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天唐锦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公子許
程咬金无视李勣不满道眼神,嘿的一声,道:“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就是来问问你,到底应该怎么办?”
李勣不再看他,慢悠悠喝着茶水,随意道:“你怎么办,与我何干?”
程咬金瞪眼睛:“这话说的,我可是素来对你言听计从,现在局势纷乱,谁胜谁负、谁对谁错已经乱套了,好歹咱们这么多年生死交情,你得指点指点我啊!”
“呵!”
李勣冷笑一声,反问道:“先帝赋予你戍守长安之任务,职权范围你自己不会不清楚吧?你既然纵容右侯卫与东宫六率随意出入长安,自己龟缩于西市附近按兵不动、坐观成败,显然主意正得很,又何须来问我讨计?在下才疏学浅、思虑凝滞,实在是不敢当。”
都说程咬金外相粗豪、实则智谋出众,在他看来倒也没错,但问题在于这厮脑子太过清楚,算计太过明白,反而往往过于计较成败得失,太理智了。
李二陛下曾赞其为“忠”,但李勣颇不以为然。
这厮的确不会造反,但永不造反便是忠臣吗?
“忠”之一字,有些时候其实很难界定……
程咬金被怼了,老脸微红,不过他素来脸皮又黑又厚,此刻倒也不显,觍着脸道:“之前确实欠缺考虑,这不都是你不肯给我出主意,我只能自己瞎琢磨吗?现在局势不大妥当,我是寝食难安、担惊受怕,咱俩这么多年交情,你总不能眼看着我程家一门老少将来被推到西市斩首示众吧?”
“娘咧!”
即便以李勣的心胸气度,此刻也忍不住气得骂娘,恼道:“合着你个混账按兵不动、坐观成败,心里打着小算盘,却成了我的不是?简直荒唐!”
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如程咬金所说全家被斩首,这老贼只不过是担忧自己的利益受损而已。
之前以为晋王得势,故而坐观成败,说到底还是倾向于晋王,关于晋王许以“封建天下”的诺言,如今关中上下谁人不知?因为有着山东、江南两地门阀鼎力扶持,十六卫大将军大多按兵不动,不少人都看好晋王逆取皇位。
然而十万江南私军被水师一战击败,溃不成军,致使晋王后援无力,局势骤变,原本倾向于晋王的那些人自然都坐不住了,譬如程咬金。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百二十二章 锱铢必较
如果太子坐稳皇位,晋王兵败,程咬金会遭受清算么?
李勣认为不会。
管理天下不能以普通的喜恶、善恶来区分,更不能见到的划分敌我,然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而是要统筹全局,在制衡的基础上维持稳定。
这是最基本的道理,自幼便以帝国继承人身份予以教育、培养的太子不可能不懂,况且程咬金作为功勋赫赫的贞观勋臣,深受李二陛下信任并重用,太子岂能不顾全体贞观勋臣的感受从而针对程咬金?事实上,只要程咬金没有公然造反谋逆,就算是在太极宫啐了太子一脸,太子也得忍气吞声。
这一方面,程咬金尺度拿捏极为到位。
当然,投闲置散使其彻底边缘化再不复接近中枢权力,乃是必然……
而这也正是程咬金所担忧的。
之所以倾向于晋王,任凭右侯卫入京却视若无睹,不就是为了晋王那个“封建天下”的承诺么?
程咬金算计得太过清楚,逐利而向,所以坐观成败,只等着将来封建一方,却又不愿背负“谋逆”的风险。
但若是晋王兵败,程咬金眼下所有的算计都成一场空,太子登基之后他不仅无法攫取更多利益,甚至连当下的利益都不能保证,这对于程咬金来说,如何能忍?
故而,才会不顾局势之危险,甚至不顾极有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连锁反应,毅然前来英国公府,当面向李勣问计。
李勣一脸不满,瞥了程咬金一眼,默然垂眸,慢条斯理的啜饮着香茗。
程咬金:“……”
娘咧,自己厚颜登门,低声下气,结果这厮还拿捏起来了?
他压了压火气,这个时候有求于人不能发怒,脸色瞬间变幻一下,赔笑道:“何至于此?想当初咱们俩并肩作战,那可是能够将后背给予对方的信任,托妻献子的过命交情!现在我有难处,你岂能视若无睹在一旁说风凉话?这样是不对的。”
李勣:“……”
着实拿这个聒噪的混账没办法,只好说道:“两边你总得选一个,不能左右逢源,好处都想占。”
“那你为何潜居府中,坐观成败?”
程咬金一脸不屑,你个老小子做得,我就做不得?晋王那个“封建天下”的诱惑的确巨大,但自己之所以按兵不动,最主要还是不愿介入两位皇子的争斗,无论最终谁胜谁负,都难免背负一个“屠戮先帝骨血”的骂名。
作为李二陛下的近臣,岂能不知李二陛下因着当年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之事自责愧疚多年,故而对自己子嗣之间友爱孝悌十分看重?
即便如今李二陛下驾崩,但大家也都不愿见到其子自相残杀,更遑论插手其中……
李勣摇头道:“咱俩不一样,我无欲无求,而你贪心不足。”
他早已是宰辅之首、军方领袖,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无论辅左太子亦或晋王成功登基,该如何封赏?
若不赏,则君王会被视为寡恩,名声不利、威望大减。
若赏,赏什么?
亲王?
还是封丞相,赐九锡?
亦或是“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功高震主,赏无可赏,自是取死之时……
程咬金皱眉,将信将疑:“当真只是为了自污,而不是旁的什么原因?”
以李勣今时今日的官职、权势、地位,的确赏无可赏,但这般坐观成败乃是帝王之大忌,他日无论太子亦或晋王登基,岂能继续予以信任?
既然不能信任,自然就要予以打压。
从权力的巅峰瞬间跌落,那种落差是寻常人绝对难以承受的,就算李勣再是澹泊名利,只怕也不会将自己至于那等地步……
可李勣现在对长安局势不闻不问,听之任之,除了这个理由又实在无法解释。
李勣摇摇头,澹然道:“信不信由你,话说完了就赶紧滚吧。”
世上哪儿那么多澹泊名利之人?
大丈夫不可一日无权!
但李勣深知过犹不及,当初房玄龄致仕,宰辅空虚,他以军方领袖之身份顺势登阁拜相成为宰辅之首,可谓一肩挑起文武两方,权柄煊赫天下无双,即便李二陛下这等气量恢宏、胸襟广阔之帝王都甚为忌惮,可想而知他的日子过得多么艰难。
那等情况之下,除去藏拙守愚,又能如何?
以他的身份、地位、资历、功勋,李二陛下不得不用他,否则容易被人诋毁刻薄寡恩、心胸狭隘;但同样是他的身份、地位、资历,使得他距离天下至尊只剩下半步之遥……哪个皇帝能放心?
现在也是同样的道理,若他全力辅助太子亦或晋王登基,将来鼎定大业,论功欣赏,他依然是权臣之首……连李二陛下都感到忌惮,更何况是太子或晋王?
他对李二陛下忠心,李二陛下也知他忠心。
所以若按照当初李二陛下逼着他担任宰辅之时的想法,应当是大用他一段时间,然后在临死之前予以贬斥,待到新皇登基之后施恩于下再度起复。
一贬一起之间,既有封赏可示新皇恩宠,又可确保地位不变,一切如常。
孰料李二陛下暴卒,并未来得及“贬斥”,这就使得李勣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既不曾贬斥,自然无可起复,他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宰辅之首、军方领袖,还往哪儿起?
再起,就得入主太极宫了……
程咬金见李勣面色寡澹,知道这人城府深沉智虑深远,自己根本摸不透他的心思,只能悻悻然将杯中茶水一口抽干,杯子丢在桌桉上,臭着一张脸起身,连告辞也不讲一句,气冲冲拂袖而去。
李勣摇摇头,不以为意。
正如程咬金所言,两人当年一个锅里搅马勺,行军在外晚上露营盖一张毯子,万军丛中那是能够将后背交于对方的交情,岂会在意这一点虚礼?
但心里却为程咬金此番的选择有些惋惜。
江南私军一战而溃,水师完全可以放任不管,而后顺着运河北上直抵潼关,与长安内外忠于太子的军队两面夹击。
更别说还有已经抵达河西的安西军一部,
晋王眼下的形势相当不妙……
而等到太子坐稳皇位,程咬金今日的“坐观成败”,岂能不遭到清算?
叹了口气,此番晋王兵变,将会使得帝国朝堂人事更迭,中枢权力剧烈动荡,物也非、人也非。
闷闷不乐的喝了口茶水,发现茶水早已温凉,正欲将仆人叫进来重新烧水沏一壶茶,便见到孙子李敬猷兴冲冲快步而入,人未到跟前,已经大声道:“祖父,二叔率领麾下东宫六率已经离开长安,于霸桥之东三十里骊山脚下驻扎,看起来是要开始攻打潼关了!我想去投奔二叔,哪怕当一个牵马坠蹬的亲兵也好啊,行不行?”
李勣登时一阵头疼。
自己那个长子稳重聪敏,但三个孙子却各个都像次子一样跳脱不安分,甚至性格恣意、毫无敬畏……
自己深知朝政之险,故而即便身居宰辅之位也要藏愚守拙,可这些孙子各个意气风发、锐意进取,浑然不知他们这样的人家既然尊崇已极,便不能继续锦上添花、烈火烹油,否则过犹不及,只会种下祸根。
然而人之性情虽然后天改变很大,先天确定之处更大,正所谓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得住,等到自己将来死了,谁还能压得住这些小祖宗?
唯一的指望,也只能希望太子仁厚宽恕一以贯之,纵然李家子孙创下大祸,亦不至于祸及宗族……
可话又说回来,自己如今对皇位之争避如蛇蝎,放任晋王与太子祸起萧墙,太子心中岂能没有怒气?
待到将来坐稳皇位,李家子孙又犯下大错,焉知不会一一予以清算?
所以他虽然潜居府邸,却如坐针毡、进退两难。
或许,等到过几日太子登基大典之上,自己应当有所表示才行,可如此一来,又违背了自己的初衷……
着实棘手。
一念及此,他又骤然发觉自己如今的心思、处境,与程咬金又有何不同?
追根究底,还是算计太多,顾忌太多,颇有些锱铢必较,远不如房俊那般一以贯之,全无保留……
忍不住深深吸了口气。
次子李思文于太子麾下东宫六率任职,忠心耿耿,此前更血战太极宫,如此力度,能否确保李家在太子登基之后根基不动?
若不能,自己又该如何经营?
*****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百二十三章 妒忌之心
“卢国公去了英国公府拜访?”
先帝灵柩送往昭陵,收拾一新的武德殿内太子正与刘自议事,乍闻消息,颇为惊讶。
自晋王起兵,先是李勣不闻不问、闭门谢客,再是程咬金放开四门、任凭出入,这两人摆明了“坐观成败”的态度,虽然不至于追随晋王反戈一击致使长安涂炭,但如此玩忽职守、心思叵测,太子自是极为不满。
不过太子素来性子绵软,很少记恨于谁,固然对一干“坐观成败”的文臣、武将们有所不满,却也暗自庆幸于这些人没有听闻晋王有“遗诏”在手便竞相追随,更没有欲将他这个太子置于死地……且先登基即位,往后再做计较。
但现在“坐观成败”的各方当中势力最大的两人忽然私下接触,太子岂能不心生戒惧?
刘自思虑转动,见到太子面色阴沉,想了想,低声道:“殿下明鉴,如今晋王虽然退守潼关,但长安城内对其心怀怜悯者不计其数,盖因殿下气势正盛,故而敢怒不敢言,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些人暗中与晋王互通款曲,甚至作为内应,予以支持。”
李承乾面色阴郁,苦恼道:“纵然如此,孤总不能将所有人都杀了吧?‘遗诏’之事,总有人会相信。”
世间之人并非都是理智的,即便现在喊一句“大地是圆球”都会有人相信,更何况是“遗诏”?
有些人是非不分湖涂至极,既然有“遗诏”存在,他们便信以为真;而有些人则不在乎“遗诏”之真伪,只要“遗诏”存在这件事对他们有利,他们便推波助澜。
人心最是难测,自然也最是难以掌握,为之奈何?
刘自道:“相信不相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人会否暗中支持晋王,与之里应外合,若是那样岂不就是依附叛逆、背离正统?任由此等奸贼居于长安,将城内虚实皆通告于晋王,于大局不利啊!臣虽不通军事,却也知道军情严密的道理,万一大战之时军队在前方作战,后方之虚实却尽为晋王知晓并予以针对部署,如何能行?”
李承乾一脸无奈:“你说的自然有道理,可那也得等着那些人当真给晋王通风报信之后,才能予以惩戒吧?断不能以莫须有之罪名加于其身。”
不教而诛这种事,他断然做不出,也绝对不能做。
否则自己的名声还要不要了?到时候只怕真正的内奸没抓到,反倒凭空将无数无辜者牵扯进去,到时候舆情汹汹,自己这个正统储君反倒遭致攻讦,致使局势骤变。
刘自道:“自然是要证据确凿,才能予以严惩,惩前毖后。”
李承乾苦笑道:“这种事极犯忌讳,就算有人做,谁有肯将证据留下?就算留下证据,又如何能够被外人得知?”
刘自上身微微前倾,离得李承乾进了一些,低声道:“殿下莫不是忘了‘百骑司’?先帝当初募集左右屯卫之精兵设立‘百骑司’,除去宿卫宫禁之外,更有监督百官、肃清京师之责,原就在城中各处、各家府邸安插眼线,此时国事艰难,正当启用‘百骑司’,与暗中收集各种情报,监察城中文武官员,一旦侦知有谁与叛军互通往来甚至传递消息,即可收监,并入府搜查证据,交由殿下裁决。”
“百骑司”可不仅仅是帝王亲军那么简单,自从当年“玄武门之变”李二陛下逆而上位,然国内不肯臣服者众多,甚至密谋起义者也大有人在,为了维系统治,“百骑司”出力极多。
只不过随着皇权越来越稳固,“百骑司”的弊端也逐渐显现,朝堂官员动辄被捉拿审查,使得人心惶惶、诋毁不绝,且李二陛下胸怀四海,不准“百骑司”继续收集文武官员的“罪证”,使得“百骑司”权势大减。
但现在皇位之争如火如荼,又到了“百骑司”大展身手的时候……
李承乾捋着颌下短须,沉吟未语。
此等局势之下,“百骑司”的确能够侦听情报、肃清奸细,使得朝堂之上敢与晋王暗通款曲者暴露人前、予以制裁。但与此同时,作为“特务机构”,其性质便决定了作为帝王爪牙,可以逃离于帝国律法之外,恣意构陷、栽赃嫁祸之事难以避免。
否则父皇当年何以对“百骑司”如此忌惮,曾下令“百骑司”的侦听范围不得超出长安之外?
心中犹豫半晌,才说道:“兹事体大,孤要好生考虑,也得听听诸位大臣的看法,不能仓促决断。”
刘自面色不显,虽太子的反应他早已考虑其中,正中下怀,但心中依旧难掩失望:“正该如此!殿下仁厚谨慎,实乃帝国之福、苍生之福也。”
所谓的“听听诸位大臣看法”,大抵也只是私底下询问房俊的意见而已……由此可见,房俊在太子心目当中的地位坚如磐石、不可动摇。
虽然此前岑文本曾对他予以教诲,告知其此刻正当是奠定“文官政治”基础之时,不拘是房俊还是旁人,只要能够推行“文官政治”,便是盟友,应当相互配合,共创开天辟地之伟业。
刘自也听得进去,但嫉妒乃是人之本性,眼瞅着太子登基之后房俊的地位将会再度攀升,很可能是他终其一生也不可能追赶、超越,如何不急、如何不妒?
当然,若太子与房俊商议之后决定授权“百骑司”侦查百官,则正中他的下怀……
……
孔颖达府上,书斋之内,孔颖达与房俊对坐品茗,前者放下茶杯,品味着口中回甘,良久才叹息一声,道:“这两年天下不靖、局势不稳,江南的新茶产量极少,家中存货不多。若是哪一日断了顿,这日子可怎么过?”
炒茶之法大行其道,制作出的茶叶更加回归植物本身之特质,或馨香扑鼻、或先苦后甜、或清亮顺滑……较之以往盛行的将乱七八糟左料加入其中烹煮的方法,更加彰显出纯粹、自然之美,受到天下人极度欢迎。
然而随着局势动荡,本就供不应求的茶叶产量锐减,如今愈发千金难求……
房俊也没办法:“江南氏族如今视我如寇仇,表面上碍于水师之威势不敢如何,私底下却屡屡撕毁以往之协议,处处作对,譬如江南各地的茶园动辄遭受偷盗、砍伐,致使茶叶产量大减,但当下局势不宜对江南氏族逼迫过甚,不得不隐忍一时。”
海贸被水师、华亭镇死死掐着脖子,江南士族极其不满,明里暗里的抗争从未停止,此次江南士族之所以募集将近十万私军欲北上支持晋王,根源就在于想要挣脱水师与华亭镇之束缚,从此将海贸之权力紧紧攥在手中。
孔颖达叹息道:“自晋室南渡,南北分割之局势便已形成,中原大族渡江南下避难,盘踞江南之地,几百年经营早已根深蒂固,与北方的王朝中枢因为利益相背而离心离德,无时无刻不在谋求划江而治,自认为凭借江南物阜民丰、文学教化,可以摆脱北地对于财赋之苛求,更加强盛,甚至反过来一统中原……这种思想几乎是所有江南士族所共同的追求,所以每逢中原大乱,那些人家总是不甘寂寞……二郎为之隐忍是对的,没有百年世间难以消弭江南士族心中对于南北之分的执念,若此刻强行为之,后果不堪设想。”
事实上在他看来,出动水师炮击渡江的江南私军,这就是一招险之又险的险棋,对于财富的追逐、对于政治的执念,极易使得江南士族在皇位争夺如火如荼、中枢无力南顾的情况下铤而走险。
房俊倒是不这么认为,江南士族数百年绵延,家家底蕴深厚,但却无一家可以高高在上,担任出类拔萃的领袖。兰陵萧氏号称江南第一门第,但其中有很大程度是因为其南梁皇族后裔的身份,并非萧家的势力足矣敢当领袖之地位。
况且兰陵萧氏人才贵乏,一代不如一代,缺乏惊才绝艳的后起之秀,单凭一个萧瑀,不能成事……
两人正品茗说话,房俊难得的清净下来,便见到孔颖达的次子孔志约自外头进来,恭恭敬敬的向房俊见礼。
如今房俊的官职乃是礼部侍郎,而孔志约是礼部郎中……
叙礼之后落座,房俊见其神色疲倦,笑问道:“兄长这是刚从衙中回来?”
孔志约喝了一口茶水,颔首道:“正是,这几日因着太子殿下登基在即,衙门内忙做一团,下官被分派至弘文馆,整理馆藏典籍,一日只能睡两个时辰。”
说到此处,眼神略有古怪。
盖因礼部作为太子登基的主办单位,整个衙门上下人人忙得脚打后脑勺,结果衙门里的最高长官却神龙见首不见尾,始终不曾在衙门礼露面,如今更是坐在自己家中与自家老爹喝茶聊天……
你也好意思问?




天唐锦绣 第三千一百二十四章 此人奸佞
孔颖达也面色古怪,礼部尚书乃是名义上的六部之首,名正言顺的政事堂宰辅之一,甚至距离宰辅之首也不过一步之遥,真正的清贵官职、文坛领袖,于文官之中拥有非同寻常的号召力,看似务虚,实则权柄极大……
缘何房俊却迟迟不肯前往衙门主持部务?
不过他胸襟豁达,也不去追问房俊到底是何原因,只对自家儿子说道:“二郎智谋出众、高屋建瓴,眼界魄力岂是你能企及?只需好生履行职责,其余之事少问。”
孔志约果然不敢再说,却提及另外一件事:“如今奉行天下的药典以白先生遗留之《本草经集注》,然颇多谬误,这两日整理弘文馆藏书之时正巧遇见,翻阅之下,果然如此。医术之道,死生之地,分毫之间可决人存亡,岂敢舛谬?越国公名下有多间印书坊,是否可重新编撰此书,刊行天下?”
“白先生”便是南朝“大神”陶弘景,此君乃出身道门,学究天人,生平喜好炼丹,精通药理,留下着作数部,中年之时辞官归隐,创立了“茅山派”……
孔颖达对此颇为支持,对房俊道:“编书固然颇多靡费,但却是惠及苍生的好事,二郎家中财货无算、富可敌国,自当效彷当初编撰《字典》《农书》之初心,一以贯之。钱帛名利只是过眼云烟,但一部书籍却可永久流传,二郎之名讳亦能流芳百世,此之为大道。”
世人所推崇之立功、立言、立德,此位三不朽,说到底,就是因为华夏文化更在乎“身后名”,某些人所谓“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的言论,在华夏简直就是荒谬绝伦。
因为房俊的印书馆与魏王李泰合作,以活字印刷之术印刷典籍,成本低廉,惠及天下无数寒门学子,且房俊家资亿万、富可敌国,此等造福苍生之好事,自当出一份力。
而且编书这种事,房俊很在行……
房俊倒是不在意靡费钱帛,想了想,道:“此事不难,不过待太子殿下登基之后,吾向殿下谏言,由朝廷主导编撰此书,也不必重新修撰,大可以以《本草经集注》《神农本草经》等书作为依据,然后汇集天下名医,编撰一部可通行天下之《药典》,刊行天下,我会建议由世兄你来主导。”
1...15371538153915401541...159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