪激荡,一时间气息不足,憋得脸色血红,神情激动。
此乃施行文官政治千载难逢之良机,文武相争可以,但岂能为了内心私欲、追逐名利而导致功亏一篑?
他对刘自寄予厚望,认为其人能够继承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不遗余力的予以支持,甚至不惜将自己的政治遗产双手奉上。但此刻才发现,之前有多希望、现在就有多失望,此人或许才能卓着,但心胸狭隘。
境界不足……
刘自先是愣了一下,旋即面红耳赤,赶紧离座起身,一揖及地,羞愧无地道:“先生教训有如洪钟大吕,振聋发聩,晚辈醍醐灌顶,今日方知己身之不足,往后定当聆听教诲,奉行不悖!”
岑文本喘匀了气,见到刘自神情恭顺、一脸悔意,虽然不知其心里是否认识到在境界上的差距,但终究不能太过苛责,遂缓和下来,温言道:“非是吾吹毛求疵,实在是境界决定高度,若无悲天悯人之心胸,焉能做下流芳百世之大事?”
“晚辈知错,定当时时反省,不负先生之托付。”
刘自愈发神情仓惶,腰弯得更低。
岑文本道:“你也不必如此,毕竟你一直未曾执掌中枢,不能从最高层俯瞰天下,心性不足,也是正常。但如今既然任职侍中,在宰辅之一,每每遇事便要更多从帝国利益、百姓利益出发,包容天下、造福苍生,而不是被一家一姓之私利所困囿,错过这天赐良机,最终遗憾终生。”
有些事情是需要自己亲身去体会,方能有所感悟,而不是听任别人灌输。
道理是体悟出来的,而不是听来的。
*****
所谓的“文官政治”,简而言之,便是相权对皇权予以制衡,使得天下至尊的皇权不能恣意妄为,要限制在一个朝野上下许可的规则之内,如此才能不因一人之误,而导致整个国家犯下不可逆转之大错。
这是文官的崇高理想,自秦汉以来所孜孜不倦予以追求,当然这个理想时有达成、时有废弛,既取决于皇帝英明与否,也取决大臣之能力根基。
当然,这不过是最为完美的理想罢了,事实上就算偶有臣子能够限制皇权,却也往往走上“权臣”的歧途,大权在握生杀予决,这种权力一旦在手,无论皇帝亦或是权臣,都很难把持本心……
但相比于皇权至上,文官政治还是利大于弊。
皇帝代代传承,越是到了王朝中后期,皇帝越是出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不知人间疾苦、不谙人情世故,甚至有“何不食肉糜”之蠢货,荼毒天下,导致社稷倾颓、国祚断绝。
而身为宰辅者,哪一个不是历经无数坎坷,从一个又一个的阴谋诡计当中披荆斩棘、脱颖而出,直至走到高位?这样的人每一个都是人中之杰,且不论品行如何,能力绝对卓越,由这样的人制约皇帝辅左治国,犯错的几率自然大大减小。
宇宙万物,平衡乃是终极,唯有皇权与相权相互制衡、彼此弥补,才是世间最完美之制度。
但是想要达到这一点,何其难也……
……
江南,华亭镇。
淫雨霏霏的雨季终于过去,一连多日响晴天气,阳光照耀着万顷海域,波涛起伏之间,金光麟麟。
房玄龄身着一套寻常绸衫,将裤腿挽起,光脚踩着海岸便堆叠起来的土埂,抬手放在眉上遮挡阳光极目远望,一块一块四四方方的盐田在面前延伸开去,直至目力所极之处。
阳光蒸发海水,留下一层盐粒平铺在盐田里,雪白细腻,一望无垠。
身边,萧珣也穿上一套寻常衣裳,头上还戴了个斗笠,附身在脚下的盐田里抓起一把盐粒,感受着微微的湿润,轻叹道:“此地盐田万顷,每年产出之海盐无以计数,贩卖至大唐各地,获利无数,岂止是‘日进斗金’可以比喻?令郎才能卓着,必可保房家百年富贵。”
江南之地,谁人不对华亭镇这千顷盐田垂涎三尺?虽然其中大半业已“承包”出去,但华亭镇自留的盐田所产出的海盐,也足矣使得房家稳坐“天下第一富豪”之位。
名副其实的富甲天下。
房玄龄看着一群工人走入一块盐田,用扫帚、推板等物将盐粒推积起来,转眼间一座座“盐山”在盐田之中拔地而起,用独轮的推车一点一点运到岸边,装上一辆一辆大车,再运送至码头,从水路运往大唐各州府县。
徜徉在这一片“盐海盐山”之中,房玄龄笑着道:“昨日,吾已经给犬子的家信当中提及,在太子殿下登基之时,将房家所持有的所有盐田作为贺礼,全数敬献。”
萧珣愕然,奇道:“这大可不必吧?虽然此地盐田产出颇丰,难免引起旁人嫉妒,但令郎如今乃太子殿下之肱骨,以太子殿下对他的宠信,必不至于因为区区盐田而有所猜忌。”
自古以来,“君子牟利”其实算不得什么污点,越是道德君子名满天下,越是家大业大,不敛财何以支撑家业?但当钱财多到一定程度,却往往成为祸患。
甚至有那么一些没道德的君王,会任由官员、富商大肆敛财,待到家资亿万之时,再随意寻个错处,抄没其家、以充内帑……
但房家如今繁华鼎盛,起码在太子一朝,并不用为了此事担忧。
而房家根基本就深厚,有房玄龄的余荫,又有房俊这样惊才绝艳的子弟,再加上富可敌国的财富,用不了五十年,便可一跃而成为天下第一世家。
房玄龄笑呵呵的,脸上每一条皱纹都在阳光下舒展开来,抬手指着周遭连绵盐堆,轻声道:“南海公且看,这一座座盐堆被运往内陆,或北上、或南下,将国内的盐价冲击得一降再降,便是寻常百姓人家,也不再为吃盐而发愁。而海盐之丰厚利润,已经充入国库,支撑着国家发动了一次东征,更可以连续不断对海外用兵,保障着一条一条航线、一座一座港口,将大唐的货殖贩运天下,运回无数财帛,被用以修筑乡间道路、建设村里学塾……吾一家之兴,何如这一国之兴?”
江南士族爬伏在江南膏腴之地、鱼米之乡,非但不思回馈乡梓、缴纳赋税,反而敲骨吸髓、盘剥乡里,只知道一味的扩充家族府库、钟鸣鼎盛奢靡享受,只有家、没有国,却全无半分国家之念。
实在是该死啊。
而萧珣已经呆立在盐田之中,脚下如雪的盐粒细细密密泛着温热,他却遍体生寒。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百十六章 门阀坠落
萧珣便明白,房玄龄这是在敲打他了。
只不过他想不明白的是,清河房氏也是显赫世家,门第高贵,如今更因房玄龄父子两代权臣而骤然拔高,作为“门阀政治”的既得利益者,族中子弟只需得到举荐便可为官,世世代代维系门楣不坠,钟鸣鼎食奢华非凡,何以却自己反自己?
若“门阀政治”轰然崩塌,族中子弟除去嫡子之外再无人能够恩荫官职,想要进入仕途就只能通过残酷无比的科举考试……这对于天下所有门阀世家不啻于灭顶之灾。
他房家也身在其中,何苦自己撅断自己的根基?
……
房玄龄见他默然不语,面色苍白,自然知道他的心思,遂停下脚步,抬手擦了一下额头冒出的汗水,轻声道:“门阀世家把持上升途径,百姓无望做官、底层官员无望因功升官,长久之后便形成阶级,阶级之间因利益之争夺出现对立,朝局从此而动荡不休,国家永无宁日,于内耗之中日复一日,终至破败。”
“阶级”一词古已有之,贾谊便曾在《新书·阶级》一书当中提及“若堂无陛级者,堂高殆不过尺矣,天子如堂,群臣如陛,众庶如地,此其辟也”。
萧珣也是个读书的,知道这个词汇极其意义,但愈发不解:“自人生而群居以来,因智慧、力量、意志等等之多寡,自然划分上下、高低之所属,除非世间之人老死不相往来,否则阶级永远存在,今日吾等门阀世家尽皆崩塌,明日之阶级并不会消亡,所谓的打压门阀又有何用?”
他素来认为自李二陛下便开始的打压门阀国策,是因为当下门阀太过壮大,恣意干扰国政,尤其是山东、江南等地的门阀势力宏大,几乎垄断地方,致仕君令不得下乡,帝国虽然名义上一统神州,君主虽然名义上天下共主,实则却被门阀所架空。
打压门阀,加强皇权,这自是应有之义,所以这是门阀与皇权的斗争。
尽管身为门阀代表的他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换了他当皇帝,也是如此。
所以不论之前的关陇兵变,还是如今的扶持晋王争夺皇位,实质上没什么不同,都是世家门阀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入主中枢,攫取治国之权力,从而保证世家之利益。
但房玄龄却提到“阶级”……只要人的生活方式依旧是聚众而居,“阶级”便永远存在,今日灭了江南士族,明日崛起山东世家,后日或许关陇门阀再度兴盛……忙来忙去,又有什么意义?
房玄龄摇头失笑,扶着萧珣的胳膊继续在盐田之中前行,远处海岸便停泊着一艘小船,正放下吊板,等着载两人回去。
徐徐穿行,声音清越:“南海公误会了,吾等之所为,非是打碎阶级,使其再不复存在,阶级怎么被打碎呢?况且阶级之存在催动着进步、追求,是人们向往更美好生活的动力,这是好的,但因为门阀政治之存在,导致阶级的上升通道被彻底堵死,底层民众永无希望提升自己的阶级,生生世世活在低贱之中,如猪如狗、祖祖辈辈……这自然形成怨念,造成社会动荡。只要打破门阀政治,使得上升之通道畅通,即便最底层的民众亦能通过自身之努力去提升阶级,这才是国家长久之道。”
皇权、相权、科举……三管齐下,可根治阶级之顽疾。
一家一姓之昌盛,何如天下黎庶之兴旺?今日门阀自居,把持仕途通道,他日国势衰落,山河破碎,所有的门阀都将成为青史之上遭受百世唾骂的罪人。
况且就算门阀政治不复存在,门阀的底蕴却还在,总不能将门阀子弟全部屠戮一空吧?凭借丰厚的底蕴、钱帛,加之对教育几百年的垄断,很长一段世间内位于政治高层的依然会是门阀子弟,总有一二天赋出众、惊才绝艳的寒门子弟脱颖而出,也只能是凤毛麟角。
给予底层民众上升的希望,才能化解怨气,促进社会和谐……
萧珣不再多言,而是问道:“玄龄希望兰陵萧氏怎么做?”
房玄龄直言不讳,也不绕弯子:“兰陵萧氏乃江南士族之领袖,只要能够表态支持太子登基,服从中枢管辖,推动江南各地的府学、县学,对科举制度予以完善,必然使得整个江南望风景从,威望依旧不坠。”
说着,他又语重心长道:“房家与萧家乃是姻亲,本应进退一体、休戚与共,怎奈如今理念不合,致使兵戎相见、手足阋墙,天下不知多少人嗤笑吾等愚昧。若能够改弦更张,谴责晋王的谋逆之举,萧家的利益非但不会受损,房家反而会予以补偿。”
萧珣默然,这就是打一棒子给一颗甜枣了,作为太子的鹰犬爪牙,房家需要在江南有一个稳定的盟友,彻底杜绝其余江南士族阳奉阴违之可能,与此同时,则会在政治、经济两方面给予更多的补偿与让步。
也就是说,太子丢出来一根骨头,让萧家背叛整个江南士族,成为太子的走狗……
可以想见,一旦自己答允,兰陵萧氏固然可以获得巨大的弥补,但从此也算是自绝于江南士族。
但他能不答应吗?
太子欲掌控江南,使得整个江南完全归附于中枢之下,成为大唐真真正正的领土,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杀鸡儆猴”,挑出一家门阀作为典型予以严惩,以此达到震慑群伦的目的。
只要自己现在开口拒绝,毫无疑问,兰陵萧氏必将成为第一个被宰掉的“鸡”,数百年祖宗基业一朝倾覆,族中子弟四散飘零,永无翻身之日……
这简直就是将刀子架在他的脖子上,逼着他就范。
可谁让江南各家募集的将近十万私军尚在雄心满满之时便遭受水师强势狙击,一战而定?
沉默许久,萧珣叹气道:“兹事体大,吾不能一言而决,还需回去与时文通信商议,更要征询族中意见,不然就算吾现在答允下来,事情也会有反复,反倒不美。”
房玄龄欣然道:“自当如此。”
事关家族之路线、前程,甚至生死存亡,总要举族商议,统一意见。
两人登上停泊在岸边的小船,船帆扬起,小船快速离开岸边,一块一块盐田在眼前由大变小,最终化作一片横无际涯的白,一堆堆盐粒矗立其间,仿佛白雪世界。
萧珣站在船舷旁,眼中看到的不是盐,而是一堆堆金钱。
有如此财力支撑,中枢府库充盈,对外可以随意打击蛮族、开疆拓土,对内可以加强中枢管辖之力,民政各方都会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用来打击门阀政治,强行将科举制度推动至每一个县城、每一个山村。
世家门阀的根基已经摇摇欲坠,强行挽回,也只能是螳臂挡车、逆势而为……
想了想,他对房玄龄说道:“是否支持太子,尚需族中商议决断,不过吾在此可以向你保证,先前被水师击溃而今散落各方的私军,都会受到各家的约束,不会荼毒乡里,致使江南动荡。”
门阀也不想要一个动荡的江南,这方面与中枢的利益是一致的,不如卖一个好。
房玄龄却不吃这一套,笑道:“这倒是不必,这些私军毫无组织,流窜一方迟早散去,除非得到某些门阀的支持才能为祸一方。不过等到那时候,中枢上下定会欢欣鼓舞,因为那就意味着海贸的份额将会空出来一些,大家都能分润,岂不皆大欢喜?”
萧珣无语。
这就是明白告诉他,谁家敢在背后继续支持私军,谁家就将彻底被罚没海贸的执照,从今而后再无海贸的资格……赤果果的威胁,但效果一定很好。
时至今日,海贸已经成为绝大多数江南士族最大宗的财富来源,但这个源头被华亭镇与水师死死捏在手里,而江南士族之所以辅左晋王争夺皇位,其中未必没有希望将来裁撤华亭镇的心思。
毕竟海水一般的金银钱帛流淌进来,却被中枢劫走一般,任谁都肉痛得难以呼吸……但现在既然一败涂地,自然一切心思都彻底告吹,只能依附于水师,任其摆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