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子午春秋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云垂天地间
当初,纣王在征服东夷后在东方留下很多军队,军队的统帅是恶来的父亲飞廉。商朝灭亡后,旧商军队的地位就变得岌岌可危了。东夷的君主们已经开始进行秘密接触,准备消灭孤立无援的占领军。但飞廉是位杰出的将领,他把分散于各处的军队聚集起来,准备给进攻者以不小的杀伤。
飞廉又是个极富煽动力的家伙,他向东夷人极力鼓吹周人的凶残和邪恶,他又问东夷诸国的小君主们,他们是否愿意与实力保存完好的商军同归于尽,然后接受一个来自西方的新主子统治、开启一次崭新的奴役?还是愿意和自己联起手来,共同对抗西周政权,以保有自由和土地?
东夷人被说动了,商军于是从征服者摇身一变,成为东夷的同盟者,从而免于被消灭的危险。就在此时,三监的使者到了;东夷人兴奋不已,他们纷纷表示愿意帮助三监将叛乱进行到底。
三监的计划至此实施得都很顺利,但是使者们在宋国却遇到了意外的困难。微子拒绝参加叛乱,而且无论使者怎样威逼利诱,都无法使他改变主意。微子认为:首先,天命已定,商朝不可能复辟;其次,三监逆行天道,必然会招致失败;最后,他对一切争权夺利的斗争都已厌倦,多大的利益对他都没有诱惑力了。
管叔一面征集军队,一面继续对周公发动舆论攻势。对于管叔的指责,周公回应说:“我所做的都是对国家有利的,而你所做的都是有害的!我拒绝成为王位的继承人,说明我有资格成为周王;摄政的命令由天王亲自发出,所以没有动摇成王的地位。
“臣子的身份并不是由自己,而是由天子决定的,你我都不例外。授予我摄政地位的目的正式防止你这种人摇荡王室,看来成王的决定是正确而且非常英明的。如果你现在回到王庭,则可以赦免你的罪行,如果你和敌人结成同盟进攻自己的国家,将会同样被视为敌人,必杀无赦!”
不过,三监在王室中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三监的同党虽然不敢公开支持管叔,但是他们反对出师,反对用武力解决问题,要求双方进行和谈;有的大臣则态度暧昧、两边买好。
周公不敢对反对者采取强硬手段,他不得不把文王遗留下来的大宝龟请出来进行占卜。占卜的结果是“出师大吉”。来自上天的昭示把处于观望状态的中间派争取过来了,周公随后作了一篇《大诰》,对一切反对东征的势力发出威胁,顽固派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就没有胆量再继续阻挠了。
此时,西周方面的舆论便呈现出一边倒的状态。人们都说:“管叔真是罪大恶极了!他竟然联合暴君的儿子、商纣余孽和东方蛮族进攻自己的国家!不仅如此,他还要和武庚画地而治!
“如果把王权从暴君的手里夺过来还给他的儿子,那么这场革命还有什么意义呢?无数的士兵战死,难道就是为了把叛徒扶上高位吗?如果不能消灭东方叛军,西周也会被暴君(管叔)奴役,我们甚至想回到商朝灭亡以前的日子也不可能了!”
三监紧锣密鼓地实施叛乱计划,西周政权也在加紧备战。东虢和温城处在距离敌人最近的位置,这两个国家已经下达总动员令,征集士兵、囤积粮秣、制造武器、加固城墙、挖掘壕沟填平水井。
三监已经在指定地点集结军队,并等待武庚与东夷方面的消息。但是他们等着等着就发现自己的军队越来越少了。原来士兵本身就存在厌战情绪,军营中又混进来很多西周间谍;间谍们本身就是叛军士兵的族人或姻亲。
那些破坏者找到自己的亲属后、告诉他们:“摄政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求所有三监统领下的士兵马上回到西周去。先到者有赏,后到者刺面,敢于和王师对抗的全家贬为奴隶。
“你们不要像敌人一样被同胞们和盟军杀死吧!你们死后也会被国人唾弃,进不了家族墓地,甚至失去祭奠,父母妻儿跟着受辱。虽然士兵最重视荣誉,没有人愿意被当成逃兵,但是请好好想想:你们这次是为了正义作战还是为了邪恶作战?是为了荣誉作战还是为了耻辱作战”
士兵们听从了同胞的劝说,他们趁着夜色,趁着砍柴、取水、平整道路等各种各样的机会溜走了。开始时叛逃行为还是少量的、秘密的,后来就变成大量的、公开的了。甚至很多百人队公然哗变,杀死顽固派的士兵,把长官捆绑起来投到西周那边去了。
进军还没有开始,三监的军队就已经逃得七七八八。这时武庚方面又传来令人沮丧的消息:微子的间谍对他的军队同样采用了卑鄙的劝逃手段,邶军也丧失了进攻的能力。
管叔见无法继续进军,就下令撤退回管国转守防卫。此时东夷联军刚刚完成集结,他们得到三监和邶军已经溃散的消息,只好又遣散了军队。但是,西周方面却没有停止备战的工作,只不过战略方向由防守转变为进攻。





子午春秋 第十三章 周公东征
周成王二年春,王师兵分两路,在周公、召公和吕尚的率领下对三监发动进攻。第一路由周公率领,沿武王当年进军殷商的路线直扑邶国,第二路由吕尚率领,在东虢整装待命。
武庚继承了父亲的勇敢精神,他既不逃跑也不投降,而是一直抵抗到死。周军攻陷邶国后就挥师南下,与吕尚军合兵一处进攻三监。
三监都没有进行像样的抵抗,三位君主很快就被俘虏。最后的结果是,管叔被处以极刑,蔡叔被流放,霍叔没受到什么惩罚,但是周公却将霍国被迁到戎狄混杂的河东地区去了。
周公问蔡叔有没有什么遗言,蔡叔仍然是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他抖着手上的镣铐大声喊道:“摄政王啊摄政王!如果杀死你的兄长也可以被吹捧为伟大功绩的话,那你就用我的鲜血向你的王冠献祭吧!”周公哭着最后一次拥抱了管叔说:“我怎么敢于杀害自己的亲兄弟?但是周律规定,叛乱者是要被处死的呀!”
宋微子的忠诚为他得到了巨大的奖赏和荣誉:他本人取得了公爵的地位;宋国从一个小国升为大公国;宋国被准许代替邶国延续对殷商祖先的祭祀。
东夷诸侯参与叛乱给了王室进行讨伐的口实,周公想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东方的威胁。王室在平定三监之乱后便着手准备对东夷的战争。
周成王三年春,周公和吕尚率领大军东征,周成王随军前往。战事在初期还算顺利,但是随着深入东夷腹地,敌人的抵抗也逐渐顽强起来;到后来每攻陷一座城市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东征最为惨烈的战事就是灭奄(今山东曲阜)之战。奄国号称东夷头号强国,奄城曾经是殷商故都,城高池深兵强马壮。飞廉的商军也驻扎在这里。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周军终于攻陷奄城。关于西周对奄战争的结局,史书只用一个字“践”字进行总结。
践就是“残”,就是“杀其人、执其家(变为奴隶)、毁其城、绝其祀。”周人有“灭国不绝人祀”的传统,因此对于纣王那样的暴君、周人都没有断绝对他的祭祀。所以后人实在无法想象、奄人到底对周人干出了怎样的暴行,才使得周人对其实施最为残酷的报复。奄国的幸存者们后来向南逃到常州一带,在那里建立了古淹国。
飞廉率领残兵败将逃到蒲姑(今山东临淄北),蒲姑便成为东夷反叛力量最后的据点,周师在奄稍作休整后继续向北进发。由于远征蒲姑充满了巨大的风险,周公因此请成王留在安全地带,他则亲帅大军向北进发。
西周军队的飓风行动横扫东夷,当地小型方国和部落纷纷倒向王室一边,蒲姑就被孤立起来。
在周军顽强地进攻下,在东夷人的热心帮助下,蒲姑最终被攻陷。飞廉向大海的方向逃窜,他打算乘船逃到南方去。姜尚率军追击旧商的残余部队,终于在敌人登船前将筋疲力尽的敌人包围。
那支军队捍卫了旧商军人最后的尊严,军士们没有一个投降的,全部力战战死。奄和蒲姑两个大国被灭后,东夷集团的其他国家就纷纷俯首称臣了。
从三监叛乱到东夷灭亡前后经历三年时间。周人在灭三监、服东夷的战争中投入了比剪商不知大出多少倍的军力和财力。《诗经》收录了一首叫《破斧》的名篇,该篇应当就是随军将士为纪念东征而作。作者通过对残破兵器的描写侧面反映出战斗的残酷惨烈,也对自己竟然还能完好地活到胜利之日感到庆幸。
《诗》说:“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子午春秋 第十四章 分封天下(二)
周师东征胜利后,王朝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西周的势力向东延伸到大海,向北到河北蓟县一带,向南到淮河流域。大量的土地缺少新的领主,王室于是进行了第二次大分封。
王室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号“鲁”;封吕尚于浦姑故地,国号“齐”。齐鲁成犄角之势,钳制着东夷诸国。
王室又封周公弟弟康叔于邶国西南,国号“卫”(古代殷、卫同义),并在卫国部属了六个师,史称“卫六师”;封曹叔振铎于今山东定陶,国号“曹”;封召公的儿子于今北京西南,国号“燕”。
随着西周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分封行动持续不断地进行了很多年,春秋时期大多数活跃的国家都是在这段时间陆续出现的。
数年后,周成王灭唐(今山西翼城西),随后将弟弟叔虞封于此地。叔虞在位初期沿用了唐的国号,后来改国号为“晋”。
随着王朝势力扩大到江汉一带,周人又开始在那里寻找新的代言人。
文王有位老师叫鬻熊,是颛顼的后代,他生前没有得封。成王探听到鬻熊的氏族聚集在丹阳(今湖北秭归)一带,于是派出使者追封他们说:“不谷感念你们先人鬻熊的功劳,特将你们封于丹阳,国号为‘荆’(后称为楚)。至此以后,替王室镇守荒蛮,讨伐不敬。”
大禹死后葬在会稽山(今浙江绍兴附近),当年为大禹修建陵墓、守灵之人的后裔就定居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便建立起国家。成王把对荆人说的话又对他们啰嗦了一遍,封其国为“越”。
成王又从虞国公室指定一名公子封到姑苏,国号为“吴”。不可否认,吴国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阻止越国北扩。
几世之后,由于楚国公然与西周对抗,王室又在汉水以东册封了几个姬姓国家,用来扼制楚国。
总体来讲,西周分封诸侯有两种形式:
一是分封王族成员。仅文王的儿子们建立的国家就有十六个,其他姬姓贵族封国最少有六十多个,它们多分建于富庶之地和战略要地;
二是招抚那些已经存在的诸侯国,其中有些国家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夏代。对他们进行重新赐封,比如楚、越、邓、禹、鄫等。
受封的国家以“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为标准:公、侯国土方圆百里;伯、子、男五十里;小于五十里的不能独立为国,必须依附大国存在,被称为“附庸”。
西周封建的大公国有东西两虢、虞国、宋国;侯伯有齐、鲁、晋、卫、陈等;子男有吴、楚、越、许等。




子午春秋 第十五章 建成周、制周礼
由于三监制度彻底失败,执政者们在东征胜利后进行了反省。周公认为,如果某个制度的执行需要过多考虑和依赖人的因素,那么它就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制度;与其把殷民和东夷等民众集中起来进行监管,不如把他们迁徙到各个诸侯国去,与不同的氏族混居,以分散他们的力量。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他就把大量殷民迁移到齐、鲁、唐等国家。
王室又开始着手准备建造东都成周。建立东都的设想是武王生前提出来的,但是他还没来得及实施计划就去世了。现在看起来,周人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把大量殷民征集过来修建城市,建成之后就可以把殷民永久性地安置在成周。
周公摄政的第五年,旧商京畿的殷商遗民被征发过来修建东都,两年后成周建成。为了震慑殷商遗民,周公又在成周驻扎了八个师,史称“成周八师”。
成周建成后,周公便宣布退位,把王权还给侄子。原来随着年龄一天天长大,周成王注视周公的目光已经由敬畏渐渐变为猜疑和不满了,王廷上也出现了许多对周公不利的言论。
但是周公退位后依然没能逃脱舆论中心,王室内外对他的攻讦言论不降反增。坏人们诋毁他以退为进、借机反扑,甚至把一场险些致成王于死地的大病诬陷成周公亲手策划的阴谋。周公感到死亡的危险一步步来临,他便怀着无限感慨逃离了他一手匡正的王室,跑到楚国去避风头。
成王在抄周公的家时,发现了他在自己重病期间写的一篇祈祷文。周公在文中向上天祈祷文王早日康复,并祈求说:如果上天必须要收走一个人的生命,就用自己的命来代替成王吧!
谣言不攻自破,成王不禁涕泪交加;他马上派人把周公请回来,将他官复原职。在以后的日子里,周公便长住成周,处理陕(今河南陕县)东事务,召公则在镐京掌管陕西事务。
周公在世期间制定了王朝治理的最高纲领——《周礼》。
周朝实行的是封建礼制:封建制是土地制度(先前已经介绍过了),礼制是政治制度。礼制的基础是血缘制,礼制的核心是等级制;《周礼》兼有宪法和圣经的双重属性。
关于礼制的产生的原因,荀子认为:人生来有欲望,而且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满足不了怎么办?人就会用各种卑劣的手段和武力去争夺;结果导致天下乱象迭起,各方势力争斗不休。圣王深感忧虑,于是制定“礼”来控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
礼字的本意就是祭祀,礼的概念在五帝时期就已经存在(所谓“五帝”,就是五位最高祭司)。过千年的演化,礼的内涵大大丰富了,《周礼》规定了贵族们从生到死的一切行为标准。
礼制就是规定什么等级的人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规定范围内的事就是合于礼,否则就是非礼,是僭越;轻则被人耻笑,重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人从生到死、无时无地不在受到礼的制约。比如葬礼就严格规定各级贵族墓穴的形制、大小、深浅,穿几层寿衣,停放多长时间下葬,棺椁用几层,陪葬品的规格等等。
再如冕旒冠的形制,天子十二旒,公卿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士因为没有资格上朝议政,就不允许戴了。
《周礼》追求的、最高位阶的价值是“秩序”:遵守秩序的行为才是正当的,也既是“正义”;正当的行为才是被允许的,也即是“自由”。因此《周礼》的道德属性高于法律属性。
所谓的“礼崩乐坏”,就是礼的秩序被打破的状态;周礼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根源,正因为旧的秩序崩溃了,其中包含的各种原始的思想才得以挣脱束缚,不同思想的自由地结合产生了新的思想,这才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大爆发。
因此,如果没有礼崩乐坏,人们依旧固守着暮气沉沉的腐朽教条,“华夏”民族恐怕早就被具有先进思想的文明所统治了。




子午春秋 第十六章 昭王南征、穆王西游
古语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西周王朝在经历成王、康王统治的鼎盛时期后就开始逐渐走下坡路了,衰落的原因是统治者自身出了问题。
生于安逸、长于浮华、过着奢侈生活又大权在握的国王们,把公有的天下万物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享受着礼制赋予的权力却不履行礼制规定的义务;他们任性地发出各种命令,不在乎是否妨碍国人的生活、伤害他人的利益,不在乎是否引起国人的怨恨和愤怒。
周康王的儿子周昭王非常好战,他最后死于对楚国的战争中(关于周昭王南征不返之事,作者将在《楚国开拓史》中进行详述)。继任者周穆王不但好战,而且是位大旅行家;他的时间一半花在征途上,一半花在旅途上,也有征途旅途不分的时候。
穆王在执政后期变成了一个穷兵黩武的暴君,他给犬戎扣上“不共王职”的帽子,于是决定出师征讨。
大夫祭公谋父劝谏他说:“先王制定了‘五服’之策,按诸侯距离镐京的路程远近要求他们遵守不同的服从制度。戎狄地处偏远,遵守的是最末一项的‘荒服’,这也是先王能够使戎狄遵守的最高限度的规定了。
“百余年来,犬戎一直按荒服的礼仪侍奉天子,没有不恭敬之处,现在天王却认为他们不供王职而出师讨伐,这不是要把犬戎逼成敌人的同盟者吗?”
穆王不听,因为他游历了无数名山大川,就是没见过传说中犬戎游牧其间的、云垂天地的草莽荒原。他随后率领一支大军杀将过去,但是犬戎早就跑得无影无踪,王师所得的战利品只不过是四头白狼和四头白鹿。
周穆王感到很不满意,下令沿着敌人逃跑的路径追击。不久有斥候报告说:前方两舍之地发现敌人行踪,敌人正在乱糟糟地渡河。
穆王跳下战车,甩着马鞭、撅着屁股登上一座小丘,将领们紧紧跟在后面。他来回踱步、四处观望着,面色时而轻松、时而凝重,并伴随着毫无规律的点头和摇头。将领们跟着他转来转去,神情紧张地等着他下令。最后,穆王撇撇嘴说:“这地方一点儿也不好玩,咱们回镐京吧!”
穆王在回师的路途上顺便打劫了几个无害的游牧部落,他把抢来的赃物当成战利品;军队吹吹打打回到镐京,就好像真的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战果似的。
周穆王的行为遭到了世人的耻笑,而荒服了百余年的犬戎从此脱离王朝管辖、成为王朝的死敌,并最终灭亡了西周。




子午春秋 第十七章 厉王暴政
公元前八百七十八年,西周第九代君主周厉王姬胡即位。
厉王是个穷兵黩武的暴君。在他的父亲周夷王执政时期,楚国君主熊渠僭号称王。周夷王除了说几句威胁性的话以外,拿熊渠毫无办法。但是厉王登基后,久闻姬胡恶名的熊渠便立即乖乖地把王号去掉了。
此时西周的国库已经相当空虚,远远不够厉王挥霍之用。大臣中有个一叫“荣夷公”的、专门教人如何堕落的恶棍谄媚说:“攫取财富本来是战争的目的之一,但是王朝的敌人一个比一个穷。发动战争就成了赔本的买卖。臣以为,还是从国人手里榨钱比较快捷、便利,而且没有风险。用臣的方法,国库很快就会再次充实起来。”
厉王大喜,立即把这件缺了大德的“专利”之事交给他去办,荣夷公就把京畿的山川湖泽全都看管起来,不许国人随意(免费)出入;国人必须缴纳一定的金钱才可以在其中砍柴狩猎捕鱼。
连年的征战和沉重的徭役已经使国人的生活十分辛苦,国人现在又要为本来属于自己的生活资料额外支付买路钱,如此一来就更加艰难了。
政令一出,厉王和荣夷公马上招来举国痛骂。国人说,那帮用象牙筷子的人,竟然还要在他们的陶土碗中抢食难以下咽的糙米硬饭,真是无耻之极!
国家昏乱有忠臣。关键时刻大夫芮良夫挺身而出,批评厉王说:“利因百物所生,为天地所载,属万民所有。如果有人要垄断举国之利,即是以国民为敌;垄断天下之利,即是以天下为敌。
“匹夫专利,视为盗贼;天王专利,民心就会离散。荣公这个人贪婪好利,没有一个朋友,如果王任用荣公,王室必然衰败!”
但是厉王已经尝到了打劫国人的甜头,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改变主意了。更有甚者,为了奖励荣夷公的罪行,并使他抢劫的效力和效率更高一些,厉王竟然把那个恶棍提拔到一个卿士的高位。荣夷公就利用手中的权力变本加厉地对国人进行盘剥。
王朝另一位卿士召穆公警告周厉王说:“国人怨声载道,人民已经达到不堪忍受的地步了;不除荣夷公,王室将必将倾覆。”
厉王大怒,他反诘道:“贱民就应当逆来顺受,不谷决不允许他们生出怨恨之心!凡有妄议国政者,必将受到严惩!”
此时,一个专门靠蛊惑人心和告密为生的卫国巫师、在与父亲的斗争中败下阵来,那个恶棍在卫国混不下去了,继而跑到镐京来蛊惑周厉王。他说他能够消弭国人对天子的妄言,并准备大显身手、干出一番惊天伟业。
厉王马上命他组建了一个专业告密组织,用来监视国人的言行举止。恶棍们如果发现哪个人敢于涂黑厉王的最高尊严,就把他押解到厉王那里接受惩罚。
杀一儆百看起来是个压制妄议的高效办法,随着一些言辞激烈的人被暴尸示众,一时间民声大禁。国人在公众场合沉默不语,只能道路以目;酒肆街市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镐京就变成一座被僵尸占领的城市。
告密者们初期还只是偷偷摸摸地行事,现在却公然配着利剑,带着军队招摇过市。厉王得意洋洋地向召穆公吹嘘说,他已经消除那些不利于自己的流言了,再也没有人敢说他的坏话了。
召穆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治民如治水,应当广开言路,释放民怨。从公卿到匹夫,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不该受责罚。君王就能从言论中能够知道自己的过失,从而进行改正,达到天下民和的盛世。”
厉王却不以为然:“贱民而已,其奈我何?”
召穆公一言不发退出宫去,他对朋友们说:“上天生民,立君以利之。但是现在,周王已经把国人视为牲畜,随意宰割了!”召公羞于与荣夷公等人为伍,第二天便称病不朝了。
当大夫们所有规劝都行之无效时,当民众的愤怒已经无法压制时,诉诸武力就成为国人解决难题的唯一办法了。
12345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