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刘君韬认出了向群的官服,便抱拳说道:“末将见过都指挥使大人!”
“哈哈!我正是都指挥使向群,刘参将不必客气!”
向群拉起刘君韬就朝大堂里走,这时低声说道:“刘参将要小心,这济南府城可是个神仙地!在这里,文官和武将向来是面和心不和,互相拆台、挖墙脚是常有的事,刘参将可要心中有数啊!”
听到这里,刘君韬心中不由一叹。
此时大明还远没有到明末那般文贵武贱,基本上是文武地位持平,双方相互制衡。
但是从朝堂到地方,文武之间的争斗已经由来已久,甚至开始朝着白热化、明面化的方向发展了。
甚至后世的一些学者都认为,大明土木堡之败,就是文官集团的一次惊天阴谋,为的就是将大明武勋集团一战葬送掉,以便彻底执掌大明朝政的权柄!
还没等刘君韬回应向群的话语,二人便已经走到了大堂之中,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见到仪表堂堂的刘君韬,也不禁暗暗感叹一番,这也更加坚定了三人拉拢刘君韬的心思。
向群向刘君韬做着介绍:“刘参将,这位是山东布政使谷大人,这位是山东巡抚李大人,这位是山东按察使祝大人,快见过三位大人!”
刘君韬也是一一抱拳施礼,而后向群便安排刘君韬坐了下来,自己也回到了座位上。
这时,山东巡抚李成明便笑着说道:“刘参将一心为公,这么快就赶了过来,真是我大明武人的表率啊!我和谷大人、祝大人深感欣慰啊。”
一旁的山东布政使谷义也是说道:“不过刘参将也不要过骄过傲,日后可要和向大人一起,为国朝守护地方!”
“哈哈!”
山东按察使祝桥佐笑了笑,说道:“二位大人说得对,刘参将定要再接再厉,可不要让我们失望啊,我们三位大人可是对刘参将充满了期待啊!”
刘君韬听完三人的话语,忽然觉得三人都是将自己当成了手下人,甚至将都指挥使向群也当成了下属一般,言语之间满是教训,心中顿时有些不舒服。
按照大明的经制,已经升为参将的刘君韬并不受山东地方的支配调遣,而是直接听命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连同山东都指挥使向群都无权指挥自己!
于是,刘君韬便抱拳说道:“在下既然身为参将,便一定尽心为国!日后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有令,在下定当赴汤蹈火、依令而行,请诸位大人放心好了!”
刘君韬的话语说得工整,甚至有些硬气,让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听了很不舒服,同时也听出来刘君韬不是自己可以指挥得动的。
于是三人心中都是有些不悦。
不过,都指挥使向群则是喜笑颜开,大声说道:“好!刘参将说得在理!走!我带刘参将去领取告身,今晚我在城内的醉中仙设宴,为刘参将庆贺一番!”
说完,刘君韬便向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一一行礼,便跟着向群去了。





天策大明 第二百七十二章 瓦剌生变
当晚,济南府城,醉中仙。
山东都指挥使向群将济南城内千户以上将佐全都叫过来作陪,大摆筵席请刘君韬吃酒,济南府城之中的众多文官,却是一个都没被请,这让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很是不满,这分明是向群在向三人示威!
不过,都指挥使向群想起山东布政使谷义、山东巡抚李成明、山东按察使祝桥佐三人那愤怒的神情,心中无比的惬意,和刘君韬频频碰杯,甚至还和白玉兴喝了几杯酒。
此时,整个醉中仙酒楼的大厅都被向群包了下来,一连摆了十一桌,一百几十号武将觥筹交错、划拳拼酒,热烈的气氛顿时充盈了整个酒楼。
眼见如此,刘君韬也是心情大好,毕竟喝酒这件事情,讲究的就是个热闹、痛快!
要是像文官那般吟诗作对、故作文雅的喝酒,刘君韬还真是不太习惯。
此时,刘君韬也是脸色发红、酒意上涌,但是对于前来敬酒的众将,依旧是来者不拒,频频和众人碰杯痛饮。
邻桌的白玉兴担心刘君韬喝坏了身子,开始还主动过来挡酒,但没过一会儿便被几个千户围住,一通猛灌之后也是喝得七荤八素、站立不稳了。
随行的五十名护卫除了十名在一旁侍奉、警戒的将士,其余的四十人也都是醉意朦胧,甚至有几个将士撸~着袖子,正自吆五喝六的和两个千户划拳。
酒过三巡之后,在场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喝得酩酊大醉,都指挥使向群也是有些喝大了,看了看周围已经东倒西歪的手下,便大笑着说道:“店小二!”
“来了!”
店小二殷勤的跑了过来,说道:“将军何事?”
“来些人手,将我的这些兄弟安顿到客房里,想回家的派人送回去!”
“得嘞!”
店小二忙不迭的去招呼人手了,不一会儿十一桌将佐便散去大半,白玉兴和那四十名酩酊大醉的护卫将士也被安顿到了楼上的客房里。
此时,大厅之中便只剩下刘君韬和都指挥使向群了。
只见向群有些舌头打卷的说道:“刘参将,今日你也看到了,如今咱们武人的日子可是不好过啊,那些猫啊狗啊的,全都想要压咱们一头,真是憋气啊!”
刘君韬也是叹了一口气,安慰了向群几句。
其实在刘君韬的心中十分赞同后世的一句话;“自古祸乱国家者,以文人为最!武人次之!”
如果一个朝代的文人祸乱国家,那这个朝代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便会从上到下彻底崩溃,这是一种整体的垮塌,就好像是明末东林党一般,将大明朝彻底掏空瓦解了,就算是有孙承宗、孙传庭、袁崇焕、熊廷弼、卢象升等一大批猛将,也依旧拯救不了被文官摧毁的大明王朝。
而当祸国的是武人之时,这个朝代便会陷入动荡之中,但波及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只局限在军事和政治上,华夏还是会保留一丝元气。
至少在面对外敌之时,武人变现出来的血性是强于文官的,毕竟一个朝代的安危,是要靠武人的鲜血来维护,所以武人的骨子里便比文官多了一份忠诚。
话又说回来,凡事都需要平衡,无论文官武将,都要相互制衡,任何一方过于强大,对于华夏来说都不是好事!
这一点,刘君韬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毕竟自己比此时的人多了三百多年的见识。
向群又是独自喝了一杯酒,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说道:“也许刘参将也都知道了,现在国朝外有瓦剌为祸,瓦剌在九边塞外屯兵数十万,随时都有可能叩关南下,现在就差一个南下的机会和借口了!”
说到瓦剌大军,刘君韬的心中也像是堵了一块大石头一般,心情瞬间便感到有些沉重。
“一旦瓦剌大军南下,国朝要靠谁来保卫疆土?”
向群瞪着眼睛大声吼道:“要靠咱们这些武人!要用咱们的血和脑袋,去抵挡鞑子的快马弯刀!而不是那些文官的嘴皮子和阴险伎俩!”
听到这里,刘君韬也是深有同感,后世就普遍将明末的东林党形容为:“开口必大义,临难必变节!”
文官之中肯定是有不少忠正之士、英烈之臣,像是文天祥、张煌言等等。
但是文官之中也有许多败类,例如钱谦益(水太凉的那位)、孙之獬等汉奸。
而且,一旦华夏有难,冲在最前面和鞑虏血战的,还是大明的武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刘君韬看着双眼有些微红的向群,暗道:“这个都指挥使,也是一个耿直、血性的汉子!”
“刘参将,如今从朝堂到各地,文官不断争权夺利,我甚至听闻在京城内的同僚说,朝中的那些大员还要将军权交与文官执掌!这真是天大的笑话!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懂得行伍之事吗?他们知道如何排兵布阵吗?让他们指挥千千万万的将士上阵杀敌,那是在亡国!”
看着越说越激动的向群,刘君韬急忙低声说道:“大人!慎言!”
向群只是重重一叹,又干了一杯酒。
“看来都指挥使大人平日里没少受那些文官的气啊!”
刘君韬也是感叹道:“大人说得确实在理!现在国朝的那些文官已经不是汉唐时候文武双全的英才了,那是的文人能够出将入相、横行沙场,都是有真本事的!诗仙李太白还能仗剑行天下、手刃悍匪徒呢!要是这样的文官指挥咱们,我倒是也认了!可是如今的文人只知道吟诗作对,有几个能跨马拔刀、征战沙场的?”
向群闻言就好像是找到了知己一般,当即说道:“刘参将果然见识非凡!”
接着,向群又说道:“如今,瓦剌数十万大军蠢蠢欲动,朝廷之中的那些文官不是建议今上陈兵备战、调拨粮秣,而是依旧在争论朝廷是否调集大军北上!”
说到这里,向群伸出手比划着:“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现在朝廷在九边各地的守军只有十几万,还要分兵驻守各地,兵力上全部分散开了,根本就挡不住数十万瓦剌铁骑的冲杀!可是那些文官,依旧在引经据典的争论着,即便是今上有意出兵北上,也是无可奈何啊!”
刘君韬闻言不由问道:“既然今上有意与瓦剌决战,那为何不尽早征调各地的精兵强将云集京师?”
“银子!”
向群苦笑着说道:“那些文官以钱粮不足为由,抵制今上征调兵马的意图,甚至在领军将帅的人选上,也争执不定,以至于瓦剌大军已经陈兵一年有余,边境各地烽火不断,而朝廷依旧没有出兵的迹象!如此,那些文官还想要霸占军权?真是大言不惭!”
说到这里,刘君韬终于是明白为什么土木堡之变的时候,正统帝执意要御驾亲征了,那是因为自己不领军出征,仅仅是这领军人选一件事情,朝中文官就不知道要争论多久。
至于正统帝为什么只率领京师守军出征,那就更容易理解了:文官集团不允许!
此时,刘君韬不禁重重的叹了一口气,心中暗道:“看来历史还是固执地朝着预定轨迹滚滚前进着,并没有因为我的到来而有任何改变!该来的,终归还是会来的!”
是夜,向群又和刘君韬喝了许久,二人直到天亮时分才作罢。




天策大明 第二百七十三章 进贡争端
正统十五年,八月中旬,宣府镇以北一百二十里,瓦剌大军中军大营。
瓦剌太师也先率领三十万铁骑大军屯兵九边各地已经一年有余了,在此期间,也先为了保证南下功明之战的万无一失,还在不断调集部众、筹集粮草马匹,力争将准备工作做到极致,所以才会一直按兵不动。
同时,也先为了迷惑大明朝廷,为自己调集粮草争取时间,也先还特意组建了一支两千余人的使团,对外诈称三千人,准备以向大明进贡战马为由,南下进入大明京畿重地,并且准备趁机打探明军防备的虚实。
很快,这支两千余人的使团便筹建完毕,其中绝大多数使团成员都是也先调集的铁骑战士。
而后,这支两千多人的使团便带着一百多匹驽马,浩浩荡荡的南下,一路过关经城,从居庸关进入了京师地界。
此时,朝堂之上就此番瓦剌进贡之事已经吵得不可开交了,朝中的文臣武将激烈争吵,甚至还上演了“全武行”,不少的御使、言官甚至当着正统帝的面,公然殴打武将,让正统帝很是恼怒,但是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御史言官根本就不怕正统帝惩罚自己,甚至当正统帝下令将某一个御史言官拉下去打板子的时候,那些御史言官还喜不自禁的高声叫喊,就好像自己已经名留青史、流芳百世一般,让正统帝暴跳如雷。
这一幕幕的闹剧,就连秉笔太监王振和兵部侍郎于谦都看不过去,二人都是站在了武将一边,开始赤膊上阵和御史言官“开撕”,一时间朝堂之上热闹非凡,但是几天下来却没办成一件事情,所有人都在争吵着。
这天下朝之后,秉笔太监王振对正统帝说道:“陛下,看如今这架势,要想在朝议上争出个结果来,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陛下最好还是乾坤独断为好!”
“哼!”
正统帝冷哼一声,说道:“朕就算下了旨意,那些文官不同意,照样会由内阁驳回拒绝执行,最后还是要回到朝议上来!”
“陛下,老奴有个主意,可以办成此事。”
“说!”
“陛下可以下令由老奴负责此事,老奴出面直接回了瓦剌人,也免得和那些文官纠缠不断,让陛下心烦。”
“嗯!”
正统帝思索了一番,便说道:“也好!那此事就由你去办吧!”
几天之后,秉笔太监王振便下令将两千余人的瓦剌使团拦了下来,就近安顿在昌平州,不得继续南下京城。
与此同时,秉笔太监王振还暗中派人核实瓦剌使团的真实人数、贡马质量,同时还拒绝了瓦剌使团首领要求进京面圣的请求,让瓦剌使团上下很是气愤。
又过了数日,派出去的锦衣卫纷纷回京,将瓦剌使团的真实人数呈报给了王振。
看着瓦剌使团虚报人数、以次充好的伎俩,秉笔太监王振气愤不已,面对瓦剌的讹诈不肯多给赏赐,转而力谏正统帝就按瓦剌进贡的实际人数给赏,并减去瓦剌进贡马匹之马价的五分之四!
正统帝闻听瓦剌人的重重伎俩,也是震怒不已,当即便不顾朝中御史言官的劝阻,下令按照秉笔太监王振的奏议实行了。
由于大明没能满足瓦剌的无力要求,于是前来进贡的瓦剌使团便开始在昌平州频频制造衅端,昌平州各地许多村镇都被瓦剌使团洗劫,甚至瓦剌使团还一度兵临昌平州城下,引得京师各地烽烟戒严。
秉笔太监王振闻讯暴怒不已,为了在正统帝面前立下功劳,立即奏请正统帝,请求调集京师各地兵马驱散瓦剌使团,正统帝当即准奏。
几天之内,京城各地大军出动,区区两千多人的瓦剌使团一天之内便被击溃,死者一千余人,剩下的数百瓦剌人被明军押解处境。
瓦剌太师也先看着逃回来的数百部下,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大笑着对手下将领说道:“哈哈!我原本还担心各部首领畏惧明军威势,或是不愿与明廷为敌,在开战之后会拖我的后退。现在好了,明廷的一个太监帮了我大忙,用一千多条人命,鼓舞了我三十万铁骑的士气!”
中军大帐内的众多瓦剌将领也是大笑不止,就好像众人已经率军攻略了大明城池、收获颇丰一般,笑得前仰后合,好不开心。
当天,瓦剌太师也先便派出了数十队快马,将瓦剌使团遭到明军屠杀的消息传遍瓦剌各个部落,特别是派了心腹给瓦剌大汗脱脱不花送去了消息。
一时之间,整个瓦剌都陷入了愤怒之中,原本还对南下攻明心中忐忑,或是对轻启战端心中不满的各部首领,此时已经被彻底激怒了,纷纷响应也先的号召,开始积极备战。
几天之内,原本还半备战、半放牧的三十万瓦剌铁骑便开始整军,并且在瓦剌太师也先的率领下,开始调兵遣将,在各处集结兵力,准备对大明九边各地展开进攻。
与此同时,瓦剌使团被驱散的消息也不胫而走,没过几天的时间便被玉山镇探查部得知,八天之内这个消息便从京城送到了玉山镇。
而刘君韬便是整个山东第一个得知这个消息的人!
“唉!”
一声长叹之后,刘君韬喃喃的说道:“一切都已经开始了!我估计没错的话,用不了多久,三十万瓦剌铁骑便要兵分四路大举进攻了!”
想到这里,刘君韬看着书房墙壁上挂着的不太标准的大明舆图,说道:“只是不知道,今上准备什么时候动身御驾亲征了!”
虽然刘君韬知道正统帝一定会御驾亲征,但是确切的日期却不清楚,只是知道个大概而已。
“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此时,刘君韬面对的局势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危急,虽然土木堡之变过后,明军会在于谦的指挥下击败数十万瓦剌大军,并且此番战乱也没有波及到山东,更不会波及到玉山镇。
但是对于刘君韬来说,土木堡之变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是自己真正走上大明权力中枢千载难逢的机会,必须要抓住,而且必须要率军打赢此战!
“就算来不及参与土木堡之战,也要在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崭露头角,否则今后便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
想到这里,刘君韬便立即召集军部、民部、商部、探查部司丞以上的所有人议事,由于不少人都要从别的州府赶回来,所以时间就只能定在十天之后了。
在此期间,刘君韬准备在等候众人赶回来的时候,再做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对已经被安顿在滑口镇的蓝思齐、赵凌、张玉清进行一番考核,如果这三个人真的像他们自己所说,是真正的人才,那刘君韬将会趁此时机组建赞画部,任命三人为赞画部的负责人!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刘君韬必须要在经过自己严格的考核之后,才能下最终的决断。
刘君韬十分清楚一个道理:成大事者可以一败再败,但却不能没有人才!
而对于人才,刘君韬更是秉承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所以才会这么谨慎、严格。




天策大明 第二百七十四章 大举入寇
瓦剌太师也先对已经集结完毕的三十万铁骑整顿一番之后,便联合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
会上,也先喧宾夺主对着满帐的将领发号施令,将三十万瓦剌铁骑分成四路准备南下攻明。
虽然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对于也先的做派十分不满,一众脱脱不花的支持者也是有些恼怒,但是面对两千多人使团被击杀的耻辱,以及南下攻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包括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在内的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此时,也先那慷慨激昂的声音不断回荡在大帐之内,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和也先讨论南下作战的细节。
对于众人来说,击败大明才是此时最为重要的事情,瓦剌内部的权力争斗已经不是最为关键的矛盾了!
按照也先做出的作战计划,又经过众人的争论和相互妥协,最终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被分成了四路,同时南下对大明九边各地展开进攻。
在也先指定的计划之中:
瓦剌东路大军由脱脱不花率领汗部与兀良哈部的十万铁骑进攻辽东各地,负责牵制大明右翼的兵力;
瓦剌西路大军由也先的部将率领三万铁骑侧击甘州(甘肃张掖),作为疑兵使用;
而瓦剌大军的中路则是此番进攻的重点,同时又分为两路大军进攻:
一路由阿剌知院统率五万铁骑直攻宣府、围赤城,负责牵制大明在宣府镇各地的主力大军;
另一路则是由瓦剌太师也先亲率十二万铁骑进攻大同府,这一路也是此战的重中之重,也先准备在明军各方不能相互支援的情况下,攻破大同府,经由大同、井陉关或是雁门关一路东进,直逼大明京畿之地!
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之后,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便开始调动起来,兵分四路在九边各地以北纵横驰骋,山西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等九边各地皆是一日三惊,一时之间大明北地烽烟四起,各地驻守将兵也是人心惶惶。
压在众人心头一年多的鞑虏大军终于开始行动了,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来袭!
大明北疆的烽火从山西一路向东,直到辽东都是烽烟滚滚,北京城周边也是烽烟四起,京畿之地已经开始戒严,各地驻守的明军也纷纷动员了起来,随时准备调动。
不过相比于大明官军高效的动员力,朝中大臣的行动速度就要慢上许多倍了!
面对三十万瓦剌铁骑的大举入寇,朝中文武大臣已经吵翻了天,正统帝也是为此伤透了脑筋。
此时朝中大臣基本上分成了三个派别:
首先是主和派,这一派都是文官,特别是那些御史言官,这些文官主张朝廷严惩秉笔太监王振,尽力抵消瓦剌人的怒火。
“刀兵乃不祥之物,君子不得已为之,如今南方刚刚结束了一场平乱大战,国朝不应再动干戈,应尽力化解战事,这才是大明百姓之福!”
听了这些文官的叫嚣,不但秉笔太监王振当即在朝堂之上对着这些御史言官破口大骂,就连兵部侍郎于谦等正直干练的中正之臣也是眉头紧锁,对这些言论非常不满。
其次便是主战派之中激进派,这一派的官吏有文有武,但大多数竟然还是文官,而武将却是没有几个!
不过,这一派之中叫嚣得最为大声的,便是秉笔太监王振!
此时,王振指着那些御史言官大骂一阵,便大声说道:“我堂堂华夏,岂能惧怕那些鞑虏!此番瓦剌使团蒙骗陛下、骗取我大明赏赐,而且还在京畿之地的昌平州肆意妄为,杀瓦剌几个人算什么!”
说到这里,王振冷哼一声,继续说道:“我大明对那些鞑虏从来不曾妥协,以前不会,现在也照样不会!杀!此番国朝正应该集结虎贲大军大举北上,和瓦剌大军展开决战,继而重击鞑虏、横扫大漠,再现先皇之功绩、扬我皇明之威名!”
众文武官吏眼见王振竟然还将历代先皇抬了出来,都是气愤不已,纷纷扯开话题指责王振这个宦官干政,但是正统帝却不予理会,显然是对王振十分信赖。
而主战派之中的保守派的代表大臣便是兵部侍郎于谦等人,这些大臣无一例外都是朝中的实干之臣、中正之臣。
1...101102103104105...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