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众朝臣互相看了看,转眼之间就有二十几个文官站了出来,纷纷附和着力荐正统帝御驾亲征。
这些文官都是和王振一同主张明军应主动出击的,此时便全都跳了出来。
而其余的朝臣之中,除了众武将极力反对正统帝御驾亲征之外,剩下支持退让、固守的文官却出奇一致的选择了沉默。
这倒是让正统帝感到十分的奇怪,不过此时眼见自己支持的主张将要付诸实施了,也就没有深入细想。
但就在此时,兵部右侍郎于谦站了出来,指着王振破口大骂,说道:“太祖立下祖训:宦官不得干政!对战瓦剌三十万大军,此战关系到我大明百年国运,岂能由一介宦官之言决定!”
王振闻言气得满脸通红,但是于谦是出了名的刚直,王振心中一直都是十分惧怕于谦,此时看着怒发冲冠的于谦,竟然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接着,于谦又指着那些支持王振主张的文官怒吼道:“你们苦读诗书是为了匡扶国家,而不是趋炎附势!你们之中有谁懂得行伍之事?你们有谁带过兵、打过仗!竟然在这里鼓吹谬论、蛊惑陛下,其心可诛!”
王振惧怕于谦不敢说话,但是这些文官个顶个的都是嘴硬的货色,一见于谦出言反对,顿时全都朝着于谦围了上来,大殿之上顿时又回荡着激烈的争吵声。
紧接着,大殿之上的武将和王振也是加入了“战团”,不过众将都是站到了于谦这边,而王振则是站到了文官一边,双方再次吵成一团。
甚至好几个气急败坏的武将要冲上去,将王振摁倒在地暴打一顿,好在被正统帝喝令大汉将军给拉开了。
刚刚高兴起来的正统帝看着满朝文武脸红脖子粗的争吵了起来,心中顿时怒气上涌,面若寒霜的看着众臣,不断的忍着心中的怒气。
不过,正统帝的忍耐的有限度的,随着众臣争吵声音不断变大,正统帝终于是忍无可忍。
“都给朕闭嘴!”
正统帝猛地站了起来,一声怒吼之后,便气冲冲的瞪着众朝臣,恨恨说道:“你们都是我大明的大员,不是市井泼妇,你们这样成何体统!”
“陛下!”
就在众臣都低头不语,不敢再顶撞正统帝的时候,于谦却不管不顾的站了出来,大声说道:“陛下乃是大明国本,兵凶战危岂能轻涉危局!如今瓦剌兵锋甚锐,陛下岂能御驾亲征?提出此议者是何居心,支持此议者是何居心!其心可诛!其言可诛!”
正统帝眼见于谦依旧阻止自己,也是觉得十分头痛,便不理睬正在大声疾呼的于谦,当即下旨道:“我大明子民正在遭受鞑虏肆虐,朕岂能坐视!朕意已决,兵部立即调集京畿驻军备战,朕,决意御驾亲征!”
“陛下!”
于谦见状恨不得冲上去将正统帝摇醒,大声说道:“陛下,此乃取死之道,万万不可啊!”
王振这时跳了出来,大声说道:“于侍郎好大的胆子,竟敢诅咒陛下,来人!给杂家拉出去!”
门外的两名大汉将军冲了进来,拉着于谦就往外走,一路上于谦依旧在大呼不止,众朝臣见状无不噤若寒蝉。
正统帝见状也是微微一叹,低声对王振说道:“于侍郎也是一心为国,传朕旨意,让于侍郎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吧,等大军出征了再为国效力,不要为难于侍郎!”
“老奴遵旨!”
当天,正统帝准备御驾亲征的消息便从宫中传了出来,探查部的人手得知消息之后大惊失色,急忙快马南下兖州府传递消息。
与此同时,京畿各地的驻军开始集结调动,再加上三十万瓦剌铁骑正在九边各地肆虐,一时间京畿各地百姓人心惶惶,不少百姓都是准备携老扶幼的逃离京畿,京城之内的粮价当天便上涨了一成之多!
天策大明 第二百七十八章 倾巢而出
两天之后,正统帝为了争取时间,为自己调集大军御驾亲征做好准备,便下旨以驸马都尉井源为主将,率领四员副将统兵五万先行出击,迟滞瓦剌大军的进攻速度。
驸马都尉井源不敢怠慢,当即率领五万大军向西出发,从居庸关出关西进。
同时,正统帝便开始着手布置自己离京之后的安排。
正统帝最为在意的便是朝局的稳固,于是便下旨任命其弟郕王朱祁钰据守北京,负责监国。
而后便下令秉笔太监王振催促兵部,在十日之后做好大军出征的准备。
至于出征大军的数量,正统帝为了稳妥起见,直接定下了五十万的兵力,命令兵部必须在规定期限之内集结完毕。
这可是苦了兵部众官吏,要知道此时京畿各地的驻军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兵力,就算是加上京城三大营的兵马,也只有二十多万而已,兵力上还差了一半多!
为此,兵部尚书邝野无奈之下只能临时征募兵员,以优厚的待遇募集到了京城各地大量的游手、地痞,以及卫所屯堡之中的闲汉。
就这样,兵部在短短十天的时间内,终于是凑齐了五十万“大军”。
只不过,这样的大军到底有多少战力,都是个未知数。
虽然出征大军战力堪忧,但毕竟有五十万之巨,正统帝也顾不上许多了,在寝宫内兴奋的试穿新打造的御用重甲。
旁边王振不断指挥几个小太监为正统帝穿戴整齐,看着镜子里威武不凡的自己,正统帝十分满意,心中的底气更是不断上涨。
“陛下,这身鎏金龙头甲如何?”
“嗯!”
正统帝十分满意的说道:“工部的手艺很不错!对了,这面琉璃镜是什么地方进贡的?竟然能将朕照得如此清晰!”
“呵呵。”
秉笔太监王振说道:“启禀陛下,这面琉璃镜是山东兖州府进贡的,听说是什么玉山镇工坊出产的。”
“玉山镇?”
正统帝忽然想起了什么,说道:“之前兵部不是上报了一批剿贼平乱功臣的名单吗?朕记得上面有个晋升参将的武将,好像就是兖州府玉山镇人吧?”
“陛下,正是!”
王振说道:“陛下,此人名叫刘君韬,据说原本只是一个豪强而已,后来逐渐势大,再加上安靖地方有功,便被任城卫指挥使招募为民团练总;之后,那刘君韬又因剿贼有功被兵部擢升为游击将军。此番福建贼寇暴乱,刘君韬率军两万出征,立下战功不少,这才因功晋升为兖州府参将。”
“原来是这样!”
正统帝又说道:“听说这个刘君韬还善用火器?”
“陛下英明,正是!”
“只是可惜了!”
正统帝叹了一口气,说道:“鞑虏畏惧我华夏火器,只是山东距离京师太远,时间上肯定是来不及了,否则将刘君韬所部调入京城随军出征,正好痛击鞑虏气焰!”
“陛下所言正是!”
当天,正统帝便下旨从朝中调集了文武官吏一百多人随行出征,其中大部分都是武将、勋贵和兵部官吏,真正的文官少之又少!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人全都护驾从征。
消息传出,被正统帝勒令在家反省的于谦不禁仰天长叹、泪流不止。
虽然于谦中正廉明、一身正气,但并不代表于谦是一个书呆子,对于朝中的政治~斗争,以及朝臣之间的尔虞我诈,于谦全都看在眼里,根本瞒不过去。
此时,于谦心中十分明白,明面上怂恿正统帝御驾亲征的人的秉笔太监王振,但那不过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幕后推手正是朝中的文官集团!
这一点,从正统帝批准的随军官吏名单中就可见一斑!
一百多名官吏,只有三、五个文官而已,剩下的全都是与文官集团为敌的武将、勋贵、兵部官吏,这可是明目张胆的借刀杀人啊!
而且,出征的五十万大军到底是什么样的货色,于谦可谓是心知肚明,在兵部任职多年,于谦也是深谙用兵之道,明白这样一支大军面对骁勇彪悍的瓦剌铁骑,只有死路一条,绝无胜算。
“这些祸国之臣,竟然为了争权夺利而枉顾国家安危!”
于谦不敢想象,正统帝带着一百多名大员、五十万大军一战而败之后,大明将会面临怎样的危局。
一想到这里,铁骨铮铮的于谦便有一种想要痛哭一场的冲动。
四天之后,刘君韬也得知正统帝将要御驾亲征的消息,并且通过探查部拿到了正统帝御驾亲征随行的官吏名单。
看过这份名单之后,刘君韬不禁长叹一声:“看来以我一己之力,还是影响不到历史的走向啊!”
刘君韬心中清楚,土木堡之战过后,大明朝堂之上的武勋接管将会遭到灭顶之灾,文官将会左右政局的走向,这将会彻底改写华夏崇文尚武的精神底蕴!
“文贵武贱,将会让泱泱华夏彻底沦为羔羊,我宁远华夏变成三国那样可以压制诸胡的割据,也不愿华夏成为五胡乱华那样的夷狄猎场!”
刘君韬心中暗暗想着,当天便带着一队护卫离开了玉山镇,开始南下玉山兵仗局、安山镇等地,对玉山镇军部各处兵仗局、各营驻地进行检阅、视察,为大军北上京师勤王做最后的准备。
此时,土木堡之战的乌云已经开始聚集了,刘君韬在没有朝廷命令的情况下,不可能率军一共西进土木堡,而且时间上也是来不及了。
所以,刘君韬只能将集中精力做好参与北京保卫战的准备了!
一路上,玉山兵仗局、东平州军械所、徐州兵仗局都还好说,一杆杆乌黑的精良鸟铳、三眼铳正在装箱起运,一箱箱纸壳定装弹也正在囤积之中。
看着已经堆积起来的兵备,刘君韬很是满意,不过遗憾的是,现在虽然玉山镇已经培养了两百多名炮手,而且还在不断操练之中,不过却一直没有抽出人力、物力开始大规模铸造火炮。
“现在临时铸造的话,时间上肯定是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等到此番战事结束之后再说了。”
刘君韬不无遗憾的暗道,便开始带队朝着安山镇赶去,准备开始检阅各营将士。
这一路下来,张骁军、严虎、陈子平、高冉、周宗胜、孙绪几人都是缠着刘君韬请战,毕竟此战不同于以往剿灭贼寇之战,这可是与瓦剌铁骑对战啊,是真正的硬仗,众人都想率军上阵杀敌。
对此,刘君韬很是高兴,毕竟众将战意盎然,这就说明大军各营的士气高涨,这是好事。
可是玉山镇各处肯定还要留下兵马驻守的,各营兵马不可能一同北上。
所以,刘君韬对众人都是只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安心整军备战,等候军部的征调命令。
京城。
正统帝眼见各方准备已经差不多了,特别是五十万大军已经集结待命,在京城周边扎下了无边无尽的大营,心中可谓是豪情万丈、战意盎然。
可就在此时,一个惊天噩耗传来:驸马都尉井源所部遭遇到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的瓦剌主力大军,一战尽没!
此时,也先正率领十二万铁骑大军围攻大同府城,大同镇告急!
惊怒之下,正统帝当即下令五十万大军次日出征,随行的一百多名大员次日凌晨在宫门外迎候圣驾。
圣旨一出,满朝皆惊!
于谦听闻消息之后,更是急匆匆的赶往紫禁城,准备再次劝谏正统帝,但却连宫门都没进去,就被守卫宫门的大汉将军拦了下来。
“苍天无眼啊!”
眼看进宫无望,于谦不禁仰天长叹、欲哭无泪,呆呆的在宫门之外站了许久,才落寞的返回了家中。
天策大明 第二百七十九章 征召大军入京
就在出征大军临行之前,兵部尚书邝野一直惴惴不安,心知此战凶险,为了稳妥起见,特意与兵部右侍郎于谦见了一面,将自己已经准备好的主事公文交给了于谦,说道:“廷益啊(于谦的字),此番出征兵凶战危,我心中十分不安。如今京畿空虚,一旦战事有变,你可要早作准备啊!”
于谦闻言顿时惊骇不已,说道:“大人,此番陛下为何执意要御驾亲征,这简直是在拿大明的国运做儿戏!”
“唉!陛下虽然不是英明雄主,但也绝不是昏庸之君,至于此番陛下为何如此,廷益难道还没看出来吗?此番明面上是王振在蛊惑陛下,实则是有人在暗中推波助澜啊!”
听到这里,于谦不禁怒气上涌,恨恨的说道:“难道在这些人心里,我大明的基业、百姓的性命,还比不上他们的乌纱帽吗!”
兵部尚书邝野苦笑一声,说道:“当然是比不了的!”
此时,二人心中都是悲怆不已。
“大人,陛下御驾亲征之后,需要我怎么做?”
兵部尚书邝野低声说道:“陛下出征之后,京畿防备空虚,鞑虏铁骑极有可能兵临城下!所以,廷益要早作打算,以兵部名义调集兵马增强京城防御,以备万一!”
于谦重重的点了点头,抱拳无语。
两日之后,正统帝下诏,率领五十万大军北出德胜门出征,随行的还有一百多名朝中大臣。
五十万大军出征,可谓是声势浩大,京城内外的百姓纷纷夹道围观,特别是正统帝的车驾出现在大军之中的时候,围观的百姓更是欢呼雀跃,好像犯边的鞑虏已经被斩尽杀绝了一般。
正统帝坐在车驾之内,听着周围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心中十分的畅快,更加认为自己做出御驾亲征的决定是正确的。
而伴随在正统帝车驾旁边随行的王振,此时也是如同喝醉了一般,心中暗道:“此番出征归来,杂家定然可以独得圣心,到时候朝中那些文臣武将还有谁敢和杂家为难!”
正当大军缓缓开出德胜门的时候,于谦也站在城头上,眺望着一路向北行进的明军将士,心中满是悲凉之情,双眼微红差一点就要流下泪来。
同时,于谦的心中更是有一丝惶恐,这是对于大明国运的担忧!
出征的五十万大军徐徐北上经过德胜门出城,从清晨时分一直持续到了傍晚时分,当最后一队将士开出城外的时候,于谦才晃了一下,转身走下城头。
此时,于谦已经在城头上呆呆的站了一整天时间,纹丝未动!
于谦走下城头之后,并没有返回家中,而是直接赶到了兵部。
于谦心中明白,既然正统帝已经御驾亲征,那自己就必须争分夺秒的开始做好准备,否则一旦到了天崩地裂的时候自己还没做好补救措施,那大明就将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是夜,于谦开始联系还留在京城之内的武勋、开国功臣之后,想要联合众人暂时稳住朝局,为自己征调各地兵马入京固守防御争取时间。
不过,此时京城之内的武勋、开国功臣之后不但人数很少,而且普遍品级较低、没有实权,这些人到底能够稳住朝局多久,于谦心中也没有底。
“希望朝中的那些人还没有到丧心病狂的地步,就算是争权夺利也要等到大战结束之后啊!”
于谦心中暗暗想着,在与京城内武勋、开国功臣之后全部取得联系之后,已经是黎明时分了,不过于谦依旧没有回家休息,而是立即召集兵部官吏,准备商议调兵进京的事情。
此后一连三天时间,于谦都吃住在兵部,和兵部官吏一同甄选了各省驻扎的十几支精兵,准备一同调入京城驻防。
“浙江驻军……”
“四川吐司兵善战骁勇,可堪大用……”
“河南兵员众多,可抽调一部进京……”
“山东兖州府兵马战力出众、屡立战功,可征调入京……”
于谦看着手中的清册,上面满是各地的精兵强将,心中稍稍有了些底气,便带着这份清册和兵部议定的奏折急匆匆的进了宫。
兵部要想征调各地兵马进京协防,必须要征得正在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同意才行。
于是,于谦当天便向郕王朱祁钰禀报了此事,并当场征得了郕王朱祁钰的同意。
其实对于正统帝御驾亲征这件事情,郕王朱祁钰也是持反对意见的,只是鉴于自己的身份,无法阻止正统帝做出决定而已。
此时,郕王朱祁钰对于谦说道:“于侍郎,既然如今兵部是你主事,那你便放手去干吧,出了什么事情,都由本王一力承担!”
于谦闻言心中感动不已,当即说道:“请郕王放心,下官定当尽心竭力,重振京畿布防!”
出宫之后,于谦便急忙赶回了兵部,将兵部拟定的征调兵马文书盖上了兵部大印,立即发往各省。
由于各省距离京城远近不同,所以无法要求各地兵马同时抵达京城。
于谦只能先要求山东、河南各省的兵马在二十天之内抵达京城布防。
至于其余较远省份的兵马,于谦只能放宽时间限制,要求在两月之内抵达京城待命。
当天,便有数十名精锐骑士从兵部冲了出去,朝着京城各城门赶去,前往各省传递调兵命令。
仅仅过了四天时间,刘君韬便接到了兵部的调兵令。
看着命令上的日期,刘君韬也是震惊不已,短短四天时间,兵部的命令便从京城送到了兖州府玉山镇,这样的速度堪称神速,就算是在道路设施完备的后世,光用马匹来传递消息也不一定能这样迅速!
“看来此时的大明虽然不似洪武、永乐时候那样强盛,但依然是此时的超级大国,一旦国家机器运转起来,还是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的!”
的确,历史上的土木堡之变中,虽然大明损失了五十万大军,九边各地烽烟不断,但依然重创了瓦剌大军,这就说明此时大明的国力依然雄厚,可以迅速从大败之中恢复元气。
对于刘君韬来说,真正的威胁并不是此番南下的瓦剌铁骑,因为熟知历史的刘君韬明白,瓦剌铁骑注定失败!
而真正让刘君韬寝食难安的,是那些准备趁着大明武勋集团损失殆尽,而抢班夺权的那些文官集团!
这也正是刘君韬为什么急于参与到即将爆发的北京保卫战之中的原因,只有积累到足够的战功,才能稳步晋升,最终进入朝堂影响国运的走势。
“我心目中的大明,应该是一个汉唐那样崇文尚武、昂扬向上的大明,而不是一个文贵武贱、破败保守的大明!”
刘君韬心中暗暗说道,而早已经聚集到衙署的郭永忠、唐宇、刘子安、蓝思齐等部长,胡德兴、张白圭等司丞,以及张骁军、严虎、陈子平、高冉、孙绪、周宗胜等指挥,此时分坐两旁,都是精神抖擞的看着刘君韬。
刘君韬看着自己的一班手下,心中忽然涌起了万丈豪情,暗道:“我手中已经汇聚雷霆万道,看我如何鏖战鞑虏、护我华夏!”
天策大明 第二百八十章 全军动员
由于此番正统帝御驾亲征来得太过突然了,就算是刘君韬熟知历史心中已经有了准备,但在时间上也是来不及的。
所以,刘君韬计划之中的玉山镇护卫队扩编计划,也只能等到此战回来之后再进行了。
于是,刘君韬在衙署召集了军部、商部、民部、探查部、赞画部司丞以上部下,以及玉山镇护卫队各营、兖州府正兵营、奇兵营所有指挥前来议事。
此前,玉山镇护卫队大军南下平乱立下战功,刘君韬晋升为参将,按照兵部颁下的封赏,参战的各营指挥都已经是游击将军之职了。
但是由于此番玉山镇护卫队没来得及扩编,所以对内各营主将依旧称为指挥,而不是游击。
刘君韬明白将士久不升迁势必会影响大军士气,也准备等到此番凯旋而归的时候,来一次授衔仪式,来鼓舞各部将士的军心士气。
衙署大堂内,刘君韬看了看众人,说道:“诸位!如今今上已经御驾亲征,而京畿各地防备空虚,我已经接到了兵部征召我军入京防守的命令。我决定:玉山镇护卫队、兖州府正兵营、奇兵营主力大军北上驻防!”
众人闻言都是精神一振,这可是驻守京畿啊,在众人心中,此战的份量和荣耀可是远远强于之前的剿匪之战的!
各部的部长、司丞还好一些,都是在议论各部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而各营主将则是已经吵翻天了,众将纷纷在刘君韬面前争取领军出征的名额。
刘君韬见状也是笑着挥了挥手,对众人说道:“好了!我知道大家都是求战心切,我也已经做好了安排。诸位听令!”
众人闻言纷纷正襟危坐,等候刘君韬的部署。
“装备司立即起运五千杆后备鸟铳、两千杆后备三眼铳、两千套棉甲、五百套铠甲,以及五十万发纸壳定装弹,三日之内运到滑口镇囤积!”
此战的对手是瓦剌铁骑,而且瓦剌的兵力还在三十万,这可是一支异常恐怖的力量!
虽然历史上的北京保卫战只持续了十几天时间,但刘君韬不确定此时的历史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到来而出现偏差,所以必须做好持续作战的准备,这一大批后备武器、装备就是保证。
张白圭闻言当即说道:“将军放心,三日之内一定将所有兵备运到滑口镇!”
接着,刘君韬说道:“镇抚司,立即调配人手,此番我决定只留下一营兵力驻守玉山镇各地,其余兵马全部北上。所以,镇抚司要在三天之内备足随军镇抚的人手!”
镇抚司司丞田暮生面沉似水、抱拳说道:“请将军放心,两天之内便可将人手备足。”
旁边的各营指挥听闻刘君韬准备只留下一营人马留守,其余人马将会全部北上,当即喜形于色,而最为兴奋的当属铁骑营指挥周宗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