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于谦等人认为此番瓦剌大军南下入侵分明是也先蓄谋已久的阴谋,而且瓦剌大军兵锋甚锐、气势如虹,大明九边各地的守军兵力分散、军心不稳,此时不应与瓦剌大军硬碰硬。
“鞑虏三十万铁骑四路进击来势汹汹、声势浩大,而各地守军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国朝不应仓促出击,而是应该命令各地守军据城死守、扼守险要,将四路瓦剌铁骑的攻势遏制住,为国朝调集援军北上争取时间!”
于谦慷慨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正统帝听了也是沉默不语。
这时,王振冷笑着问道:“难道我大明的虎贲就只能躲在城墙之内防守,而任由鞑虏在各地横行无忌?于大人,这算是什么应对之策!”
于谦当即回道:“我大明将士应在阻击鞑虏的时候积蓄力量,待到军力聚集完毕之后,再发动反击,这才是用兵正道!”
“哼!”
王振不再理会于谦,而是对着正统帝行礼说道:“陛下!此时瓦剌大军已经兵分四路深入我九边腹地,如若朝廷不调集大军主动出击痛杀鞑虏,那天下百姓将会如何看待朝廷?将会如何看待我大明!”
话音一落,正统帝便猛地一派书案站了起来,说道:“好了!鞑虏大军正在屠杀我大明子民,你们竟然还在这里争吵,拿不出一个应对之策,真是天下奇闻!”
可是正统帝的话音一落,整个大殿之上便轰然爆响,几乎所有文武大臣都朝着正统帝大声争辩着,气得正统帝差一点就要将身前的书案一脚踹翻。
此时,三派意见相左的大臣再加上气急败坏的正统帝互相争吵,原本严肃的大殿瞬间就变成了民间菜市场一般,显得十分滑稽。
一直到日落时分,正统帝和众朝臣也没争吵出个结论,三派大臣依旧是谁也睡服不了谁,最终众人还是不欢而散。
回到后宫之后,正统帝气得浑身发抖,终大明一朝,历代的朝臣都不会给皇帝好脸色,甚至不少朝臣都以激怒皇帝换取廷杖为荣,谁要是能当朝怒斥皇帝,那将会成为满朝文武心目中的偶像。
所以来说,大明的皇帝也不是那么好过的!
此时,正统帝正在寝宫之内生闷气,秉笔太监王振也跟了过来,没过一会儿正统帝便屏退了左右侍奉的太监、宫女,只留下了王振一人在寝宫之内,二人商量了许久,直到华灯初上王振才急匆匆的离开了正统帝的寝宫。
没过多久,三十万瓦剌铁骑兵分四路南下的消息便传到了玉山镇,刘君韬闻讯之后大吃一惊,立即下令玉山镇护卫队各营、兖州府正兵营、奇兵营整军备战。
此时,刘君韬一直在忙着备战的事情,对于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考核都没顾得上进行,甚至准备在大战之前完成的玉山镇护卫队、兖州府两营兵马的重新整编都没来得及进行。
“事态发展得太快了!”
刘君韬原本还以为也先至少在三两个月之内不会南下攻明,却想不到才过了半个月的时间,便率军南下,真是打了刘君韬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刘君韬便急忙命令新兵司司丞胡德兴和装备司司丞张白圭做好大军重新整编的准备,自己则是让刘子安在三天之内将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背景信息送过来,准备先行完成对三人的考核。





天策大明 第二百七十五章 审查、笔试和面试
正统十五年,九月初,玉山镇。
刘君韬在和新兵司司丞胡德兴、装备司司丞张白圭商议了一番之后,又到玉山镇训练营和玉山镇兵仗局视察了一番,眼见新兵操练和兵备生产两项都是热火朝天的进行着,便放下心来。
没过两天,刘子安也将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背景资料整理齐全送到了玉山镇衙署。
刘君韬拿着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各种资料仔细看了起来。
“蓝思齐,济南府长清县人,现年三十有四,县上教书先生,常与人抨击朝政,特别对国朝的军政、边防之事颇有心得。”
“张玉清,济南府长清县人,现年三十有一,在长清县靠卖字画为生,常与县学学子为伍,为人足智多谋、工于心计,在学子之中颇有声望。”
“赵凌,济南府长清县人,现年二十八岁,熟读汉书《御寇论》,常年在济南府各地游历,将自己对国朝边防、对属国的策论的想法进行宣扬,不被各地官吏所齿,常常受人排挤。”
看完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的资料之后,刘君韬不禁对三人十分感兴趣,对刘子安说道:“这三个人颇有两汉文人游历天下博取声望的风范啊!”
刘子安也是笑着说道:“将军,我觉得这三个人还是有些真才实学的,而且三人无一例外的都没参加科举考试,对外说是不屑于研究八股文,而是主张让实用之学大行其道。”
“那你是怎么看的?”
刘子安微微一愣,而后说道:“我觉得这三个人是在自寻死路!就算是有一些学子、文人与之为伍,也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来!”
刘君韬好奇的问道:“为何?”
“将军,此三人虽然有才学,但却主张要用实用之学取代如今的四书五经,这不是要断了孔孟之学的传承吗?这可是在和曲阜衍圣公为敌,是在和全天下的文人为敌!”
说到这里,刘子安也是劝道:“将军,我看三个人迟早都会被人整死,就算是将军爱惜他们三个的才学,最好也不要将他们收入麾下,以便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刘君韬却是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子安,不管你信与不信,千百年后,华夏的莘莘学子所学必将会是那些医学、算学、物理之学、政论之学等等实用之学,而四书五经也将会彻底变成修身养性的学问,而不是考试的教材!”
刘君韬一字一顿的说道:“现在看来,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还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他们的审核关已经过了,派人将他们接到玉山镇吧,我将亲自对他们三人进行笔试和面试的考核!”
听了刘君韬的一番话,刘子安将信将疑的点了点头,不过对于刘君韬描述的学问前景,刘子安还是不敢相信,毕竟孔孟之学、四书五经已经传承了两千年,怎么可能会丧失教书育人的作用?
两天之后,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被刘子安派人接到了玉山镇。
三人都是第一次来到“传说之中”的玉山镇,面对高大的城墙、宽阔的街道、整齐规划的房屋,和清一色水泥修筑的房屋建筑,三人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已经不够用了一般,走在街道上四处观望着。
刘子安已经在城门口等候三人多时了,此时亲自领着三人前往衙署,刘君韬已经等候在那里了。
一路上,刘子安不断向三人介绍着玉山镇的种种景象。
“那边是玉山镇新兵训练营,我玉山镇护卫队各营、兖州府各营的所有新兵操练、老兵轮训都会在那边完成。”
“街道两边的商铺有很多都是商部下设商铺的总店,比如那边的醉中仙酒楼就是,那可是所有醉中仙酒楼之中最高的,足足有九层之高!”
“我玉山镇上的民居基本上都是两层以上,甚至还有不少殷实人家修建了三层、四层的房子,放眼整个大明,也只有我玉山镇的百姓可以这样的富足!”
听着刘子安“喋喋不休”的介绍,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已经是心动不已,三人心中都是暗道:“看来这玉山镇还真不是一般的地方,参将刘君韬也是一位雄主!”
这一路上的见闻,更是坚定了三人投靠刘君韬的决心,同时也对刘君韬的笔试、面试考核有些担心,不知道刘君韬会考众人什么。
没过多久,刘子安便领着三人来到了衙署,进入衙署之后,便径直带着三人来到了厢房的一间屋子里。
此时,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见到屋子里已经摆放好了三套桌椅,这三套桌椅彼此之间相距甚远,就如同是一处微型的科举考场一般。
此外,还有两名文人模样的人等候在一旁,看样子这两个人便是“监考先生”了。
刘子安笑着说道:“三位,我家将军已经亲自出好了试卷,还请三位在此答题,时间为一个时辰,三位答好试卷之后交给这两位先生便好。”
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虽然都不知道刘君韬会如何考核自己,但是也相信自己的才学,准备好好答题,将自己的能耐显露一番。
刘子安接着说道:“三位准备一下,一会儿便要开始考试了,等到考试结束之后,三位之中通过者,将会由我家将军亲自宣布。”
刘子安离开之后,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便开始了笔试考核。
当卷子发下来之后,三人见到卷子上只有一个题目:论瓦剌、鞑靼之祸与大明边防之要!
三人一看这正好是自己擅长的实用之学,而不是那些四书五经、摘词寻句的题目。
于是,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都是开始奋笔疾书,洋洋洒洒数千言转眼之间便跃然纸上。
“夫瓦剌、鞑靼皆大漠之胡,水火不容之仇敌,国朝应分化而治,不可使之合二为一,攻其强者、扶其弱者,方可稳固北地边防之形势……”
“如今卫所兵马已不堪战,朝廷应大力整编营兵,于九边各地广设总兵、军镇据守,裁撤卫所兵马以节省军资……”
“朝中文武之争愈演愈烈,大有党争之势,朝廷切不可任其发展,而应使之相互制衡,切不可以文御武重演两宋之积弱,也不可以武统文再现五代之乱世……”
一个时辰之后,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试卷便被呈送到了刘君韬的面前。
三人在试卷上将自己对大明弊政、边防形势、周边势力的分析十分实际,提出的各项解决办法也是切实可行,从朝局、军制、形势等各方面入手,分析了瓦剌、鞑靼势力发展与大明边防之间的关系,让刘君韬看了大呼过瘾!
刘子安眼见刘君韬不住的点头称赞,心中也是有了计较,便说道:“将军,是不是将他们三人请过来,进行面试考核?”
刘君韬看完了三人的试卷,笑着说道:“好!将他们三人请过来!”
没过一会儿,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便来到了刘君韬的面前,刘君韬笑着让三人落座,刘子安陪坐一旁。
接着,刘君韬便和三人聊起了天,渐渐的让三人放松了下来。
紧接着,刘君韬便话锋一转,和三人聊起了当前北方的局势,这一聊众人便忘记了时间,一直聊到了入夜时分!
次日一早,刘君韬便将尚在玉山镇的唐宇、郭永忠、刘子安召集了起来,当众宣布成立玉山镇赞画部,部长便由考核成绩第一的蓝思齐出任。
新设的赞画部下设战略司和参谋司。
其中战略司具体负责玉山镇大体发展战略的谋划,以及制定玉山镇对待各方势力的方向性政策,司丞由赵凌担任;
而参谋司则是具体负责玉山镇各营将士出征的临场谋划,以及为刘君韬提供各种计策参考,司丞由张玉清担任。




天策大明 第二百七十六章 边防破碎
玉山镇赞画部成立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刘君韬一直以来盼望建立起来的权力格局也终于是彻底完成了,如此整个玉山镇的框架已经完全搭建完毕,开始高速运转了起来,刘君韬也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布局了。
接到刘君韬的任命之后,蓝思齐、张玉清、赵凌三人欣喜不已,认为自己终于的遇到了明主。
而且,三人心中都是充满了干劲,想要在蒸蒸日上的玉山镇大展宏图。
第二天一大早,蓝思齐、张玉清、赵凌三人便穿戴整齐早早的来到了衙署,向刘君韬报到,准备开始赞画部的起步工作。
此时,衙署二层东侧的一排房间已经提前被收拾了出来,赞画部、战略司、参谋司的牌子也已经挂了出来,这里便是赞画部的办公地点了。
早早来到衙署的刘君韬和蓝思齐、张玉清、赵凌三人聊了一会儿天,便亲自带着三人来到赞画部的主厅之中,这里已经有十几个文人模样的人员等候在这里了。
“这些人都是我为你们挑选出来的好手,具体分工你们三人自行商议一下吧。今后要是还需要什么人手,便需要你们三人自己提拔了。”
听了刘君韬的话,蓝思齐、张玉清、赵凌三人急忙拱手致谢。
“好了!今天是赞画部成立的第一天,我便在你们这里办公好了。”
蓝思齐说道:“将军,今日我赞画部的议题是什么?”
“瓦剌南下!”
很快,十几个赞画部属员便被分成了三队人,刘君韬让赵凌带着一队属员研究朝廷可能会采取的应对之策,让张玉清带着一队属员结合九边地形、城池,制定大军北上勤王可能会用得上的计谋。
之后,刘君韬便和蓝思齐那一队属员一起商议眼下的整体时局。
“将军,你的意思是,我玉山镇的人马将会北上勤王?也就是说,将军认为九边的十几万边军精锐抵挡不住瓦剌铁骑?”
看着蓝思齐忧心忡忡的样子,刘君韬叹了一口气,说道:“的确!所以咱们这次推演必须要从最坏的情况进行打算!”
蓝思齐的脸色很是难看,同时心中也是有些跃跃欲试,毕竟自己和两个兄弟刚刚投靠过来,便遇到了这样大的事情,正好一展自己胸中所学!
半天之后,赵凌便将战略部拟定的对敌战略抱了过来,刘君韬打开一看,便微微点头。
“……瓦剌铁骑长于野战、短于攻坚,九边精锐应必得锋芒、固守城池,为朝廷争取时间;同时各地精兵强将应尽快北上集结,在大同镇、宣府镇一带合围鞑虏,将入寇的瓦剌大军聚歼于此……”
“嗯,很好!”
其实刘君韬知道,赵凌带人拟定的这份战略书与兵部侍郎于谦的主张不谋而合,也是十分正确的。
不过可惜的是,此时的正统帝最终还是不会采取这个战略设想,而是选择了御驾亲征。
接着,张玉清也将参谋司的计划报了过来,刘君韬也是打开看了起来。
“……大军应以精锐兵马坚守井陉关、雁门关、喜峰口、居庸关,将瓦剌铁骑分割堵截在各处,继而以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切不可孤军深入大同、山西各地山岭、荒漠之中,以步兵迎战数十万鞑虏铁骑……”
对于参谋司的这份计划,刘君韬也是十分认可的,这也是以步兵为主的明军最应该采取的策略和作战方式。
“唉!真是悲哀啊,这样的作战方略稍有水平的人都能想到,为何朝中的那些人中翘楚却想不到?”
想到这里,刘君韬的心中也是充满了疑惑,就好像土木堡之变的经过,后世学者研究之后也发现了诸多的谜团,例如正统帝为何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就仓促出兵?为什么几十万明军不去依托坚城步步为营,而非要前往土木堡这个死地?
在后世,这些疑惑最为流行的解释,便是此时朝中的文臣蛊惑正统帝御驾亲征,并且将秉笔太监王振当成了替死鬼,在土木堡葬送了几十万明军将士,也断送了大明武勋集团和开国功勋集团绝大部分的精英!
大明一朝也正是从土木堡之变起,开始逐渐形成文贵武贱的政治格局,文官集团彻底控制了朝堂,甚至控制了大明的军权!
“也难怪后世学者普遍认为,土木堡之变是一场政治阴谋了!”
刘君韬微微叹了一口气,而后便和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商议了好一会儿,将战略司、参谋司的这两份计划重新整理了一番,准备作为玉山镇应对土木堡之变的总纲领。
当然,蓝思齐、张玉清、赵凌三人是不知道大明将会经历一场大惨败的,只是震惊于刘君韬心中格局之大、胸中学问之深而已。
当天,刘君韬在离开赞画部之前,对蓝思齐说道:“赞画部要及时和探查部保持联系,毕竟赞画部制定的所有方案、计划都要以准确、及时的情报为依据,切不可将一些假、大、空的计划、方案给我!”
蓝思齐也是明白其中的重要性,当即说道;“请将军放心!”
与此同时,就在刘君韬紧锣密鼓做着大战准备的时候,瓦剌太师也先已经率领十二万铁骑一路南下,推进到了大同镇境内。
大同镇守兵眼见瓦剌铁骑在各地横行无忌,便调集数万精兵主动出击,由大同参将吴浩率领,准备在大同府城以北依托各地堡垒进行坚守,意图层层据守之下消耗瓦剌铁骑的兵力。
但是事与愿违,也先所部十二万铁骑声势浩大,一路攻城拔寨战无不胜,沿途明军兵力分散,互相之间无法支援,以至于节节败退,根本无法阻挡瓦剌大军的推进。
十几天后,兵部收到了大同镇的告急:”鞑虏兵锋甚锐,大同兵马屡屡失利,以至塞外城堡,所至陷没,各处兵马尽皆畏战!”
当这份大同镇飞马送来的告急文书呈到正统帝面前的时候,正统帝不禁暴跳如雷,急令兵部拟定迎敌计划,命内阁在三天之内议定方略。
但是,正统帝的这些旨意很快就被淹没在朝臣那无尽的争吵之中了。
没过几天,正统帝便收到大同参将吴浩兵败死于大同镇猫儿庄,大同镇损兵三万余,也先所部瓦剌大军兵锋直指大同府城。
而面对瓦剌其余三路大军的进攻,九边各地的明军也是接连失利,一时之间北地各处求援不断,兵部接到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一般飞来。
在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的猛攻之下,大明北地边防土崩瓦解、形同虚设。
此时,秉笔太监王振也是焦急不已,自己主张集结大军主动出击,如果不能被正统帝采纳的话,那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便会被政敌比下去。
几天之内,朝中文官不断前往王振府上,不断怂恿王振力荐正统帝,一定要主动出击,才能抵挡瓦剌大军,重振大明国威。
不过,正统帝虽然也倾向于主动出击,但却无法说服其余两派朝臣,一时之间也难以下定决断。
就在这时,支持王振主张的一些文官忽然开始鼓噪御驾亲征之说,王振听闻之后也是眼前一亮,脑海之中便开始谋划了起来!




天策大明 第二百七十七章 御驾亲征
深夜时分,秉笔太监王振急匆匆的赶到御书房,准备面见正统帝。
此时,御书房内依旧灯火通明,一幅巨大的九边舆图挂在墙上,几乎占据了正面墙壁。
这幅舆图可不是刘君韬手中的那些“抽象派”舆图,而是非常精准的地图,就算和后世的地图比起来,也不会有多少差距!
此时的大明虽然技术水平无法和后世相比,但是像舆图这样的军国利器还是非常精准、科学的,远不是满清那样的愚昧、落后!
后世鸦片战争期间,人家英国人都打到家门口了,道光还不知道英国在哪里,还询问从新疆能不能绕到英国去,简直是昏庸到可笑!
此时,正统帝眉头紧锁站在舆图跟前,双眼紧紧盯着大同镇的位置,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王振进屋之后,轻手轻脚的走到旁边,轻声说道:“陛下!”
“嗯!”
正统帝依旧没有看过去,而是继续盯着舆图,沉声说道:“那些朝臣还是争论不休吗?”
“回陛下,是的,大臣们依旧互不相让!”
“唉!国事艰难,那些朝臣为什么就不能相互妥协一下,先渡过眼前的难关!”
正统帝恼怒的说道:“如今九边各地丢城失地,朝廷必须要主动出击才能挽回军心士气,不论是退让还是固守,都不能挽回局势,为什么那些朝臣就是不懂!”
这时,王振纠结了一下,而后说道:“陛下,老奴倒是有个主意,可以让主动出击之策付诸实施!”
“快说!”
正统帝闻言便看向了王振,说道:“什么主意!”
王振小声说道:“陛下,要想堵住大臣们的嘴,顺利主动出击迎战鞑虏,最好是陛下御驾亲征!”
“什么!”
正统帝也不由吃了一惊,瞪向王振久久不语,王振还以为正统帝恼怒了,连忙跪了下来连称“死罪”。
可是,王振匍匐在地上磕了好一阵,却没有听到正统帝的震怒声,便仗着胆子抬头看了一眼,却见正统帝的脸上浮现出十分玩味的笑容。
这下,王振心中便有了底,轻声说道:“陛下,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旗开得胜,那日后朝臣还有什么胆子顶撞陛下?陛下的威望,将直追成祖!”
正统帝闻言更是心动不已,毕竟自己被众朝臣顶撞次数多了,心中早就已经忍受不了,可那些朝臣却恰恰不怕自己,甚至连杀头都不怕,这让正统帝十分的无奈。
“好!明日早朝便宣布此事!”
“老奴领旨!”
次日,正统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看着满朝文武继续开始争吵了起来,心中却没有了往日的愤怒,而是如同看热闹一般,看着朝臣们的“表演”。
此事就连王振也是赤膊上阵,和众朝臣吵成了一团。
就在争吵进入白热化的时候,王振看准时机扯着嗓子大吼一声:“我大明虎贲必须主动出击,才能力挽狂澜!老奴斗胆劝谏陛下御驾亲征,再现成祖龙威!”
这一嗓子就如同是炸雷一般,在大殿之上彻底炸开了,将一众文武大员震得眼冒金星、呆若木鸡。
此时,所有人都看向了正统帝,整个大殿都是静悄悄的,和之前众人争吵之时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统帝看着众朝臣的反应,心中很是快意,便问道:“王振的建议还有谁支持?”
1...102103104105106...1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