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孟津渡并非是单一的一个渡口,而是洛阳北边黄河沿岸由七八个渡口组成的渡口群。但即便如此,平素也不曾有过万人规模的渡河经验,滩涂狭窄、道路不畅,且渡口群有些分散,若不能事先统筹规划,届时渡河之际极易引发骚乱,影响渡河速度。
而水师正在由通济渠北上进入黄河逆流而来,万一山东援军未全数渡河,却被疾驰而来的水师阻击,势必损失巨大。
这还是好的,一旦水师来得太快,将大多数山东私军挡在黄河以北,使其无法渡河,那才是悲剧……
崔信瞅了萧瑀一眼,颔首道:“宋国公言之有理。”
此番山东援军来援,一举改变当下局势,山东世家功不可没,按理应当由他来安排渡河事宜。不过他也看出萧瑀迫不及待的开口,显然是打算争取主导,略一思索之后,没有与其相争。
山东、江南两地门阀联合进入朝堂,原本是打算一起支持太子,但其后发现晋王“奇货可居”,风险固然很大,可一旦成功支持晋王登基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却不可同日而语,故而私下议定,改弦更张,转而支持晋王。
如今江南私军被水师大败,兵卒、民夫、粮秣、辎重等等方面的损失不可计数,使得江南各家的根基受到重创,这个时候若山东世家强势压制江南士族,固然能够彻底占据主导,但两大门阀派系之间必生龌蹉。
值此非常之时,还是应当以大局为重,便任由萧瑀占据主导,山东世家则捞取实打实的功勋吧。
待到大事功成、晋王登基,遭受重创的江南士族又那什么去跟底蕴深厚、势力强横的山东世家竞争?
且先让他一步……
李治听闻萧瑀的建议,也第一时间看向崔信,生怕这位久居山东的清河崔氏家主生出不忿,导致内部不稳,等见到崔信如此识大体,并不争一时之短长,深感欣慰。
尉迟恭道:“此事好办,吾这便令苏加带领一队精锐赶赴孟津渡,协助援军渡河。”
众人自无异议。
李治又叮嘱道:“多派斥候探马沿黄河向下游探查水师的位置,定要将其行踪掌握,以免横生枝节。”
将近十万江南私军被水师横于江上一顿火炮狂轰乱炸便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水师的强横战力可见一斑,如今哪里敢有半分疏忽大意?
尉迟恭当即领命,而后快步走出营房,召集部将安排任务,不久之后,便有一队千余骑的人马呼啸出营,守军打开潼关城门,快马加鞭向着洛阳方向狂奔而去。
诸人散去,萧瑀将褚遂良请到自己住处,让仆人奉上香茗,而后斥退,与褚遂良坐在窗前品茗。
见褚遂良面色郁郁,遂叹息一声,问道:“可是在担忧家中?”
褚遂良略微一顿,点了点头。
他们家虽然自前隋便入关中为官,但基业却在钱塘,祖祠也在老宅之中,更圈了万亩良田,乃当地数一数二的豪族。此番江南私军大败亏输,水师势必事后追究,别人家还好说,但褚家所在的钱塘却是水师横行之地,只需派遣一队兵卒登陆,覆灭褚家不费吹灰之力。
因着自己被胁迫不得不投靠晋王,从而导致家族遭受覆灭之灾,这让褚遂良如何安心?
若他当真依附于晋王也就罢了,成王败寇而已,可他是被逼的啊!
去哪儿说理……
萧瑀叹息一声,亦是满脸忧愁:“此番江南事败,只怕遭受牵连者不知凡几,你我家族更是首当其冲。所幸如今房玄龄在华亭镇,不会任由水师胡来,否则房俊一纸令下,水师拿帮子骄兵悍将还不知如何肆虐江南呢。”
褚遂良心里一动,面上不露,颔首道:“正是如此,房俊这厮嚣张跋扈,贪婪无度,在江南恣意盘剥,使得江南各家敢怒不敢言,这会趁着机会,说不定要将江南各家扒下一层皮来。”
对于萧瑀的话语,他充满警惕,按说此番江南各家募集私军乃是萧家居中领导,即是倡议者更是组织者,如今事败,遭受水师制裁自是应有之意,说一句“首当其冲”理所当然,可就算自己投奔晋王阵营检举太子“毒杀先帝”,又如何能当得起与萧家一样的地位?
就算水师奉房俊之命惩戒江南各家,钱塘褚家也不过是顺带着罢了,万万当不起“首当其冲”的地位。
萧瑀抬头看他一眼,哼了一声,道:“是不是认为我在这里故意夸大其词,哄骗于你?”
褚遂良自是不肯承认:“下官岂敢?宋国公您老成持重、智谋深远,定是能看到吾目光不及之处,下官聆听教诲。”
倒是要听听你的解释。
萧瑀喝掉杯中茶杯,抬手去拿茶壶,褚遂良早已起身执壶给他斟茶,萧瑀谢过,又拈起茶杯呷了一口,这才说道:“此番晋王殿下起兵,最紧要之处其实并不在于他手中有没有遗诏,真正的实力面前,亦或者说生死面前,又有几个忠肝义胆之士愿意拿命去维护先帝的遗诏?不过是一群赌徒罢了,看中追随晋王有可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利益,如此而已。真正的紧要之处,在于你检举太子‘毒害先帝’‘迫害手足’,使得太子变成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这已经不是谁来当皇帝的问题,而是如此狼心狗肺的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所以这一场兵变的结果,太子若胜,晋王有可能生,晋王若胜,太子必死,而无论谁胜,你都绝无活命之理……”
虽然早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命运,但此刻萧瑀如此直白的说出来,褚遂良依旧浑身一震,满嘴苦涩。
自从长孙无忌逼着他去给李二陛下送药,他就已经跌进这个不见底的深坑无法自拔,即便他舍去身家性命甘冒奇险向李二陛下坦陈一切,也于事无补。
终究成为各方角力的棋子。
且一定是被舍弃的棋子……
不过这个时候,萧瑀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难道是为了离间我和晋王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我和晋王根本不亲近,更谈不上什么信任、重用,完全就是一个污蔑太子的工具而已,自己在晋王面前何等形象、地位,又有什么关系?
左右不过是一死……
萧瑀显然也没精力与他绕圈子,直言道:“你也别瞎猜,今日之所以说这么些,是想告诉你固然难免一死,但最终一人去死还是阖去死,区别还是很大的。”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百二十章 退身之路
褚遂良心底一震,眼角跳了一下,盯着萧瑀问道:“宋国公此言何意?”
萧瑀喝着茶水,沉吟一下,缓缓说道:“此番募集私兵欲北上潼关,以萧家为主,眼下江南兵败、溃不成军,水师势必反攻倒算,萧家自然是其打击压迫之首要。”
褚遂良不语。
这是明摆着的,你们萧家站在反对太子的第一线,现在江南兵败自然要承担后果,所以你刚才说什么萧家与褚家首当其冲?
首当其冲的只是你们萧家而已……
萧瑀续道:“但萧家乃江南领袖,实力、底蕴、影响,都不做第二人想。水师再是恼怒,也不可能当真不顾江南局势,更不可能对萧家斩尽杀绝任由江南彻底陷入动荡,而且萧家与房家乃是姻亲,房俊虽然翻脸不认人,但对于淑儿却很是宠爱,且淑儿如今已经于华亭镇为其诞下麟儿,两家之间,纠葛极深。”
简而言之,看上去萧家将承受水师的惩罚,实则不然。但这次江南私军聚集欲北上潼关之事却一定要有一个交待,既然不是萧家,那会是谁?
褚遂良脸色发白。
既然忌惮江南局势,便不会对萧家穷追勐打、斩尽杀绝,其余分量足够的门阀其实有着相同的意义,最有可能便是水师选一家或者几家实力不是那么强横,但名声去足够响亮的门阀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算来算去,钱塘褚氏都极为合适……
褚遂良觉得嘴唇有些发干,看着萧瑀,沉声道:“若宋国公能恳请水师对钱塘褚氏网开一面,则钱塘褚氏往后定然以兰陵萧氏马首是瞻,无论付出任何代价。”
门阀政治有一样好处,那边是大家几十上百年相处下来,往往彼此之间通过联姻、同盟等等手段纠葛颇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结成利益联盟,即便有些时候因为局势的变化而相互敌对,但只要分出胜负,并不会斩尽杀绝。
现在房俊支持太子、萧家支持晋王,看似为了皇位打生打死,实则并不会不死不休,若说萧家对房俊有一定影响力,这几乎是肯定的。
问题只是在于萧家能否付出足够的条件。
而整个江南,能够影响房俊以及水师的大抵也唯有萧家……
萧瑀很自然的点头,道:“这个自然,否则吾又何必将你叫来说这么多?但是你也明白,最起码在江南,咱们眼下落于下风,说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也不为过,想要水师高抬贵手,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不菲。”
何止是不菲?
当钢刀横在脖颈上,想要活命,条件就得任人开,你还不能还价。
道理很明白,所以褚遂良苦笑道:“若能避免钱塘褚氏因我而灭门绝嗣,再大的代价也得付出,到底需要在下以及褚氏做什么,还请宋国公直言。”
他没有半分侥幸之心,因为他与房俊的关系一直不好,若有机会那钱塘褚氏开刀,房俊岂会放过?
易地而处,褚遂良觉得他就不会轻饶了房俊。
而一旦房俊对褚氏动手,就必然是雷霆万钧之势,绝对不容许褚氏还残留一丝半点能够起死回生将来向他报复的能力,当年的吴郡陆氏便是前车之鉴……
他不敢冒半点风险,必须借助萧家的力量将所有的危险都扼杀在可能的阶段。
萧瑀喝着茶水,沉吟不语。
褚遂良心焦如焚,等了半晌不见萧瑀说话,奇道:“危机关头,能有萧家为褚氏博取活命之机会,褚氏上上下下感激不尽,无论付出何等代价都在所不惜,为萧家也唯有感激……宋国公无需介意,请直言无妨。”
他觉得萧瑀大抵是要开出一个天价,却又觉得有趁人之危的嫌疑,所以一时间不开意思开口。
可自己这边哪里还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
既然萧瑀今日剖析了江南局势,点出钱塘褚氏有可能遭遇的灭顶之灾,那么自己就必须将这个危机解决掉。
否则就算房俊原本没有针对钱塘褚氏的心思,等到萧瑀将话传过去,只怕也要有了……
这就是一场敲诈,问题在于自己只能老老实实的被敲,还要感恩戴德。
娘咧!褚遂良心底狠狠骂了一句,脸上却是诚惶诚恐的神情……
话说到这里,萧瑀自然也不会再藏着掖着,郑重道:“此间无第五耳,吾开门见山,你口中所谓太子殿下毒害先帝、大逆不道,只凭猜测、全无证据吧?”
褚遂良颔首,这都是你们逼我说的,何必多此一问?
萧瑀续道:“然而是非曲直,此时已经说不清楚。”
褚遂良:这不正是你们所希望的么?不抹黑太子,你们如何大义凛然的举兵起事?
萧瑀瞅了褚遂良一眼,四目相对,全无尴尬,说道:“但正义永存人间,所以吾要你书写一封陈情书,将事情真相记录下来,待到合适时机,将秘情公示天下,不至于真相湮灭、是非混淆。”
褚遂良:……!
这一番话语听得他瞠目结舌,你萧瑀可是晋王身边最有力的臂助,正是你的全力支持才使得晋王敢于举兵起事,现在晋王与太子兵戎相向、生死相见,你居然藏着退身之心?
娘咧!
你退了,晋王怎么办?
太缺德了!
虽然他一句话没说,心中所想却难以掩藏,萧瑀自然看得清楚,但没有半分尴尬之色,喟然道:“或许登善你心中对吾有所非议,吾亦自知此刻若不能全力以赴将生死至于度外,此番争夺皇位极有可能失败……但吾之生死事小,阖族存亡事大!王瘦石那个阉竖威逼于你之时,你在乎的又岂是自身之生死?还不是担心将所有罪名冠于你一人之身,从而祸延整个家族!”
他一脸沉痛,唏嘘不已:“吾等世家子弟,自幼享受家族种种便利,从而出人头地、出将入相,但与此同时,与家族之羁绊也极深,纵然身死魂消,又如何能眼睁睁看着家族遭受半分损失?故而,就算背负骂名,吾亦不能视若无睹,必须做好万全之准备。”
褚遂良对萧瑀的话语感同身受,这就是世家子弟的悲哀,享受家族福利的同时,也要随时做好为家族牺牲之准备,同时也明白了萧瑀到底想要干什么。
支持晋王是必然的,否则这个时候弃晋王而去,那就遗臭万年、天下人所不耻,太子怕是也不会接纳这样一个“贰臣”,一生英名尽丧、前程尽毁,更会连累家族名誉。
他是要留一招后手,万一事有不逮,凭借这样一份可以归还太子清白的证据,去换取太子对于兰陵萧氏的宽宥……
褚遂良第一个念头便是既然萧瑀能这么干,为何自己不干呢?
但旋即便醒悟,没有一个萧瑀这样声望、地位都臻达天下第一等之人背书,这份所谓的“陈情书”便如同废纸一张,可信性大打折扣,而若萧瑀将之公示,最起码在整个江南,会彻底将太子所背负的“大逆不道”之罪名洗刷干净。
很显然,萧瑀做好了两手准备,若晋王获胜,自然将门阀政治推行至极致,甚至相比于贞观初年的关陇门阀犹有过之,而萧瑀便是天下所有门阀所共同尊奉的“圣人”,兰陵萧氏的地位跃升至“天下第一家”。
而若晋王战败,萧瑀可以凭借这样一份“陈情书”获取太子对于萧家的宽宥,他自己只需致仕下野……
萧瑀见褚遂良面色变幻,显然明白了自己的意图,遂道:“登善不妨考虑一下,过几日给吾答复也可。”
褚遂良长长吐出一口气,苦笑道:“吾被裹挟至此,早已泥足深陷、不可自拔,不敢奢望逃脱樊笼、洗刷清白,若能给家族争取到宋公国您的支持,还有什么可考虑呢?”
萧瑀抚掌大喜:“登善处事果决,不愧是人中之杰,钱塘褚氏有登善为之绸缪,定当显赫天下,福泽百世!来人!”
将自己近身的仆从唤来,备好笔墨纸砚,对褚遂良道:“请!”
褚遂良还能说什么呢?只得起身来到书桉前,往砚台里倒了一点清水,研好墨,拿起毛笔饱蘸墨汁,略一思量,在白纸上一挥而就,然后搁下笔,往纸上吹了吹,待到墨渍半干,这才请萧瑀观阅:“宋国公请看,如何可行?”
萧瑀将纸张拿起,一目十行,赞叹道:“登善文采斐然、笔力雄厚,不愧是号称‘虞褚欧阳房’的当世大家。”
时至今日,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房俊等人早已成为名满天下的书法大家,几人各成一体,自有千秋,受到天下人追捧崇敬,而褚遂良的字体提笔空、运笔灵、瘦硬清挺,独具一格,纵然较之“二王”亦不落下风,极好辨认,旁人很难模彷,可作为最直接的证据……
褚遂良自己也吐出一口气,仿佛压在心口的大石松动了一下,不似先前那般喘不过气。
正如萧瑀所言,这个年代家族的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即便是家主亦或族中最为杰出的子弟,必要时候都要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以之换取家族的绵延、昌盛。
有了这份“陈情书”,太子他日纵然登基即位,也必然既往不咎,使得钱塘褚氏得以保全。
至于自己的生死……听天由命吧。
只不过这份“陈情书”被萧瑀捏在手里,使得局势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往即便晋王山穷水尽,萧瑀也只能甘为犬马、誓死追随,但现在却有了转圜之余地,一旦晋王这边战事不顺,萧瑀自是多了一种选择。
晋王本就不占优势,若不能上下一心、拼死力战,能否逆而夺取皇位,再演当年李二陛下之故事?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百二十一章 门阀根基
褚遂良心头蒙上一层阴霾,若晋王最终夺得皇位,他或许还有几分转圜之余地,向晋王表示忠心臣服并且做出过“显着”功绩,有可能活得一命。
可一旦晋王兵败,自己要么与晋王一同战死,要么被俘,遭受凌迟之痛……
所以情感上来说,他虽然被晋王所胁迫,却也希望晋王获胜。
但现在连萧瑀这样的中流砥柱都心思浮动,开始预留后手,怎么能指望尉迟恭之类为晋王血战到底?
萧瑀将“陈情表”收好,招呼褚遂良重新入座,见到已是晌午,又让人准备午膳:“正值晌午,登善陪我一同用膳,小酌两杯。”
褚遂良心思不宁,有话想问,便答允下来。
须臾,几样简单的菜肴送来,两碗米饭,一壶美酒。
看着褚遂良斟酒,萧瑀叹息道:“我这一生虽然坎坷颠沛,却从未在生活上有过艰苦苛刻,如今追随晋王殿下谋求大业,却不得不尊奉亚圣之箴言,实是令人唏嘘。”
作为南梁皇族后裔,即便国破之后族中嫡系血脉大多迁徙至大兴城,但因为有萧皇后在,所以萧家子弟非但不如亡国奴那般受尽凌辱苛虐,反而锦衣玉食、生活奢华,待到隋亡,又入唐得到高祖皇帝的信赖重用,更是重振家声。
似眼下这般简陋朴素之菜肴,以往萧家的仆人所食用都比这个奢侈……
至于所言亚圣之箴言,联系当下朴素的膳食,自然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褚遂良斟好美酒,举杯与萧瑀碰了一下,喝了一口,遂问道:“宋公国似乎不看好晋王的前程?”
“这说得哪里话?”
萧瑀吃了一口菜肴,摇头否认道:“若不看好晋王,我又岂会自太极宫内逃遁出来,与晋王一同举兵起事谋求大业?之所以留下这么一份‘陈情书’,不过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而已。”
褚遂良现在却不这么想,他认为萧瑀之所以义无反顾的支持晋王,原因在于太子对世家门阀的政策延续先帝的那一套,对于世家门阀的打击是巨大的,不为门阀所接受。
所以他换了一个方式,问道:“世家门阀自诞生之日起,时至今日算是已经臻达巅峰,再想有所寸进,几无可能。正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门阀有所坠落已经是不争之事实,依宋国公之见,科举会否是埋葬门阀政治的棺材?”
理论上来说,科举考试那种不看身份、不看背景、只看行卷的考试制度,已经将世家子弟最大的优势屏蔽掉,使得寒门学子与世家子弟站在同一起跑线。
当门阀不能垄断入仕的途径,自然便是消亡败落的开始。
这几乎是当下世家门阀的共识,所以对于太子极其削弱门阀的国策极其抵触,之前李二陛下亦行此策,门阀固然有所不满但惧于李二陛下之威望敢怒不敢言,现在李二陛下驾崩,自然要群起反抗,以表达自身之不满。
很多门阀直至此刻也未必就死了心的支持晋王、反对太子,事实上,只是想要以支持晋王的方式给予太子压力,若太子现在改弦更张,不少人会马上放弃晋王,转投太子阵营。
所谓的遗诏,大抵也只是给予诸多世家门阀一个借口而已,说到底如今坐镇长安城的是太子,没有谁当真愿意见到两位皇子争夺皇位将帝国打得一片稀烂……
萧瑀喝了口酒,想了想,摇摇头道:“此事,我亦不知。从道理上来讲,科举考试的制度的确会对世家门阀造成巨大影响,世家子弟不能经由举荐入仕,这岂不是掘断门阀的根基?但依我看,最起码短期之内未必有太大的影响,须知吾等门阀之所以安身立命,是对教育的投入与底蕴,咱们祖祖辈辈几百年来读书明史钻研经义,岂是寻常黔首十年苦读便能超越?他们连看本书都得来跟咱们借!魏王殿下所领导的那个什么‘大唐文化振兴’,的确将成本极其低廉的书本投入到天下各州府县,但那些黔首能够意识到读书的好处有多少,愿意读书的有多少,能够读得起书的又有多少?”
世家门阀世世代代对教育之垄断投入了无以计数的钱帛、心血,世家子弟家学渊源、条件优握,启蒙之时便有名师教导,外出游学亦可接受名士教诲,这岂是黔首黎庶读书十载便能超越?
当然,科举制度对于门阀政治的威胁已经涉及到根本,固然短期之内仍旧是世家子弟占据主导,但长此以往,民智渐开,必然会动摇门阀的统治根基。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门阀根本不管晋王手中所谓的“遗诏”之真伪,亦要鼎力支持的缘故……
两人正在交谈,忽闻屋外一阵喧嚣,人喊马嘶好不热闹,萧瑀赶紧将仆人叫进来,问道:“外间发生何事,如此喧哗?”
仆人入内,神情有些振奋,道:“回家主的话,听说是天水郡公引领麾下三千精锐前来投奔晋王殿下!”
萧瑀愣了一下,旋即才反应过来“天水郡公”何许人也,丘行恭啊……
只不过随着其子丘神绩惨死,丘行恭与房俊算是生死仇敌,想要复仇却连续遭受打压,先背叛高士廉转投长孙无忌麾下,后被长孙无忌舍弃,落魄至极,近年几乎毫无音讯,萧瑀还以为这人已经死了呢。
但再是落魄,丘行恭依旧是先帝生前层一度极为依仗的勐将之一,如今率军来投,必然使得晋王声势大涨,更有山东私军已经抵达河南即将渡河,可谓形势一片大好。
似乎逼着褚遂良写下“陈情表”有些多此一举……
*****
长安城内,英国公府。
今日响晴无风,阳光和煦,李勣在书斋内看着面前不请自来的程咬金,颇有些无语。
此等时候,各方极为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有可能引发极为剧烈之后果,可程咬金身为戍守长安的统兵大将,偏偏要跑到他这个宰辅之首、军方第一人的府邸之中来,是嫌局势还不够乱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