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王知府有些吃惊的问道:“怎么?出了这么大的事情,难道将军还不知道?”
“出什么事情了?我一路行军,并未听到什么事情。”
一瞬间,刘君韬心中猛然涌起了一丝不详的预感。
只见王知府重重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昨日我收到了消息,今上御驾亲征,率领五十万大军一路西进,在土木堡被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大军包围了!此时,顺天府已经全部戒严,估计用不了多久兵部就会下公文,整个北直隶都会戒严的!”
说到这里,王知府不禁气冲冲的说道:“五十万大军,竟然被十几万鞑虏包围了,真不知道是怎么打的!”
刘君韬也是长叹一声,暗道:“历史还是上演这一幕了!”
刘君韬又和王知府聊了一会儿,便急匆匆的返回大营了。
刚进中军大帐,刘君韬便收到了探查部跑死了数匹快马才送来的情报。
原来,正统帝率领五十万明军西进抵达大同镇,刚刚扎营准备休整一番,还没找到瓦剌大军的踪影,大同镇镇守太监郭敬便急匆匆的派人向正统帝报告,说是瓦剌太师也先为诱大军深入,率领瓦剌大军主动北撤。
正统帝闻讯便准备进驻大同府城驻守,与瓦剌大军对峙开战,随军的众武勋大臣也是颇为赞同此举。
不过,秉笔太监王振看到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瓦剌大军北撤,却认为是瓦剌人惧怕正统帝的威势,所以不战而逃了,便坚持劝谏正统帝立即率军北进。
第一次领军出征的正统帝听了王振的一番鬼话,也是颇为心动,便放弃了驻守大同府城的稳妥计划,转而率领五十万大军离开了大同,一路北上追击也先所部十二万铁骑大军。
可是,仅仅两天之后,正统帝便收到前方数万先锋大军中了瓦剌铁骑的埋伏,继而惨败的消息,不由恐慌不已,便急忙下令大军后撤。
其实此时正统帝所部剩余兵马依旧有四十多万,而且距离大同府城也不算太远,如果直接撤回大同府城的话,也先也只能徒呼奈何。
不过,秉笔太监王振却另有心思,此时大军距离其家乡蔚州很近,便怂恿正统帝改变撤军路线,经过其家乡“驾幸其第“,以便显示自己的威风。
正统帝此时已经是没了主意,被王振一番鼓动之后便答应了下来。
但是当四十多万大军即将抵达蔚州的时候,秉笔太监王振不知道怎么想的,又怕大军损坏他在蔚州置办下的田园庄稼,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更改大军行进路线。
这一番“神操作”之下,四十几万大军行军路线屡次变动,不但耽误了宝贵的后撤时间,也导致士兵疲惫不堪、怨声载道。
与此同时,夜不收也送来消息,瓦剌太师也先已经派出铁骑大军绕到了大军前方,将大军与大同镇的联系切断了。
这一下正统帝便慌了神,急忙下令大军改变行进方向,朝着宣府镇撤退。
可是,当大军进入宣府镇地界的时候,瓦剌太师也先已经率领瓦剌主力十万铁骑追袭而来!
不得已之下,正统帝只好命令军中仅有的三万骑兵迎战,为大军后撤争取时间。
还没等正统帝率军走远,这三万士气低落的明军骑兵便战败了,被十万残暴的瓦剌铁骑“杀掠殆尽“。
这个消息成了压垮明军士气的最后一根稻草,正统帝闻讯也顾不上赶往宣府镇城了,急忙下令大军立即赶到最近的城堡据守,而后再调集周边援兵来救。
之后,四十几万军心尽失的明军便狼狈逃到了土木堡,此时的土木堡已经被废弃许久了,不但城防尽失,而且周边没有可供四十几万大军使用的水源!
随军的众多武勋大员都是懂得行伍之事的,眼见正统帝竟然将四十几万大军带到了这处死地,便纷纷进谏,请求正统帝立即下令大军撤往宣府镇据守。
但就在这个时候,夜不收飞马来报:瓦剌太师也先已经率领瓦剌十二万铁骑追了上来,没过多久就将四十几万明军围困在土木堡动弹不得!
看完了手中的情报,刘君韬面若寒霜、愤慨不已。
五十万大军就算是战力不行,但军中有不少武勋将领都是宿将,完全可以指挥大军徐徐后撤,就算是战败了,也可以给予瓦剌铁骑以重创!
可是此时,正统帝在秉笔太监王振的蛊惑之下昏招频出,硬生生的将五十万大军带入了死地!
“看样子,正统帝和五十万大军只有死路一条了,历史还是固执的按照预订轨迹行进着!我必须尽快赶到京城!”
此时,刘君韬已经做好在京城保卫战中迎战瓦剌铁骑的准备了。
要说在出发之前,刘君韬心中还有一丝历史改变的侥幸,那此时刘君韬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奋战到底!
“北京城,我来了!”
次日黎明时分,两万八千大军便已经整装待发,刘君韬一声令下,便率领六营将士拔营北上了。
由于事态紧急,原本从河间府城到京城,需要三、四天的时间,但刘君韬下令大军一路急行军,只用了两天多一点的时间,便抵达了京城东面的通州。
天策大明 第二百八十四章 混乱的北京城
当刘君韬率军抵达通州城外的时候,整个通州城已经开始混乱起来了。
此时正统帝率领的五十万大军战败,被鞑虏围困在土木堡的消息已经彻底传开了,通州城内的百姓纷纷携家带口的出城南下。
在这些百姓看来,朝廷五十万大军都败了,此番一定是挡不住瓦剌铁骑了那京畿之地便不再安全了,说不准什么时候鞑虏的铁骑就会杀到。
刘君韬已经率军在通州城外驻扎了下来,准备休整半日,明天一早便赶往京城。
此时,刘君韬带了一队护卫在官道旁边停留,只见无数的百姓满面愁容的离开家乡,朝着南方逃去,心中就好像被刀剜一般,痛彻心扉。
恍惚之间,看着眼前的景象刘君韬竟然有了一种身处乱世的感觉!
刘君韬在官道上看了一会儿,只觉得心中很不舒服,便在护卫的陪同下,准备从南门进入通州城,想要到城内看一看。
当刘君韬一行经过城外的运河码头的时候,只见一艘艘运送粮草的沙船正在卸货,数以千计的民夫正在紧张的装车,将一车车粮草运往京城。
原来,随着正统帝兵败的消息传开,整个京城都已经乱套了,那些推动正统帝、武勋集团率军出征的文官听到消息,此时也是有些慌了神。
朝中留守的官吏此时都是明哲保身,毕竟在这个紧要关头站出来,事情办好了还好说,万一有个什么瑕疵,那就将会万劫不复的!
不过,此时的兵部右侍郎于谦还没有乱了阵脚,在得到正统帝兵败被围困的消息之后,于谦一面开始整顿京城防务,一面急忙调集通州运河码头上的漕粮进京,为即将展开的守城大战做着准备。
看着一车车起运的粮食,刘君韬才算是出了一口气,毕竟此时朝中还是有人是做事的。
刘君韬带着手下护卫在城内转了一圈,只见通州城内也是家家关门闭户,大街上的店铺十有八九已经关门大吉了,街面上除了巡视的衙役,便是一些准备趁机偷鸡摸狗的混混,原本繁华的通州城已经彻底乱套了。
“唉!”
刘君韬叹了一口气,便带人直接返回大营了。
次日一早,刘君韬便率军开拔,朝着京城赶去。
一路上,大军经过的村镇十有八九都已经人去楼空了,乡民百姓听完朝廷兵败、皇帝被困,都朝着最近的城池逃去,在这些乡民的认知里,城池才是最为安全的所在。
当天傍晚十分,刘君韬率领两万八千大军抵达了京城东直门外五里,就地安营扎寨。
而刘君韬自己则是带了一队护卫先一步进城,向兵部报备一番,以便请示下一步的命令。
可是,当刘君韬等人从东直门进入京城的时候,巍峨高耸的城墙、一望无尽的城池并没有给众人带来震撼。
相反的,聚集在城门附近的数万百姓却让刘君韬震撼不已,这些百姓有的要出城逃命,有的却想要进城保命,数万人扶老携幼就在城门附近相互拥挤着,维持秩序的兵丁根本就无力阻止。
此时,东直门附近已经彻底乱套了,甚至不少人被推倒在地,紧接着便被周围的人群活活踩死,一时间场面彻底失控了,数万百姓惊恐的呼喊着,声势震天。
眼见如此,随行的护卫纷纷将刘君韬护在了中间,为首的一名队长焦急的说道:“将军!这里太危险了,咱们还是先回大营吧!”
刘君韬面若寒霜的看着远处的乱象,正要下令从大营调集兵马过来维持秩序,只见东直门城头上出现了一些官吏,正在对着城外混乱的数万百姓指指点点。
紧接着,东直门城门处便涌出了数百衙役、兵丁,同时从别处城门出来的官军也急匆匆的赶了过来,这些官军的人数足足有两千多人!
只见这些官军大声呼喊着,将混乱的人群控制住,全部带到城门附近,以两百人为一群,就地看押。
同时,官军将已经受伤的百姓先行送进城去救治,那些已经身死的百姓则是摆放在一般等候家属认领。
待到数万百姓全都冷静了下来,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时辰左右了。
此时,那些官军便将准备出城逃命的百姓放走,同时开始对那些想要进入京城的百姓进行审问、甄别,防止瓦剌细作混进京城。
看着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进行着,刘君韬也不禁啧啧称奇。
要知道此时的大明可不是后世,没有后世处置春运、集~会等大规模事件的经验。
可是此番处理此事的官吏,却可以在一个时辰之内,将数万已经失控的百姓稳定下来,这个能力可是非常强的!
“不知道是谁在主持局面?”
带着这个疑问,刘君韬率领护卫队来到了东直门跟前,在递交了兵部调令之后,便顺利的进入了京城之中。
就在这时,一名锦衣卫百户将刘君韬等人拦住,说道:“大人可是兖州府参将刘君韬、刘将军?”
刘君韬翻身下马,说道:“正是!不知有何指教?”
“还请刘将军移步城楼,兵部右侍郎于大人有请。”
刘君韬闻言微微一愣,不过联想起刚才城门外的一幕幕,便释然了。
此时朝堂之上能够有这份能力的,也就是兵部右侍郎于谦了。
于是,刘君韬便让众护卫在此等候,自己跟随那名锦衣卫百户来到了城楼上。
见到于谦之后,刘君韬也是暗暗观察了这位千古名臣一番,只见于谦面白长须,长的十分儒雅,但又透着一股刚正不阿。
行过礼之后,刘君韬便说道;“不知于大人再次,末将失礼了。”
于谦笑着说道:“刘将军兵行神速,可是各地驰援大军之中第一支赶到京城的,可见刘将军一心为国啊!”
刘君韬客气了几句,便听于谦问道:“不知刘将军麾下兵马几何,现驻扎在何处?”
“回大人的话,此番末将率军两万八千进京驻防,实到两万八千人马,此时就在东直门外五里扎营待命。”
于谦听完刘君韬麾下大军竟然全部赶到了,心中不禁大吃一惊,要知道此时的军队即便是再精锐,在高强度行军之下,也肯定会有大量士兵掉队。
如果率军一万,到了集结地点也许就只有八千人而已,剩下的人马不是掉队在后面追赶,就是半路逃散了。
这样的事情在此时很是普遍,兵部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看不见。
此时,周围的一众官吏听了刘君韬的话,都是嗤笑不信,认为刘君韬是为了在于谦面前挣面子而故意胡说。
于是便有几名兵部的人建议让刘君韬将兵马开到城外,靠着东直门驻扎,一者可以让大军将士就近休整,二来也可以趁机清点一下刘君韬兵马的实际人数。
于谦想了一下,便看向了刘君韬。
其实于谦也是想看看刘君韬麾下的两万八千兵马是不是真的都赶到了,倒不是于谦想要故意为难刘君韬,而是想确定刘君韬所部兵马到底有多精锐,这一点对于即将展开的大战至关重要。
刘君韬也是明白众人心中所想,便招来城下等候的护卫,让其传令大军即刻列阵前来,让兵部右侍郎于谦当众检阅。
那名护卫离去之后,刘君韬便陪着于谦等一众大员在城头上等候,众人互相说着一些客套话,心思都已经跑到刘君韬所部大军身上去了。
没过多久,一阵雄浑的战鼓声传来,东直门外的百姓闻声纷纷推到一边,城头上的一众官吏也是吃了一惊,站在城头上极目远眺。
只见刘君韬麾下六营将士分成了六个巨大的方阵,沿着官道一路赶来,每一个方阵都是整齐划一、杀气凛然,大军在行进之间甚至不需要停下整队!
这样的大军让于谦等一众官吏目瞪口呆,看向刘君韬的眼神都是充满了敬畏。
“五千、八千、一万、两万,两万八千人马!”
一名兵部大员粗粗数了数,按照大军行伍和旌旗的数量,发现刘君韬所部大军果然全员赶到。
一时之间,所有人都是震惊不已,万万没想到大明还有这样的精锐强军,于谦更是涨红了脸,像是喝醉了一般:“这下,北京城便固若金汤了!”
天策大明 第二百八十五章 兵败土木堡
正统十五年,九月中,土木堡。
正统帝自从率军退守土木堡之后,瓦剌太师也先便率领十二万铁骑尾随而来,将土木堡彻底封锁住,一连杀退了明军数次突围。
面对瓦剌铁骑的封锁,此时的正统帝和秉笔太监王振已经是六神无主,没有任何的应对之策了。
兵部尚书邝野见状也是心急如焚,一再向正统帝奏请,要集结大军不计代价向东面突围,护送圣驾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
但是王振却坚决反对,认为土木堡距离居庸关太过遥远,瓦剌大军随时可以攻击行进中的明军,还不如就在土木堡据守,与瓦剌大军对战。
兵部尚书邝野闻言大怒,当即怒斥王振祸国乱政,认为明军有此败皆是王振所赐。
面对兵部尚书邝野的指责,王振也是毫不退让,大声怒吼着:“此去居庸关路途遥远,鞑子随时可以袭击大军,邝尚书执意要让陛下处于险地,到底是何居心!”
兵部尚书邝野看着王振嚣张的样子,恨不得冲上去将其暴打一顿,对着正统帝大声说道:“陛下!这土木堡虽然看上去地势高,有利于大军驻守,但此地无泉缺水,如果瓦剌大军只围困、不进攻,那我军必将全军覆没,再无生机啊!”
王振闻言冷笑一声,说道:“尚书大人是不是有些危言耸听了?据我所知,在这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便有大河,大军水源完全可以保障!况且,陛下已经下旨,征召周边驻军前来救驾,我四十多万将士只要死守此地,便可以里应外合一举歼灭瓦剌大军!”
说完,王振不等兵部尚书邝野说话,便大声对正统帝说道;“陛下!此时正是我军反败为胜的大好时机,陛下万万不可动摇啊!”
正统帝听完之后当即说道:“传朕旨意!大军在土木堡加紧布防,同时再派人催促周边兵马驰援土木堡!”
眼见正统帝坚持固守土木堡,兵部尚书邝野不禁仰天长叹,说道:“祸乱大明者,王振是也!”
此后数日,四十几万明军便在土木堡抓紧修筑工事,在土木堡周边挖掘了数道壕沟,部署了三道拒马,同时将兵力依次部署完毕,只待瓦剌铁骑发起进攻,便可以依托防御工事血战到底。
可是,明军一连等待了四天,瓦剌太师也先只是率领铁骑大军在土木堡周边按兵不动,除了截杀试探性突围的明军之外,便是集中兵力击败了数支前来救援的明军兵马。
除此之外,瓦剌铁骑大军便再没有动静,根本就不去进攻土木堡明军大营。
眼见如此,正统帝有些坐不住了,军中的夜不收已经传回消息,周边驻军的确已经前来救援了,但无一例外都被瓦剌大军击溃,此时驻守在土木堡的四十几万明军已经彻底成为一支孤军了。
与此同时,土木堡之南十五里的那条大河已经被瓦剌大军占据,明军的水源已经被瓦剌大军截断。
数日之内,明军便断了水,四十几万将士饥渴难耐,在土木堡之中挖井二丈仍然不见清水。
眼见如此,正统帝和王振都有些慌张了,便找来兵部尚书邝野商议,准备率军突围,前往居庸关。
此时,兵部尚书邝野欲哭无泪的说道:“陛下,现在大军已经断水数日之久,将士们早已经战心全无、士气低落,此时突围只有此路一条,杀不出去的!”
王振冷冷的说道:“几日之前尚书大人还叫嚷着要突围,如今陛下已经同意了尚书大人的奏请,为何又这般说法?”
兵部尚书邝野闻言大怒不已,怒声说道:“几天之前大军尚未步入绝境,将士们依然士气高涨,当然可以突围,而且完全可以保着陛下杀到居庸关!可是此时,大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了,此时放弃土木堡进行突围,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王振被兵部尚书邝野怒斥得哑口无言,只是怒气冲天的瞪了过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而正统帝则是脸上有些挂不住,毕竟此前下令据守土木堡的是自己,现在被兵部尚书邝野这么一说,心中更是恼怒不已。
就在正统帝准备发怒的时候,忽然一名小太监跑进了大帐之中,喜笑颜开的说道:“启禀陛下!瓦剌太师也先派人前来求和了!”
众人一听都是一愣,紧接着王振便大笑着说道:“恭喜陛下!恭喜陛下!”
而兵部尚书邝野则是说道;“陛下!此时瓦剌大军占据优势,那也先为何要求和?这明显是圈套啊!”
王振则是说道;“尚书大人难道不知道汉高祖白登之围吗?也许那也先害怕彻底激怒我大明上下,所以便见好就收,想着敲诈一笔便撤回漠北!”
听到这里,正统帝也是点了点头,一旁兵部尚书邝野还要劝谏,却被正统帝斥退了。
当日,正统帝便指派王振和也先使者接触,双方便议定了停战之约,前提是王振许诺大明会给瓦剌一大笔“赏赐”,当然这些条件是王振背着正统帝答应下来的。
次日,也先果然率领十二万铁骑大军徐徐后撤,将土木堡前往居庸关的道路让了出来。
正统帝见状欣喜不已,立即下旨率领四十几万大军出发,朝着居庸关开去。
半日之后,当大军赶到土木堡南面那条大河的时候,四十几万饥渴难耐的明军将士再也忍受不住,纷纷一哄而上冲上去河水,明军大队顿时人马失序,场面异常混乱。
正统帝见状也是大吃一惊,急忙命令各营将领约束大军,准备在河边扎营。
可是,此时四十几万明军将士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纷纷在河边争抢,甚至许多士兵为了争抢一口清水而拔刀相向。
眼见如此,正统帝和王振都是目瞪口呆,而兵部尚书邝野则是心急如焚。
突然,大军北面烟尘蔽日,瓦剌太师也先率领十二万铁骑大军杀到,对准明军后队直接杀了上去,顿时将后队数万明军冲得人仰马翻。
此时,明军将士只得仓促应战,但是四十几万没有任何阵势的明军怎能抵挡十二万铁骑的冲锋?
也先率军猛冲猛打,只用了半个时辰便将四十几万明军彻底击败,整个河岸边都是明军将士的尸体,鲜血已经将河水彻底染红,漫山遍野都是溃散的明军士兵,而在溃兵身后,则是一队队呼啸杀来的瓦剌铁骑!
此战,明军四十几万大军全军覆没,随同正统帝御驾亲征的一百多名大臣也是几乎全部战死。
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都督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大学士曹鼐、大学士张益、侍郎丁铉、侍郎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都是在与瓦剌铁骑搏杀的时候战死的。
而秉笔太监王振此时也是吓得魂飞魄散,在几个小太监的陪同下,在混乱的战场上四处乱窜,没过多久就被一队瓦剌铁骑追上,几人全都被乱刀砍死。
混乱之中,正统帝眼见大势已去、突围无望,索性跳下马来,在一队大汉将军的保护下在一处小高地停下,而后便面向南方盘膝而坐,等待就缚。
天策大明 第二百八十六章 被俘
正统帝刚刚坐下,便看见一队数百人的瓦剌铁骑冲了上来,声势十分骇人。
护在正统帝身边的十几个大汉将军见状纷纷拔刀、持枪,准备做最后的厮杀。
眼见如此,正统帝心中也是揪了起来,豆大的汗珠不断流了下来。
忽然,那队瓦剌铁骑冲到近前,便将正统帝一众围了起来,并没有急于动手。
没过一会儿,便有一个百夫长策马走了出来,看了看坐在地上的正统帝,只见正统帝的衣甲十分华丽、与众不同,心知不是一般人物。
于是,这名百夫长便让身边一个懂得汉语的手下上前,叱令众大汉将军放下武器。
众人全都没有动,纷纷看向了正统帝。
正统帝面色凝重的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缴械投降。
十几个大汉将军见状都是放下了兵器,紧接着便被冲上来的瓦剌士兵按倒在地,用绳子五花大绑了起来。
不过,由于那名百夫长眼见正统帝衣着华丽,又有这么多大汉将军保护,一时之间弄不清楚正统帝的身份,便没有让人去捆绑正统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