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天策大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东仙轩辕
之后,正统帝一众便被这名百夫长带人押解走了,穿过鲜血淋漓的战场,来到了临时搭建的瓦剌大营。
众人来到了一顶大帐跟前,那名百夫长便亲自带着正统帝走了进去。
进帐之后,正统帝看了看帐中的情况,只见一个瓦剌将领身着铠甲坐在其中,看上去应该是瓦剌军中的大将。
此人正是瓦剌太师的亲弟弟赛刊王,受也先的命令率部驻守大营。
此时,赛刊王上下打量了一下正统帝,只见正统帝身穿一身鎏金龙头铠甲,心中便吃了一惊,大声问道:“你是明军之中的什么人?”
面对此时此景,正统帝心知自己已经不可能逃出去了,便沉下心来,拿出了自己的皇家气度,瞪着赛刊王,反问道: ≈“你是何人?是也先,还是伯颜帖木儿,或者是赛刊王!≈“
听到这里,赛刊王不由大吃一惊,又重新打量了一下正统帝,心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此人该不会是那位吧?”
想到这里,赛刊王便说道:“我是赛刊王!你是何人?”
赛刊王又是问了一遍,正统帝却不理会,自顾自的坐了下来,说道;“去将也先叫来!”
赛刊王感到正统帝说话的口气很大,心中的想法更加确定了,当即便命人端来食物和清水,同时让那名百夫长立即报告也先。
没过一会儿,便有人端上来一只烤羊腿,以及一壶清水。
正统帝也不管其他,直接大吃了起来。
就在这时,也先急匆匆的赶了回来,进了大帐之后一眼便看到了正统帝。
此时,也先的脸上刻满了震惊之色,显然是已经认出了正统帝。
原本此战之中,也先虽然也知道正统帝此番是御驾亲征,但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将其活捉,心中也只是报了击败明军捞些好处的想法,也好回去巩固自己在瓦剌之中的地位,继续与瓦剌大汗脱脱不花争夺权柄。
可是没成想,此战瓦剌大军不但聚歼了五十万明军,而且还活捉了大明正统皇帝,这样的战果已经远远超过也先的预期,也超过也先心中能够承受的范围了!
此时,也先顾不上其他,当即便拉着弟弟赛刊王一同朝着正统帝跪了下来,二人对着正统帝请安磕头行君臣之礼,同时更是献上了各种野味美食。
此番虽然瓦剌与大明兵戎相见,但在瓦剌上下的心中,还是自觉不自觉的将大明作为天下共主,就算是打了大胜仗,心中也还是对大明充满了敬畏。
毕竟此时大明的国力还是要远远超过瓦剌的,大明可以一战折损五十万大军,转眼便可以重新聚起五十万兵马,可是瓦剌却没有这样的本事。
别说是五十万大军了,就算是瓦剌一战折损十万兵马,那就等于是要灭族了!
所以,此时也先和弟弟赛刊王都是恭敬的供着正统帝,不管是从内心的畏惧情感来说,还是准备以正统帝为底牌胁迫大明来说,二人都不敢拿正统帝怎么样!
虽然正统帝此番犯下了天大的错误,但毕竟也是个聪明人,知道瓦剌绝不会拿自己怎么样,索性便该吃吃、该睡睡,在瓦剌大营里面住了下来。
几天之后,也先率领清点了一番此战之中的缴获,将俘虏的数万明军将士全部送回塞外。
而后,也先便派人传令押送俘虏的大军,将所有俘虏在半路上斩杀一空。
赛刊王见状不解,也先便冷笑着说道:“大明皇帝在这里,自然是不能当着他的面杀俘,毕竟现在咱们还不能和大明皇帝闹得太僵!”
此后,也先便下令大军即刻拔营,继续在宣府镇各地横行无忌。
而正统帝则是被也先安排在了赛刊王营中,并且嘱咐赛刊王要小心安管,同时要供养好这位大明皇帝。
赛刊王也是十分尽心,直接将正统帝带在身边,自己亲自看管正统帝。
正统帝毕竟是大明皇帝,一身的气度、学识、谈吐都是远远超过常人,虽然因为重用秉笔太监王振招致此番土木堡之败,但不可否认的是,正统帝的个人魅力还是很大的。
短短十几天的时间,赛刊王便彻底被正统帝所折服,每天除了行军之外,便是在中军大帐内和正统帝聊天,二人经常是通宵达旦的谈天说地。
甚至有时就连也先的召见,赛刊王也是尽量推脱,只为了和正统帝多聊一会儿。
对于赛刊王的做法,也先也是看在眼里,不过并没有出面阻拦,毕竟正统帝现在虽然待遇很好,在瓦剌军中依然享受着帝王的待遇,但实质上依旧是阶下囚而已,也先并不相信正统帝还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所以,也先便将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攻明之战上。
几天之后,瓦剌其余三路大军都是先后传来了消息:除了瓦剌大汗脱脱不花率领的攻打辽东一路尚无进展之外,其余两路都是一路高歌猛进,在甘州、大同镇、宣府镇横行无忌,明军根本无法抵挡。
不过,一想到瓦剌大汗脱脱不花那一路始终没有任何进展,也先心中便十分恼怒。
根据也先的情报,明军九边重镇之中,以辽东镇最为强大,诸镇之中也是辽东镇的铁骑数量最多,这才力排众议让大汗脱脱不花率军前去辽东镇。
也先想要来一招借刀杀人,让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和大明辽东镇对战一番,借此削弱大汗各部的实力。
但是看着眼下的情形,大汗脱脱不花应该是看破了也先的想法,直接消极怠战,率军前往大明辽东镇大半个月了,始终和明军没有大的接触,双方都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十分的默契。
于是,也先便将自己这三路大军的战绩整理了一番,派出快马送往了大汗脱脱不花军中,想要借此刺激一下大汗脱脱不花,让其尽快进兵。
“哼!要是脱脱不花保存实力、寸功未建,那回去之后我的声望便可以一举将其盖过!要是脱脱不花也率军出击,那辽东明军实力强悍,双方必定会两败俱伤!”
也先这一招可谓是阳谋了,不信大汗脱脱不花不中计。
所以,在派出人送信之后,也先便一心率军作战了。
不过让也先没有想到的是,当瓦剌大汗脱脱不花收到了也先送来的各路战绩之后,根本就不为所动,冷笑一声便随手将这份战绩烧掉了。
而后,脱脱不花便对身边的部将说道;“在大草原上什么最重要?实力!军队!要是没有了这两样,就算声望再高又能如何?想借明军之手消耗本汗的实力,痴心妄想!”





天策大明 第二百八十七章 危如累卵
京城。
没过多久,正统帝兵败土木堡,自己被瓦剌大军俘虏的消息便传开了,一时之间举国哗然,朝野震动。
此时,整个京城都陷入了极度的混乱之中,城中开始出现大批的地痞恶霸趁乱横行,不少百姓都是遭了秧,以至于城中百姓纷纷关关门闭户不敢上街,或是举家外逃离开了京城,整个城池都是活脱脱一幅末世画卷。
土木堡一战,明军五十万大军中伤者居半,死者三之一,被俘数万人马,京畿驻军一战尽没!
同时,随军出征的文武官员亦死伤上百人,损失马匹二十万匹,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这场大败可是国朝自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惨败,甚至不少朝中官员都是哀叹:土木堡之败,国朝根基尽失!
在土木堡之变死难的群臣中,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佑、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于混战之中。
其余数十人则是被瓦剌俘虏,随着被俘的数万明军将士一同被瓦剌大军斩杀!
可以说,大明武勋集团和勋贵集团同时遭到了灭顶之灾,不但这两大集团在朝中为官的大臣死伤惨重,而且五十万大军之中的将佐,绝大多数都是这两大集团之中出身,也是一战损失殆尽!
一时之间,京城之中文官集团的不少大臣都是纷纷弹冠相庆,甚至饮酒庆祝,和国朝大败的情形相比,显得格格不入。
与此同时,经此一败朝堂之上已经彻底乱套了,这么多的大臣同时战死,不说别的,但是朝廷的正常运转就已经无法再维持下去了,六部、三法司、二十四衙门都出现了运转不畅的情况,甚至一些官吏担心瓦剌大军杀到京城来,直接弃官逃跑了!
面度如此乱局,朝中大臣开始紧急商议起来,准备善后事宜,不出意外的,众朝臣再次争吵了起来。
这一次,众朝臣争吵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议和。
不过此番争论并没有持续太久,毕竟大明立国以来一直秉承着不和亲、不称臣的祖训。
一小部分朝臣想要通过议和来换回正统帝的提议,很快便被绝大多数朝臣否定了,大多数大臣都认为,就算放弃正统帝而另立帝位,也绝不向鞑虏议和!
就在朝中议论纷纷,始终没有一个结论的时候,兵部右侍郎于谦却是坐不住了。
土木堡一战,五十万明军土崩瓦解,虽然陆续有十万左右的溃兵逃了回来,正在宣府镇、大同镇,甚至是京畿西部州县整顿,但是这些兵马已经不可能再上战场了,这些兵丁已经被瓦剌铁骑吓破了胆!
于是,于谦只能依靠各地北上进京的数支大军,凭借此时聚集在京城周边的十几万大军来重新构建起京城的防御体系。
此时,于谦已经下令京城全城戒严,所有军民百姓不得出入,同时调集五城兵马司的兵马平定街面动荡。
几天之后,京城内外动乱的势头终于是得到了遏制,五城兵马司在三天之中就抓获地痞恶霸数百人,这还不包括当街斩杀的上百恶霸游手。
同时,由于京城已经戒严,各处城门都已经关闭了,所以京城外面转眼之间就聚集起数万百姓,这些百姓都想要进城避难,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多。
对此,于谦立即调集驻扎在城外的各路兵马,将聚集起来的百姓全部迁移到京城周边的平谷、顺义、延庆州、怀来州、密云等地,并且下令各地驻军不得放任属地百姓逃离。
此外,于谦还责令北镇抚司立即在京城之中清查细作,还将所有蒙古商人、百姓看管起来,防止瓦剌细作偷开城门。
经过于谦这一么一番努力,京城外面聚集起来的百姓大潮才散去,将一场即将爆发的灾难消弭于无形之中。
这些事情,刘君韬全都是看在眼里,心中也是对于谦十分钦佩。
“这位于大人真是一位干实事的,单论这番做事的手腕,朝中的那些大臣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
白玉兴、陶吉新等人闻言也是频频点头称是。
与此同时,于谦不断到前来驰援的各军之中视察,显然是已经开始整顿军备了。
刘君韬见状也是摩拳擦掌,准备听从于谦的调遣,在京城大干一场。
张骁军、陈子平、高冉、周宗胜、孙绪等人也同样是跃跃欲试,众人都想要会一会瓦剌铁骑,同时更是想要打败瓦剌大军,以洗刷土木堡之败的耻辱!
可是让刘君韬等人万万没想到的,于谦整顿各路大军的行动还没开始,便被朝廷给叫停了!
刘君韬闻讯一脸的不可思议,急忙召集随军出征的赞画部司丞张玉清、探查部部长刘子安商议。
二人都是一致认为,此时朝中一定还没有统一意见,对于如何应战即将杀来的瓦剌大军,朝中一定的正在争论之中。
于是,刘君韬便命令刘子安动用一切手段查清楚,现在朝中到底是怎样的局面。
同时,刘君韬也开始考虑,如果瓦剌大军杀到了京师城下,朝廷还没有及时统一意见,那自己将如何应对这样的局面。
虽然,刘君韬知道历史上的北京保卫战大明打赢了,而且赢得十分干脆,但此时的局面已经和历史上的有些不一样了,难保说过程中不会出现什么偏差!
所以,刘君韬只能万分小心,做好万全的准备来应对。
刘君韬召集了各营主将到中军大帐议事,张骁军、陈子平、高冉、周宗胜、孙绪等人纷纷赶来。
见众人都到齐之后,刘君韬便命令众人严守大营、约束各营将士,没有自己的命令,任何人都不得随意出入大营。
同时,刘君韬犹豫了一下,便继续说道:“此外,我希望诸位牢记,我军是奉了兵部命令前来驻守京畿的,所以我军只听从兵部右侍郎于谦的命令,其余的人不管官职多大,我军都概不奉命!”
众人听了刘君韬的话,都是心中骇然。
刘君韬的命令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此时朝中各方已经吵开了锅,难保不会有人盯上京城周边的数支大军,甚至会想办法指挥各部夺得军权,所以刘君韬才会预防万一下达这样的命令。
而刘君韬的命令也已经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这就是要和朝中的文官势力保持距离了!




天策大明 第二百八十八章 哀伤与愤怒
眼见朝中大臣纷纷争论不休,各路大军已经陆续到齐了,但是兵部始终没有开始部署兵马,二十万大军滞留京城周边已经数日之久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刘君韬也是心中苦闷,可是自己官职低微,此时根本就没有能力来影响朝局的走向,只能暗暗发急。
既然左右不了局面,刘君韬索性安排好各营兵马,便带了一队护卫进了京城,准备在京城内逛一逛,散散心,看一看此时北京城的风土人情。
一路上,刘君韬只见京城之中非常萧条,大街上的店铺基本上都关门大吉了,只有少数的大店才继续开门营业,但也都是门可罗雀,没有几个客人上门,店小二都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或站或坐打发着时间。
此时,大街上人影阑珊,只是零星有几个行人路过,但也都是神色匆匆,众人都是低着头抓紧时间赶路,根本就不想在大街上过多逗留。
此时虽然经过于谦的铁腕治理,京城内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依旧不是很太平,一些地痞恶霸还是三五成群的在大街上游荡着,还想着趁着机会捞上一笔、快活快活。
当然,这些地痞恶霸相比于之前也是小心谨慎多了,专门在小胡同、小巷子里穿行,挑一些落单的行人下手,以躲避街面上的兵丁、衙役。
看见此情此景,刘君韬也是微微叹息着,心中很不是滋味,此时刘君韬的脑海里也不断浮现出关于北京城的历史来。
洪武元年八月,大将军徐达攻陷元大都,由于元顺帝不战而逃,北京城非常幸运的没有受到破坏,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是由于北京城城池过大,不利于明军防守,于是徐达便将北城墙向南移了六里,同时用城砖将城墙外侧包砌起来,以提高其防守能力。
到了永乐四年,永乐大帝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并在燕王府基址上营建西内,次年西内落成。
永乐十四年起,永乐大帝开始摹仿南京故宫营建北京宫殿。此后紫禁城宫殿、太庙、太社稷、万岁山、太液池、十王府、皇太孙府、五府六部衙门、钟鼓楼相继建成,同时还将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了两里,以修建皇城。
此后永乐大帝又在北京南郊修建了天地和山川先农坛。
等到了本朝,正统帝又对北京城进行了第二次增建,将城墙内侧用砖包砌、开挖太液池南海、建九门城楼、瓮城和箭楼、建城池四角建角楼、城门外各立牌坊一座、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部改为石桥,桥下设水闸,河岸用砖石建造驳岸。
经过整修之后的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形成了极其坚固的城防体系。
同时,正统帝还在京城远郊建设了皇陵以及昌平城、拱极城和内长城等防御设施。
至此,北京城稳坐当时世界第一大城的宝座!
而北京城中也是人潮涌动,一百多万百姓生活在城内,再加上驻军兵马等一系列人口,此时北京城内的人口甚至达到了恐怖的将近两百万!
这样的人口数量在此时可是空前绝后的存在。
刘君韬回忆着这些北京城的信息,再看着眼前萧条的景象,心中更加不是滋味。
于是,刘君韬摇了摇头,便想要返回大营。
忽然,刘君韬想起南下征讨叶宗留时候的上官,参将戴景奎,此时应该就在京城。
所以,刘君韬便准备前往拜访一下,毕竟自己和参将戴景奎一同出生入死过,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了,到了京城去拜访一下也是应该的。
没过多久,刘君韬便按照当初参将戴景奎留给自己的地址找了过去,到时到了戴府门外的时候,刘君韬却是傻了眼。
只见戴府门外高高挂着两个雪白的灯笼罩子,两名下人一身素白孝衣守在门外,府中还不是传出悲切的哭声。
刘君韬心中猛然一惊,急忙带着护卫上前,向那两名下人问道:“请问戴参将家中出了什么事?”
“这位将军是?”
“我是新任兖州府参将,原先还是游击将军的时候,在戴参将麾下征讨过贼寇,此番应兵部征召进京协防,特意前来拜见戴参将的。”
只见那名下人一脸悲痛的说道:“原来是参将大人!只是将军来晚了一步,我家将军已经走了!”
“什么!”
刘君韬闻言顿时大吃一惊,心中更是悲伤不已,急忙询问道:“出了什么事!”
“今上御驾亲征之时,我家将军率军随驾出征,在土木堡力战殉国了!”
听到这里,刘君韬不禁双眼通红,万万没想到当初在南京分别,竟然是二人最后一面。
此时,刘君韬心中哀伤不已,同时还有满腔的愤怒,当初在南京城外的时候,参将戴景奎的神色还历历在目,当时刘君韬还十分不解,如今想来,参将戴景奎也许在那个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会率军出征了。
刘君韬想到这么多的大明将士就这样变成了文官集团争权夺利的牺牲品,心中就万分悲痛,这些将士可都是大明的英雄,竟然就这样惨死在土木堡!
刘君韬稍稍忍住了泪水,便大步走进了戴府,自己和随行的一队护卫朝着灵堂走去。
“兖州府参将,刘君韬恭送亡者!”
随着一声高唱,刘君韬独自一人走进了灵堂,朝着参将戴景奎的牌位行大礼,上了三炷香。
参将戴景奎的家人也是痛哭的回礼,刘君韬双眼通红的说了一些安慰的话,并且留下了一百两银子,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出了戴府之后,刘君韬只觉得自己心中憋闷不已,不禁深呼了一大口气,而后也没有心思在京城内逛什么了,直接带着护卫策马出了城,回到了大营之中。
刘君韬大步走进中军大帐,心中的哀伤与愤怒久久不能平息,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旋涡一般,将刘君韬的心神搅得异常烦躁。
“传令!各营指挥立即前来议事!”
“得令!”
不到半个时辰,张骁军、陈子平、高冉、周宗胜、孙绪纷纷赶来,探查部刘子安和赞画部司丞张玉清也一同赶了过来。
眼见众人到齐,刘君韬便说道:“目前形势异常严峻,瓦剌铁骑随时可能杀来。而国朝新败,京城也是岌岌可危,所以咱们要提前考虑一下迎战鞑虏的计划了!”
众人闻言也是心中凛然,此时各路大军也已经陆续抵达京城了,不过这几天众人也是观察了一下,发现前来驰援的各地大军战力参差不齐,有些兵马十分强悍,但也有战力很弱的。
虽然此时北京城周边已经聚集起二十万大军,但这些兵马到底能不能顶住几十万瓦剌铁骑的进攻,众人心中都是没有底气。
于是,众人便一同商议许久,最后议定:在兵部的统一部署之下,大军应尽量依托城池、山地进行攻防战,同时尽量避免和瓦剌铁骑在野外直接遭遇!
虽然刘君韬有信心凭借大量的武钢战车,以及大军装备的各种火器可以抵挡瓦剌铁骑的冲锋,至少可以坚持到援军赶到,但这样的打法显然不是刘君韬所认可的。
此时大军所装备的火器并不能对鞑虏铁骑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双方在野外激战,各营将士必将遭到巨大的伤亡,这是刘君韬所不能容忍的!
战争的目的是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敌人最大的伤亡,这才是刘君韬所提倡的。
至于野战,刘君韬也绝不害怕,只是等到军部装备司研发出更为强大的火器,等到大军铁骑数量再多一些,便可以正面和鞑虏铁骑在野外阵战了!
与此同时,就在刘君韬紧急商议迎战之策的时候,朝堂之上也掀起了一场巨大的飓风,正在席卷四方!




天策大明 第二百八十九章 紧急朝议
居庸关。
官道之上,一队夜不收神色慌张的策马狂奔,几人都是身背火红色的红翎,朝着居庸关飞驰而来,守关的将领见状也是大吃一惊,急忙呵斥身边的兵卒打开关城大门。
那队夜不收飞马闯入关城内,便高声大呼道:“也先正率领鞑虏铁骑正在袭来,兵力二十万,兵锋已过长安所!”
说完,这队夜不收便纷纷跳下战马,飞身越上旁边士兵牵过来的快马,策马冲了出去,横穿过居庸关关城,朝着京师赶去。
1...106107108109110...161
猜你喜欢